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多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发展而来,COPD是一种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性疾病,呈进行性发展。肺心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由于其进行性加重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传统中医基础理论,据此分析探讨本病的病因病机,概括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责之于肺、脾以及肾三脏之虚,亦可及心,标实者,主要责之于痰浊、瘀血以及水饮互结,其中痰浊、水饮、瘀血又可相兼为病,痰瘀日久,蕴而化热,热壅于肺,促使肺胀的发生和发展。肺心病急性期治疗以清热化痰逐瘀为主,兼顾护中焦,缓解期治疗以补肺健脾温肾为主,并重视中焦,最后附典型病案一则。  相似文献   

2.
“通腑开窍”法治疗肝性脑病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肝与大脑的关系、肝与大肠的关系、脑与大肠的关系、通腑开窍法的中医认识、现代医学对通腑开窍法机理的认识等方面探讨了“通腑开窍”法治疗肝性脑病的理论及历史渊源,为肝性脑病治疗学带来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湿疹属于中医学“湿疮”的范畴,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皮肤炎症性疾病,根据病程和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在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炎症、瘙痒,对患者的健康与生活造成困扰。“标本缓急”即“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中医诊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治则。将“标本缓急”理论运用于湿疹的治疗当中,在治法上,急性期湿疹以清热利湿、祛邪为主;亚急性期湿疹健脾祛湿、扶正祛邪兼施;慢性期湿疹治以养血润肤、扶正补虚;或针对患者症状,急性期时止痒、收湿,慢性期时滋阴、润燥,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稳定病情,减轻患者的痛苦,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慢性肝性脑病是由多种慢性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性格改变、举止失常、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常见病因为肝硬化,此外,原发性肝癌晚期亦可引起。近2年来,笔者在林举深教授的指导下,对收治的10例患者中采用中西医结合中药灌肠的综合治疗方法,取得满意疗效,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全面康复护理对肝性脑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对43例肝性脑病患者进行加强防范、临床护理和康复教育等全面护理。结果:患者生存率为89.88%,死亡率明显下降。结论:全面康复护理可提高肝性脑病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急则治其标,是权宜之计瘾疹虽属肤表疾病,但究其病机,多是脏腑病变的外在表现。一般情况下,治本是治病的根本法则。但标证甚急,若不及时治疗,可  相似文献   

7.
肝性脑病是因肝功能严重障碍、门静脉体循环分流异常、代谢异常等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异常,属中医“臌胀”“积聚”“黄疸”“神昏”等范畴。桃核承气汤证的主症为腹痛伴如狂,临床用于治疗肝性脑病常获佳效。从“肝通阳明”角度探讨桃核承气汤治疗肝性脑病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小儿推拿以其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治病求本”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也是临床小儿推拿治病中的根本原则。“标”、“本”是一个相对概念,对人体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对疾病而言,先病为本,后病为标。一般认为疾病表现于临床的现象和所出现的症候为“标”;疾病发生的机理,即疾病的本质为“本”,  相似文献   

9.
肝性脑病的综合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硬化病人出现肝性脑病后在积极抢救治疗的同时,应进行辨证施护,对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减轻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促进恢复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分析总结10例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Ⅱ期的患者采用新食醋保留灌肠方法治疗肝性脑病效果。灌肠时患者的体位先左后右,插肛管深度达30cm以上,较常规灌肠药物的保留时间延长了3~7min,显效7人,有效2人,总有效率达90%。新的食醋保留灌肠操作方法清除肠道内氨,是一种既简便易行又经济安全的方法,不但费用低,而且疗效较常规灌肠治疗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瘾疹虽属肤表疾病,但究其病机多是脏腑病的外在表现。一般情况下,治本是治病的根本治则。但标证甚急若不及时治疗可使病情加重,此时必须采取“急则治标”,先治其标病。由此可见,治标乃是应急情况下的权宜之计,治本才是根本之图。  相似文献   

