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背俞穴刺络放血拔罐配合毫火针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背俞穴刺络放血拔罐配合毫火针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背俞穴刺络放血拔罐治疗,6周为1疗程,均治疗2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6%,对照组为8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面部红肿1例,对照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背俞穴刺络放血拔罐配合毫火针治疗痤疮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较单纯背俞穴刺络放血拔罐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面部五脏分区对应背俞穴刺络拔罐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治疗组根据面部五脏分区理论和痤疮皮损部位选择对应的背俞穴进行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大椎穴刺络拔罐治疗。观察皮损积分,并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0%,对照组为8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皮损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部痤疮生长部位与对应的五脏背俞穴关系密切,根据面部五脏分区理论选择相应背俞穴刺络拔罐是治疗痤疮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辨证取刺背俞穴放血治疗痤疮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洸 《中医药导报》2011,17(5):69-70
目的:观察背俞穴刺血拔罐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辨证取背俞穴以刺血拔罐法治疗;对照组取常规穴以针刺法治疗。两组疗程均30 d。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辨证取背俞穴以刺血拔罐法治疗痤疮,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背俞穴刺络拔罐联合强脉冲光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7月-2015年8月160例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均予强脉冲光治疗,每2周治疗1次,连续4次。观察组加用背俞穴刺络拔罐,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5%(77/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62/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血清睾酮(T)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与对照组同性别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面部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调查问卷(Qol-Acne)总分及其中自我感知、情感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的复发率为2.60%(2/77),对照组为16.13%(10/6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背俞穴刺络拔罐联合强脉冲光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雄激素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灸背俞穴联合局部围刺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将96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针灸组和围刺组各32例。针灸组给予单纯针灸背俞穴治疗,围刺组给予单纯局部围刺治疗,联合组给予针灸背俞穴联合局部围刺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变化情况,统计3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联合组明显低于针灸组和围刺组(P均<0.05);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灸组和围刺组(P均<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清SOD和MDA水平均显著改善(P均<0.05),针灸组和围刺组SOD水平显著改善(P均<0.05),且治疗后联合组SOD和MDA水平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针灸组和围刺组(P均<0.05);3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且3组随访期间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针灸背俞穴联合局部围刺治疗黄褐斑较单纯针灸和围刺疗效更为显著,推测和改善血清SOD和MDA水平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面针围刺结合背俞穴刺络拔罐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寻常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面针围刺结合背俞穴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6.7%(26/30),对...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火针结合背俞穴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火针结合背俞穴刺络放血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丹参酮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中医证候积分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组为9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结合背俞穴刺络放血治疗痤疮可有效减少皮损,改善疼痛和瘙痒症状,疗效优于口服丹参酮胶囊。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联合中药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肺经风热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治疗组给予大椎、肺俞刺络放血并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仅给予中药治疗。4星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为7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复发率为3.1%,对照组为1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为18.8%,对照组为45.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络放血联合中药治疗痤疮疗效优于单纯中药,且远期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灸背俞穴联合局部围刺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方法:1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两组均用针灸背俞穴治疗,观察组联合局部围刺治疗。结果:观察组皮损及颜色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E2、P、T、FSH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抑郁及焦虑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背俞穴联合局部围刺治疗黄褐斑可改善黄褐斑皮损、颜色,并调节患者心理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背俞穴刺络拔罐疗法治疗青春期肺胃热盛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寻求对于青春期肺胃热盛型痤疮方便、有效、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青春期肺胃热盛型痤疮患者共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分别采用背俞穴刺络拔罐法和口服丹参酮胶囊对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病情程度分级、皮损积分、血清睾酮水平,从而判断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病情程度分级、皮损积分、血清睾酮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综合疗效方面,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78.57%,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背俞穴刺络拔罐能明显消除青春期肺胃热盛型痤疮的临床症状,是治疗痤疮的安全、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透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对透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及其镇痛作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透穴刺法治疗,选取百会透通天(双侧)、前顶透承光(双侧)、正营透承灵(双侧)和皮损相关节段的同侧膀胱经穴向相应夹脊穴和督脉经穴透刺;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选取与皮损相应的同侧夹脊穴和背俞穴。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疼痛改善程度,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P物质的含量。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改善程度、血浆中P物质的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透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以提高机体P物质含量,从而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相似文献   

