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肱骨远端的解剖观测与肱骨假体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为临床肱骨远端假体的设计与安放提供相关数据。方法:测量120块(男35对、女25对)成人干燥肱骨远端相关结构,对所测得结果用SPSS软件处理。结果:(1)肱骨远端前倾角和肱骨滑车外旋角,男女分别为(35.78±5.12)°、(36.33±5.06)°和(5.35±1.13)°、(5.55±1.22)°。(2)内上髁至外上髁最大宽度、滑车最内侧缘至小头最外侧缘宽度、肱骨滑车和肱骨小头宽度男女分别为(58.92±4.03)、(55.75±3.85);(45.34±3.15)、(42.18±3.01);(24.82±1.74)、(21.78±1.51)和(17.69±1.23)、(16.39±1.21)mm。(3)肱骨滑车和肱骨小头最大矢径男女分别为(23.35±2.06)、(23.13±2.15)和(19.47±1.38)、(19.13±2.19)mm。男女之间和左右之间各测量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个体间有较大差异。结论:肱骨远端各项目的测量值,可供设计与安放肱骨假体提供解剖参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肱骨远端假体个体化设计提供解剖参数。方法:对69块成人干燥肱骨标本,内上髁至外上髁最大宽度、内上髁至肱骨滑车内侧缘后点宽度、肱骨滑车小头总宽度、肱骨滑车宽度和肱骨滑车、小头有关径值及其前倾角等测量参数进行处理及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1)内上髁至外上髁最大宽度和肱骨滑车最大矢径为(57.48±3.18)mm、(23.83±1.83)mm;肱骨滑车、小头的前倾角为(63.07°±3.97°)、(40.16°±2.23°)。(2)内上髁至肱骨滑车内侧缘后点的宽度、肱骨滑车小头及滑车的宽度均与内上髁至外上髁最大宽度呈正相关;肱骨滑车沟径、次径、小头滑车间沟径和小头径均与肱骨滑车最大矢径呈正相关;肱骨小头和滑车的前倾角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由内上髁至外上髁最大宽度和肱骨滑车最大矢径的测量参数可推算出肱骨假体个体化设计所需的解剖参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儿童肱骨远端有限元模型,并模拟肱骨轴向受力状态下应力分布,为肱骨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值分析模型。方法通过CT扫描正常儿童右侧肱骨,获得连续断层图片,导入mimics13.1医学建模软件进行网格划分、材料属性赋值,生成有限元模型,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10.0,约束边界条件,模拟肱骨轴向受力状态进行加载,得出肱骨远端有限元模型上的应力分布。结果建立的肱骨远端有限元模型节点共50364个、四面体单元29951个。肱骨在轴向载荷状态下应力集中主要位于髁上区,且尺侧应力集中现象较桡侧明显。结论应力分析结果解释了肱骨骨折好发于髁上区的原因,髁上区尺侧骨质的高应力是肱骨髁上骨折致肘内翻的基本生物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应用胫骨远端外侧解剖形钢板治疗成人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2013年,应用胫骨远端外侧解剖形钢板治疗成人肱骨中下段骨折18例,根据AO分型,其中A型6例,B型5例,C型7例。采用患肢同侧胫骨远端解剖钢板,前外侧入路,显露桡神经,骨折复位后钢板放置于肱骨中下段前外侧固定。结果 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全部患者骨性愈合,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切口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肩、肘关节功能优良率100%。结论胫骨远端外侧解剖型钢板是一种治疗成年人肱骨近中下段骨折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应用腓骨远端解剖钢板治疗成人肱骨外髁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6月~2015年3月,应用腓骨远端解剖钢板治疗成人肱骨外髁粉碎性骨折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2~59岁(平均38岁),均为闭合性骨折。12例均采用肱骨远端外侧入路、对侧腓骨远端解剖钢板放置于肱骨远端后外侧。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功能锻炼时间、术后3月时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情况、有无钢板断裂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平均手术时间62分钟(50~76分钟),术中出血量20m L(10~45m L),其中1例因脂肪液化伤口愈合不良,经换药2周后伤口顺利愈合,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术后1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3月时肘关节功能根据Cassebaum评分系统:优良率为91%。全部患者骨性愈合,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腓骨远端解剖钢板治疗成人肱骨外髁粉碎性骨折能达到坚强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肱骨远端骨折手术及术后肘关节功能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肱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及其手术后肘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2002年1月至2009年4月住院行手术的36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Mehne和Matta分类法A型11例,B型8例,C型4例,D型5例,E型4例,F型4例。行经尺骨鹰嘴手术^、路切开复位重建双钢板内固定、髁间行螺钉固定,手术后软组织条件好即行肘关节功能练习,对伤后待术时间、骨折分型与手术后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后随访时间12~2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骨折均愈合,按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标准,优11例,良20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6.11%。