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悦心 《现代实用医学》2008,20(11):847-849
目的评价血浆D-二聚体(DD)检测对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对PE组(25例)和非PE组(57例)、PE组中高临床概率患者(11例)和低临床概率患者(11例)DD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并应用ROC曲线分析DD诊断PE时的敏感性、特异性、ROC曲线下面积,同时计算其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结果PE组DD明显高于非PE组,低临床概率患者明显高于高临床概率患者。以0.5mg/L为阳性界点,DD诊断PE的敏感性为89.9%,特异性为67.2%,阴性预测值为98.8%,阳性预测值为70.7%。ROC曲线下面积为0.919(95%CI=0.855~0.983)。结论DD对PE诊断,尤其是低临床概率PE的排除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DI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仪检测40例DIC患者、30例DIC可疑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血浆中D—Dimer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IC可疑组和DIC组D—Dimer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IC可疑组比较,DIC患者组D—Dimer水平明显增高(P〈0.01);动态观察30例DIC可疑组,其中有11例发展为典型DIC,其血浆D—Dimer水平随病程的进展而逐渐增高,随病情好转逐渐降低;未发展为DIC者,其血浆D—Dimer持续保持相对较低水平。结论血浆D—Dimer水平可作为早期DIC诊断的有价值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血浆D-二聚体在肺栓塞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巧 《中原医刊》2006,33(2):13-14
目的了解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肺栓塞病理生理机制、病程判定及疗效观察提供试验依据。方法用美国Backm an公司生产ACL9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肺栓塞病人在入院时和进行溶栓治疗1周后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肺栓塞患者较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恢复期下降,急性期和恢复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提示肺栓塞是高凝状态的表现,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作为肺栓塞判定及疗效观察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4.
D-二聚体检测在诊断DIC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D -二聚体在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178例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孕妇和 2 6例典型DIC病人的凝血酶原时间 (PT )、部分促凝血活酶时间 (KPTT )、纤维蛋白原 (FB)及D -二聚体 (D .D)进行检测并与 15 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孕妇组的PT和KPT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DIC组的PT、FB、D .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均 <0 .0 1)。结论 在监测和诊断DIC过程中 ,测定FB和D .D水平对监测和诊断DIC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Geneva量表结合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肺栓塞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7年11月在上海市肺科医院住院的658例疑似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Geneva量表计算所有疑似肺栓塞患者的评分,按得分划分为低度(0~4分)、中度(5~8分)和高度(≥9分)可疑。分别以Geneva量表、D-二聚体测定以及两者结合3种方法来对肺栓塞做初步诊断,并与最终影像学检查确诊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共有267例患者确诊为肺栓塞。Geneva量表和血浆D-二聚体测定诊断肺栓塞的灵敏度分别为88.4%和90.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9%和90.2%,Youden指数分别为0.52和0.51;两者结合诊断肺栓塞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和Youden指数分别为97.8%、97.3%和0.54;两试验均为阳性的似然比为2.62,均为阴性的似然比为0.04。结论Geneva量表和血浆D-二聚体测定简单易行,对肺栓塞早期筛选具有价值,有利于节省不必要的医疗开支。两种方法结合有互补作用,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动态检测产后大出血输血治疗中的D-二聚体水平,以评估疗效及新鲜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本院10例产后大出血抢救中的D-二聚体水平和凝血四项结果,同时检测20例正常分娩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作对照分析,并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产后大出血抢救中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动态监测10例抢救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有效治疗病情好转后而逐渐降低.结论 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标志,其检测结果能反映患者的血管内皮损伤及凝血、抗凝血和纤溶功能,对了解机体的血液凝固状态,预测是否有微血栓的形成和出血倾向,预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发展及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血浆D-二聚体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心脑血管性及一些疾病对人们生命威胁日益加重 ,医学界对其研究越来越深入。目前采用了既特异又灵敏的指标———D 二聚体来反映机体的纤维蛋白溶解和血液凝固状态。