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古以来,生育就是中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就存在着大量涉及生育的医方文献,其内容包括了对生育相关疾病的认识与描述,治疗所用的方药与剂型,以及服用方法与所起到的功效等众多方面。现通过对简帛医书中所涉及的生育医方进行文献梳理,总结早期医家对生育疾病的分类与认识,分析简帛医书中生育医方的特点,并讨论了其当代价值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3.
医方是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的重要组成,而养生方又是简帛医方的重要内容。养生方主要涉及补益、延年、养颜、房中等,其中补益剂占养生方的一半以上,是养生方最主要的内容。由于出土文献破损严重,这些内容亟待系统整理。现通过对简帛医方中补益剂的整理,按现代方剂学进行分类,将其分为补气方、补阳方、阴阳双补方、补阴方四类。同时对补益剂特色进行总结,从而有助于梳理早期中医养生学的理论渊源,并为现代中医养生方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全面分析简帛医书中出现的经脉名称,从而明确早期经脉命名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6.
<正>在医古文教学实践中,一般采用阅读文选、讲解古汉语基础知识相结合的教授方法,其中又将词义训释作为贯穿医古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对于普通词语,医学词语往往有自己特定的含义。例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汪廷珍《〈温病条辨〉叙》“而世俗之医遇温热之病,  相似文献   

7.
8.
养生是中医学最鲜明的特色之一,早在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就有大量的论述。通过对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关于养生论述的总结,指出当时医家认为养生身体的表现主要有发黑肤泽、耳目聪明、身轻善行、性功能正常、力强寿长、气充精足等6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张雷 《中医药文化》2022,(6):501-506
将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与区种法类似的内容进行比较,指出《五十二病方》中“区”就是“坎”,肯定了“复”字解释,认为《武威汉代医简》中的“石”是容量单位而不是重量单位,并以《武威汉代医简》中的坎熏法为例,认为其疗法与区种法有相同之处;分析了《灵枢·经筋》中相关治疗方法,对其他传世文献有关内容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0.
从简帛医书经络描述探讨早期医家身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其成 《中国针灸》2021,(2):225-228
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的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张家山医简《脉书》、双包山漆人、老官山漆人、老官山医简《脉书》的基本情况和经络描述.通过对比以上出土文献记载的、出土漆人身上刻画的经脉与《黄帝内经》中的"十二脉"差异,认为经络系统从"十一脉"到"十二脉"、从独立循行到成为"如环无端"圆运动通道,...  相似文献   

11.
寒热在进入中医学领域之前,仅用来表示自然温度的高低,是相反、对立的概念;在被引进中医学之后,含义逐渐多元化,出现不再相反与对立的内容;在秦汉时期中医学中的寒热有多个含义,寒热概念在该时期含义有四,分别是表示人体自身阴气、阳气盛衰导致的人体自身冷热;表示他人对疾病者体表触及的冷热;表示人体对正常四时之气的冷热感知;表示外界寒气、热气对人体的致病影响,其中涉及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病邪病源说等学说,总之该时期寒热的含义始终是表示气的概念,始终是围绕人体的冷热感知延伸的,意即先秦两汉时期寒热的原型即人的冷热,尚接近于寒热最初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冯春 《中医药文化》2007,2(4):44-46
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记载.从传统中医药文化层面分析.汉魏六朝时期文化人的服食之风,一方面源于秦汉之际传统方术文化,一方面源于汉魏时期玄学思想和文人的自觉。其间因为服食习气的讹弊导致的文人生命悲剧主要是因为当时方术文化的愚昧落后。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模式,不仅指导并直接参与了中医学理论的构造,形成了中医学所特有的理论形式和内容.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关情志观念的早期状况,应该成为中医情志理论研究的基础.因此,本文结合唐宋先贤的注疏,讨论了两汉及以前有关情、志、性的一些基本论述.  相似文献   

14.
浅析《千金方》养生保健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日阳 《河南中医》2004,24(6):19-20
“人命至重,有贵干金。”这是唐代著名的养生学家及医学大家孙思邈的一句至理名言。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生命更为宝贵的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追求健康和长寿。随着社会文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长寿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社会的进步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的养生保健意识正在日益增强。养生保健作为中医有特色的理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四类脾胃湿热证方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明清时期脾胃湿热证的用药规律。方法:采用频数分析和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法对明清医家治疗脾胃湿热证的591首方剂进行数理统计。结果:初步了解明清时期不同种类药物在4类脾胃湿热证方荆中的运用情况,并筛选出明清时期中医治疗脾胃湿热各病证的主要药物,定量地表达了这些药物对相应病证的重要性。结论:明清时期以祛湿清热、理气健脾为治疗脾胃湿热的基本法则,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和芳香化湿药为其遣方用药的关键药物。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5,(8):1430-1431
消渴病是中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上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典型症状。消渴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糖尿病虽然属于慢性内科病,但其危害性极高。早在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学就有了对消渴病的记载,而且当时人们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已经形成雏形,为祖国医学作出巨大贡献。文章对先秦两汉时期的主要中医文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进行探讨分析,简略归纳出本时期对消渴因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历代含丹参方剂构成信息关联网络的分析和挖掘,探究丹参临床应用情况,发掘丹参潜在功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和创新药物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文献记载中含丹参或含丹参别名、异名的方剂,采用基于Aprio算法的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及网络构建与知识发现方法,分析丹参的临床应用情况。结果 筛选含丹参方剂1007首,发现丹参在宋朝、清朝以及现代应用较为广泛;临床应用的剂型多以丸剂、汤剂、散剂为主;应用丹参的方剂药味数主要集中在6~15味;丹参配伍应用的临床功效比较广泛,频数排列前十的功效,除目前临床常用的活血功效外,很多被现代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忽略的功效,如养血、安神、调经、益气等亦非常常见,并具有“解郁”等潜在作用;根据功效不同,与丹参配伍应用频数由高到低依次是当归、川芎、甘草、人参等,香附当归药对配伍的置信度达到84%;关联网络分析发现丹参方剂活血作用与清朝、现代关系密切,应用剂型以汤剂为主,多与当归、桃仁等药物配伍。丹参养血功效常与安神功效同时出现,其养血安神作用多与当归、天冬等配伍相关,剂型多为丸剂。结论 本研究发现,丹参在不同历史时期应用及剂型、配伍等均具有一定规律性,并对丹参的临床功效的发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历代含丹参方剂功效的多样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远远超过目前的应用情况,这就意味着丹参还有许多潜在的临床功效亟待进一步验证与开发,可以为进一步扩大丹参的临床合理应用和创新药物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