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心动过缓孕妇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0年至1996年,5例因妊娠合并心动过缓而安装起搏器孕妇的资料,其中4例为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为窦性心动过缓。心功能Ⅳ级1例;Ⅲ级3例;Ⅱ级1例。5例中1例在孕前安装心脏起搏器,4例在孕期安装起搏器。结果:安装起搏器后心功能得到改善,3例足月剖宫产分娩,母婴安全。2例顺利进行治疗性流产术。结论:Ⅲ°房室传导阻滞是妊娠期的严重合并症,应尽可能在孕前或孕早期安装起搏器;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发生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处理。 方法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血管科2002 09—2006 03经导管介入治疗VSD 108例,其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儿共计22例,动态观察22例患儿封堵术前心电图(ECG)以及封堵后发生心律失常ECG的变化及其处理。 结果22例中2例在术中反复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被迫中断;8例患儿术后3d内出现加速性交界性或室性自主心律伴干扰性房室分离,经治疗后均转为窦性心律,其中2例患儿1个月后才恢复窦性心律;6例患儿术后3d内出现束支传导阻滞,经治疗后3例恢复正常,3例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束支传导阻滞;5例患儿术后3d内发生高度AVB,其中3例经使用激素、维生素C、果糖及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和临时起搏器治疗后,均在1周内恢复窦性心律,另2例患儿经治疗后,1例于10d后转为窦性心律,1例于术后2年时仍有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1例患儿术后1个月随访发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结论术后早期出现的心律失常多能恢复,而后期出现的传导阻滞多为器质性损伤。对已经出现传导阻滞的患儿关键是早期治疗,适当延长术后观察时间。  相似文献   

3.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手术干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手术干预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需行心脏手术干预性治疗的34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患者中17例因重度二尖瓣狭窄行经皮球囊扩张术(PBMV),术后二尖瓣瓣膜面积明显大于术前(P<0.01);在体外循环下行开胸手术者9例,其中7例因机械瓣膜血栓形成行瓣膜再置换术,1例为左房黏液瘤行切除术,另1例因华氏窦破裂行修补;5例因室上性心律失常行射频消融术,3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起搏器.22例患者的心功能Ⅲ~Ⅳ级,经手术后均改善为Ⅰ~Ⅱ级.治疗后34例孕产妇均存活,胎儿存活23例(67.6%),随访未发现异常.结论:对于妊娠合并心脏病需行手术干预者,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心脏病及心功能状况,由多科室经验丰富的专家共同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心肌炎所致小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肌炎所致小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对1984-08—2005-03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感染性心肌炎所致CAVB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7例CAVB患儿出现阿斯综合征者8例,心功能不全者5例。17例胸片检查心影增大13例。13例心脏超声检查示均有左心室增大。心电图示平均心室率为(528±104)/min。急重症心肌炎6例,均予甲基泼尼松龙静脉冲击和营养心肌治疗,3例安置临时起搏器进行治疗;其余患儿都以改善传导、增快心室率药物治疗。治愈6例,好转5例,仍为CAVB 5例,死亡1例。 结论急重症心肌炎发生CAVB可以是致命的,如果能早期诊断、及时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给予急诊临时起搏器处理,将会取得较好的预后。在随访心肌炎所致房室传导阻滞患儿时,如并有束支传导阻滞者、QRS波增宽、结性逸搏时要高度警惕其可能进展为CAVB。  相似文献   

5.