结论尽量缩短伤后待术时间,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和合适的内固定,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肘关节功能恢复很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背景:采用有限元分析法进行骨与关节的生物力学分析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关于肱骨远端的有限元分析较少,且所建模型粗糙,方法繁琐。 目的:建立肱骨远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模拟不同受力状态下的应力分布及应变特征。 方法:通过对正常成年男性肘关节的多排螺旋CT扫描,获得连续断层图片,导入Mimics医学建模软件生成实体模型后,应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10.0,进行网格划分、材料属性赋值生成有限元模型。约束边界条件,模拟肱骨远端轴向受力,得出肱骨远端有限元模型上的应力分布与应变结果。 结果与结论:建立的肱骨远端有限元模型总单元数为6 292,总节点数为10 232。肱骨远端在轴向载荷状态下的应力集中主要位于内、外侧柱区域。提示建立的有限元模型精确度高,符合肱骨远端的临床特点,较好地模拟了肱骨远端的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8.
老年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涉及关节面的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3年4月~2004年8月,对16例平均年龄64.8岁的老年肱骨远端关节内粉碎骨折病例,采用肘关节后方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直视下复位,外侧重建钢板、内侧1/3管型钢板内崮定治疗,甲期行功能康复锻炼。术后对骨折愈合情况、肘关节功能和并发症等进行随访评估。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12~31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1.5周(9~15周)。术后肘关节活动度平均113°(95°~145°)。Cassebarm’s评分优5例,良9例,可和差各1例,优良率87.5%。术后出现尺神经麻痹1例,尺骨鹰嘴截骨未愈1例,经处理后均痊愈。结论 采用合适的内固定技术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法治疗老年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关于肱骨滑车上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验证滑车上孔是否具有人种、性别和侧别差异 ,并探讨滑车上孔的成因。方法 本文观察肱骨 2 88副 (青岛 81,长春 49,通辽 77,广西 81) ,其中男 2 0 1副和女 87副 ;另随机观察青岛地区 10岁~ 80岁 177名健康人 (男 90 ,女 87)双肘正位X线片。结果 ①滑车上孔出现率 :按人计为 15 5 0 %± 1 6 7% (男 11 30 % ,女 2 2 40 % ) ,按侧计为 10 6 0 %± 1 0 1% (男6 70 % ,女 17 2 0 % ) ;骨骼按人计为 19 40 %± 2 33% (男 13 90 % ,女 32 2 0 % ) ,按侧计为 12 80 %± 1 39% (男 8 40 % ,女2 3 0 0 % ) ;X线片按人计为 9 0 0 %± 2 15 % (男 5 6 0 % ,女 12 6 0 % ) ,按侧计为 7 14%± 1 43% (男 2 80 % ,女 11 5 0 % )。以上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P <0 0 1) ,骨骼与X线片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②除长春地区外 ,全部侧别差异不显著 (u =0~ 1 0 2 ) ;③滑车上孔形状 ,以椭圆形最多 (6 1 80 % ) ,肾形次之 (2 0 0 0 % ) ,圆形最少 (18 2 0 % ) ;④滑车上孔孔径 :最大径为 (5 2 5± 0 0 5 ) (1~ 12 80 )mm ,最小径为 (3 72± 0 0 3) (1~ 8 5 )mm。X线片放大率孔径 (10 5 3± 0 76 )mm较骨骼 5 97± 0 46mm为大。结论 滑车上孔的种族差异非常显著 ,黑种人出现率最高 ,白种人最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移位骨折的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作者手术治疗的106例3-14岁Ⅱb及Ⅲ型儿童肱骨髁上移位骨折患者进行随访,根据McIntyre分型,Ⅱb型27例,Ⅲ型79例;伸直型98例,曲屈型8例;均在麻醉状态下行外侧或前外侧切口入路,使骨折解剖复位,内、外侧髁交叉克氏针固定。结果:本组106例中99例获得有效随访,随访6~36个月,均在4周内达临床愈合;按Flynn评分标准,优92例,良4例,差3例,优良率达97%。结论:通过对儿童肱骨髁上移位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治疗手段,手术的关键是对骨折的解剖复位及内固定的稳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双板式内固定与限板式内固定联合外部固定支架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肱骨远端C型骨折66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3例。A组行双侧重建钢板固定术,B组行铰链式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A组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1.82%,与B组87.88%比较无显著差异(>0.05);两组术后肘关节活动度无显著差异(>0.05),但B组的骨折愈合时间较A组显著缩短(<0.05);A组的异位骨化发生率为15.15%,显著高于B组的3.03%(<0.05)。结论双板式内固定与限板式内固定联合外部固定支架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相当,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但限板式内固定联合外部固定支架的骨折愈合时间更短,异位骨化发生率更低,更具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国人儿童甲状腺的形态、位置。方法 对34例0-9岁儿童尸体进行解剖,完整暴露甲状腺,观察其形态,用游标卡尺测量其高、宽、厚度。结果 ①甲状腺前面宽平均为3.33 cm。