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古文的课程定位,直接关系到中医院校学生素质的提高。新编《医古文》规划教材的教学大纲中在有关课程定位的表述中说:“医古文是研究古代医著语文现象的一门学科,是学习中医专业的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阅读中医药古籍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之古典医著课程、毕业后钻研古代医籍,扫除文理上的障碍。”在其课本的“编写说明”中说:“医古文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代医著的能力。”对于这些表述笔者认为,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应该加上“医古文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必修课程。”这样,就使医古文课更贴近中医基础教育的需…  相似文献   

2.
医古文是中医药院校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属于文医交叉的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代医籍的能力。在医古文的教学中,注重词语辨析,把握通篇主旨,强调阅读经典,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中医古籍的能力,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传递人文精神,展现出古代医家的医德修养和医家风范,旨在彰显中医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专业思想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3.
当前,医古文教学在各大中医院校中不断彰显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作用。众所周知,医古文是一门重要的中医基础课,任应秋教授称之为“中医基础的基础”,是我们学医、从医之人开启中医宝库的一把钥匙,其作用不可轻忽。然而以往医古文的教学目的主要定位在提高学生阅读中医古籍文献的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好语言基础和必备的文化基础这一方面上。如今看来,仅此目的已不能与日益发展的中医事业同步而行,在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日益先进的当前,医古文授课过程中医文化的渗透、医德教育的贯穿、创新思想的培养等等赋予了学科新的意义和多重目的,医古文的学科地位在不断提高。而培养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医学生,不但是医学院校教育工作中的迫切事宜,也是我们发展中医事业和弘扬中医文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浅析《医古文》的定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院校一般都开设医古文课程,医古文覆盖了祖国医药线性发展的广阔层面,沉淀了深厚无比的文学素养基础.医古文课程的教学定位和作用,直接关系到中医药院校学生素质的提高.新编<医古文>规划教材的教学大纲,在有关课程定位和作用上明确表述:"医古文是研究古代医著语言文学现象的一门学科,是学习中医药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学生研读古代医籍,消除文理上的障碍","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  相似文献   

5.
《医古文》是一门医文结合的课程,是中医院校基础课中的必修课,但因各种因素面临着难以摆脱的困境。针对目前的现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医古文教师应当跨越学科,推陈出新,医文相融,学会贯通,争取从教学内容、方法、理念和手段等方面有所突破,从而保障该门课程在中医药课程体系中的独特价值及其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关于医古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古文是一门基础课程,是中医院校学生学好中医、学精中医的必备桥梁。中医学有许多宝贵的经验蕴藏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将是中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有些学生由于认识不足,对这门课不重视、无兴趣,认为“不实用”、“学不学无所谓”。有些同学思想上还比较重视这门课,但是由于这门课程的讲授,  相似文献   

7.
医古文课一般在中医院校的一年级开设,是中医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阅读古医籍的能力,并为后续开设的中医经典课程奠定一定的古代文献、古代文化基础。为了切实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改革探索,从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入手,  相似文献   

8.
医古文是一门医文相兼的中医基础课,依据其学科特点和内容优势,在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了探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党的中医政策的落实,中医事业不断发展。作为高等中医院校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医古文在中医事业的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医古文学科本身也在前辈们呕心沥血、辛勤浇灌下有了很大发展。然而,时代在前  相似文献   

10.
医古文课一般在中医院校的一年级开设,是中医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阅读古医籍的能力,并为后续开设的中医经典课程奠定一定的古代文献、古代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作为高等中医院校的基础课医古文应以培养学生阅读中医经典文献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围绕这一点编写教材,实施教学,才能巩固医古文的地位,提高医古文的教学效果,在素质教育中处于主动地位.  相似文献   

12.
医生的专业素质概而言之无非两个方面:医德与医术。对中医大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是中医高校本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医古文虽然是一门基础工具课,以中医古籍阅读教学为基本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为首要目标[1],但由于学科交叉性特点,医古文又是提高大学生传统人文精  相似文献   

13.
医古文课程作为医学院校中医药学专业基础课,是祖国医药文化人文底蕴最具体和直观的反映.医古文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药学文化素质,还直接影响医学生整体人文素质.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渗透,可以培养学生“人命至重,有贵干金”的生命意识、仁爱慈悲的胸怀、谦虚好学的风范和忠诚有信的人品.  相似文献   

14.
医古文课程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古代汉语知识为重要内容,主要研究古代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的各种现象,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正确理解古医籍文献的能力,为后续学习中医经典原著和经典的临床运用打下语言文字基础和传统文化基础。医古文课程一般分两部分,一是医学文选部分,包括著名医家传记、医籍序文、医论、医案、医话等;一是基础知识部分,包括工具书、汉字、词汇、句读、今译、注释和文化常识等内容。其中基础知识部分涵盖着相当多有很强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如工具书、句读和今译等。  相似文献   

15.
中医《医古文》课程的内容是中华民族多年社会实践与思想探索的成果,在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学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每一篇文章都体现了中医医学思想、中华民族对生命的认知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在《医古文》教学过程中加强中华文化素养教育,不仅由《医古文》课程的自身特点决定,更是大学教育传播知识和文化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求基于《医古文》课程特点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方法]通过总结和体会多年来《医古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以《医古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综合考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实情,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提出《医古文》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改革上的理论依据。[结果]《医古文》当以文为主,但医的元素同样重要,后者可以成为学生喜爱《医古文》课的最有效抓手。《医古文》课程功用长远,这是由其自身的文科属性所决定的,同时作为中医药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医古文》与临床实践也有密切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医籍文献阅读思维模式的构建,其结果利于实现学生对中医不同体裁文献的理性把握,是提升学生文献阅读能力的重要路径。[结论]《医古文》是中医药专业的基础课,其兼具医、文两方面的特色,是向中医药类学生传播语言文化、中医药文化、人文精神的重要阵地,教师要结合《医古文》课程特点,进行讲授方法的改革,切实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中医各家学说课程是高等中医专业教育的一门后期综合性提高课程。近年来,在很多中医院校此课程的课时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学习中医的主要学派及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使学生的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得到系统提高?这就需要对中医各家学说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尤其是在教学内容方面如何做到重点、难点突出,详略得当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两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也是高等院校各专业开设的必修课。这门课程与“两课”其它课程相比理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在中医院校它作为非专业课使得学生往往轻视这门课的学习 ,这种情况要求哲学课教师应结合中医院校的学生思想特点、中医理论改进教学方法 ,合理安排教学体系 ,否则 ,哲学课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根据 10多年的教学实践 ,在加强和改进中医院校马克思哲学原理课教学方面有如下体会。1 运用事例教学法是中医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法改革的方向  事例教学法就是课堂上以一个或几个事…  相似文献   

19.
医古文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及其发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医古文不仅是研究古代医著语文现象的一门学科,同时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其特殊的作用,它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利于丰富医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因此,必须重视医古文教学,提高医古文教师人文素质,在医古文教学中积极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20.
《医古文》教学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医课程设置中,中医经典的位置十分重要;而读经典的基础就是《医古文》的功底,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估量!然而《医古文》是一门有关古代医籍内容的语言学习课程,对于现代年青人来说,较难领会与掌握;如何教好这门课,并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成效,却是需要深入探讨研究的问题。下面笔者就长期以来的教学经验略谈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