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白蛋白比值(neutrophil to albumin ratio, NAR)对诊断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内镜下疾病活动度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诊治的141例确诊为UC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根据Mayo内镜评分(Mayo endoscopic score, MES)分为内镜下疾病缓解组(MES≤1分,n=34)和内镜下疾病活动组(MES≥2分,n=107)。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差异,并分析NAR、CRP、ESR、FC、中性粒细胞计数、ALB与内镜下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比较NAR、CRP、ESR、FC单独诊断和NAR联合血液炎性指标诊断UC内镜下疾病活动度的能力。结果 内镜下疾病活动组UC患者的NAR、CRP、ESR、FC、中性粒细胞计数均高于内镜下疾病缓解组,而ALB则低于内镜下疾病缓解组,检测值水平与疾病活动度均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ALB与内镜下疾病活动度呈负相关(P<0.05),NAR、FC、CRP、ES...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随着疾病的进展,UC相关性结肠癌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内镜检查是对UC疾病活动性评估及预测复发的重要检查手段,是指导UC治疗的基石,也是UC癌变的主要监测手段。白光内镜(WLI)、窄带成像(NBI)、蓝激光成像(BLI)常用于UC的监测,但对微小病变和不典型病变的检出具有一定局限性。联动成像(LCI)是一种新型内镜图像增强内镜(IEE)技术,对炎症、早期癌症等病变的识别有独特的优越性。本文就近年LCI技术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在我国将成为常见病,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其主要类型之一。目前UC病情活动度评估和癌变监测主要依赖内镜检查,尚缺乏较理想的实验室指标。MicroRNA(miRNA)是近年发现的非编码小分子RNA,调控炎症、肿瘤等多种生命活动。在UC患者肠组织和外周血中已发现多种与炎症和癌变相关的miRNA,部分机制得到阐明,提示其作为UC相关生物标记(Biomarker)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miRNA和UC研究现状作一概述,为寻找UC活动度评估和癌变监测相关miRNA Biomarker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及内镜下表现,以利对比患者的诊治。方法对96例UC患者临床及内镜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UC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为黏液脓血便、腹痛、发热、里急后重、便秘和消瘦等。内镜下所见黏膜出血、水肿、血管网模糊、粗糙颗粒、质脆易出血、糜烂、溃疡、假性息肉和癌变等。结论临床症状尤其是结肠镜检查对UC的诊治有重要意义。结肠镜检查应列为UC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严重度分型与内镜、病理分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严重度分型与病变范围及内镜、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0月住院确诊的UC患者,采用分级的方法描述UC的临床严重程度及内镜、病理组织学特点。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轻度UC(112例)病变范围多见于直肠及左侧结肠,中度UC(56例)以左侧结肠炎及广泛性结肠炎为主,重度UC(18例)以广泛性结肠炎为主(X^2=26.079,P〈0.01);患者临床严重度分级与病理组织学分级(r=0.520,P=0.000)、内镜分级(r=0.169,P=0.012)均呈正相关性;在临床完全缓解的88例中,肠镜及组织学分级为0级分别仅有21、24例,临床完全缓解和结肠镜分级为0级的21例中,10例组织学仍有Ⅰ级的改变。结论UC患者病变范围、内镜分级及活检黏膜的病理组织学分级能反映UC的活动性和严重性.在疗效评价中.组织学分级优于肠镜分级.肠镜分级优于临床分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 PLR)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Mayo内镜下评分(Mayo endoscopic score, MES)的相关性。比较NLR、PL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独立及联合评价内镜活动度的效能。[方法]收集2016-01-2019-06期间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UC患者205例(内镜活动期UC 150例,内镜缓解期UC 55例)和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205例。收集纳入对象的一般临床信息及NLR、PLR、CRP及结肠镜MES等结果。[结果]UC组患者NLR、PLR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内镜活动期UC患者NLR、PLR高于内镜缓解期患者;NLR、PLR均与MES、CRP、WBC呈正相关;NLR、PLR区分内镜活动期UC与内镜缓解期UC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05(灵敏度77.3%、特异度60%)、184.77(灵敏度35.3%、特异度90.9%);虽然NLR、PLR独立预测UC内镜活动度的预测效能不如CRP,但是NLR、PLR联合CRP后预测效能较NLR、PLR独立预测时均有提高。而且CRP+NLR、CRP+NIR+PLR预测效能高于CRP独立预测效能,CRP+NLR预测内镜活动度的效能最高。[结论]NLR、PLR均可区分内镜活动期UC与内镜缓解期UC,且与MES、CRP、WBC呈正相关,NLR预测效能优于PLR。NLR、PLR独立预测UC内镜活动效能不如CRP,CRP联合预测效能较独立预测时均有提高,NLR联合CRP预测内镜活动度的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7.
