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中医》2014,(8):1030-1032
本文介绍了本院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治思路,认为起因多因火、因气、因血。治疗需治火、治气、治血。常用的选药特点清解热邪需辨虚实、调肝理气不可攻伐过度、健脾补虚需补而不滞、补肾滋阴以化生肝血、止血不留瘀,消瘀而不动血。辨证论治分型分别为血热妄行证、肝胆火旺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  相似文献   

2.
浅谈崩漏治血四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崩漏是妇科临床上常见的疑难急症,多指女性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崩漏多因气血失和所致,是血证中的一种。唐容川所著的《血证论》是辨治气血的经典著作,书中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是通治血证之大纲,从治血四法中不难窥探、总结出治崩漏经典原则,而在崩漏诊疗过程中尤其强调采用"祛瘀生新",这对后人在临床研究上有着较大启发。  相似文献   

3.
唐容川所著《血证论》对血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多有创见。主要学术观点有:1.水、气、血、火关系。重点阐述了“水即化气”、“火即化血”的观点。2.注重脾胃而发乎脾阴。无论在对气血、水火的论述中,还是在对血证的治疗中,都强调了脾胃的重要作用。在注重脾胃的基础上,唐氏还补东垣之未备,提出滋养脾阴。3.首创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4.血证治法宜忌,禁汗、禁吐、适下、宜和。  相似文献   

4.
血上溢由口鼻而出,无非阳络之伤;血下溢从二阴而下,不外阴络之伤.血乃阴类,总以上溢为逆.颜师力主“血无止法”.审证当求其因,治法独主“化瘀宁络”,用药力避刚燥动血.兹试将颜师独特的经验陈述于下.1 审证求因为识病之本,化瘀宁络乃一定不易之法血证审因,当分“有火、无火、气虚、气实”四者,得其所以测治血之法无余义.在治法上颜师独树“先经化瘀、清热、降气,而后方议止血”.在治疗过程中,始终运用“化瘀宁络”之法,使其治后无后遗之患.1.1 热灼血络而妄行,清火保血为首务 病初,血证骤发,气盛火旺者多.颜师临证喜用犀角以清心肝之火;用羚羊以熄肝火,防颅内出血;用大黄以折胃火;咳血者,用千金苇茎汤,清热化瘀,祛瘀生新,荡涤脓血浊痰;咯血吐血,均  相似文献   

5.
药物流产后恶露不绝属"堕胎""胞衣残留""产后恶露不绝"。瘀血为恶露不绝主因,若以止血为第一要法,则贻害无穷。唐容川《血证论》提出治疗血证"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至为精辟,对血瘀治疗亦很独到;"儿生之后,血衣不下",祛瘀血为主,"夫产后百脉空虚,亟宜补血,而尤力主去瘀者,瘀血不去,则新血断无生理,宜主祛瘀方用归芎失笑散生化汤";强调恶露不绝祛瘀为主,养血为辅,"一切不治之症,总由不善去瘀之故,凡治血者,必先以去瘀为要""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消瘀活血,必兼调气,"凡有所瘀,莫不壅塞气道,阻滞生机",祛瘀必兼调气,唐容川多于活血化瘀方中佐以枳壳、香附、柴胡等行气之品;活血祛瘀,勿忘痰饮,"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见痰防瘀、见瘀防痰",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恶露及人工流产后恶露不绝等亦可参照。  相似文献   

6.
过敏性紫癜的主要病机为热、瘀、虚,治疗以清热凉血、活血消瘀、养阴宁络、健脾补虚为治则,清热止血为第一要法,活血消瘀以防复发,养阴宁络以防血复动,健脾益气摄血以善后收功,且活血消瘀贯穿整个治疗过程.过敏性紫癜的中医证治充分验证了唐容川的止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临证治疗具有显著疗效,故治血四法对过敏性紫癜的治疗具...  相似文献   

7.
蔡林  张蜀  廖伯年  刘浩 《河南中医》2011,31(12):1376-1377
唐宗海治疗血证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其将止血列为第一法,提出对出血性疾病必须进行有效的止血,才能挽救生命;瘀血留于体内日久就会产生其他变证,为防他变,其将消瘀列为治血第二法;止血、消瘀后,要想有效防止血再潮动,完善治疗,必须用药安之,故宁血是治血第三法;以上三法可止血,但如因失血对机体造成的虚损状态不能得到有效纠正,仍可引起一系列病症,故补虚以扶正固本为治血第四法。  相似文献   

