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咳嗽是临床经常遇到的疾病,中医药治疗咳嗽有西医西药不可替代的优势。经方方简效宏,只要辨证正确,往往效如桴鼓。外寒内饮是咳嗽发病的重要病因病机,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射干麻黄汤均为治疗外寒内饮的效方,正确的区别四方的异同,对于临床诊疗工作大有裨益。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经方的辩证可概括为三层次辩证法,即:首先辨阴阳,其此辩六经,然后辩方证和药证,以确定治疗主证的选方和针对兼证的加减用药,从而完成理法方药的辩  相似文献   

2.
正小青龙汤和射干麻黄汤都是临床治咳的常用方,均出自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此两方从功能主治到药物组成都有类似的地方,皆是用于外寒里饮的方剂,在使用时究竟有何区别?临床上又怎么灵活运用呢?本文旨在从原文解析、病位病机、药物组成、临证运用等几个方面来讨论两方之运用。  相似文献   

3.
吴宜兴 《河北中医》1994,16(4):F003-F004
大青龙汤是辛凉表里双解剂,具有解表,清热、利尿作用。主治溢饮。  相似文献   

4.
血府逐瘀汤为清朝王清任一首治瘀血名方,其组方思路离不开经方的缩影。拟从小柴胡汤和四逆散的角度来认识血府逐瘀汤的组方思路,并列举颜德馨、肖成望、杜宝华等名家的血府逐瘀汤医案,对本方的临床运用思路及要点进行诠释,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小青龙汤是张仲景为治疗外寒内饮所创立的一首方剂。笔者根据临床经验,认为小青龙汤不仅能治咳喘水饮的证候,而且对肺脾寒凝气滞等疾病,亦能获得满意的效果。现举三案如下:  相似文献   

6.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桂枝、芍药、干姜、细辛、炙甘草、半夏、五味子组成。第40、41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本方原为治外寒内饮之病而设。笔者以本方治疗泄泻、失音等病证,效果较好,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小青龙汤源自《伤寒论》,功专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下面笔者就小青龙汤在临床应用中的验案选析如下。1哮证管某某,女,78岁,2014年7月28日初诊。发作性气短、咳嗽8年余,加重20天。现症:喘息、气短加重,喉中哮鸣有声,夜间不能平卧,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口不渴,形寒怕冷,舌红、苔白,脉弦紧。中医诊断:哮证,寒哮。中药予以小青龙汤加减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药用:炙麻黄10 g、制附子(先煎30 min)、干姜、炙甘草、  相似文献   

8.
正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后世治外感痰喘者,多以其为主方,国医大师李佃贵对此方驾驭娴熟,临床治疗痰多久咳,疗效甚佳。张某,男,45岁,于2018年5月13日初诊。患者于就诊前半年开始咳嗽,阵发性,夜间加重,影响睡眠,遇冷空气、刺激味加重,咳痰量少色白,伴后背发凉,经常厚衣加身,冬季甚至夜间需穿棉背心就寝。曾于多家医院就诊,服抗生素及多种中成药治疗效果不佳。刻诊:咳嗽,少痰,背部怕冷,欲加衣被,咳嗽常遇冷空气、刺激气味等加重,夜间重,纳食尚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诊断:风寒恋肺型咳嗽(西医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  相似文献   

9.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原为治疗外寒内饮之病症而设。笔者以本方治疗泄泻、失音等病证,效果较好,兹介绍如下:1 泄泻(脾肾阳虚、痰饮内停)陈某某,女,46岁,干部,1999年4月30日初诊。患者素体肥胖,大便泄泻,久治不愈。近1周来,每逢子丑时之交,必泻下数次,伴肠鸣,脘腹不痛,神倦体乏,渐至卧床难起,眩晕,咳嗽痰白,口渴不欲饮,唇淡,口粘纳呆,舌质嫩苔白腻,脉滑无力。证属痰湿困脾,肾阳虚衰,浊饮阻滞气机。治以宣畅气机,温肾暖脾。处方:麻黄、桂枝、白芍、法半夏、干姜、白茯苓、炙甘草各10g,细辛、五味子、罂粟壳各6g。服2剂后,利止食增,诸症大…  相似文献   

10.
11.
小青龙汤是张仲景为治疗太阳伤寒兼内停水饮证及寒饮所创,当代临床运用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辨证思想,扩大其治疗范围。本次列举3个以小青龙汤治疗不同疾病案例,佐证中医异病同治思想。  相似文献   