笔者对 2 0 0 0~ 2 0 0 2年我院收治的 4 78例患者进行D 二聚体含量检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刘文娟  杨凯 《吉林医学》2015,(4):665-66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I)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干式免疫散射色谱法检测71例急性胸痛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其中28例为AAD患者,43例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通过检测急性胸痛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从而判断血浆D-二聚体对AAD的诊断价值。结果:AAD患者D-二聚体检测在(5.4±2.2)mg/L(参考值为0.1~0.3 mg/L),ACS患者组D-二聚体检测值在(0.3±0.2)mg/L,AAD患者组明显高于ACS患者组(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胸痛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是筛查AAD的有效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的变化和意义.方法 对96例观察对象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病变形态特征分为:简单病变26例,复杂病变47例,正常对照组23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9例,正常对照组23例.用酶免法(ELASA)法检测血浆DD含量,比较不同组问DD含量.结果 血浆DD含量复杂病变组[(0.501±0.209)mg/L]高于简单病变组((0.328±0.171)mg/L]及正常对照组[(0.317±0.12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0.595±0.342)mg/L]和UAP组[(0.489±0.213)mg/L]明显高于SAP组[(0.291±0.099)mg/L]和对照组[(0.317±0.124)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浆DD含量与冠心病病情严霞性相关,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2型糖尿病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Nycocard-Reader分析仪定量测定70例2型糖尿病血浆D-二聚体水平,其中并发有血管病变39例为合并微血管病变组,无血管病变31例为无血管并发症组;选择体检健康者3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结果2型糖尿病组D-二聚体水平(0.34±0.11)mg/L显著高于对照组(0.26±0.0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血管病变组患者组D-二聚体水平(0.38±0.15) mg/L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组(0.31±0.0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监测2型糖尿病病情发展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1.
D-二聚体检测在DIC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IC患者60例(DIC组)、正常人40例(正常对照组)及60例非DIC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 DIC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非DIC患者组(P<0.01).动态监测10例DIC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有效治疗后病情好转而逐渐降低.结论 血浆D-二聚体是DIC的敏感指标,监测该指标有助于DIC的早期诊断及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在血液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深圳市龙华新区中心医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血液病合并DIC患者71例为观察组,另选血液病未合并DIC患者70例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对象进行血浆D-D水平测量,评估D-D在血液病合并DIC中的诊断意义。结果观察组D-D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血液病合并DIC患者早期D-D水平明显低于中期与晚期,中期低于晚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分期患者采取凝血活化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鱼精蛋白副凝集实验(3P)等检测方法进行诊断,结果显示,D-D与FDP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检测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病合并DIC患者采取D-D诊断具有可行性,早期检出率高,且操作简单,重复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子标志物早期诊断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意义.方法将172个检测对象分为正常非孕组、早孕组、中孕组、晚孕早期组、足月组及DIC组,分别测定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计数、纤维蛋白原(Pbg)、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各组间P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C组与其他五组比较,PLT计数明显降低(P<001);非孕组Fbg与各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孕组与中、晚孕及DI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TAT和D-dimer含量随孕周增加而显著升高,DIC组升高尤为明显,其中早、中孕组,中、晚孕组及晚孕与DIC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止凝血分子标志物TAT和D-dimer较常规检测项目PT,PLT和Fbg等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中更有意义,可作为早期诊断产科DIC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临床实验室常用凝血指标用于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