老年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下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性溃疡性结肠炎(UC)内镜下表现和特点。方法行充分的肠道准备后电子结肠镜插至回盲部。观察各段肠管病变情况。发现病变或有息肉、肿块等行病理活检。结果病变范围以左半结肠常见(86%),病例100%可见黏膜广泛充血水肿,94%见点片状糜烂、溃疡,但溃疡面浅小,未见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结论老年UC具有病情轻、病程短,左半结肠常见,广泛充血水肿、糜烂、浅小溃疡、癌变率低等特点,其他有黏膜质脆易出血、血管纹理模糊或消失、黏膜粗糙颗粒感和炎性息肉形成等表现。经济、安全、痛苦少的电子结肠镜应成为诊断老年性UC的主要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是复发与缓解交替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及时判断疾病活动度对指导临床医师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及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评估非侵入性分子标志物对UC患者内镜活动度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3月襄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6例UC患者,以25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测定粪钙卫蛋白(FC)浓度,评估临床活动指数(CAI)评分,检测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以Mayo评分评估内镜活动度。分析非侵入性标志物对UC内镜活动度的判断价值。结果:UC患者FC浓度明显高于IBS患者(P 0. 001)。活动期UC患者FC、CAI、CRP、ESR均显著高于缓解期UC患者(P 0. 001)。UC患者FC、CAI、CRP、ESR与Mayo评分均相关(r分别为0. 814、0. 724、0. 610、0. 657,P均0. 001)。FC临界值为200μg/g时,预测UC内镜活动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 3%和94. 1%。结论:与CAI、CRP、ESR相比,FC能更有效地发现UC患者的内镜下活动性炎症。  相似文献   

9.
张煜  沈骏  冉志华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1):789-790
未定型结肠炎(indeterminate colitis,IC)最初指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手术切除标本中难以辨别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还是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病例。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IC的概念逐渐延伸至内镜、病理和外科手术中。与此同时,许多IC患者在病程发展过程中演进为UC或CD。目前血清学辅助检查区分IBD类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因此,IC诊断的确立需从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内镜下表现及组织学特点等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5-脂氧合酶(5-LOX)蛋白及5-LOXmRNA的表达及其与UC内镜分级、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方法 取32例UC患者结肠黏膜标本根据内镜及组织学进行分级,同时收集正常对照者结肠黏膜标本26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法检测UC患者结肠黏膜5-LOX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32例UC患者内镜分级Ⅰ级10例,Ⅱ级19例,Ⅲ级3例 组织学分级1级19例,2级9例,3级4例.UC患者结肠黏膜5-LOX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5-LOX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随内镜分级、组织学分级增加而增加 5-LOX蛋白表达与内镜分级之间存在相关(P<0.05),但与组织学分级之间不相关(P>0.05).结论 UC患者结肠黏膜中5-LOX 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加,5-LOX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疾病的活动度,可作为UC治疗的靶位,在UC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慧黎  夏璐 《国际消化病杂志》2009,29(5):320-321,358
溃疡性结肠炎(UC)主要以肠道黏膜弥漫性损害(炎症、糜烂、溃疡等)为特点,促进黏膜修复是其治疗的关键。电子内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肠道黏膜变化情况,与病理学检查有着良好的一致性。内镜技术的发展及推广应用,对UC病情的监控与疾病的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长病程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癌变风险增加,进而发展为UC相关性结直肠癌(UC-colorectal cancer,UC-CRC)。UC-CRC是长病程UC患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而多数UC-CRC都是由异型增生发展而来,因而识别高危人群,早期监测和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目前临床上监测主要依靠内镜+病理活检,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内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一些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也被发现可用于早期UC-CRC的监测。本文就目前UC癌变监测的现状、内镜监测及生物标志物监测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TLR2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肠黏膜TLR2蛋白及TLR2 mRNA的表达及其与UC临床活动度、内镜分级的关系.方法 取47例UC患者结肠黏膜标本根据内镜及临床活动度进行分级,同时收集正常对照者结肠黏膜标本13例.