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隔不典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患者男 ,62岁。反复出汗、心慌、饥饿感伴行为异常 2月 ,突然出现神志不清 ,反应迟钝 10h。体检 :颜面部色素沉着。胸廓呈桶状 ,左侧胸部叩诊呈过清音 ,右中下份叩诊呈浊音 ,双肺呼吸音减弱。心界不大 ,腹部膨隆 ,右上腹扪及一大小为 5 0cm× 5 0cm包块 ,边界不清 ,无触痛 ,质中。实验室检查 :血糖 1 72mmol/L(正常值为 3 3 3~ 6 11mmol/L) ,胰岛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生长激素均正常。CT检查示右侧胸腔巨大肿块占位 ,考虑为胸膜恶性肿瘤或右肺中叶恶性肿瘤。临床诊断 :右侧胸腔肿瘤伴低血糖症。于 2 0 0 …  相似文献   

2.
结合咽旁间隙应用解剖,对咽旁间隙肿瘤手术径路,包括经颈径路、经颈-腮腺径路、下颌骨截骨术、颞下窝径路、经口径路、经鼻径路进行概述。探讨术中保护颈动脉鞘的解剖标志,并详细介绍以上各手术径路的临床应用、手术要点,为临床开展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巨大纵隔肿瘤影像学与手术难点及病理诊断. 方法分析了12例巨大纵隔肿瘤的术前临床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要点. 结果 12例中胸腺瘤4例,神经纤维瘤3例,畸胎瘤2例,神经鞘瘤1例,食管平滑肌瘤1例,脂肪肉瘤1例.12例均成功行肿瘤全切除术.术后出现复张性肺水肿7例.无手术死亡. 结论手术治疗是巨大纵隔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术中行肿瘤分块切除或先行瘤内减张的方法,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切除率.切除肿瘤后缓慢胀肺,并在术后24小时内行人工辅助通气对防治复张性肺水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胸外科2009年1月—2014年12月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137例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2例,女75例;年龄13~78岁,平均34岁。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胸引管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37例患者,全胸腔镜下手术110例(80.3%),辅助小切口25例(18.2%),中转开胸2例(1.5%)。135例完成腔镜手术患者手术时间(105±48)min,术中出血量(92±36)mL,术后胸引管引流时间(4.8±1.7)d,术后住院时间(5.2±1.8)d。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8%(8/137),其中胸腔活动性出血行再次手术止血2例,术后肌无力危象3例,膈肌麻痹2例,单侧肢体无汗1例。结论 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安全有效,患者创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肿瘤切除术中甲状腺被膜解剖技术应用疗效及对喉上神经外支(EBSLN)的保护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6年6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150 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是否采用甲状腺被膜技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出血量以及对EBSLN损伤的影响。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5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17个月。观察组EBSLN损伤发生率2.7%(2/75),明显低于对照组12.0%(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7,P<0.05)。结论 在甲状腺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甲状腺被膜解剖技术可以有效降低EBSLN损伤的发生率,对EBSLN具有保护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纵隔原发生殖细胞肿瘤(primary mediastinal germ cell tumors,PMGCTs)中12p获得的情况,探讨其在PMGCTs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观察3例PMGCTs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染色检测PMGCTs的免疫表型,应用FISH法检测肿瘤的12p获得情况。结果 3例PMGCTs均为男性,年龄22~24岁。CT示前纵隔占位,例3肿瘤广泛累及肺部。患者血清AFP和(或)β-hCG升高。2例肿瘤组织形态表现为单一精原细胞瘤或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免疫表型:SALL4、PLAP均阳性,其中精原细胞瘤成分表达CD117、OCT4,卵黄囊瘤表达AFP,胚胎癌表达CKpan、CD30。例3肿瘤分化差,免疫抗原显著丢失。FISH检测3例PMGCTs均存在i(12p)信号。结论青春期后非纯畸胎瘤PMGCTs发生12p获得,FISH检测纵隔肿瘤存在i(12p),具有重要的病理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门静脉系统解剖及其在肝肿瘤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解剖性肺段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共有36例肺结节患者在江门市中心医院行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术前患者均行胸部增强CT,通过CT三维重建软件mimics进行支气管、血管三维成像,显示肺段的解剖结构,决定术中需解剖和切断的肺段动脉、静脉、支气管,制定手术方案.术中根据三维重建解剖暴露目标肺段的动脉、静脉、支气管,验证三维重建的准确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情况和术前规划基本相符;本组手术时间(87.7±27.9)min,手术出血量(53.3±11.2)ml,术后引流量(563.6±116.3)ml,胸管留置时间(2.9±1.4)d,术后住院时间(5.1±1.3)d,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结论 术前CT三维重建技术能清楚显示肺段的解剖结构,对精准肺段切除有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志彬 《医学信息》2006,19(2):64-65