12.
<正> 咳证虽多,无非肺病,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理论(《素问·咳论》),从整体观念出发,揭示了咳嗽一症与五脏六腑之间的病理关系.后世医家在此理论基础上经过长期临证实践创造出许多有价值的分类方法和治疗方药,对中医咳证学说的发展有深远影响,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素问·咳论》云:"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  相似文献   

13.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对症病机为外寒里饮。外感寒邪,素体湿气过多,或机体宿痰留饮,外寒勾动内饮,水饮上逆,患者会出现咳嗽、哮喘、咳痰、食欲不振、面目浮肿、舌苔白厚腻、脉弦或滑等临床症状;寒邪瘀滞于肌表,寒主收引凝滞,患者会出现发热恶寒、脉浮、无汗、头痛、颈项强痛、周身骨节疼痛、鼻塞流涕等外感症状。临床上对小青龙汤进行运用时应将其病机熟稔于心,掌握其主症,辨证论治,方证相应,则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4.
参苓白术散出自北宋《惠民和剂局方》,由四君子构架化裁而来,常用于治疗脾气虚夹湿证。观习明清诸家脾阴学说,联系参苓白术散的遣方用药,认为其主证当为脾阴虚夹湿证。参苓白术散取"甘平"之法,以补阴为主,同时注重气阴兼顾,补益的同时不忘调畅气机,虚实并治,补而不滞,发挥补脾阴、运脾气、化脾湿之功,为治疗脾阴虚夹湿证的代表方剂。  相似文献   

15.
咳嗽病因病机复杂多变,宣降失司、肺气上逆是发病的关键。外感咳嗽,辛温与宣降并用,驱邪理肺,宣畅气机,则咳止;内伤致咳,温补肺脾肾三脏,通调水道,排除多余水液,使痰无由生,又可调畅气机,从而减少咳嗽;感染后咳嗽为本虚标实,宜重温阳润肺,则余邪自散,咳嗽得止;素体阳虚者,当温补脾肾,使邪气无由生,咳嗽无由发。因此,对于临床常见症状咳嗽的治疗,应重视温法的应用,然切记以正确辨证为前提,不可一味温补。  相似文献   

16.
林再政 《河北中医》2001,23(6):452-453
小青龙汤是医圣张仲景所创方 ,主治外寒内饮证。《伤寒论》说 :“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 ,干呕 ,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在《金匮要略》中“痰饮咳嗽病”与“咳嗽上气病”证候典型者则用小青龙汤方。但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证候是变化不定的 ,因此 ,仲景在用小青龙汤时 ,常方随证变 ,如咳嗽上气病所用的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都是依据寒饮的轻重 ,上迫的缓急 ,夹热与否等不同病情而化裁的。从现代临床上看 ,小青龙汤及其变化多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气肿等病。兹就个人临床体会 ,谈谈…  相似文献   

17.
杨旸  赵明  邓森涛 《中医研究》2011,24(5):18-19
1997年WHO统计数据显示[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第2位,全球范围内约有6亿人罹患此病,每年造成300万例患者死亡。据文献报告[2],中国城市COPD死亡率居第4位(13.89%),农村居第1位(20.04%),全国C0PD患者多达4 000万例,每年因此死亡者100万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中医常“泄泻”并称,指泄泻病证,但在中医典籍中“泄”“泻”两字基本是独立使用,各有所指。“泄”除了主要表示便泄外,另有五义,其基本义是排出,如“炅则气泄”,另还指“以苦泄之”的药食法和“满者泄之”的针刺法等。而“泻”字则有四义,除了一义与“泄”相近指腹泻病证外,主要用于“实则泻之”的补泻法,此外还指“藏而不泻”的输泻功能和泽泻药名。泄、泻两字音同义异,中医典籍译家以及中医术语标准中或有用一词翻译多义的,或有将两字混为一译的,对于这两种一概而译和交叉混译的倾向须进一步辨明两字差异,以求在译文中体现其中医内涵。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素问·六节脏象论》中五脏“本”含义的比较分析,结合解释自然运动规律时“极”的含义,联系肝脏的生理特性,讨论了“罢极之本”的实际含义。指出:“罢极之本”应是高度概括肝脏最重要功能的生理概念,即“藏血生发之本”,而非“疲困之本”、“耐受疲劳之本”等。  相似文献   

20.
<正>咳嗽是最常见症状之一,有时咳嗽症状很难消失。遵循《素问·咳论篇》“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理论,对久咳顽咳者,以其原发脏腑为主治之,效果较好。临床上笔者以健脾化痰为主治脾咳,方用六君子汤加白芥子、杏仁、杷叶等加减;以扶正固本补肾为主治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