用Western Blot技术和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检测结肠黏膜中TLR2蛋白及TLR2 mRNA的表达.结果 UC患者结肠黏膜TLR2蛋白及TLR2mRNA的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者,且随着内镜下及临床病变分级的加重逐渐增加.结论 UC患者肠黏膜中TLR2及TLR2 mRNA的表达增加,且其表达均随临床及内镜下病变程度加重,表达逐渐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疾病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红素氧化酶-1(HO-1)在炎症性肠病(IBD)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收治的76例IBD患者纳入研究组,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有40例(设为UC组),克罗恩病(CD)有36例(设为CD组);另选择同期在该院体检的50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的外周血样本和肠黏膜组织,采用ELISA法测定外周血HO-1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测定肠黏膜组织中HO-1的表达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IBD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组织中HO-1的表达水平对疾病的诊断效能。根据改良Mayo内镜评分(IMES)评估UC患者疾病活动度,根据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估CD患者疾病活动度。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IBD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组织中HO-1的表达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 UC组和CD组外周血和肠黏膜组织中HO-1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联合外周血和肠黏膜组织中HO-1的表达水平诊断IBD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显微内镜(HRME)评估临床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黏膜愈合的诊断价值。 方法 随机选择30例UC患者,采集HRME图像,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制定HRME评估结肠黏膜状态的诊断标准。再对67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先行标准内镜评估结肠黏膜状态并获取活检标本,再对标本采集HRME图像。利用统计学方法比较标准内镜与HRME评估溃疡性结肠黏膜愈合的准确性。 结果 根据腺体形态、腺体排列方式、腺体开口及炎细胞浸润等指标制定HRME评估UC黏膜状态的标准,分为0~3级共4个级别。67例患者113个位点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标准内镜评估UC患者黏膜愈合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468%(21/47)、9091%(60/66)、7778%(21/27)、6977%(60/86),与病理结果比较,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379(P<005);HRME成像评估UC患者黏膜愈合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23%(41/47)、9545%(63/66)、9318%(41/44)、9130%(63/69),与病理结果比较,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835(P<005)。 结论 HRME可对UC患者结肠黏膜实现实时虚拟病理组织成像,评估黏膜愈合的准确性优于标准内镜。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P-选择素和血小板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勤  王恩  林敏华  颜小丹  张玉 《胃肠病学》2012,17(7):430-432
背景:研究发现凝血机制活化在炎症性肠病(IBD)的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选择素(CD62P)参与介导凝血和炎症反应时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与活化的血小板或内皮细胞的黏附。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标记物P.选择素以及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用于溃疡性结肠炎(UC)疾病活动度评估的价值。方法:纳入65例活动期UC患者、31例缓解期UC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P-选择素阳性率,血细胞分析仪测定PLT、MPV,分析三者与UC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UC患者外周血CD62P阳性率、PL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MPV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活动期UC患者三项指标的变化均较缓解期UC患者更为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CD62P、PLT与UC活动度呈正相关(P〈0.05),MPV与UC活动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UC患者的机体处于高凝状态。P-选择素、PLT、MPV能反映UC疾病活动度,对病情评估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通过现有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内镜评分评估UC患者肠道黏膜状态,并探讨UC内镜评分与临床疾病活动度及组织学活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9月于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行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的152例患者的内镜检查结果,使用梅奥内镜子评分(...  相似文献   

18.
