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细胞凋亡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细胞凋亡变化。方法 对封闭群大鼠作单纯胰腺移植 (A组 )和胰脾联合移植 (B组 ) ,手术后第 3、7、12、2 0天每组各处死 5只 ,切取移植胰 ,石蜡包埋切片 ,原位DNA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法测定胰腺组织细胞凋亡。结果 A组术后第 3、7、12、2 0天胰腺细胞凋亡数分别为 (15 2 .5 5± 2 7.2 4)、(5 0 8.19± 117.83)、(70 1.33± 130 .17)和 (10 10 .5 6±114.6 9)个 /高倍视野 ;B组分别为 (12 4.87± 19.11)、(198.6 8± 31.99)、(492 .2 5± 93.0 1)和(6 49.80± 140 .91)个 /高倍视野。 2组各时点均显著高于正常胰腺。第 7、12、2 0天A组也显著高于B组。结论 胰腺移植急性排斥时细胞凋亡活性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2.
异基因大鼠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异基因大鼠间行全胰十二指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特点。方法 实验分两组,Ⅰ组为同基因移植组,Ⅱ组为异基因移植组,术后第3,5,7,10d取移植胰腺及十二指肠行病理检查。结果 Ⅰ组移植胰腺及十二指肠后未见明显病理学改变,Ⅱ组移植胰腺术后第3d出现轻度排斥反应,第5d出现中度排斥反应,第7d发生重度排斥反应,第10d胰腺几乎完全被纤维结缔组织取代,胰腺急排斥反应首先损伤腺泡,以后累及胰腺导管,最后累及胰岛和血管,胰腺和十二指肠急性排斥反应大多同时存在,间质性排斥反应评分相同者占45%,评分不同者均以胰腺评分较高。结论 胰腺急性排斥反应首先累及外分泌组织,最后累及内分泌组织,十二指肠黏膜活检有助于确定有无胰腺急性排斥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大鼠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的作用。方法 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施行胰腺移植。术后1、4、7、10d4个时间点取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受体血清RANTES的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移植胰腺组织RANTE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急性排斥反应在术后7d达高峰。术后1、4、7、10d受体血清RANTES浓度在同系移植组分别为(3 5 7.87±63 .2 6)、(2 74.77±5 8.2 2 )、(2 65 .87±43 .40 )、(2 67.5 5±48.91)ng/L ,除1d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5 1.18±44 .94)ng/L ;在异系移植组分别为(3 88.48±10 4.45 )、(5 86.72±90 .0 6)、(746.2 8±92 .64 )、(63 1.49±10 6.3 4)ng/L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移植胰腺组织RANTES蛋白的表达强度在同系移植组中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变化,而在异系移植组随排斥反应的发展呈动态变化,在4d为中度阳性,至7d表达为强阳性。结论 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与RANTES的表达密切联系,移植术后对RANTES进行动态检测有助于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胰腺移植后细胞凋亡的变化、Fas/Fas配体(FasL)的表达及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实验分为同基因移植组和异基因移植组。分别于术后第3、5、7天处死受体,取移植胰腺,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计算凋亡指数(AI),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blot检测Fas/FasL的表达。结果细胞凋亡主要发生在胰腺腺泡细胞,同基因移植组有散在的腺泡细胞凋亡,AI在术后无明显变化,Fas/FasL表达阴性;异基因移植组在术后第3、5、7天胰腺腺泡细胞凋亡发生率逐渐增加(28.40±3.75,39.40±5.59,57.30±8.53,P<0.01),Fas/FasL表达逐渐增强,AI与急性排斥反应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s=0.932,P<0.01)。结论胰腺腺泡细胞凋亡和Fas/FasL表达在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凋亡指数对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PFC,TNF-α,NO在猪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胰周渗液细胞学 (PFC)检查、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和一氧化氮 (NO )在猪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价值。方法 建立猪胰腺移植模型后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6头。A组为同种异体胰腺移植 ,不使用免疫抑制治疗 ;B组为同种异体胰腺移植 ,使用免疫抑制治疗 ;C组为自体胰腺移植 ,不使用免疫抑制治疗。术后行连续穿刺活组织检查确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并观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PFC以及血清TNF α和NO等的变化。结果  ( 1)A组胰腺移植成功 5只 ,失败 1只。存活 5只均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B组 6只均移植成功 ,其中 2只发生轻度急性排斥反应 ;C组移植成功 4只均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 2 )A组术后第 6天PFC阳性率 80 .0 % ( 4 /5 ) ,B组 16.7% ( 1/6)和C组 0 % ( 4 /4 ) ;术后第 7天A组血清TNF α和NO显著升高 ,B和C组术后升高不显著。结论 PFC ,TNF α ,NO可望作为猪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观察指标 ,对诊断急性排斥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TGF-β1mRNA与大鼠小肠同种异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TGF-β1mRNA与大鼠小肠同种异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试验分2组,Ⅰ组:Wistar→SD小肠移植;Ⅱ组Wistar→SD小肠移植 CsA.术后3,5,7d观察病理学改变并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IFN-γ、IL-2、TGF-β1mRNA.结果:病理改变:Ⅰ组术后3d出现排斥反应,7d最重,Ⅱ组术后7d部分出现轻度排斥反应.Ⅰ组IFN-γ、IL-I mRNA术后明显增高,Ⅱ组术后略升高,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TGF-β1mRNA术后增高,Ⅱ组TGF-β1mRNA术后增高大于Ⅰ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GF-β1mRNA转录水平增高可抑制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7.
