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唐山市人民医院检验科邮编063000摘要:目的:通过检测不同孕期妇女的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探讨不同孕期孕妇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贝克曼ACL-9000全自动血疑仪,对128例不同孕期组及对照组进行PT、APTT、TT、m指标检测和分析比较.结果:早孕组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中孕组、晚孕组、妊高征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和TT明显缩短(P<0.01),m明显增高(P<0.01).晚孕组和中孕组比较,APTT明显缩短(P<0.01),Fib明显增高(P<0.01),PT和TT变化不明显.妊高征组与晚孕组比较,PT、APTT、TT及FIB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检测不同孕期孕妇血浆凝血功能指标是否有出血倾向和血栓形成,对预后的发展方向及动态观察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标本采集量对PT、APTT测定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熊宇  邢辉 《护理学杂志》2003,18(4):260-261
为了解标本采集量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结果的影响,对不同采血量、不同红细胞比容的标本进行PT、APTT检测。结果采血量、红细胞比容异常均可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提示护士采样前应了解标本质量控制标准,确保采样质量。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影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验误差的护理相关因素,观察血样本在不同采样顺序、不同保存温度和时间、不同束臂压力及不同采血剂量与抗凝剂比例等条件下PT、APTT测定值。结果示,PT与APTT测定值均受上述各因素的影响①采血样本第1管与第2、3管PT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②样本在4℃保存4、8h的PT及24h APTT测定结果与1h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样本在15℃保存8、24h的APTT结果与1h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样本在25℃保存4、8、24h测定APTT结果与1h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样本在35℃保存4、8、24h两项值与1h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③不同束臂压力抽血其PT值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④采血量与抗凝剂比例1:5与1:9比较,PT、APTT测定结果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提示在临床护理中,应把好样本采集、运送、保存等质量关,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PT和APTT值的检验误差,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联合凝血四项指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治疗的12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生下肢DVT的患者为DVT组(n=60),并根据DVT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选取同期住院治疗未发生DVT的患者为NDVT组(n=60)。分析下肢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清D-D水平,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下肢DVT的诊断价值。结果 DVT组患者的D-D、FIB水平均明显高于NDVT组患者,PT、APTT、TT均明显短于NDV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B、D-D水平升高均是下肢DVT形成的危险因素,APTT、PT、TT延长均是下肢DVT形成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D、PT、TT、FIB对下肢DVT形成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其联合应用的诊断价...  相似文献   

5.
外科病人术前凝血指标异常的临床意义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科病人术前合并凝血机制障碍时,围手术期处理较为复杂。在术前凝血机制筛查指标中,PT和APTT对术前病人凝血机制状态的评估更具有实际意义。外科医生对术前筛查凝血指标异常的处理程序可能并不熟悉。应综合分析可能影响凝血指标的相关因素及系统性疾病,根据不同的异常指标,进行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李彦贵  马泽龙  张蜀华 《中国骨伤》2013,26(11):932-934
目的:通过比较初次骨折与二次骨折术后机体凝血状态的变化,探讨骨折手术病史对于二次骨折后机体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新西兰大免10只,5-6月龄,雌雄各半,体重2.4~2.6k,无孕。先制作初次创伤骨折术后模型,12周后再进行二次创伤骨折术后造模,分别于两次骨折术后1d、5d取静脉血测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5个指标,比较两次骨折术后同一时间各指标的变化。结果:二次创伤骨折术后1d与初次创伤骨折术后1d比较,PT、AP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FIB、D—D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创伤骨折术后5d与初次创伤骨折术后5d比较,F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TT、FIB、D—D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手术病史使二次创伤骨折后血液更加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80例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27例)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20例)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3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16例)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17例),P<0.0l;急性心肌梗死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稳定性心绞痛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比其他各组明显缩短(P<0.01)。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各组间4个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系统及内皮细胞损伤在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50岁。因销毁火药时不慎烧伤全身多处,伤后 1 h收入笔者单位。入院诊断:烧伤总面积71%,其中浅Ⅱ度 7%、深Ⅱ度10%、Ⅲ度54%TBSA。患者入院后给予抗休克、抗感染治疗,维持每小时尿量在80-100 ml。查:血小板计数(PL7)353×109/L,血小板平均容积(MPV)9.7 fl,凝血酶原时间(PT)16.7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4.2 s,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6.7 g/L。患者休克期度过平稳。伤后第4天行双手背切痂,自体皮移植术。术中切痂创面呈弥漫性迟发性渗血,遂在止血带下植皮并加压包扎。术后查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006年1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8例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病因及疗法,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11.
