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上肢机器人辅助训练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对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USN)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2例USN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采用上肢机器人辅助训练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及USN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只进行USN综合康复治疗,持续治疗8周,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Albert测试、平分直线法、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易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和疗效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单侧空间忽略程度、MBI及FMA-U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单侧空间忽略程度、MBI及FMA-UE评分均较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单侧空间忽略程度低于对照组、MBI及FMA-U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机器人辅助训练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可有效改善USN患者的忽略程度,提高USN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毫火针焠刺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61例分为普通针刺组31例及联合治疗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普通针刺组加用普通针刺治疗,联合治疗组加用毫火针焠刺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Ash-worth评分及疗效均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结论:毫火针焠刺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林生君  仇珺  赵明 《陕西中医》2021,(2):247-251
目的:观察用通窍醒神方、头针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患者11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例和观察组各5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窍醒神方、头针联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评价患者的忽略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强化康复治疗对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从2019年1月~2019年6月于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就诊的59例诊断为单侧空间忽略的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常规康复组29例和强化康复组30例,以改良躯干旋转训练及强制性使用训练为常规康复治疗,强化康复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使用靳三针结合脑电仿生电刺激联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FMA(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scale)、FIM(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和MMSE(Mini 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评分情况。结果:强化康复组在改善单侧空间忽略患者FMA(t=-2.14,P0.05)、FIM(t=-2.04,P0.05)和MMSE(t=-2.01,P0.05)评分上均优于常规康复组。结论:强化康复治疗可改善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功能障碍,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头针结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单侧空间忽略的影响。方法:对52例首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按入院顺序采用数字随机方法,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26例,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头针结合手功能康复器训练。采用盲法对受试者进行治疗的前后对比。结果:治疗组对单侧空间忽略的改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头针结合康复对脑卒中后患者单侧空间忽略的改善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梁士锋  曹忠耀  王进 《四川中医》2020,38(8):176-179
目的:观察电项针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对脑损伤患者脑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闭合性脑损伤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并加以脑电仿生电刺激;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电项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脑血流速度、神经电生理指标。结果: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80.00%,高于对照组的53.3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加快,但观察组加快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电图Ⅰ级比例均显著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更大(P0.05)。结论:电项针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辅助治疗较单独使用脑电仿生辅助治疗可显著提高脑损伤患者疗效,增加脑血流速度、改善脑电图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与单纯康复及音乐联合康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76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25例)、音乐联合康复组(25例)和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组(26例)。康复组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解除引起痉挛的各种诱因,正确的体位摆放和物理治疗;音乐联合康复组在康复组治疗基础上予音乐疗法,音乐治疗师用节奏听觉刺激、模式性感觉促进及治疗性器乐演奏3类技术为患者治疗;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组在音乐联合康复治疗基础上,予头针疗法,取偏瘫肢体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进行透刺并留针,留针期间每隔10 min捻针1次,每次2 min。以上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及静息状态下偏瘫侧肘、膝关节被动活动时的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FMA、BI、MAS这3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MAS分级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组FMA、BI评分均高于音乐联合康复组及康复组(均P0.05),音乐联合康复组FMA、BI评分均高于康复组(均P0.05);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组MAS分级低于音乐联合康复组及康复组(均P0.05),音乐联合康复组MAS分级低于康复组(P0.05)。结论: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与常规康复及音乐联合康复相比,临床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常规康复训练的方法对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进行干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康复作用,为单侧空间忽略康复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新方法。方法将2016年9月—2017年5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脑病科及康复科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康复训练、护理指导,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大椎、至阳、命门、长强四个穴位的经皮穴位电刺激。于试验开始时、一周后、两周后,根据线段二等分实验、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BI)分别进行康复效果的评定。结果分别收集干预一周后、两周后的数据,实验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空间忽略的改善程度,经过分析后得出,以上指标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传统的康复训练能有效提升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加康复治疗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4例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神庭、百会)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6次,治疗4周后判定疗效。结果:在CBS、MMSE、FMA、MBI评分方面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加康复治疗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电仿生电刺激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脑电仿生电刺激和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UE)、Brunnstrom分期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FMA-UE、Brunnstrom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各项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黄连温胆汤辅以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治疗脑卒中后痰热扰心型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90例脑卒中后痰热扰心型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脑电仿生电刺激组和联合组各30例,中药组予以黄连温胆汤口服,脑电仿生电刺激组将电极放置在患者双侧乳突穴进行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联合组予以黄连温胆汤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3组均治疗30 d。