探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 (ASO)介入治疗儿童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术后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1998年3月至2005年12月在广东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450例继发孔ASD患儿接受ASO封堵术。对术前及术后随访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AVB的发生率及类型,并分析与AVB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结果 共有14例发生各种类型的AVB,发生率为3.1%,分别为Ⅰ度AVB 6例,Ⅱ度AVB 4例,Ⅲ度AVB 4例。所有AVB均发生于术后1~2 d内。14例中12例为术后新出现的AVB,2例术前为Ⅰ度AVB术后发展为Ⅱ度和Ⅲ度AVB(各1例)。统计学分析显示,使用过大ASO及小年龄与术后AVB的发生密切相关。AVB发生后常规应用激素等治疗,4例Ⅲ度AVB实施外科手术取出ASO。AVB绝大多数于短期随访内恢复或好转,未见复发。结论 AVB是应用ASO介入治疗儿童继发孔ASD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对年龄较小患儿避免置入过大ASO是降低术后AVB的关键。AVB发生后及早给予内科或外科干预,多可于短期内恢复,术后长期随访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随访经导管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并发的传导阻滞,探讨其发生机制及预后。 方法2002 06—2005 07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心脏科经导管介入治疗89例VSD患儿,对临床资料、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血管造影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89例患儿应用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67例,国产对称型VSD封堵器20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1例,pfm弹簧圈1例。术后出现间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次,其中1例应用临时起搏器治疗,分别于术后第10天、第20天恢复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3例次,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例次,左前半分支阻滞2例次,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5例次,加速性交界性心律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例次。 结论传导阻滞是VSD介入治疗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经治疗预后良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是诊疗的关键,对心内传导系统远期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可吸收材料治疗儿童Trapdoor眶壁骨折的疗效。方法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收治Trapdoor眶壁下骨折患儿69例,分析总结患儿手术前后视功能、复视、眼球运动情况、眼球突出度以及行眼眶CT扫描结果。并进行为期6个月随访,指导患儿术后眼肌训练。结果术后6个月患眼复视消失59例,正前方阅读位无复视或周边残留少量复视7例,正前方阅读位残留复视3例。无患儿复视及眼球运动受限加重。所有患儿术后双眼突出度差异在2mm内,1例患儿形成永久眶下神经损伤。所有患儿术后均未出现排斥、感染等不良反应。结论早期应用可吸收材料治疗及术后眼肌功能锻炼,儿童Trapoor眶壁骨折患儿恢复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MMF)联合中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隔日治疗在儿童狼疮性肾炎(LN)的疗效,以探讨儿童LN的最佳治疗方案。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4年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的LN患儿30例,男6例,女24例,处于病情的活动期,给予MMF联合中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隔日治疗。MMF初始剂量为20~30mg/(kg·d)(总量<1.5g/d),病情好转后每3~6个月减量1次,至0.25g/d维持。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15~30mg/(kg·d)(总量≤1.0g/d),初始剂量1.0~1.5mg/(kg·d)(总量≤60mg/d)。 结果(1)30例患儿MMF治疗时间不少于6个月,为(28.6±15.1)个月,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副反应;(2)在肾活检的24例中,狼疮性肾炎Ⅱ型者8例在加用MMF治疗的3~6个月获得缓解;狼疮性肾炎Ⅳ型者16例,12例在治疗的3~12(6.0±1.3)个月获得缓解,1例患儿部分缓解,3例患儿经过至少6个月的足量MMF治疗无效。(3)在治疗过程中有7例患儿在减量或停药后出现疾病的复发或部分复发。(4)随访终点获得缓解的27例患儿,治疗前后身高增长无明显抑制。 结论MMF联合中小剂量的泼尼松龙能有效地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较长时间应用无明显副反应。患儿可保持相对正常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84例重症肌无力患儿的临床特点,并对其进行随访。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二科收治重症肌无力患儿8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结果 84例患儿中眼肌型(Ⅰ型)66例(78.57%),全身型(Ⅱ型)10例(11.90%),重症激进型(Ⅲ型)5例(5.95%),迟发重症型(Ⅳ型)3例(3.57%);3岁之前发病40例(47.62%),3~7岁发病25例(29.76%),7岁以上发病19例(22.62%);发病前出现上呼吸道感染15例(17.86%)。随访期间有1例患儿因环磷酰胺疗效不好,转外院治疗,随访期间死亡,一共复发44例,复发1~2次36例(81.82%),复发3~5次6例(13.64%),复发5次2例(4.55%)。