目的 探讨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临床价值及优劣。方法 根据术前MRI影像资料,确定病变位置和生长方式,手术中用C-形臂X线监测定位。然后选用一侧半椎板切除进行手术。术中均采用脊髓肌电监测相应手术节段的脊髓神经根功能状态。结果 15例手术全切除。6例复发病例只做到大部切除。手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恢复。结论 采用半椎板切除入路来切除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扩大了对椎体外肿瘤部分的显露,保留了其余椎体关节的完整,有利于维护手术后椎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肝脏的血管解剖及供血在解剖性肝切除中的应用,为临床开展肝切除术提供参考。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 等数据库以“肝脏血管”“肝切除”“肝移植”“肝脏血供”以及“liver vascular anatomy” “hepatectomy” “liver transplantation” “ the liver blood supply”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2018年12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肝脏血管解剖及其在肝切除中的应用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786 篇,最终纳入26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9篇和英文文献17篇。术前了解肝血管的走行及解剖变异,对活体相关肝移植和肝部分切除术均有帮助。掌握肝血管解剖及供血范围,能够在术中确定恰当的肝切除平面,可以减少切肝过程遭遇的血管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中出血。实现解剖性肝切除主要依赖于肝血管系统的影像学定位技术、出入肝血管解剖显露及选择性阻断技术、肝切除平面的判定及肝内血管显露技术。结论 充分掌握肝血管解剖及供血范围,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辅以擅长的外科解剖技术,是保证解剖性肝切除术顺利、提高切除精准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结合鼻腔解剖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 对26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经鼻内窥镜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病变范围,按照Krouse分期法:其中Ⅰ级5例,Ⅱ级15例,Ⅲ级6例,Ⅳ级0例。单纯鼻内窥镜手术者11例,鼻内窥镜+柯-陆氏手术者12例,鼻内窥镜+鼻侧切开+柯-陆氏手术者3例。 结果 26例术后患者随访,有3例复发,再次经鼻内窥镜手术后未见复发,其余患者均未见复发,除个别患者有轻微鼻干外,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出现。 结论 对Ⅰ级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单纯鼻内窥镜手术即能彻底切除,对Ⅱ级、Ⅲ级患者需鼻内窥镜结合柯-陆氏手术,个别还需结合鼻侧切开术,术前须对病情作出正确的评估,鼻内窥镜手术视野清晰、创伤小、对于Ⅰ、Ⅱ及Ⅲ级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可彻底切除肿瘤,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小鼠颈动脉系解剖与测量在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系统解剖与测量小鼠颈动脉系统 ,为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作提供参数。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 ,解剖小鼠颈动脉系后 ,用油标卡尺测定从颈总动脉分叉至各部的长度 ,结果以均数表示。并对尼龙单丝线末端的处理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 小鼠颈总动脉分叉至大脑前中动脉分叉处的长度较恒定 ,具体为 (8 2 9± 0 5 4 )mm。尼龙单丝线末端经高温处理后 ,缩短的距离不同 ,所形成的球径不同 ,以缩短 1mm效果较好。结论 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时 ,从颈总动脉分叉至大脑前中动脉分叉处插线的深度不能超过 8 2 9mm。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三叉神经脑池段及其周围重要血管、神经、骨性标志进行解剖学研究,为确保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将三叉神经脑池段分为5区,对周围重要血管、神经、骨性标志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 :三叉神经脑池段长度为(10.90±1.90)mm,宽度为(4.58±0.85)mm。血管与三叉神经脑池段接触的有50%,接触区域位于Ⅰ区有33.33%、Ⅲ区13.33%、Ⅳ区60%,主要责任血管分别为小脑上动脉86.67%、小脑下前动脉13.33%、椎动脉6.67%,其中6.67%同一侧存在小脑上动脉和椎动脉分别与Ⅳ区、Ⅲ区接触;三叉神经根部至动眼神经、展神经、前庭蜗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根部最近点距离分别为:(20.79±2.15)mm、(14.55±2.82)mm、(8.45±2.05)mm、(14.34±1.88)mm、(18.37±3.03)mm;至内耳道、舌下神经管、颈静脉孔距离分别为:(9.61±2.17)mm、(22.62±2.70)mm、(15.43±1.85)mm。结论 :多支责任血管的压迫,基底动脉、岩静脉等的压迫、岩静脉遮挡手术视野等是导致手术效果欠佳的重要因素,了解和谨慎处理这些血管是确保微血管减压术疗效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获得颞区解剖结构数据,分析颞区皮肤肿瘤活检和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方法:经10%甲醛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5例10侧,行颞区层次解剖,观测耳前、后组血管神经的参数.结果:主要结构分布于颞浅筋膜层,耳前组由后向前为颞浅静脉、耳颞神经、颞浅动脉及面神经颞支,分别距耳屏(3.14±0.21)mm,(7.04±1.18) mm,(7.32±1.92) mm,(28.67±0.37) mm;面神经颞支最后侧在颧弓上缘处距耳屏(28.67±0.37)mm.耳后组由前向后依次为耳后动脉、枕小神经及耳后静脉,分别距耳廓后沟中部(6.55±0.23)mm,(40.41±1.37)mm,(41.18±1.57)mm.结论:颞区手术切口以耳尖为中心呈放射状,术后瘢痕最小;颞区活检或手术最易损伤面神经颞支,越近颧弓上缘越易损伤,其后果越严重;耳屏前28 mm范围内无面神经颞支,为手术相对安全区.  相似文献   

