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是"离、入、出、合"。其中"离"是指十二经别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入"是指十二经别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此处的"入"与下文《灵枢·根结第五篇》提到的"入"所指不同);"出"是指十二经别在颈项部浅出体表;"合"是指十二经别在颈项部合于相应的阳经,其中阴经经别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阳经经别合于其本经的经脉,十二经别按  相似文献   

2.
以《黄帝内经》所载原文为主,对"天牖五部"穴名、穴位归经、穴位特性等相关理论进行探讨,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其主要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五官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等;对"天牖五部"与"根结""十二经别"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天牖五部"可沟通表里两经,治疗表里之疾,是人体重要的穴位组。  相似文献   

3.
风池穴治疗眼疾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经穴,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该穴最早记载于《灵枢.热病》,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中风、目赤痛等病,具有疏风清热、聪耳明目、醒脑开窍的作用,在临床上运用极为广泛。《针灸甲乙经》曰:"目中病不能视,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后取天牖,风池。"导师刘立安教授在临床上善于用风池穴治疗各种疾病。笔者跟  相似文献   

4.
从《灵枢》“天牖五部”出发,通过整理《灵枢》中关于颈项部腧穴的论述、回顾后世针灸相关医籍中对颈项部腧穴的认识、总结近现代医家对颈项部腧穴的应用创新情况,梳理应用颈项部腧穴的学术渊源;结合近现代诸多针灸医家的临床实践经验,探讨应用颈项部腧穴的学术特点,如擅长运用颈项部组穴、擅于发现颈项部“奇穴”、强调针刺手法、考究针刺深度等,从而引发针灸从业者思考如何开发颈项部腧穴更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十二经别的阴经与阳经在颈部合于天柱、天容、人迎、扶突、天窗以及天牖这六个穴位,称为"六合",又称"上六合".此六合穴各自具有独特的临床意义,但对其临床研究及论述相对缺乏.本文分别探讨了十二经别"上六合"的相关理论及临床研究,分析其功效及作用,为"上六合"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灵枢》十二经别分布规律探讨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侯书伟,胡志强关键词:《灵枢》;十二经别《灵枢》十二经别(以下简称经别)是十二经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别道而行之正经,其分布有独特的规律可循。各家对此的认识不尽一致,笔者在此略陈管见以抛砖引玉。一、起止经...  相似文献   

7.
1 手按摩与足按摩的作用机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实四肢”。《灵枢·动输篇》曰:“夫四肢末阴阳之会也,此气之大络也。”《素问·手足阴阳流注论》亦载:“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以合十二经也。”经络标本根结理论也认为,经脉之根始于四末,经脉之本在四肢。以上论述均强调说明了四肢的末端是阳气之根、阴气之本所在,而且与十二正经密切联系。由于位于手足部位的经穴(多为特定穴)在临床治疗中不仅具有近治作用,而且具有治疗循经远端的头面、躯干、脏腑病的远治作用,并可作为疾病的反应点用于协  相似文献   

8.
《灵枢.经别》中有“足太阳之正”等十二正,十二正之别为十二经别。历代医家认为十二正即十二经脉,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笔者经反复研究,认为这种理解有悖于《灵枢》原义,故不揣自陋,简要论述如下。《灵枢.经别》中言“足阳明之正”与“足太阴之正”皆“上至髀”。可见,足阳明之正与足太阴之正为向心性循行,而足阳明经脉从头走足,故言“十二正即十二经脉”于理不通。同理,十二经别也为向心性循行,言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的支脉也于理不通。营气行于脉中,沿十二经脉顺序循环流注,昼夜营五十周;卫气日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  相似文献   

9.
经络学说及其临床应用210000南京中医学院针灸系王启才第三讲:十二经别1、命名含义:十二经别内容首见于《灵枢·经别》篇,篇中称某经脉的经别为某经脉之“正”。《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释云:“所谓别者,言十二经脉之外而有别经……正者,谓经脉之外别有正经,非...  相似文献   

10.
十二经别的内容首见于《灵枢·经别》篇,它是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别,意即别行之正经。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的关系分为六合,每一对相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每一合都有“离、合、出、入”的关系,在经络系统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一、经别与心的关系心主血脉,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心主神明,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  相似文献   

11.
天容穴略考     
<正> 天容穴是十二正经所属的腧穴之一,历代医家对其归属、交会问题,至今尚无一致认识。最新修订的全国高校教材《针灸学》(南京中医学院主编,1978年版)将其归于手太阳经脉之中,笔者认为对此有重新考证的必要。一、定位本穴的最早定位,仅以颈项部腧穴的排列来描述:“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灵枢·本输》)《甲乙经》曰:“天容穴在耳下”。以后《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则从文字上记载其准确位置“在耳下曲颊后”。  相似文献   

12.
八脉交会穴是指在四肢部位十二正经上的8个腧穴,其名称分别是: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照海。此8穴是沟通人体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要穴,在临床上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八脉交会穴名称首见于金元窦汉卿的《针经指南》一书,此后,历代医家对八脉交会穴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又有不断充实和发展,至今依然对针灸临床起着指导作用。 1 八脉交会穴的特点 八脉交会穴位于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相通。奇经八脉对十二正经经气具有溢蓄、调节、转输、汇聚的作用。它与十二正经共同构成经络系统的主要部  相似文献   

