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病本在于脾虚,病标为湿毒壅滞;其"疡"之临床表现与外科疮疡相吻合,治疗可采用《外科正宗》疮疡之"消、托、补"之治法。《外科正宗》中的分期论治、顾护脾胃、慎用寒凉,疏通调补气血等疮疡治则可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IBD)(以下简称溃疡性结肠炎)目前尚属世界公认的难治病,但由于其癌变率高,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重视。我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外科消、托、补理论指导本病的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在此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并希冀对本病的治疗辟一蹊径。  相似文献   

3.
《山东中医杂志》2019,(11):1086-1090
从痈论治是近年来新出现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理念。从基础理论、治则、治法、经典方剂、给药途径、现代研究六方面对从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温肾健脾、滋阴养肾等属于消、补范畴的治法在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最具外科特色的托法应用报道较少,与其相关的实验研究比较滞后。因此,今后应对符合从痈论治理论的外科经典方剂进行深入挖掘,进一步开展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促进从痈论治理论体系的形成。参考文献31篇。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与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洁)、情志不遂、素体虚弱等有关,涉及肺脾肾三脏,其中脾虚失健为发病基础。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电子结肠镜下表现均与疮疡有相似之处,故可以疮疡论治。临床以消、托、补三法论治,同时兼顾重视脾胃、调畅气血,配合外治法治之。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上常见,且较难治疗。目前其病因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微血栓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发病原因[1]。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祖国传统医学"肠辟""痢疾""久泻"范畴,多为脾虚肝郁所致,本文观察了自拟疏肝补脾汤加减配合锡类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5例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疑难病,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溃疡性结肠炎病机的多变,虚实舛化,辨治难扣纲絜。探析溃疡性结肠炎病机溯源及演变,从元神审因统机,法遵证循,治从法拟,认为脾元虚弱为其发生之本,湿热瘀毒为其发展之关键,神机失调为其转归之攸,治疗上应攻补适宜,尤重补虚固元,兼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还应注重养神调气,安五脏以祛百邪。从元神论治溃疡性结肠炎体现了中医"形神一体"的诊治思维,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近10年复方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检索,统计分析治疗溃结的中药类别,单味中药出现的频次与频率,从而归纳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与"气""热""虚"关系密切,着重运用"清热理气,收涩止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结果共检索出140个中药复方,中药136味:其中以清热类(25味)最多,其次为补虚类(21味),收涩类(12味),活血化瘀类(12味);功效以清热、补虚、收涩、活血化瘀为主。结论通过分析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总结出高频中药,归纳其中药类别及用药规律,为配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最佳组方提供参考,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炎症性肠病,其发病机制与肠道免疫紊乱相关。近年来有学者根据相火生理病理特点提出“相火免疫”学说。通过梳理“相火在位”的理论内涵,认为相火在位与肾精封藏、肝气疏泄具有生理相关性,结合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及病理基础,认为“肾失封藏、相火妄动”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根本病机,并提出藏肾疏肝的治疗大法,以填补下焦,封髓藏肾固其根本,配合清遏余邪、疏肝敛阳以治其标,分予清热疏肝、利湿化浊、散瘀解毒以“消、敛、降”妄火,标本兼治,为中医辨治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激增,其病情极易反复,甚至导致癌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目前研究发现其发病与情志因素有重要关联,从病机本质着手,通过调畅情志可协调整体阴阳,起到治疗作用。最新研究显示情志致病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提示中医从情志致病理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从平衡肠道菌群方面做探讨。文章以情志致病的理论基础、临床基础、实验研究等方面为出发点,探讨其在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疗效机制,以期为临床诊疗扩宽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的难治性疾患,因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西药治疗不良反应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而中医药在治疗该病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追溯伏邪理论内涵,从伏邪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与发病特点,认为伏邪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反复的关键。笔者认为本病病因与内伤伏邪、外感伏邪、先天伏邪相关,病机以脾虚为本、湿热为标,血瘀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治疗上以健脾固本、清化湿热、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并对本病进行分期论治,活动期以清化湿热、凉血行瘀为主,健脾固本为辅,缓解期以健脾固本为主,清化散瘀为辅,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和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的胃肠系统身心疾病之一,中医学认为肝郁脾虚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主要病机,其病位虽然在肠,但其发病与五脏相关,尤与肝脾密切相关。文章从肝郁、脾虚角度论述了该病的发生机理,并为疏肝健脾法治疗此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亦体现了中医药辩证论治中"病证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炎性肠病,腹痛、腹泻、黏液血便为其主症。西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主要以抗炎抗免疫的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隶属于中医"休息痢""久痢"和"肠澼"等病范畴,其病理机制主要有肠道湿热蕴毒,瘀血阻滞,以及气血两虚等,临床相应地治宜清热祛湿、解毒、化瘀、益气补血等。文章从马齿苋、大黄、党参、黄芪等中药的多糖成分所具有的抗炎、免疫调节、恢复肠道菌群失调等作用,发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为契机,总结和探讨了中药多糖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络病辨证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是病因不明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其病情严重、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甚至伴有肠外病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从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及现代医学的发病机制角度,阐述了络病辩证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基础,提示可以按照络病的治疗方法探索溃疡性结肠炎的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与络病之大肠络病在病理改变、临床特征等方面密切相关,基于络病理论初步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机及治疗,认为络气郁滞、湿热蕴络、络脉阳虚是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病机,治疗上以"通络"为主,结合病机,灵活选用行气化瘀、祛湿清热、温阳荣络等通络法,为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显著,但对其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方面尚存在不同认识。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为脾虚是发病基础,热毒内蕴是发病的条件,瘀血阻络是病理产物,针对上述的病因病机,确立以益气健脾、清热解毒、化瘀通络为原则的治疗方法,将有助于完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临床表现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迁延,经久不愈,易反复发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免疫发病机制及其和遗传、环境等因素的相互关系。而免疫、遗传的影响和中医的气血阴阳,尤其是脾肾肝及肠腑的气血阴阳关系密切。因此,文章试从气血水的相关理论阐释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难治型溃疡性结肠炎以浅示。  相似文献   

17.
总结周正华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周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为脾虚湿蕴,湿邪壅滞,损伤肠络。从湿论治、止血治疗、解毒消痈、补脾益气是治疗的主要经验。在治湿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为基础方的前提下,止血治疗善用生地榆、白及、仙鹤草、三七粉;解毒消痈常用大血藤、白头翁、马齿苋;补脾益气重用生黄芪、四君子汤、扁豆衣。四大用药法则,针对不同病情,辨证论治,随时调整四类药物的用量比例,祛邪治标,扶正治本。  相似文献   

18.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炎性疾病。病变局限在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临床以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1]。病情迁延,容易复发,与结肠癌关系密切[2]。青壮年是其发病的主要人群[3],影响生存质量[4]。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较好,复发率低。现将近几年来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休息痢"、"久痢"、"肠澼"、"肠风"、"便血"等范畴。病机主要为邪阻大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难治性疾病,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在不断完善,通过对中医学络脉系统的阐述,及邪入络脉病机理论的认识,指出络病的七大特点,阐述了通过络病理论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基础,指出从宏观与微观上溃疡性结肠炎与络病皆有密切联系,并分析了治络之法及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李学军主任医师运用脾胃培源灌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总结李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遣方用药规律。结果:李师认为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发病基础,湿热蕴肠、气血瘀滞为其基本病机,腹气壅滞、血败肉腐而成本病。提出"健脾利湿、固本培源"的治法,并创立脾胃培源灌肠方。结论:脾胃培源灌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