采取激素治疗效果显著,随访中有1例患儿死亡。结论重症肌无力患儿中眼肌型较多,死亡率较低,预后较为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内耳多层螺旋CT(MSCT)特点及其对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经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R)诊断儿童SNHL患儿65例,均行内耳MSCT扫描,然后行冠状面多平面重建(MPR)。结果    20例(33只耳,45例次)存在内耳畸形,其中12只耳多种畸形并存,包括耳蜗畸形伴内耳道畸形5只耳;耳蜗畸形伴前庭导水管扩大3只耳;前庭畸形伴内耳道畸形2只耳;半规管畸形伴前庭导水管扩大1只耳;内耳道畸形伴前庭导水管扩大1只耳。45例次畸形中耳蜗畸形10例次[包括Michel型1例次、共同腔畸形2例次、耳蜗未发育1例次、耳蜗发育不全1例次、不完全分隔Ⅰ型2例次、不完全分隔Ⅱ型(Mondini畸形)3例次]、前庭畸形7例次、半规管畸形5例次、内耳道畸形8例次、前庭导水管扩大15例次。结论    根据MSCT检查结果显示多数SNHL患儿存在内耳畸形。内耳横断面MSCT扫描和冠状面MPR可对儿童先天性SNHL内耳畸形进行全面评估,从而为进一步指导治疗及预后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年龄因素在儿童呼吸困难病因判断的重要作用。方法以呼吸困难为表现的患儿,根据年龄分为5组,分别为0~28d组、28d至1岁组、1~3岁组、3~5岁组、5岁组,在各年龄段随机抽取50例,分析呼吸困难的病因。结果肺炎在各年龄组的呼吸困难病因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其他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在各年龄组所占比例不同。0~28d组患儿应注意先天性心脏病、膈疝、选择性剖宫产而引起的湿肺、肺透明膜病;28d至1岁组患儿毛细支气管炎占主要地位(44%);1~3岁组儿童急性喉炎、支气管异物引起呼吸困难的例数明显增多(36%);3~5岁组儿童大叶性肺炎高发(36%);5岁组儿童哮喘急性发作引起的呼吸困难比例高(40%)。结论儿童呼吸困难的病因诊断应根据患儿年龄特点,对呼吸困难的病因及鉴别诊断要有目的的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小儿Ebstein畸形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8例Ebstein畸形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儿临床资料,总结体表心电图表现、旁路数量及部位、射频消融标测方法及疗效。结果    8例患儿射频消融前体表心电图表现为显性预激者5例,间歇性预激者1例,未见典型预激波2例。心内电生理学检查共发现9条房室旁路,其中右后壁旁路5条、右中间隔旁路2条、右后间隔旁路2条。9条房室旁路中共8条被成功消融(88.9%),1例右后间隔旁路因消融电极难以稳定贴靠三尖瓣环消融未能成功。4例患儿因消融电极贴靠不稳定而选用Swartz鞘辅助。5例患儿于射频消融术后接受了Ebstein畸形矫治手术。结论    Ebstein畸形合并的房室旁路主要位于右后壁及右后间隔;对于小儿Ebstein畸形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儿,矫治术前选择射频消融是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比显性预激窦性心律下标测AV融合点作为消融靶点,消融术中采用心室起搏或心动过速下标测VA融合点更为可靠和有效。  相似文献   

13.
应用超声诊断7例胎儿心律失常,其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扑动,多发性早搏伴短暂阵速各1例,在B超及NST监护下延长妊娠2~3周,择期分娩,新生儿情况均良;其余4例为多发性早搏,预后亦好。对胎儿心律失常的诊断与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婴幼儿期发病的先天性肺腺瘤样畸形(CCAM)患儿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1997~2004年在天津市儿童医院就诊的7例CCAM患儿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诊断过程。 结果7例患儿产前检查和产后随访均不完整,临床表现均以咳嗽、喘憋等急性呼吸窘迫症状为主,听诊均有喘鸣音,3例伴有胸廓畸形;影像学改变包括单侧肺野透过度增加、纵隔摆动、肺内异常肺纹理等,CT表现为多发囊性改变。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为CCAM。入院前均被误诊。 结论对以急性呼吸窘迫起病,胸部透视或摄片为单侧气肿表现的患儿,应分析临床资料并行CT检查,以便早期发现CCAM。  相似文献   

15.
盆腔器官脱垂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目的 对因盆腔器官脱垂 (pelvicorganprolapse ,POP)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 ,了解术后复发率 ,并分析复发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 1999年 7月~ 2 0 0 4年 2月因POP在我院住院的手术患者 ,进行问卷调查和妇科检查。根据妇科检查结果分为复发组、未复发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情况和术后情况。数据通过SPSS 11 5软件进行t检验、χ2 检验。结果 ①具有完整随访资料 74例 ,手术后复发 4 0例(5 4 % ) ,其中阴道穹隆脱垂 2 3例 (Ⅰ度 2 1例 ,Ⅱ度和Ⅲ度分别为 1例 ) ,阴道前壁膨出 2 8例 (Ⅰ度 2 1例 ,Ⅱ度6例 ,Ⅲ度 1例 ) ,阴道后壁膨出 11例 (Ⅰ度 7例 ,Ⅱ度和Ⅲ度分别为 2例 ) ;②复发组平均年龄 (6 9 1± 5 7)岁 ,显著高于未复发组 (6 4 7± 9 3)岁 (P <0 0 5 ) ;③两组绝经年龄、孕次、产次、首娩年龄、末娩年龄、分娩方式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④复发组长期便秘人数 (16 /40 )显著高于未复发组 (6 /34) (P <0 0 5 )。⑤不同途径的子宫切除方式以及进行和未进行会阴修补及肛提肌加固术在术后复发上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⑥复发组术后恢复不佳的患者人数 (2 1/40 )显著高于未复发组 (6 /34) (P <0 0 1)。