粪便钙卫蛋白对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判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粪便钙卫蛋白测定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方法判断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性的价值,并与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客观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进行比较。方法确诊的UC患者76例,在结肠镜检查前1周内留取5g粪便进行粪便钙卫蛋白测定,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同时检查血红蛋白、白蛋白、ESR和CRP,记录患者1周内的临床表现。疾病活动性根据内镜和组织学标准判断。取结肠镜正常的61例门诊患者粪便样本作为对照。结果活动期UC组粪便钙卫蛋白水平(515μg/g)显著高于缓解期(7.5μg/g,P〈0.01)和正常对照(5.7μg/g,n=61,P〈0.01),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与活动期各级(Ⅰ、Ⅱ、Ⅲ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粪便钙卫蛋白水平与活动期UC内镜分级显著相关(r=0.876,P〈0.01),CRP和ESR与内镜分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725(P〈0.01)和r=0.302(P〈0.01),低于粪便钙卫蛋白。结论粪便钙卫蛋白与UC内镜分级标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客观反映UC的炎症活动情况,比血清学指标ESR和CRP更敏感和特异;而且是一种方便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弥补内镜检查痛苦大、价格高、不宜反复检查的不足。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3100例溃疡性结肠炎住院病例回顾分析   总被引:100,自引:0,他引:100  
目的 回顾性调查住院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探讨近年住院病例UC的特点.方法全国选取11个地区23家医院,调查1990-2003年期间住院符合UC诊断的3100例患者的诊断、治疗、逐年住院情况和同期内镜检出率,并粗略估计患病率.结果 近14年UC住院例数和内镜检出例数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UC粗略患病率为11.62/105.住院UC患者以轻度(35.4%)和中度(42.9%)为主.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46%)和初发型(34.6%)为主,暴发型仅占2.4%.主要症状有腹泻(75.8%)、腹痛(67.3%)、血便(63.3%)等.肠外表现(14.0%)和并发症(9.6%)少见.辅助确诊手段主要为结肠镜(95.0%)及病理(62.3%).UC治疗上以氨基水杨酸类(66.8%)和类固醇激素(42.8%)为主.仅2.1%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单纯内科治疗总有效率达93.6%,手术率3%,死亡19例(0.6%).结论 UC近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以轻中度为主,疾病类型以慢性复发型和初发型为主,暴发型少见.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较少.国内轻中度患者治疗以柳氮磺胺吡啶及类固醇激素为主,手术率、死亡率及癌变率均较国外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放大染色内镜对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探讨黏膜微血管图像改变与组织学诊断的关系。方法收集214例常规内镜观察下有食管黏膜粗糙、糜烂、斑块、颜色异常、微隆起或凹陷等改变的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应用2%Lugol液染色后进行放大内镜观察,根据内镜下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改变将放大内镜下黏膜象分为4型。对病变区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将内镜结果与组织病理诊断对照研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0.4%(90/112)食管炎患者符合Ⅱ型表现,85.7%(12/14)早期食管癌患者符合Ⅲ型和Ⅳ型改变。早期食管癌组与正常组比较(Х^2=27.32,P〈0.05)和食管炎组比较(Х^2=50.3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黏膜癌与黏膜下癌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Х^2=14.00,P〈0.05)。结论微血管图像改变与组织诊断密切相关,放大内镜配合染色可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且有助于判断癌变浸润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