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良肢位摆放应用于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69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5例与对照组1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良肢位摆放。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治疗4周后与出院3个月后肢体功能恢复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与出院3个月后,全部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肩关节脱位、关节肌肉挛缩、关节外旋、足内翻下垂与足尖外旋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良肢位摆放应用于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肢体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良肢位摆放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护理与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良肢位正确摆放护理法。结果: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采用良肢位摆放,坚持功能锻炼,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实施良肢摆放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该院治疗的108例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案不同分2组,各组54例,对照组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行良肢摆放,比较组间功能评分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护理后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均比对照组优(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实施良肢摆放有助于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能力,且减少肢体痉挛、挛缩等并发症,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中良肢摆放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共54例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法分为2组,观察组27例、对照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早期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回到患者进行良肢摆放,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Barthel评分、患肢Fug I-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Barthel评分、FMA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中进行良肢摆放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患肢运动能力,具备一定的生活技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位垫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治疗的应用。方法:选择2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实施良肢位摆放,观察组的患者采用规范的体位垫实施良肢位摆放,对照组采用普通枕头实施良肢位摆放。结果:观察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DL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特制规范的体位垫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正确率,有效的预防偏瘫肢体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神经功能重建仪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护理(良肢位摆放、肌肉按摩、针灸、肢体运动疗法),治疗组则结合神经功能重建仪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外,早期结合神经功能重建仪治疗能有效促进患肢肌力恢复,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Bobath技术结合镜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新Bobath技术及镜像训练技术,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对患者偏瘫上肢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MA、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Bobath技术结合镜像训练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能够更加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偏瘫上肢的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Bobath、Rood及PNF技术对脑血管病偏瘫痉挛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0月阳江市人民医院神经内、外科及康复科收治的脑血管病偏瘫痉挛患者108例,随机分为Bobath技术组、Rood技术组、PNF技术组以及对照组各27例,四组均进行基础治疗4周,三组技术组患者分别进行相应的抑制降低痉挛的康复训练,采用MAS、FMA、MBI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定。结果:Bobath技术组、Rood技术组、PNF技术组肌张力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四组患者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Bobath技术组、Rood技术组、PNF技术组FMA、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间FMA、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介入Bobath技术、Rood技术或PNF技术都可以降低脑血管病偏瘫痉挛患者的肌张力,促进偏瘫侧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ADL功能,改善预后;三种康复技术对脑血管病偏瘫痉挛患者的康复疗效无明显差异,在临床实践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巨刺法联合PNF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治疗组采用巨刺法联合PNF康复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PNF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两组患者患肢VAS积分、水肿积分、上肢运动功能(FMA)积分,并于治疗结束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25%,高于对照组的56.2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水肿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法联合PNF康复技术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肩部疼痛,减轻患肢肿胀,改善患肢肩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恢刺经筋结点法联合本体感受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5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随机法分为恢刺组、PNF康复组和综合组。每日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6 d,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评定3组患者患肢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 3组患者VAS评分、S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患者FMA评分、ADL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且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恢刺经筋结点法联合PNF康复技术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的肩部疼痛,改善患肢肩部功能及肩手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及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良肢位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影响.方法:住院时良肢位摆放及康复训练,出院后转入家庭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50例,训练组由主管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早期康复训练计划,并进行主、被动训练指导;对照组则按医嘱服药和自己锻炼为主.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Fugly-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训练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早期规范的良肢位摆放及康复训练对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致残率,规范的延续治疗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作业治疗结合智能手训练对偏瘫患者手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Bobath疗法为主的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组增加智能手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手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组手功能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作业疗法结合智能手训练可改善偏瘫患者手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好疗效,利于患者重返家庭、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头穴捻转补法配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精细动作与肢体肌力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8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给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研究组43例给予头穴捻转补法配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6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手精细动作恢复情况,记录2组治疗后肢体肌力康复效果,统计2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2组治疗后感觉功能、运动协调能力以及改良Lindmark评分量表总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均0.05),且研究组均较对照组升高幅度更明显(P均0.05);研究组治疗后肢体肌力治疗总有效率为88.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44%(P0.05)。结论头穴捻转补法配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能明显促进患者手精细动作与肢体肌力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智能机器手在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中的疗效。方法:将3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智能机器手进行康复训练,疗程均为8周,并采用Lindmark评分、Barthel指数(BI)对两组患者的恢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indmark评分及BI均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机器手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筋结点恢刺法配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0例(采用PNF康复技术治疗)、恢刺组30例(采用经筋结点恢刺法治疗)、综合组30例(在经筋结点恢刺后采用PNF康复技术治疗),共治疗6星期,治疗前后评估AFS评分、FMA上肢功能活动评分、SS-QOL评分及统计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综合组在治疗1星期后AFS评分与康复组或恢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星期后,综合组治疗后FMA评分、SS-QOL评分与康复组或恢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星期后综合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与康复组或恢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结点恢刺法配合PNF康复技术可有效改善偏瘫肩痛的疗效,降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中进行良肢摆放对其临床康复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对该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护理干预,治疗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并实施良肢摆放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质量的差异性。结果治疗组患者护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以及患肢运动能力(Fugl-Meyer评分),对比对照组有明显提升。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中给予良肢摆放干预,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有效提升患者患肢的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证其健康的恢复。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手精细动作的影响.方法:将5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经筋刺法针刺,对照组采用八邪穴针刺,两组均同时配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并进行传统体针常规针刺,10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d,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Lindmark及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Lindmark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两组评分差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刺法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手精细动作障碍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药熏洗联合中枢-外周-中枢闭环康复理念对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157例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强制性运动训练干预措施,治疗组患者给予中药熏洗+经颅直流电刺激+强制性运动训练干预措施。采用Broetz手功能量表评估患者手运动功能;对治疗前和治疗后偏瘫手功能分级;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量表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上肢肌电图(upper limb electromyography,EMG)评估上肢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前,两组Broetz手功能评分、手功能分级、日常功能MBI评分和神经传导速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Broetz手功能评分显著减小(P0.05),手功能分级显著改善(P0.05),日常功能MBI评分显著升高(P0.05),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增快(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洗联合中枢-外周-中枢闭环康复理念可以显著提高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上肢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手功能,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良肢位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影响.方法:住院时良肢位摆放及康复训练,出院后转入家庭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50例,训练组由主管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早期康复训练计划,并进行主、被动训练指导;对照组则按医嘱服药和自己锻炼为主.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Fugly-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训练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早期规范的良肢位摆放及康复训练对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致残率,规范的延续治疗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在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中实施良肢摆放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1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早期康复护理中实施良肢摆放干预,对比观察2组临床效果,分析良肢摆放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生活能力ADL评分(Barthel指数)与患肢运动能力评分(Fugl-Meyer)均明显升高,且升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肌痉挛、肩关节脱位/疼痛、关节挛缩、足下垂内翻、废用综合征等相关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中实施良肢摆放,能够有效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效果,提高其患肢运动能力与生活活动能力,并明显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其临床康复效果具有理想的促进效果,可以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