13.
2.十二经别:“经别”是别行的正经,是由正经别出的另一经脉系统。张志聪说:“正者,谓经脉之外,别有正经,非络也”。所以经别的定义目前大家已经基本上一致了。但是既有十二正经,为何还要有十二经别呢?这一点据我个人的理解是:十二经脉在体表有十五络为之沟通,并且其表里二经又在肢端相接,加强了表里通气、相互调节的作用。而在体内仅靠正经在脏腑之内“所属”“所络”的联系,还不能满足生理的需要。因此在正经内行脏腑的经脉以外还必须有经别来增强其作用。从十二经别自正经别出后皆入走内脏,其中手足六阳经别均行过与其为表里的脏腑,尤其是足三阳的经别都属腑而散布于脏;手足六阴经别均行过本经所属的内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对眼睛与脏腑经络的联系早有明确阐述,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咏皆属於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夫十二经咏,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干面而走空窍,其精明之气上于目而为晴”,《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于目而为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於脑”,说明五脏六腑精气,通过十四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的输注,精气皆上注于目。经络理论是眼针疗法的治疗基础。古籍《内经》、《难经》、《甲乙经》均记载了眼睛与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奇经八脉的有机联系。一、眼睛与十二正经的联系“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颊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胃足阳明之脉,起  相似文献   

15.
《中医基础理论》是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关于经络系统的组成,该书将十二经别与正经十二、奇经八脉并列,将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与经脉、络脉并列,是不妥当的。十二经脉是正经的主干,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是十二正经的分支,又属络脉的范畴。关于督、任、冲脉的起始,该书皆说起于胞中,与《内经》、《难经》记载不同,应该认真讨论,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六阳经"根、溜、注、入"和十二经别"六合"理论指导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辨证和治疗方法,为针灸辨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传统经络诊察法中的循法和按法检查患者六阳经"根、溜、注、入"的"上入穴"即"六合穴"(天柱、下风池、天牖、天窗、扶突、人迎),看哪个穴位有压痛或压痛伴局部肌肉紧张,出现压痛或压痛伴有肌肉紧张之处为阳性反应点,阳性反应点所在的经脉即为病经,病经确定后,以病经上有阳性反应的"上入穴"配合同侧病经的络穴("下入穴")及其对侧表里经的络穴进行治疗,应用六阳经"根、溜、注、入"和十二经别"六合"理论解释其方法的可行性,并附上2个典型案例。结果:阳性反应点出现在天柱穴时,膀胱经就是病经、出现在下风池穴时胆经就是病经、出现在天牖穴时三焦经就是病经、出现在天窗穴时小肠经就是病经、出现在扶突穴上时大肠经就是病经、出现在人迎穴时胃经就是病经,阳性反应点出现在六阳经的"上入穴"("六合穴")时,就以有阳性反应点的"上入穴"配伍同侧病经的络穴("下入穴")及其对侧表里经的络穴治疗,若膀胱经病者的阳性反应点不在其"上入穴"(天柱)上,而在颈夹脊穴上时循经取穴治疗即可,不必配伍其表里经的络穴。结论:应用六阳经"根、溜、注、入"和十二经别"六合"理论可以指导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分经辨证和治疗配穴,其辨证方法简单、治疗配穴具有规律性,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灵枢·官针》有“九刺”、“十二刺”、“五刺”之言,三者均有“输刺”一法,其字相同,但其意各异。它们各自的针刺手法和配伍不同,在临床上各发挥其特殊的作用。1 九刺法—输刺1.1 含义《灵枢·官针》曰:“一曰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荣输、脏输也。”指十二经肘膝关节以下五输穴中之荣穴、输穴,五脏六腑之背俞(《类经》注:“脏输,背间之脏腑输也。”推而广之)。1.2 临床应用1.2.1 荣输常法前人有“以输代原”之言,指五脏阴经之输  相似文献   

18.
经络包括十二经、奇经八脈、十五别络等部分。十二经主要是内连脏腑,循行表里,通达上下的正经;奇经八脈则担任联系和网维全身之阴阳经络血气,与奇恒之府(如脑、髓、内分泌腺、生殖器官)直接相连;十五别络是十二经别出的踰穴,作为联络阴经和阳经的纽带。十二经各有一络穴,  相似文献   

19.
正募穴属特定穴,为五脏六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为针灸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类腧穴,既用于诊断疾病,又用于治疗疾病;既可单独使用,又可配伍使用[1]。募穴最早记载于《灵枢·奇病》,虽然在《内经》、《难经》时代对募穴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却未指出具体穴名和部位,直至《脉经》才明确了期门等10个募穴名称和部位。《针灸甲乙经》补充了三焦募,后人又补充了心包募,至此十二募穴系统形成[2]。募穴临床疗效确切,但其机制尚未明确,近  相似文献   

20.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是经络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循行方向都是向心走行,具有"离、入、出、合"和"六合"的特点.在中医生理体系中占据核心和主导地位的五脏的信息,主要通过六阴经经别,被带到了头面部,具有生理和诊断及扩大腧穴治疗作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