结论 ①盆腔器官脱垂有较高的术后复发率 ;②复发的危险因素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婴幼儿常见喘息性疾病及同龄健康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探讨维生素A水平与常见喘息性疾病的关系,为支气管哮喘的早期识别和预防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诊断为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患儿100例为观察组,并收集与观察组在年龄、性别、就诊时间上匹配的健康体检儿童10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受试者的血清维生素A,比较喘息性疾病患儿与正常儿童的血清维生素A的差异;对于维生素A缺乏的患儿给予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维生素A制剂治疗,维生素A达到正常后停止药物治疗,随访3、6、12个月,比较血清维生素A水平及喘息发作次数;比较维生素A正常与缺乏患儿喘息发作次数的差异。结果观察组100例患儿中维生素A缺乏68例,血清维生素A正常32例;对照组100例健康幼儿维生素A缺乏21例,血清维生素A正常7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0~1岁和1~3岁维生素A水平显著低于同年龄段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6、12个月时血清维生素A的水平与喘息性疾病患儿的喘息发作次数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随访3、6、12个月时,喘息性疾病患儿维生素A正常与缺乏喘息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喘息性疾病患儿的血清维生素A水平低于健康体检幼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与喘息次数具有负相关性,血清维生素A水平越低,喘息性疾病患儿的喘息发作次数越多;喘息性疾病患儿合并维生素A缺乏的患儿血清维生素A纠正后,喘息发作次数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抽动障碍与食物不耐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4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于大连市儿童医院儿保科门诊及变态反应门诊就诊确诊为抽动障碍,并且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14项食物特异性IgG水平检测为阳性的患儿。根据是否行食物干预分为饮食干预组及非饮食干预组,并进行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随访,观察抽动障碍症状缓解的有效率。结果 32例抽动障碍患儿进行了食物不耐受检测,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6.66±2.46)岁。其中30例阳性,阳性率为93.4%,1种食物特异性IgG阳性者4例(13.3%),2种食物特异性IgG阳性者16例(53.3%),3种食物特异性IgG阳性者2例(6.7%),4种及以上食物特异性IgG阳性者8例(26.7%)。食物特异性IgG升高以鸡蛋(87.5%)最高,其次是牛奶(53.1%)、面(43.4%)、西红柿(25.0%)、鱼(18.8%)、大豆(15.6%)、玉米(12.5%)、大米(12.5%)、蟹(9.4%)、虾(6.3%)、鸡肉(6.3%)、猪肉(3.1%)、牛肉(3.1%)、蘑菇为0。未进行饮食干预组患儿(20例)3次随访抽动症状缓解率分别为20%(4/20),30%(6/20),40%(8/20);饮食干预组患儿(10例)3次随访抽动症状缓解率分别为30%(3/10),50%(5/10),80%(8/10)。结论大多数抽动障碍患儿合并食物不耐受,其中以鸡蛋、牛奶、面、西红柿最常见。食物不耐受阳性的抽动障碍患儿经饮食干预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抽动症状有逐渐缓解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小儿继发性肠套叠的超声表现,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湖南省儿童医院特检科检查确诊为继发性肠套叠患儿43例,均在术前经超声诊断并行手术病理证实,总结不同原发病的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的超声表现。结果肠道淋巴瘤6例,肠息肉10例,肠源性囊肿8例,梅克尔憩室7例,克隆恩病3例,阑尾炎2例,过敏性紫癜3例,出血坏死性小肠炎2例,血管脂肪瘤1例,先天性小肠狭窄1例。结论对于小儿继发性肠套叠,超声可以发现及确诊部分原发病,是寻找套叠原因的首选检查方法,且婴儿继发性肠套叠的原发病以肠源性囊肿多见;学龄前儿童及学龄儿童以肠息肉、梅克尔憩室多见,学龄儿童反复肠套患儿需排查肠道淋巴瘤、克隆恩病,新生儿肠套叠需排除先天性小肠狭窄。  相似文献   

19.
Liu BJ  Li XP  Wang JL  Wu Y  Wei LH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12):884-887
目的 分析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及合并心脏病的患者化疗期间的心脏毒性反应,为临床防治化疗后心脏毒性反应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期间发生心脏毒性反应的患者,包括:(1)无心脏异常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2)妇科恶性肿瘤合并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患者;共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化疗期间发生心力衰竭3例(10%,3/30),心肌梗死3例(10%,3/30),心绞痛1例(3%,1/30),ST-T或T波改变9例(30%,9/30),心律失常8例(27%,8/30),其中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3%,1/30)、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3%,1/30).结论 肿瘤化疗药物对心脏可以产生近期或远期毒性反应,尤其是对合并心脏病患者的生存及预后有重要影响,应重视其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20.
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围术期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介入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132例随访观察;吲哚美辛治疗超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260例临床研究;231例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结果分析;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附67例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