观察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变化情况,统计3组中医证候疗效、睡眠障碍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治疗30 d后中医证候各项积分和总分、PSQI积分和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联合组中医证候中睡眠不安、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腻积分及总分和PSQI各单项积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脑电仿生电刺激组(P均0.05),中医证候各项积分和总分与中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PSQI中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积分和总分均明显低于中药组(P均0.05);中药组中医证候中睡眠不安、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腻积分及总分和PSQI中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积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脑电仿生电刺激组(P均0.05)。联合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和睡眠障碍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脑电仿生电刺激组(P均0.05),但中药组和脑电仿生电刺激组、联合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黄连温胆汤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治疗卒中后痰热扰心型睡眠障碍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黄连温胆汤治疗和单纯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治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针刺与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uang Z  Huang F  Yan HX  Min Y  Gao Y  Tan BD  Qu F 《中国针灸》2010,30(12):969-973
目的:比较针刺配合康复训练与电刺激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97例脑卒中后发生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2例)、电刺激组(35例)和康复组(30例)。康复组给予常规治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法及康复训练),针刺组给予常规治疗配合针刺治疗,穴取风池、扶突、额三针等;电刺激组给予常规治疗配合电刺激治疗。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咯痰功能计分及吞咽功能透视检查进行吞咽功能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6.9%(31/32),电刺激组为94.3%(33/35),均优于康复组的66.7%(20/30)(P0.01)。治疗后各组吞咽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治疗后针刺组与电刺激组均优于康复组(均P0.05)。结论:针刺和电刺激配合康复训练比单纯的康复训练疗效更好,针刺与电刺激治疗吞咽障碍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护理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6例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两组。对照组43例脑电仿生电刺激。干预组43例中医综合护理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连续干预2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表现、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 NIHSS评分、MBI、MFMA评分两组均有明显降低(P 0. 01),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中医综合护理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治疗颈椎病相关性眩晕21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颈椎病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及对照组(21例),均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配合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采用简化《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量化评估,以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改善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能显著改善颈性眩晕的症状,提高患者的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脑电仿生刺激联合通窍化瘀汤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组织因子、D-二聚体、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2组均给予常规方案治疗,对照组加服通窍化瘀汤治疗,观察组给予脑电仿生刺激联合通窍化瘀汤治疗。结果:观察组血浆组织因子(TF)、D-二聚体(DD)、内皮素(E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5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仿生刺激联合通窍化瘀汤有助于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组织因子、D-二聚体、内皮素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5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15例。1组:选关元、中极等穴位,采用普通针刺治疗;2组:选取任脉的会阴和中极两穴作为刺激区,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3组:针刺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4组:口服石杉碱甲胶囊治疗;5组: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自发康复。结果:1组、2组、3组和4组疗效均高于5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1组、2组和3组疗效均高于4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3组疗效高于1组、2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1组和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生物反馈电刺激、针刺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口服石杉碱甲胶囊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疗效均优于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自发康复;针刺、生物反馈电刺激、针刺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效优于口服石杉碱甲胶囊;针刺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效优于单纯针刺和生物反馈电刺激;针刺、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联合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营养脑神经、改善脑循环、调整血压血糖等脑卒中常规基础治疗及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配合悬吊训练和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下肢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24.03±4.65 vs 19.73±4.02,P0.05)。结论:悬吊训练联合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杨琳  谭洁  陈立早 《中医药导报》2019,25(24):36-38
目的:观察高压氧结合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头针组30例,予常规康复治疗加头针治疗;高压氧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高压氧头针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结合头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指标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MMSE评分与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或P0.05);高压氧头针组患者MMSE评分和MoCA评分高于高压氧组、头针组(P0.05或P0.01)。高压氧头针组总有效率高于头针组、高压氧组(P0.05)。结论:高压氧结合头针可改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精神和认知能力,效果优于单一使用高压氧或头针。  相似文献   

19.
早期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康复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早期介入头针疗法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按照单盲、随机对照原则,选择135例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头针康复组(45例),康复组(45例),头针组(45例)。分别采用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单纯现代康复治疗和单纯头针治疗。治疗6个星期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作为评定标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6个星期后,三组患者的Fugl—Meyer及Barthel指数评分提高,与治疗前自身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康复组和头针组治疗后对比,头针康复组的Fugl—Meyer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针康复组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康复组和头针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及早介入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治疗,二者合用,协同提高疗效,可作为脑卒中早期康复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基于脑功能定位的个性化头针治疗对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个性化头针组、传统头针组和康复组,每组60例。个性化头针组选取四神聪、运动区、平衡区为基本头针刺激区,并根据伴随功能障碍情况,伴肌张力高者配运动前区,伴不随意运动配运用区、颞三针,伴运动协调性差配运用区,伴认知障碍配额五针,伴感觉障碍配感觉区,患者在头针治疗过程中进行康复训练;传统头针组选取病灶同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和枕下旁线为头针刺激区,同样在头针治疗过程中进行康复训练;康复组仅接受康复治疗。均周一至周五每天治疗1次,周六、日休息,共治疗4周(20次),治疗结束后随访8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与随访时,3组患者FMA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1);治疗4周后、随访时3组患者组间FMA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 1);其中,治疗4周时和随访时,个性化头针组FMA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均高于传统头针组和康复组(P0.05,P0.01);治疗4周时和随访时,传统头针组FMA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康复组(均P0.05)。结论:个性化头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