左侧叶高(2.69±0.67)cm;宽(1.05±0.34)cm;厚(0.62±0.22)cm;右侧叶高(2.78±0.68)cm;宽(0.99±0.33)cm;厚(0.62±0.21)cm。②Ⅰ型两个侧叶和峡部,有17例(50%);Ⅱ型两个侧叶、峡部和锥叶,有16例(47.1%);Ⅲ型两个侧叶(无峡部及锥叶)1例(2.9%)。③甲状腺的位置:左侧上极平甲状软骨中部23例(68%),右侧上极平对甲状软骨中部25例(74%),峡部上缘平对环状软骨25例(74%),34例中有锥状叶的16例(47%)。结论 探明了国人儿童甲状腺形态、位置、大小,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局部解剖学资料,为小儿缺碘甲状腺肿的普查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肱骨远端髓腔内骨性突起形态学特征及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16层CT对80根肱骨远段1/3进行扫描,三维重建成像后,从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截面观察并描述鹰嘴窝上髓腔内骨性突起的形态特点,然后将20根肱骨远段1/3在冠状面上从中线纵行剖开,对髓腔内骨嵴行直观的观察。结果:鹰嘴窝上髓腔内1.9~3.2cm(平均2.6cm)范围内存在骨性突起,骨质与皮质骨相近,基底部位于后方,内、外侧分别呈倒八字形排列,骨嵴以一侧为主,其中59根以内侧为主,21根以外侧为主,呈2~3行平行排列,另一侧骨嵴则较紊乱。结论:本文描述了以前未有记载的肱骨远端髓腔内骨嵴的形态,对肱骨远端骨折内固定和肘关节人工关节置换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7月~2012年12月52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2.5~12岁,平均6.7岁,11例GarlandⅡ型,41例GarlandⅢ型,51例伸直型,1例屈曲型;分析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影响该方法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52例均得到随访12~18个月,按照肘关节功能评价Flynn标准进行评价,其中优41例,良8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94.2%。结论 微创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骨折固定稳定、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及Volkmann挛缩、防止肘内翻、肘关节功能好等优点;但术中术后相关因素影响预后,如反复复位、复位不佳、未注意对神经血管的保护、手法不当、尺神经的损伤、克氏针的方向不当、外固定时间过短、锻炼不及时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肱骨髁上突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诊疗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对此病进行全面阐述,以提高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骨科4例肱骨髁上突患儿的临床资料;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以“肱骨髁上突/supracondylar process”和“儿童/pediatric”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所获得的1篇9例中文文献和4篇4例英文文献,共报道13例,结合本中心接诊的4例患儿临床资料,对该病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本中心报道4例肱骨髁上突患儿,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1例年龄4岁男孩行骨突 、Struther韧带及附近骨膜切除术,术中发现骨突有韧带(Struther’s ligament)与内上髁相连,并形成髁上孔,肱动脉或正中神经穿行其间,术后病理证实为肱骨髁上突,随访3.5年未见复发;其余3例患儿门诊平均随访2.5年,未见增大和产生压迫症状。文献报道的13例患儿,年龄2岁~11岁,平均5.3岁;男6例,女3例;6例临床有症状的患儿(6例均有疼痛、4例有正中神经卡压症状)行手术治疗,术后均痊愈且无复发;另外7例保守观察者,未见髁上突增大及临床有疼痛或神经压迫症状。肱骨髁上突在X线及三维CT重建显示肱骨下段前内侧源于骨皮质的鸟嘴样骨性突起,容易误诊为外生性骨软骨瘤,两者的区别在于,肱骨髁上突的密度稍低于骨皮质,无髓腔及软骨帽,尖端常指向关节,骨软骨瘤具有骨皮质和骨髓腔,且均与母骨连续,尖端有软骨帽,轴心常背离关节。结论 肱骨髁上突是一种先天性骨发育变异,属于返祖性骨性结构,儿童肱骨髁上突在临床上尤其需要与骨软骨瘤相鉴别。对无症状的肱骨髁上突患者通常不需要手术干预;而短期内快速增大,有神经、血管压迫症状者可行骨突 、Struther韧带及附近骨膜切除,以利于根治和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肱骨远端AO-C型骨折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合并有软组织损伤;由于肱骨远端是三角形,因此治疗肱骨远端骨折,三角固定技术有利于双柱及关节面的恢复,本研究评估三角固定技术治疗肱骨远端AO-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包括38例患者(男15例,女23例),所有患者采用鹰嘴截骨暴露骨折、直视下复位、内外侧平行锁定钢板加空心钉固定(三角固定技术)。通过VAS评分、MEP评分及DASH问卷调查来评估治疗效果。通过肘关节前后位、侧位片评估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创伤后骨关节炎及异味骨化等情况;CT用来评估关节面情况。结果所有骨折都愈合,无复位丢失,在VAS、MEP及DASH评分方面,患侧肘关节与健侧肘关节无明显差异(=0.140、=0.090和=0.262),患侧肘关节平均活动度明显差于健侧(=0.001),38例患者中33例肘关节活动100°;通过随访的CT观察,其中2例患者关节面的下沉2mm,但与健侧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通过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发现仅AO-C3型骨折与临床治疗效果呈负相关(=0.012)。该38例患者中,12例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行二次手术,二次手术率为7.89%。结论对于肱骨远端髁间骨折的治疗,三角固定技术对于双柱的重建是有效和可靠的,并且有利于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同时能很好的恢复肘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