大鼠移植肠管长度、部位与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移植肠管的长度、部位与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行同种异系原位小肠移植 (SD→Wistar) ,分别移植 3 0 %近端小肠 (A组 )、60 %近端小肠 (B组 )、全小肠 (C组 )、3 0 %远端小肠 (D组 )。观察术后生存时间 ;定期 (1、3、5、7、9d)采血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 2 (IL 2 )、白细胞介素 8(IL 8)水平 ;开腹行麦芽糖吸收实验 ;取移植肠管 ,苏木素 伊红 (HE)染色后光镜检查。结果 A、B组的生存时间 (12 .0 0± 1.67)d、(11.17± 1.94)d与C组 (9.17± 1.17)d及D组 (8.3 3±1.0 3 )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麦芽糖吸收实验、血清及病理学结果显示 :A、B组分别于术后 5、7、9d发生轻、中、重度排斥反应 ,C、D组分别于术后 3、5、7d发生轻、中、重度排斥反应。结论 大鼠小肠移植排斥反应强弱与移植肠管的长度无直接关系 ;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与移植肠管的部位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鼠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中穿孔素定量表达在急性排斥反应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实验组由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对照组供受体均为SD大鼠.术后第5天处死大鼠,切取移植肾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和穿孔素mRNA定量检测,同时抽取外周血5 ml定量检测穿孔素mRNA表达.比较2组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移植肾病理评分2~5分(3.43±0.98),对照组移植肾病理评分0~1分(0.71±0.4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移植肾和外周血标本中穿孔素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36±0.27)×106和(0.43±0.27)×106拷贝/μgRNA,实验组表达水平分别为(23.37±10.85)×106和(61.03±41.25)×106拷贝/μgR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移植肾组织和外周血单核细胞内穿孔素mRNA表达水平可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标志;外周血单核细胞可代替移植肾组织作为检测免疫活化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标本,实现急性排斥反应诊断的无创性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 (HSP) 70在大鼠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建立大鼠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 ,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Blotting法定量检测移植胰腺组织中HSP70的表达 ,并观察其与病理学检查的相关性。结果 同基因移植组移植胰腺HSP70的表达水平在术后无明显变化 (P >0 .0 5) ;异基因移植组移植胰腺HSP70的表达水平在术后第 3、5和 7d逐渐升高 (P <0 .0 1 ) ,而且与病理学评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 (P <0 .0 1 ,r =0 .934)。结论 检测HSP70在移植胰中的表达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缺血再灌注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缺血再灌注肾损伤的可能保护作用。方法取SD雄性大鼠骨髓,梯度离心法分离MSCs,采用4,6-联脒-2-苯基吲哚(DAPI)标记。32只雌性SD大鼠建立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于缺血45min后经下腔静脉注入用DAPI标记的MSCs,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每天经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苷嘧啶(BrdU),并分别于术后1、2、3、4d处死大鼠,留取血标本,观察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水平。留取肾组织,荧光显微镜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移植MSCs在肾组织中的分布及肾细胞增殖状况,并采用蓖麻血凝素(RCA)对迁移入肾脏的MSCs分化状况进行鉴定。结果术后第1、2天,移植组大鼠血清BUN水平(31.93±1.49、19.58±1.58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41.03±2.14、26.45±1.74mmol/L,P<0.05);第3、4天2组间BU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3天移植组大鼠血清Cr水平(77.47±4.77、57.45±2.41、44.93±3.97μ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02.37±3.59、67.50±2.92、53.25±2.7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增殖状况:术后第1天偶见BrdU阳性细胞,第2天2组大鼠肾组织中均可见较多BrdU阳性细胞,并随时间延长阳性细胞逐渐增多,且移植组阳性细胞数(33.71±8.50、57.60±4.88、116.29±6.99)明显多于对照组(19.67±5.20、26.88±5.89、71.71±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术后第3天肾组织内可见DAPI标记细胞,第4天DAPI标记细胞明显增多,且多数标记细胞能结合RCA。结论移植的外源性骨髓MSCs能够迁移、定居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肾组织中并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MSCs移植可促进损伤肾组织的细胞再生,对缺血再灌注肾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