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总结Willis环前部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62例前组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及术后并发症。结果:62例65个Willis环前部动脉瘤中,手术成功夹闭62个,包裹1个梭形动脉瘤,2例手术前死亡,失去夹闭机会。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本组62例患者中Ⅰ级4例,Ⅲ级6例,Ⅳ级4例,V级48例。结论:①显微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可明显提高动脉瘤的治愈率;②颅内动脉瘤一旦确诊,应尽早治疗,避免等待期间动脉瘤破裂出血;⑧积极处理术后并发症,降低伤残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治疗策略,评价显微外科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床突旁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床突旁动脉瘤病例,共检出床突旁动脉瘤30个,其中Barami分型Ⅰa型4个,Ⅰb型5个,Ⅱ型13个,Ⅲa型4个,Ⅲb型1个,Ⅳ型3个。15例患者行显微手术治疗,共处理床突旁动脉瘤17个,其中有3例采用血管搭桥+动脉瘤旷置术。13例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复发后改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3例患者采用球囊辅助栓塞,3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栓塞。结果:28例患者共处理床突旁动脉瘤30个。15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出现视力下降1例,术后10 d突发意识不清死亡1例;13例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对侧肢体轻瘫1例,2例患者出现交通性脑积水,行分流术后好转。术后复查造影19例,10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组患者中夹闭完全9例,9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患者中弹簧圈完全栓塞7例,1例支架辅助栓塞后12个月动脉瘤复发增大,改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双侧大脑前动脉吻合,动脉瘤旷置术。28例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5分18例,4分8例,3分1例,0分1例。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显微外科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床突旁动脉瘤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方法、手术时机、技巧和效果.方法 采用显微外科经翼点入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2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动脉瘤23个.结果 23例动脉瘤手术全部成功夹闭.出院时恢复良好19例,轻残2例,重残1例,死亡1例.结论 显微外科经翼点入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一种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显微外科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对2004年7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1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开颅夹闭52例共52个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62例共66个动脉瘤.结果 显微外科手术组恢复良好44例、功能障碍6例、死亡2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术后恢复良好56例、功能障碍4例、死亡2例.结论 临床上应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大小、临床分级、单发或多发以及医生经验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显微手术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手术时机和效果。方法:2005年6月至今,我们采用显微外科经翼点入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手术患者11例,夹闭动脉瘤13例。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出院时或术后1~3个月复诊评定疗效。7例痊愈(工作和生活能力正常),1例部分偏瘫和语言稍有笨拙,1例死亡,为术前和术后严重脑血管痉挛致脑缺血死亡,2例术后脑血管痉挛放弃治疗。术后CTA复查6例,动脉瘤完全消失6例。结论:显微外科经翼点入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是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瘤一种安全、徽创、有效的治疗方法。主张早期或超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6.
梁斗  姜洪  邓忠勇 《海南医学》2012,23(5):56-57
目的 总结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我院经显微手术治疗的28例共31枚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经DAS和MRA、CTA等证实;28例31枚动脉瘤中共29枚一次瘤夹闭成功,2枚行瘤壁包裹加固术;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5个月,GOS评级为恢复良好22例,轻度残疾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 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个体化治疗方案加上娴熟的技巧,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梁斗  姜洪  邓忠勇 《右江医学》2011,39(5):576-578
目的总结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我院经显微手术治疗的28例共31枚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经DAS和MRA、CTA等证实;28例31枚动脉瘤中有29枚一次瘤夹闭成功,2枚行瘤壁包裹加固术;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5个月,GOS评级为恢复良好22例,轻度残疾3例,重度残疾2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个体化治疗方案加上娴熟的技巧,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背侧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8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颈内动脉背侧壁动脉瘤21例,对于囊状真性动脉瘤采用直接手术夹闭的方法,而对于囊状或血泡状的假性动脉瘤采用夹闭+包裹、缝合+包裹、单纯包裹以及颅内外血管搭桥+动脉瘤孤立术等方法处理。 结果:术后死亡1例,再出血放弃治疗1例,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根据颈内动脉背侧壁动脉瘤的真性或假性采用不同的显微外科方法处理,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颅内前循环动脉瘤38例,9例行血管内栓塞术,29例翼点入路显微镜下直视手术。结果:术后死亡1例。随访34例,26例恢复良好,1例植物生存,2例偏瘫,3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癫痫。结论:只要病情许可,前循环动脉均应手术治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利于及时降低颅内压,手术困难者可行栓塞治疗,但对术前已出现的颅神经损伤的恢复,不如开颅手术者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在治疗颅内前循环复杂动脉瘤过程中实施颅内外血管吻合联合血管内栓塞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至2018年所收治的颅内前循环复杂动脉瘤患者50例,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夹闭治疗手术,观察组患者实施颅内外血管吻合联合内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结果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内前循环复杂动脉瘤的治疗过程中应用颅内外血管吻合联合血管内栓塞术的临床效果显著,该方法值得被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早期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整群选取的该院2013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71例破裂动脉瘤手术治疗患者病例资料,按Hunt-Hess分级,其中Ⅰ~Ⅲ级58例,Ⅳ~V级13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72 h内早期行显微手术夹闭,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71例患者均在显微镜下行手术夹闭,影像学检查共发现动脉瘤74个,3例为多发动脉瘤,5例宽颈动脉瘤均使用两个动脉瘤夹共同夹闭,所有病例均一期夹闭。术后6个月GOS评分,预后良好(5分﹚55例(77.5%﹚,轻残(4分﹚4例(5.6%﹚,重残4例(5.6%﹚,植物生存3例(4.2%﹚,死亡5例(7.0%﹚。