12.
肝性脑病(HE)又称肝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症。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及昏迷。迄今其发病机制仍不甚明了。临床诊治十分复杂。近年来,随着基础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本病的中医药治疗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黄峰  刘凤莉 《陕西中医》2009,30(12):1634-1635
目的:观察化痰通腑中药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从而探讨肝性脑病的中医病机。方法:以中医四诊收集到的患者临床资料为依据,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治疗。结论:提出痰热腑实是形成肝性脑病的病机关键,采用化痰通腑法治疗收到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清开灵注射液对轻微肝性脑病患者智力测试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轻微肝性脑病的机理。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轻微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予休息、低蛋白饮食、护肝、营养支持,治疗组予清开灵注射液30mL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Qd;对照组予口服乳果糖30~60mL/d,分3次口服,以每天排便2—4次为标准调整剂量。以2W为1疗程,两组在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其他治疗肝性脑病药物。两组治疗前后进行数字连接试验及数字符号试验。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数字连接试验及数字符号试验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开灵注射液能显著改善轻微肝性脑病患者的智力测试水平,显示出中医“清热开窍”法治疗轻微肝性脑病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5.
肝性脑病临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性脑病(HE)是由肝功能严重失调或障碍所致,以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且排除其它已知脑疾病的神经心理异常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HE是肝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国外报道发病率为10%~84%,国内报道肝硬化患者轻型HE发病率为50.9%,并随肝功能加重而增高,可见HE的发生严重影响肝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因此HE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师十分重视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OA)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90例确诊肝硬化、肝功能C级伴发肝性脑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后分为低剂量治疗组(LT)、高剂量治疗组(HT)和对照组(C∕精氨酸治疗组):于治疗前后测定门体性脑病指数(PSEI),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7天末PSEI评分疗效检验结果显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对照组都有PSEI的下降,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和56.67%、36.67%,三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别,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可显著降低C型肝性脑病的门体脑病指数具有一定的保肝、退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肝性脑病(HE)是在各种急慢性及终末期肝病的基础上出现的以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神经、精神、功能失调综合征。一般认为,血脑屏障受损、负氮平衡和碱中毒是发生HE的重要基础,关于其发病机制有许多假说,其中只有氨中毒假说研究最为深入,也最有实据。目前对HE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均强调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消除诱因、调整内环境平衡、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认为,肝性脑病病因为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嗜酒无度,或染蛊、疫病、火毒等。其病初多为疫毒、湿热、痰浊、瘀血之邪内盛,瘀阻脉络,蒙蔽清窍,扰乱神明,疾病后期往往出现脏腑虚损、阳虚阴竭,甚或阴阳离绝、阴微阳脱。运用中医辨证论治,采用专方专用、基础方加减、单方验方与中成药应用等治法,对肝性脑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正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是由急、慢性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各种门静脉-体循环分流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临床综合征[1]。HE包括一系列可逆的认知改变,轻者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减退、定向力障碍,严重者可以发生昏睡,甚至昏迷。历代医家经典著作中并无"肝性脑病"的病名,根据近现代西医对HE症状、体征的描述及众多医家的认识,HE可归属于中医学的"黄疸""鼓胀""神昏"的范畴。病位以心、  相似文献   

20.
肝性脑病是临床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各种终末期肝病常见的死亡原因。迄今为止,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症状复杂多样。西医学在HE的治疗方面做出诸多努力,近期疗效显著,但是病情易反复发作,长期效果欠佳,目前仍缺乏系统、规范的临床治疗方法来减少发病率。通过检索及总结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肝性脑病的相关文献发现:中医学将肝性脑病的病因归结为热毒、湿浊、阴虚,认为该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多以凉血解毒化瘀为主,兼顾滋阴清热;治疗方法多样,临床用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癫狂梦醒汤加减汤剂、大黄煎剂中药直肠滴入治疗、中医针刺治疗、醒脑静注射液中药提取剂静脉滴注,且可以灵活运用,并多方法联合以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复发率。对中医学关于肝性脑病的病因病机及有效治疗进行总结,为今后更好地探究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