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纯母乳喂养婴儿腹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Li ZL  Zhou W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4):256-259
目的通过分析纯母乳喂养婴儿腹泻影响因素,为重新定义“生理性腹泻”、预防腹泻、治疗腹泻、提高婴儿生活质量,降低远期过敏性及其他疾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组334例,均为2004年8月至2006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纯母乳喂养儿,其中男207名、女127名,平均年龄(3.0±0.4)个月。所有研究对象均通过问卷调查获悉父母的年龄、身高、文化程度、吸烟(支/d)、饮酒(g/月)情况、父亲的体重、母亲妊娠前体重、妊娠反应持续时间及程度、孕期有无感染及妊高征、母亲既往有无流产史、低体重儿生育史及慢性疾病史、新生儿的胎次、产次、分娩时孕周,家族过敏性疾病病史、消化道疾病家族史。母亲的饮食情况(哺乳期)。并观察患儿年龄、身高、体重、头围、胸围、有无皮疹、湿疹、纳食情况、呕吐、腹胀、哭闹、母乳的前列腺素E2、脂肪含量、乳糖含量、母、子血清的过敏原、点刺试验等。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母乳喂养儿出现腹泻的相关影响因素有:母亲吸烟(OR=2.3)、母亲过敏史(OR=2.7)、家族过敏性疾病病史(OR=2.8)、母亲摄食海鲜(OR=1.8)、鸡蛋(OR=2.3)、花生(OR=2.0),湿疹(OR=2.9)、哭闹(OR=2.7)、母乳前列腺素E:水平(OR=2.4)、脂肪含量(OR=3.0)、母子血清过敏原阳性(OR=4.0)、子点刺试验阳性(OR=2.7,P均〈0.05)等。结论通过研究发现,母亲或家族过敏史,母亲饮食结构、母乳前列腺素水平和脂肪水平增加等显示与母乳喂养儿腹泻有关。母乳喂养儿腹泻不单纯是一个生理过程,有环境因素和遗传学背景。其发病机制及预后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纯母乳喂养婴儿少量便血的原因。方法:研究对象为75例以少量便血为症状的纯母乳喂养婴儿,记录便血症状出现的年龄、伴随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大便培养、结肠镜及肠黏膜活检等)的结果。75例患儿的母亲均被指导进行膳食回避,即去除饮食中的动物及植物蛋白类食物4周,观察便血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患儿出现便血症状的平均年龄为7.4周,最常见的伴随症状是腹泻(71%),实验室检查中以轻度贫血最多见(60%),大便常规可见红、白细胞,但大便培养均为阴性。结肠镜检查提示结肠炎,20例患儿行肠黏膜活检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母亲去除蛋白饮食后的72~96 h,患儿肉眼可见的便血消失。结论: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因对母亲摄入的蛋白过敏而出现便血。  相似文献   

3.
母乳喂养对婴儿早期骨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讨母乳喂养对婴儿早期骨发育的影响。研究方法对北京、兰州、重庆的172名3月龄婴儿,按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分组。采用TannerWhitehouse2法比较两组骨龄发育的状况。结果91例母乳喂养婴儿中,迟于日历年龄者50例,正常或超越的为41例。人工喂养的81例中,迟于日历年龄者52例,正常或超越为29例。x2=1.52<x20.05(1),P>0.05。结论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婴儿的骨龄比较未出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婴儿生后2个月和4个月时的母乳喂养终止率,探讨生后4个月内母乳喂养终止及喂养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841名待产初产妇在分娩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孕妇的一般人口统计学信息、分娩前抑郁状况以及孕期社会支持情况。在分娩后记录分娩方式、孕周、出生体重和新生儿出生情况,新生儿生后2个月和4个月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母乳喂养状况。对研究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各变量的RR值。结果早产儿组生后2个月和4个月的母乳喂养终止率分别为24.8%和34.3%,明显高于足月儿的14.5%和23.0%。早产(RR=1.94,95%CI:1.20~3.14)、剖宫产(RR=1.95,95%CI:1.45~2.62)、自评家庭经济为上等(RR=1.65,95%CI:1.01~2.69)、社会支持得分≥44分(RR=2.71,95%CI:1.18~6.22)是生后2个月时母乳喂养终止的危险因素;生后4个月时,早产(RR=1.85,95%CI:1.21~2.83)和剖宫产(RR=1.58,95%CI:1.25~2.00)仍是母乳喂养终止的危险因素。居住在城镇是导致婴儿生后2~4个月母乳喂养行为改变的危险因素(RR=1.58,95%CI:1.03~2.43)。结论早产和剖宫产是导致婴儿生后早期母乳喂养终止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农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更易在2~4个月放弃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5.