结论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早期积极显微手术可有效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分析19例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结果,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和安全性。方法 19例患者中15例表现为蛛网膜下隙出血,均为急性期;2例表现为搏动性头痛经CTA检查发现,2例表现为共济障碍,后组颅神经症状。其中10例采用GDC栓塞治疗,7例采用Neuform支架结合GDC治疗,2例椎动脉小宽颈动脉瘤采用单纯Neuform支架瘤颈成形术。结果本组无并发症及死亡患者。100%栓塞12例9,0%栓塞5例2,例椎动脉小宽颈动脉瘤单纯行支架成形术,7例复查脑血管造影,显示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无复发,2例单纯支架成形患者两个月后复查动脉瘤消失。结论血管内治疗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措施,对于宽颈动脉瘤应采用球囊辅助或支架成形栓塞以提高栓塞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 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共计98例. 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血管介入栓塞治疗方案,治疗组患者采用血管显微手术,对比各自疗效情况. 结果 治疗组采用血管显微手术方法能有效提高患者痊愈情况,较对照组情况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同时,治疗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但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管显微手术是一种有效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方法,该方案效果显著,但临床治疗时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破裂的前循环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43例破裂的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动脉瘤夹闭或血管内治疗,23例行动脉瘤夹闭术,20例行血管内治疗。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手术恢复良好19例,轻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2例,死亡1例;血管内治疗恢复良好18例,轻度残疾1例,死亡1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0例。结论对于早期破裂的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早期治疗能得到较好疗效,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简单、快速及尽可能保留正常解剖结构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熟悉动脉瘤三维结构及完善术前计划尤为关键。早期治疗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可降低再出血的风险,有利于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合并烟雾病的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3年7月我科经血管内介入治疗7例合并烟雾病的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患者,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即刻栓塞结果采用Raymond分级评价,所有患者均获得影像学和临床随访,患者的临床随访结果依据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治疗,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即刻造影提示:致密栓塞3例,瘤颈残留2例,部分栓塞2例.所有患者均获得影像学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4±3.5)个月,6例治愈,1例稳定,支架组患者无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临床随访平均(21.1±15.8)个月,所有患者均预后良好(mRS 0~2).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合并烟雾病的基底动脉尖动脉瘤安全有效,对大型或宽颈动脉瘤,支架植入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长期随访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6.
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经验体会,探讨其适应证、技术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56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栓塞过程以及疗效。结果56例中成功栓塞54例,其中45例100%栓塞,8例95%栓塞,1例90%栓塞。术中破裂1例,后顺利栓塞。5例出现严重血管痉挛。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随访6~36个月,无术后再出血病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一种微创、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相对宽颈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手术技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4例采用血管内治疗方法治疗的相对宽颈前交通动脉瘤,其中常规可脱弹簧圈技术6例,占总病例25%,球囊再塑形技术1例,占总病例4.2%,微导管辅助可脱弹簧圈技术1 7例,占70.8%。结果:24例患者共发现相对宽颈前交通动脉瘤24个,全部予以栓塞,其中栓塞率>95%21例(占87.5%),栓塞率85%-95%3例(占12.5%),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全部患者均恢复良好,治疗效果满意。结论:采用微导管辅助可脱弹簧圈技术治疗相对宽颈前交通动脉瘤,简单经济,安全有效,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开颅夹闭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疗效. 方法 整群选取2012年7月—2015年2月在医院收治的72例前循环动脉瘤破裂的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开颅夹闭组36例和介入组36例, 对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GOS)预后的评分以及术后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复发率方面,开颅组为2.78%,介入组为19.44%,经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开颅夹闭术和介入术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但开颅手术的复发率比较低.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Wide-necked and fusiform aneurysms are challenges for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ists and neurosurgeons since they may involve entire vessels or be irregular in shape, making is possible for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to protrude into the parent arteries.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wide-necked and fusiform aneurysms by using a combination ofstents and coils.Methods From October 2000 to July 2001, eighteen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wide-necked or fusiform aneurysms were treated with intraluminal stenting in combination with endosaccular coiling.Results Stent placement and coil packing were technically successful in all patients. There were no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the procedure except for the migration of the stent in four cases. The aneurysms were embolized with the coils after precise stenting, and total occlusion was obtained in 13 cases, neck remnants in 3, and loose occlusion in 2. All the patients recovered well. Short-term follow-up angiograms suggested patency of the parent arteries without recanalization.Conclusions A combination of endovascular stenting and coil packing may be a favorable alterna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that are unsuitable for surgical clipping or coil embolization. Further study is necessary to assess the lonq-term outc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