诊断的性能,为产科DIC诊断提供合理的实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纳入病例的凝血指标变化情况,包括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D二聚体(Ddimer,D-D)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含量、抗凝血酶11I(antithrombin-Ⅲ,AT-Ⅲ)活性等指标,评价这些临床常用凝血指标对产科DIC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寻找各凝血指标用于产科DIC诊断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在纳入的230例患者中,根据本院DIC诊断标准,经临床表现、体征和实验室资料综合分析,64例最终被诊断并发DI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各指标的诊断界值分别为:AT-Ⅲ活性≤75%,FDP≥8.9/2g/ml,FIB≤3.35g/L,D-D〉350μg/L,PLT≤124×10^9/L,PT〉10.8s,与本院现用的诊断界值均存在明显差异,P值均d0.001。将各凝血指标两两分析结果显示:AT_Ⅲ活性与其它凝血指标比较,P值均〈0.05;所有凝血指标与PT比较,P值均〈0.901。结论AT-Ⅲ对产科DIC的判断性能最佳,PT测定诊断性能最差。本院现用DIC诊断标准并不完全适合于产科DIC的诊断;本研究初步寻找出各凝血指标适合于产科这一特殊人群的DIC诊断界值,但还需要进一步作前瞻性验证。  相似文献   

15.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细胞因子IL 1、IL 6、PAI 1、TNF、内皮素、选择素、组织因子及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等 ,均参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病理过程。DIC的诊断应包含 :①前凝血物系统激活 ;②纤溶系统激活 ;③抑制物的消耗 ;④细胞因子的释放 ;⑤细胞的激活 ;⑥终末器官的损害。以上六个基本病理过程中①、②、③、⑥及其相应的实验参数异常必须具备。DIC治疗以病因治疗为根本 ,抗凝治疗和血液成分补充为治疗之基石。抑制蛋白分解酶、凝血酶、因子Χa、PAF的药物及活化的蛋白C、重组凝血酶调节蛋白等加强抗凝或 (和 )纤溶的药物是研究开拓中的有效药物 ,正引起临床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血浆-D二聚体及FDP检测在DIC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胡波  王珂 《重庆医学》2004,33(11):1666-1668
目的探讨分子标志物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检测DIC患者18例(DIC组)、DIC疑诊组10例(DIC疑诊者)和正常人2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和FDP水平.结果以上三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 (2 199.12±1 872.90)ng/ml、(89.80±173.58)ng/ml、(182.57±45.76)ng/ml.血浆FDP阳性率分别为0.20%,94.4%.DIC组血浆FDP和D-二聚体显著高于DIC疑诊组和正常对照组,而DIC疑诊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动态观察发现,血浆D-二聚体和FDP升高的5例DIC疑诊者有3例随后转变成DIC.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FDP是DIC时敏感指标,监测2指标有助于DIC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产后出血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实验诊断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早期诊断产后出血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可能性。方法 对69例产妇按分娩时产后出血量分为3组,第1组28例,出血量为500-800ml;第2组11例,出血量>800ml;第3组,出血量<500ml,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产时及产后72h止凝血的分子标志物及常规凝血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产时:第1组的抗凝血酶活性(AT:A)降低,D-二聚体(DD)升高;第2组的AT:A、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BPC)下降,DD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上升。产后:第1组的TAT降低,DD升高;第2组的AT:A、TAT下降,DD升高。产时第2组Fg的下降及PT的上升与第1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产后第2组的抗凝血酶抗原(AT:Ag)比第1组下降更显著(P<0.005)。每组的产后与产时比较,第1组的AT:Ag、Fg明显上升,DD、PAP明显下降;第2组的BPC显著上升,而第2组的Fg上升较第1组更明显(P<0.005)。结论 检测止凝血的分子标志物有助于早期诊断DIC。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小儿肺部感染性疾病中D-二聚体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汉中市中心医院治疗的80例肺部感染疾病患儿为观察组,另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儿童80例为对照组,均接受血清D-二聚体检测,比较两组D-二聚体水平及不同肺部感染疾病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清D-二聚体含量为(1.64±0.26)mg/L比对照组(0.15±0.04)mg/L高(P<0.05);观察组上呼吸道感染组的血清D-二聚体含量(1.45±0.16)mg/L比支气管肺炎组、支气管炎组均低(P<0.05),而支气管肺炎组的血清D-二聚体含量(1.82±0.38)mg/L比支气管炎组(1.65±0.24)mg/L高(P<0.05)。结论 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能帮助小儿诊断肺部感染疾病,并用于区分不同种类肺部感染疾病。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急症手术后并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诊治的有效措施.方法 回顾29例急诊术后并发急性DI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转归的特点.结果 康复22例,死亡7例,治愈率75.86%.结论 去除病因,尽早诊治早期DIC,祛除病因,做好凝血监测,指导肝素的应用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