完全母乳喂养婴儿超重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4月龄完全母乳喂养婴儿发生超重的危险因素,为儿童肥胖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7-10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青岛市市北区妇幼保健院符合条件的3~4月龄婴儿340名作为研究对象。男182例(53.5%),女158例(46.5%)。自行设计婴儿生长发育情况调查问卷,对抚养者进行一般状况和婴儿超重危险因素调查;测量婴儿的体格生长指标。按照喂养方式的不同分为完全母乳喂养婴儿组(162例)和非完全母乳喂养婴儿组(178例)。应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完全母乳喂养婴儿发生超重的危险因素。结果 3~4月龄婴儿超重的流行情况:3~4月龄婴儿超重检出率为17.6%,男婴和女婴的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6.5%、1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5,P=0.546)。完全母乳喂养组婴儿的超重检出率高于非完全母乳喂养组婴儿(χ2=4.457,P=0.035)。完全母乳喂养组男婴的超重检出率(22.2%)高于非完全母乳喂养组男婴(13.5%)(χ2=6.108,P=0.013),而2种不同喂养方式组女婴的超重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月龄完全母乳喂养婴儿超重的危险因素:父亲文化水平高、经阴道分娩、每次喂养持续时间长、喂养间隔时间短以及夜间喂养次数较多是3~4月龄完全母乳喂养婴儿发生超重的危险因素。结论完全母乳喂养婴儿超重现象较严重,为预防超重发生,改善喂养行为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母乳成分对纯母乳喂养婴儿体重生长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定期进行儿童保健的138 例纯母乳喂养足月单胎婴儿及其乳母作为研究对象。在定期儿童保健时间点进行婴儿体重、身长及头围的测量,采用Z 积分计算生长速度,并根据ΔZ 积分将研究对象分为生长不良组(ΔZ 积分 ≤ -0.67)、生长速度低下组(-0.67 结果 生长不良组、生长速度低下组体重ΔZ 积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 P 结论 成熟乳母乳成分可短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纯母乳喂养婴儿的体重增长速率,乳母应均衡膳食,提高成熟乳质量以维持婴儿良好的体格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7.
九十年代母乳喂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九十年代母乳喂养研究丁宗一90年代仍需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喂养率在大、中小城市以及经济复苏的农村、山区都呈现着令人担忧的下降趋势。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已知影响普及母乳喂养率的因素有年龄、教育、人种、社会经济状况、宗教及双亲(尤其是母亲)的职业等...  相似文献   

8.