12.
古<灸经图>中背俞穴距背正中线二寸三分的特色取穴方法,同见于<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医心方>,为针灸流派中出现过的取穴方法,对临床应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脉的穴组和组合穴是指在同一条经脉上的1~3寸之间分布的2~3个神经、血管、肌肉相同,主治功能相似的穴位,胸腹背部的同结段腧穴亦有类似分布.通过对经脉的某一段或某一局部邻近腧穴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把此类腧穴定为穴组和组合穴,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穴位进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4.
五经穴是小儿推拿最常用且最具代表性的特定穴,然而对于五经穴的定位与补泻操作手法,古今医家均有着不同的认识,这无疑给临床和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本文以回顾古代文献为主,结合现代相关研究,浅析五经穴的来源、定位与操作的差异以及研究上的不足,以期为临床应用、教学和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查阅相关文献,探讨敏化穴与激痛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明确二者关系。方法:从理论基础、位置分布以及临床应用三个方面对敏化穴与激痛点相关性以文献综述方式进行论述。结果:经讨论分析,敏化穴与激痛点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结论:敏化穴与激痛点的高相关性,有助于对穴位敏化规律和机制的进一步把握。  相似文献   

16.
笔者近几年来采用针刺耳尖穴治疗麦粒肿 50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治疗方法耳尖穴为经外穴名 ,位于耳廓尖端处 ,卷耳取之。常规消毒局部 ,用消毒针 (针灸针、注射针头、缝衣针均可 )垂直刺入 0 .1~ 0 .2寸 ,挤出 1~ 2滴血 ,然后用无菌棉球按压局部片刻即可。一般针刺双侧耳尖穴 1次即可见效 ,刺后 2~3天麦粒肿可消失。体会麦粒肿俗称“挑针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睑腺化脓性炎症 ,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 ,常规主要采用全身抗菌治疗及理疗 ,因是局部感染 ,随血液循环到达局部的药物很少 ,故见效慢 ,疗程长 ,多需 1周左右 …  相似文献   

17.
阿是穴考释     
从阿是穴探源及科学定义、阿是穴出现机理、阿是穴表现形式、阿是穴有效治疗手段分析等对阿是穴作了考释。指出:阿是穴之异在于不定位的存在,体表的不定说明除已知穴位外,皮部、络脉(孙络、浮络)的参与,深浅的不定说明了经别、别络、经筋的参与。其中气血等精微物质在信息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四总穴中列缺、委中二穴作用的理解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蓓蕾 《西部中医药》2006,19(10):25-25
四总穴是前人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穴,其中"头项寻列缺、腰背委中求"的记载并非过时,只要充分理解和灵活应用,就能够在临床上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19.
透穴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正强  王卫刚  伦奕  郑萍 《陕西中医》2005,26(3):255-256
目的 :观察透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采用透针刺法 (阳白透鱼腰 ,地仓透颊车等 )结合穴位 (地仓、颊车 )注射胞二磷胆碱治疗本病 32例 ,并设电针治疗本病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1 0 0 %和92 .86%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 )。提示 :本法有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减轻组织水肿、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20.
郑敏麟  陈跃 《江西中医药》2010,41(12):51-53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足三里"的部位深浅与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关系。方法:选择符合慢性腹泻诊断标准的患者,在双侧足三里进行垂直进针注射维生素B族注射液,以足三里浅部注射(0.8±0.3)cm为对照组,以足三里(3±0.5)cm为治疗组,观察两组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85.5%,对照组显效率为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穴位注射的深浅是影响临床疗效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