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 要目的:探究静脉滴注倍他司汀结合益气活血方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改良颈性眩晕评价量表 (ESCV)评分的影响。 方法:选取在东莞市中堂医院 2022 年 9 月 28 日至 2023 年 5 月 25 日期间诊治的 62 例椎动脉型颈椎 病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31 例)与观察组(31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滴注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 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益气活血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治疗前后 ESCV 评分情况、不良反应 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100.00 %,较对照组的 87.10 % 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 患者治疗后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BA–Vm)、左侧椎动脉收缩峰值(LVA–Vp)、右侧椎动脉收缩峰值(RVA–Vp)、 基底动脉收缩峰值(BA–Vp)、左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LVA–Vm)、右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RVA–Vm)均较治疗前快, 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BA–Vm、LVA–Vp、RVA–Vp、BA–Vp、LVA–Vm、RVA–Vm 均较对照组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 ESCV 评分均较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 ESCV 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 %,较对照组的12.99 %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静脉滴注倍他司汀结合益气活血方治疗,治疗效果显著,使患者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得 到相应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促进患者提高自主生活能力,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此治疗方法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合并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良性位置性眩晕合并后循环缺血患者共67例,按不同用药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1例)和研究组(n=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银杏叶滴丸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45.16%(14/31),显著低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3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58,P0.05)。2组患者治疗前阻力指数、平均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和峰值流速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性位置性眩晕合并后循环缺血患者治疗中,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银杏叶滴丸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方法: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均在一般治疗基础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加用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眩晕症状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椎动脉Vm、基底动脉快于对照组(P0.05),椎动脉PI、基底动脉PI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较好,可改善眩晕症状,改变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两组均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实验组加用天麻钩藤饮,连续治疗2周。结果:总有效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左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全血低黏度、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改善脑部血流速度,稳定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活血补气祛痰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VBI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3)与研究组(n=43)。对照组采取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研究组采取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活血补气祛痰汤,均治疗15 d。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流动力学[基底动脉(BA)及左右侧椎动脉(VA)血流速度]、生活质量(SF-36)分值。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0. 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 09%(P 0. 05);治疗前两组左侧VA、右侧VA及B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疗程结束后两组左侧VA、右侧VA及BA较治疗前增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两组SF-36分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疗程结束后两组SF-36分值较治疗前增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采取活血补气祛痰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枕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疗效及其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6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与对照组各30例。电针组选择“枕七针”电针治疗,留针30 min,每日1次,治疗10 d。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每日3次,每次6 mg,治疗10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基底动脉(BA)、右椎动脉(RVA)及左椎动脉(L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6.67%(P <0.05)。两组治疗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 <0.05),且电针组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LVA、RVA、BA)较治疗前升高(P <0.05),且电针组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枕七针”治疗CSA临床疗效优于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可明显缓解CSA患者颈肩部疼痛及眩晕等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恢复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观察药艾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药艾灸治疗,对照组给予服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敏使郎)治疗,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第1天(治疗前)、第7天(第1疗程结束后)、第14天(治疗结束后)、第35天(治疗结束后3周)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第14天、第35天治疗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ESCV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药艾灸可显著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吴海萍 《新中医》2021,53(7):135-138
目的:观察强力定眩胶囊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8例眩晕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2组均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强力定眩胶囊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清中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 (ET-1)水平,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基底动脉(BA)、右椎动脉(RVA)以及左椎动脉(LVA)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BA、RVA及LVA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CGR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ET-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CGRP水平高于对照组,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力定眩胶囊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眩晕症可有效缓解患者头晕等临床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2017,(11)