母乳喂养及营养状况对秋季腹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季腹泻(秋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疾病,其发病和预后与机体所处营养状况及免疫力有密切关系。国内外均作了大量的研究,我们对206例住院患儿进行了喂养方式和营养状况的调查分析,旨在提倡母乳喂养和科学喂养,以提高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减少腹泻等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目前发达城市婴儿肥胖与出生后的喂养状况的关系.方法 对上海市浦东新区2 391名3~12岁儿童出生后1岁内的喂养情况、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调查比较,同时对喂养方式与肥胖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体质量均基本属于正常范围,而纯人工喂养的婴儿体质量超重人数显著增加,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早添加辅食婴儿体质量超重人数百分比68.4%,正常添加辅食婴儿体质量超重人数百分比9.8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过早的人工喂养,尤其是过早添加辅食,致使儿童肥胖的可能性增高;而纯母乳喂养能尽早地预防儿童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维生素K选择性应用在预防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胶乳凝集半定量法对90例婴儿脐血血浆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阳性状况进行筛检。实验组(选择性维生素K1干预组)45例纯母乳喂养婴儿根据检测结果,采用不同剂量、不同疗程、不同方式的维生素K予以选择性补充;对照组(常规维生素K1干预组)45例纯母乳喂养婴儿采用一次性肌注维生素K。1mg的常规方法补充。至出生后第45、90天时复查血浆PIVKA-Ⅱ浓度,观察结果。结果90例婴儿中有42例脐血PIVKA-Ⅱ呈阳性,阳性率为46.7%。实验组和对照组脐血PIVKA-Ⅱ阳性者分别为19例、23例,阳性率分别为42.2%、51.1%(X^2=0.71,P〉0.05)。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出生45、90d时血浆PIVKA-Ⅱ阳性发生率分别降为0%、33.3%(x^2=18.00,P〈O.001)和0%、15.6%(x^2=5.58,P〈0.05)。经脐血筛查后选择性补充维生素K1的干预方法,明显优于常规一次性肌注维生素K1的干预方法。结论维生素K选择性应用对母乳喂养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的预防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生素K选择性应用在预防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胶乳凝集半定量法对90例婴儿脐血血浆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阳性状况进行筛检。实验组(选择性维生素K1干预组)45例纯母乳喂养婴儿根据检测结果,采用不同剂量、不同疗程、不同方式的维生素K予以选择性补充;对照组(常规维生素K1干预组)45例纯母乳喂养婴儿采用一次性肌注维生素K11mg的常规方法补充。至出生后第45、90天时复查血浆PIVKA-Ⅱ浓度,观察结果。结果90例婴儿中有42例脐血PIVKA-Ⅱ呈阳性,阳性率为46·7%。实验组和对照组脐血PIV-KA-Ⅱ阳性者分别为19例、23例,阳性率分别为42·2%、51·1%(χ2=0·71,P>0·05)。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出生45、90d时血浆PIVKA-Ⅱ阳性发生率分别降为0%、33·3%(χ2=18·00,P<0·001)和0%、15·6%(χ2=5·58,P<0·05)。经脐血筛查后选择性补充维生素K1的干预方法,明显优于常规一次性肌注维生素K1的干预方法。结论维生素K选择性应用对母乳喂养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的预防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母婴同室纯母乳喂养儿 (纯乳组 )出生 3d内血糖水平 ,并与混合喂养儿 (混乳组 )血糖对比。方法 正常足月新生儿生后 3d内分别于 6、2 4、4 8、72h进行动态血糖测定。结果 纯乳组和混乳组在生后 6h血糖为 (3.38± 0 .98)mmol/L、(3.34± 0 .96 )mmol/L ;2 4h为 (3.36± 0 .88)mmol/L ,(3.37±0 .89)mmol/L ,两次监测差异均无显著性 (P均 >0 .0 5 )。 4 8h为 (2 .6 3± 0 .6 7)mmol/L ,(3.36± 0 .85 )mmol/L ,纯乳组血糖下降明显 (P <0 .0 5 ) ,但血糖值尚在正常范围。 72h纯乳组血糖恢复至出生水平 ,两组分别为 (3.2 6±0 .73)mmol/L ,(3.37± 0 .82 )mmol/L。体质量、黄疸等均无异常改变。结论 纯母乳喂养对新生儿血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母乳喂养与婴儿智力发育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传化 《临床儿科杂志》1992,10(6):413-413,425
婴儿智力发育与许多因素有关,本文就婴儿喂养方式与智力发育关系进行了探讨。资料与方法收集本所责任街道—闵行碧江街道系统观察的小儿资料,自1988年1月到1990年4月的资料中随机抽样方法抽出685例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男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母乳中生物活性成分瘦素、脂联素及胃饥饿素与纯母乳喂养婴儿体重增长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定期儿童保健的67例纯母乳喂养的单胎足月婴儿及其乳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测量所得的婴儿体重、身长进行营养状态评价(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超重、肥胖);采用Z积分计算生长速度,并根据ΔZ积分将研究对象分为生长不良组、生长速度低下组和生长速度正常组。采集婴儿母亲成熟乳,用ELISA法检测成熟乳中瘦素、脂联素及胃饥饿素水平。结果 消瘦组的母乳瘦素水平低于非消瘦组(P < 0.05),超重/肥胖组的母乳脂联素水平低于非超重/肥胖组(P <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母乳胃饥饿素水平与目前体重Z积分、较出生体重相比的ΔZ积分呈正相关关系(分别r s=0.280、0.290,P < 0.05)。回归分析显示母乳胃饥饿素水平是影响当前体重Z积分的重要因素(β=0.161,P < 0.05)。结论 母乳当中的多种活性成分(瘦素、脂联素及胃饥饿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婴儿的生长发育,但与子代生长发育的相关性及母乳对子代的健康促进效应原因还有待长期的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15.