肝脏与止血和凝血功能关系密切,血凝过程是瀑布式的蛋白质酶解过程,有约20余种物质(包括凝血因子)参与,它们大多由肝脏合成,为了解病毒性肝炎时凝血功能的变化,我们对8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凝血4项检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标志物: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CD41/CD61)及P-选择素(GMP140,CD62P)与人类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炎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35例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及激素治疗半年后的部分患者,检测其血中CD41、CD61、CD62P表达。结果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CD62P显著高于正常人,而激素治疗半年后上述3项指标明显低于正常,且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正常。结论 CD41、CD61、CD62P介导了肾内血小板活化、聚集、炎症反应过程,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前列腺汽化切除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列腺手术患者术后机体凝血功能处于激活状态,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并发症[1]。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切除(TVP)术后虽具有创伤小、DVT发生较少,但也有4.2%~10%[2]。临床上由于对发生DVT缺乏必要的检测方法而易于漏诊和误诊,因此有必要探讨TVP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本研究拟观察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TVP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为预防DVT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交通业和建筑业的发展,闭合性腹部损伤明显增多。尤其腹腔内实质性脏器的损伤,可导致腹腔内大量出血.甚至危及生命。本文拟探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指数(INR)和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检测在闭合性腹部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用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围术期指导成份输血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5年4月5日至2016年10月30日择期在全麻下行肝脏部分切除术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0例,男46例,女14例,年龄35~65岁,ASAⅡ或Ⅲ级,Child-Pugh分级为B或C级,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TEG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TEG组主要观察并测量凝血反应时间(R值)、形成时间(K值)、血栓最大幅度(Ma值)和凝固角(α值),并结合血气分析结果决定输注血液制品的种类和数量。对照组则根据凝血功能常规检测、血气分析结果及出血量的情况,选择输注血液制品的种类和数量。结果 TEG组的出血量以及血液制品输注量(包括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血小板)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TEG组术后12、24h的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TEG可实时监控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指导围术期合理地输注血液制品,从而减少手术中血液制品的输入量,减少术后腹腔出血几率,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部分切除术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血小板数目和凝血指标对急性胰腺炎的病情和预后的意义和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外科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部分急性胰腺炎患者,按照胰腺炎分级标准(2013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1例患者分为轻度胰腺炎组,中度胰腺炎组,重度胰腺炎组,比较三组的PLT、PT、APTT和FIB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来分析PT、APTT和FIB在诊断中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MAP组比较,MSAP组的PLT、PT、APTT三项指标差异明显(P<0.05),FIB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与MSAP和比较,SAP组的PLT、PT、APTT、FIB四项凝血功能指标有显著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T在诊断中重度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为0.741,特异度为0.932,AUC为0.907,APTT在诊断中重度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为0.889,特异度为0.568,AUC为0.827,FIB在诊断中重度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为0.889,特异度为0.841,AUC为0.946。FIB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且特异度、灵...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患者凝血纤溶状态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异常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征之一,某些指标已被公认为与肿瘤分化、分期、转移侵袭等部分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高凝状态所并发的血栓形成也是目前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从肝素维持的动脉置管处采集血标本的方法,避免浪费血液。方法对30例带有动脉测压置管患儿,用常规法(弃含有肝素的血液3mL)和改良法(不弃血)分别先后从动脉置管处采血。结果两组血气分析,生化指标即钾(K+)、钠(Na+)、红细胞压积(Hc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从以肝素维持的动脉置管中采血,不弃血采血法可以替代常规采血法,检测血气分析、生化指标可行。  相似文献   

19.
胃癌与凝血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胃癌导致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等凝血机制发生改变,从而引发高凝状态及血栓性相关疾病;另一方面,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进一步加速了胃癌的进展,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笔者对国内外关于胃癌与凝血功能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以引起临床医师对胃癌凝血功能异常及抗凝治疗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29岁,156cm,57kg,孕2产0孕40周,右枕前位,活胎临产,胎膜早破,子痫前期,合并精神分裂症,拟急诊在全麻下行剖宫产手术。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95g/L,血小板计数90×109/L,尿蛋白( ),心电图、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肝肾功能、电解质、胸片基本正常。术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