8.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是临床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具有较高复发率及病死率,其在中医学中属于“血证”范畴。唐宗海“治血四法”乃“通治血证之大纲”,对血证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现基于“治血四法”探讨ANVUGIB的病因病机,提出“止血为第一要法、止血不忘消瘀、宁血必先求本、补虚需掌握时机”的治疗思路,为运用“治血四法”辨治ANVUGIB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9.
“治血四法”治疗出血性中风临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岗  何敏 《山西中医》2013,29(9):1-3
"治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临床常用于一般血证治疗。出血性中风亦属于血证范畴,其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决定了出血性中风病的治疗朝向多向性、阶段性、个体性和系统性发展。现主要就"治血四法"在出血性中风临证治疗中的运用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相火与血证     
中医把以出血为主症的疾病统称之为血证。血证的治疗不外唐容川《血证论》中提及“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大法则以及“治血必先治气”的治疗原则。而现代医学的发展与多种治疗手段的产生,如止血新药层出不穷,介入治疗等新的疗法不断出现,所以急证止血已不是中药的强项。但  相似文献   

11.
从《血证论》治血四法探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则治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容川<血证论>中阐述的通治血证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大纲,被公认为血证治疗的一般原则,为辨治各类出血性疾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多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出血性中风属血证范畴,是指"因风阳上窜,痰火内扰,气血逆乱,或因头颅外伤,内生脑瘤,使脑络破损,血溢于脑.以突然昏仆,头痛、失语、偏瘫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997).因其发生在脑,证候更为凶险,病机更为复杂,治疗更为困难,因此,探讨治血四法在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运用,使其治疗方法系统化,对该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清代医家唐宗海提倡中西医汇通,对血证有深入研究,其著《血证论》对后世影响较深,对血证辨治颇有成就。唐氏总结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大法则,为通治血证的大纲。  相似文献   

13.
唐容川治血法在消化性溃疡并出血血止后的运用叶松,甘爱萍唐容川的《血证论》是一部专论血证的专著,为治疗血证之大全,唐氏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治血四法深为近代医家推崇,对当今治疗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医学界对溃疡病合...  相似文献   

14.
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唐宗海对血证诊治的贡献。1.气乱为基本,调气贯始终。2.血与水相关,调水以活血。3.急则治其标,审因而止血,4.防患于未然,消瘀宁补血,把消瘀,宁血、补血之法运用于血证的治疗,丰富了血证治疗的内容。5.血证之禁忌,在于避冲气。对于血证,论理精当,法则完备,方药效验,对于中医学院血证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清末名医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所著《血症论》一书共八卷,系统地总结了血证论治的临床经验,其血证治疗“止血、祛瘀、宁血、补虚”四大法,久为医界治血准绳。论证用药,颇多独创,多为其临证实践之心得体会。血证与肺的关系甚密,唐氏血证从肺论治的经验独树一帜,至今仍有其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兹探述如下。1咳血唐氏指出:肺主气,咳者气病也,故咳血属之于肺。他认为:肺主咳嗽,坦”人必先知咳嗽之原,而后可治咳血之病”。咳嗽吐红之证,多有因外感者,且此证最多,须知咳因气病,然使不犯血分,又何练而失血也哉!故治疗…  相似文献   

16.
<血证论>为清代唐宗海所著,该书专论内、外、妇各科血证,对气血的机制,血证的辨证,无不阐述精详,发挥尽致.书中提出治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虽专为内科"吐血"而设,实为通治血证之大纲.后世医家治疗血证多引用此四法,并以此作为血证治疗的提纲.此理论对于眼底血证的治疗,亦有极高的指导意义.笔者结合个人认识及临床实践,将唐宗海治血四法在眼底血证的运用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7.
金伟 《光明中医》2011,26(1):51-5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中医学"血证"、"衄血"、"葡萄疫"、"发斑"等范畴。中医将该病病机归为火、虚、瘀三方面,认为急性期多因火迫血行导致出血;缓解期多因气血亏虚,气不摄血或瘀血阻络,血溢脉外所致。治疗上,急性期多以泻火止血以治其标,缓解期多采用健脾补肝益肾以固本,活血化瘀以宁其血为治疗原则。以此为治则,临证中多能执简驭繁,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清·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所著《血证论》系统地总结了血证论治的临床经验,其治血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纲领,久为医者所宗。纵览唐容川治血法,独遵张仲景“治血以治冲为要”之旨,注重调治冲脉,强调调整和恢复冲脉的生理功能是治疗血证的重要环节,阐发和补充了仲景学说的理论内涵。其从调冲入手治疗血证的证治经验对于血证的临床研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处,下出二阴,或渗于肌肤的疾患统称“血证”。祖国医学对治疗血症有着诸多记载,归纳为止血、祛瘀、宁血、补虚乃称治血“四法”。1止血《灵枢·百病始生》篇曰:“……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明给伤则血内滋。”《济生方·吐血》指出:“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血也。”《景岳全书·血证》』9结前人经验.归纳出血的原因为火与气两个方面谓:“血动之由.推火稚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家其气虚气实。安…  相似文献   

20.
《血证论》一书,提出治血证重在补肾阳,滋脾阴,治冲脉独取阳明之论点。独创治血证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并指出血家虽为虚痨,但不可滥补。为后世临证施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