目的:观察天麻素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将92例PCIV患者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天麻素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综合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1.30%、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43%、82.61%(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眩晕障碍表评分、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比容、血清NO、NOS和PDGF-B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左椎动脉、右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麻素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能显著改善PCIV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状态及脑微血管功能障碍,改善脑血流动力学,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温胆汤加减联合倍他司汀治疗颈性眩晕综合征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厦门市同安区汀溪卫生院收治的颈性眩晕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温胆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ESCV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高于对照组、搏动指数(PI)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性眩晕综合征患者采用温胆汤加减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可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与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自2018年9月-2019年2月所收治的6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患者,分为针刺组与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组,通过评估疗效、治疗前后眩晕症状积分、治疗指数评判治疗效果。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93.55%(29/31),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组总有效率87.10%(27/31);两组治疗前眩晕症状积分及治疗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及治疗前眩晕症状积分及治疗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均有疗效,但针刺治疗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综合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效果。方法: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用针灸、推拿并行颈椎训练,对照组加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研究组加服益气聪明汤,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汤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方法: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行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益气活血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汤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椎动脉三步松解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椎动脉三步松解法进行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倍他司汀进行治疗,每日3次,每次12 mg,每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ESCV评分及DHI评分的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有效率92.00%(23/25),明显优于对照组64.00%(16/25)(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SCV评分比较,P0.01;治疗组治疗后ESCV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P0.01;治疗组治疗后DH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动脉三步松解法能更好的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定位旋转复位法)与研究组(定位旋转复位法+针刺),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入院时降低(P0.05),但对照组仍高于研究组(P0.05);对照组、研究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00%、98.00%(P0.05);治疗后,两组ESCV评分均较入院时提升(P0.05),但对照组仍低于研究组(P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针刺应用效果较好,能改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激光照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颈部功能、疼痛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和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湖北省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9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7例患者应用激光照射治疗,研究组47例患者应用针刺联合激光照射治疗,治疗10 d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对2组治疗前后颈椎功能以及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并测定2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颈椎功能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研究组颈椎功能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TMF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各指标均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针刺联合激光照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改善颈椎功能与减轻疼痛方面效果颇为显著,有助于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改善,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热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CS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予内热针治疗(取穴为风池、风府、天柱、颈夹脊、颈部阿是穴等),1次/周;对照组予温针治疗(取穴同观察组),1次/天,1周治疗5次,休息2天。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各项评分,检测患者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改良ESCV各项评分均下降(P0.05),观察组在眩晕、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等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颈肩痛、心理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改善与对照组效果相当(P0.05);治疗后两组Vm较治疗前上升,PI、RI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热针能改善CSA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并能增加血流量,改善供血,是治疗CSA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董氏奇穴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予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董氏奇穴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4.1%,对照组7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及平均流速(Vm)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治疗组Vs、Vd及Vm血流参数值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董氏奇穴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够有效改善或消除症状,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共11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推拿手法治疗,研究组在推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治疗时间30 d。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TMF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指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1.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9%(χ~2=4.235,P=0.039)。两组患者的ESCV评分和CASCS评分在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t=0.498,P=0.619;t=-1.730,P=0.086)。治疗后两组的ESCV评分和CASCS评分均明显升高(t=17.282,P=0.000;t=11.177,P=0.000;t=33.994,P=0.000;t=19.601,P=0.000);其中,研究组治疗后的ESCV评分和CASC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5.716,P=0.000;t=9.885,P=0.000)。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MFV、PSV均明显升高,而PI及RI值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TMFV、PSV显著高于对照组(t=2.707,P=0.008;t=2.099,P=0.038),PI及RI值则显著低于对照组(t=-2.619,P=0.010;t=-2.508,P=0.014)。结论: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较好,可以明显提高ESCV评分和CASCS评分,显著改善椎动脉血流速度,降低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祛痰定眩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对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痰浊内蕴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7例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祛痰定眩方加减,均治疗30 d。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总分及其子指数躯体(P)、功能(F)、情绪(E)评分,比较中医证候评分以及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血流峰值,监测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DHI、P、E、F及中医证候评分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BA、LVA、RVA血流峰值对比,观察组表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缓解率为93.8%,优于对照组的85.4%(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祛痰定眩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对BPPV复位后残留症状有确切疗效,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