比较母乳和牛乳喂养对1岁以内婴儿体格发育情况及贫血,佝偻病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母乳喂养期(4~6月龄)的婴儿,身高和体重明显高于同月龄牛乳喂养婴儿,贫血和佝偻病患病率均较低,断乳后身高,体重及佝偻病患病率与牛乳组无差异,但贫血患病率仍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在进行母乳喂养、早产儿配方乳喂养条件下黄疸消退、体重增长、耐受全胃肠营养的时间及常见并发症的区别。方法对2002年10月至2005年4月我科收治的11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母乳喂养的39例,另72例采用早产儿配方乳喂养,观察两组在黄疸消退日龄、回升到出生体重日龄、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日龄、住院天数等的差别,并比较两组在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酸中毒的发生率方面的不同。结果两组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日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6,P<0.01);两组在喂养不耐受和酸中毒发生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203和4.811,P<0.05);黄疸消退日龄、回升到出生体重日龄差异两组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0和0.27,P>0.05);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的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结论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积极进行母乳喂养,这对于早日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降低酸中毒发生率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与配方乳喂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在进行母乳喂养、早产儿配方乳喂养条件下黄疸消退、体重增长、耐受全胃肠营养的时间及常见并发症的区别.方法 对2002年10月至2005年4月我科收治的11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母乳喂养的39例,另72例采用早产儿配方乳喂养,观察两组在黄疸消退日龄、回升到出生体重日龄、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日龄、住院天数等的差别,并比较两组在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酸中毒的发生率方面的不同.结果 两组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日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6,P<0.01);两组在喂养不耐受和酸中毒发生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203和4.811,P<0.05);黄疸消退日龄、回升到出生体重日龄差异两组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0和0.27, P>0.05);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的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结论 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积极进行母乳喂养,这对于早日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降低酸中毒发生率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疾病的影响,进一步促进母乳喂养,本文对我院近2年1144例4个月内的婴儿就喂养方式与疾病的关系、健康与疾病婴儿母乳喂养率及其关系等进行临床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制定农村母乳喂养婴儿0~12月龄年龄别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百分位参考值及生长曲线图.方法 应用“中国母乳喂养婴儿生长速率监测及标准值研究”中农村母乳喂养婴儿0~12月龄体格发育纵向随访数据,采用MLwiN2.25构建各生长指标多水平模型,估计预测值,拟合百分位曲线,与2005年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和世界卫生组织(WHO) 2006年儿童生长标准比较.结果 制定出农村母乳喂养婴儿0 ~12月龄百分位生长曲线图.与中国九市调查结果相比,在P3百分位曲线上,男、女童年龄别体重和女童年龄别身长分别高0.02~0.39 kg、0 ~0.42 kg和0.27 ~1.15 cm;与WHO儿童生长标准相比,本研究人群各项指标的P3百分位曲线均处于较高水平.在农村使用九市儿童生长参考值可能会降低低体重婴儿以及女童生长迟缓检出率;使用WHO儿童生长标准也可能会降低低体重婴儿检出率.结论 本研究结果来源于纵向数据,能够更为科学反映婴儿生长发育状况,可用于农村母乳喂养婴儿生长发育评价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2007-2008年石河子市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探讨发放母乳喂养教育材料对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对2007-2008年石河子市人民医院、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石河子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347例产妇进行单盲随机问卷调查,在奇数月份分娩的产妇发放母乳喂养教育材料,作为干预组;偶数月份分娩的产妇不发放教育材料,作为对照组。出院后分别在婴儿0.5、1.5、2.5、3.5、4.5、6.0个月时,电话随访其喂养和健康状况。应用生存分析计算纯母乳喂养率,Kaplan-Meier过程比较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结果1.干预组各月龄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干预组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发放母乳喂养教育材料可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和延长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