15.
王志伟  蔡郑东  侯铁胜  吴岳嵩 《解剖学杂志》2005,28(2):M002-M002,160
手术入路学是骨科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骨科住院医生由于缺乏手术的感性认识,对手术入路学知识难以理解,特别是一些关键步骤不易掌握。应用解剖主要是与手术入路密切相关的解剖知识,我们在骨科住院医生手术入路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多种应用解剖教具,协调配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比较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与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为颈静脉孔区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16具成人尸头镜下模拟两种联合入路,比较两种联合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暴露范围及相关解剖学标志,同时观察寰椎横突磨除后对颈静脉孔区颅外段的暴露情况。 结果 两种联合入路均可显露颈静脉孔区颅内段及有限的颅外段,但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有利于暴露颈静脉孔后内侧区域,而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更利于暴露颈静脉孔后外侧区域。枕髁和颈静脉突为前者的解剖标志,茎乳孔和颈静脉突为后者的解剖标志。寰椎横突的切除可增加颈静脉孔区颅外段茎突后间隙的显露。 结论 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结合寰椎横突的磨除,适宜处理肿瘤主体偏于孔内侧的颈静脉孔区沟通性肿瘤,而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合寰椎横突的磨除,更适宜处理肿瘤主体偏于颈静脉孔外侧的沟通性肿瘤。  相似文献   

17.
在头颈部的肿瘤中,腮腺肿瘤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约占唾液腺肿瘤的80%,而在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较多,约75%,恶性肿瘤只占少数,约25%。腮腺部分或全切除术是治疗腮腺肿瘤的主要方法。因腮腺肿瘤与面神经关系密切,而术中面神经损伤较常见。无论患者和家属,还是手术者,均对术中而神经是否受损,或受损后面神经功能是否能够恢复正常极为关注。  相似文献   

18.
血管外皮瘤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Stout等[1]于20世纪40年代将一种主要由外皮细胞(pericyte)(Rouget 1873年首次证实)组成的软组织肿瘤命名为血管外皮细胞瘤,该名称沿用至今。然而,这种细胞除与血管关系密切外,尚缺乏特征性形态特征。长期以来诊断该瘤只能依据其血管模式,而这类结构模式又可出现于许多良性或恶  相似文献   

19.
鼻外筛—蝶窦进路鞍内肿瘤摘除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50例成人尸头的正中矢状切面进行了观察与测量。发现蝶窦全鞍型和枕鞍型占63%.其横隔出现率为12%。双横隔出现率为4%。由内眦至鞍底的距离较前鼻棘至鞍底的距离短17.7mm.并讨论了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春花  樊俭 《医学信息》2019,(22):185-187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肝癌手术无瘤技术配合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8年6月我院80例接受肝癌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肝癌手术护理配合,观察组循证护理基础上无瘤技术配合,比较两组肿瘤医源性腹腔内或创面种植转移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术后出现3例肿瘤腹腔种植转移,占7.50%;1例肿瘤肝脏创面转移,占2.50%。观察组未发现医源性腹腔肿瘤种植和创面转移病例。两组肿瘤腹腔种植转移及肿瘤肝脏创面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指导下严格实施系列化无瘤技术,能够有效防范医源性肿瘤细胞播散及种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