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温经汤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中记载的调经祖方,仲景认为该方能补能通,文中提到其主治"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以及"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温经汤由吴茱萸、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十二味药组成,方中吴茱萸、生姜、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阿胶、川芎、当归、芍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张仲景使用桂芍配伍的规律,故筛选出经方中以此药对为主药[1](即在方剂中起到君或臣作用的药物)的27首方剂,依次分析各方治疗的病症、桂芍用量比例、加入的其他主药,得出该药对的主要功效: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温经通脉、养血和血,温脾阳、敛阴、缓急止痛;用量比例在外感证、血证及其他杂病中多等量应用,在脾胃病中芍药用量均倍于桂枝;加入其他主药为与桂枝和(或)芍药药性、功用相近的药物,或根据主要兼证添加的药物如麻黄、葛根、当归、吴茱萸、牡丹皮、细辛等。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温经汤中半夏的配伍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经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此方组方有度,配伍严谨,为后世医家所推崇,被视为妇科调经的经典方剂,对后世的影响较大.《金匮要略》温经汤由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组成,具有温经散寒,活血祛瘀,兼能养血清热之功效,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本方证的病机属阴血亏虚、寒凝、血瘀、虚热兼夹,但以寒凝、血瘀为主.  相似文献   

4.
夜读拾零     
王世民 《山西中医》2012,28(4):44-46
1温经汤别解中医《方剂学》中的温经汤,不只一个,以《金匮要略》中所载为最早,方由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等12味药组成。功能温经散寒,养血祛瘀。治妇人漏下不止,月经不调,腹痛里急而冷;宫寒不孕;或见手足烦热,口唇干燥等症。本方证的病机,一般解释是冲任虚寒,瘀血阻滞,用药以温阳为主,桂枝、吴茱萸为君。笔者再三分析该方的药物组成,似  相似文献   

5.
温经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由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半夏、麦冬、生姜、甘草12味药组成,具有温补冲任,养血祛瘀的功效,实为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所致的“寒、瘀、虚、热”错杂之证而设。  相似文献   

6.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载《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该方主治血虚寒凝、兼有久寒所致诸症。所谓“久寒”,历来有两种看法:一曰“久寒”,是指平素胃肠虚寒,有腹痛、呕吐清涎等症状;一曰“久寒”,乃指沉寒痼疾,表现为下焦积冷,少腹冷痛等症状。从吴茱萸、生姜并用,有温胃降逆,暖肝散寒的功效来看,以上两种意见均有道理,可以相互并存。  相似文献   

7.
<正> 温经汤源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第九条.原文云:“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当以温经汤主之”.温经汤原方为:吴茱萸三两,当归、川芎、芍药、丹皮、桂枝、人参、阿胶、生姜、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方后注云:“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温经汤中吴萸、桂枝温理冲任,暖血散寒  相似文献   

8.
周建锋  张沁园  曲夷 《天津中医药》2019,36(11):1079-1081
考察《伤寒杂病论》经方中配伍应用芍药的61首经方(56首原方,5首加减方)及126条相关条文。通过对经方剂量、比例、配伍、病位主症的分析,认为:经方中芍药为白芍;白芍并非补血药,其益阴补血的功效是通过配伍实现;经方中"分"为计量单位;芍药在丸散汤中的常见用量;经方中芍药主治的症状包括四肢挛急、腹痛、烦满、下利、小便不利等。与不同药物配伍,作用部位与症状随之变化,常见配伍有桂枝、附子、甘草、柴胡、黄芩、枳实、当归、茯苓等。  相似文献   

9.
温经汤原出《金匮要略》,乃张仲景为治妇人冲任虚寒、血虚挟瘀所设。原方组成:吴茱萸三两,当归、芎(艹穷)、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去心)生姜、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同书妇人杂病指出:“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它被后人奉为养血温经之要方。近年来,笔者应用温经汤随证化裁治疗不孕证,屡获效验: <例1>肾阳虚衰,寒湿下注  相似文献   

10.
东汉张仲景 ,是我国著名医学家 ,被后世奉为医圣 ,其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则被奉为经方 ,其所列方药 ,备受后世尊崇 ,习用常取捷效。在经方所用药物中 ,其用酒者计 2 2方 ,用酒之法分为 5种 ,有酒煎药 (方有下瘀血汤、红蓝药酒、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 ) ,酒水合煎 (方有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芎归胶艾汤 )、酒送服 (方有薯蓣丸、肾气丸、九痛丸、赤丸、大黄虫丸、天雄散、侯氏黑散、土瓜根散、当归芍药散、当归散、白术散 )酒浸药 (方有防己地黄汤 )、酒洗药 (方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经方用…  相似文献   

11.
《内经》是一部医学全书,它素被尊为"医书之祖",《内经》中的色诊学说,内容丰富,论述甚详,是望诊部分的中坚内容。通过对《内经》中色诊内容的整理,概述色诊内容,主要包括望色之神、望色之常、望色之异、五色主病、望色之位、望色之变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保健按摩的繁荣给推拿学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认为保健按摩的繁荣普及提高了全社会对推拿的认知度,扩大了推拿的社会影响力,"倒逼"医院设置推拿科室或推拿治疗项目,增加了就业平台,壮大了推拿队伍,但部分民众、医务工作者和政府管理部门人员对推拿不全面、不正确的认知观,导致愿意学习推拿和从事推拿专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减少,对部分推拿医务工作者自尊心、自信心、成就感、成功感和荣誉感等带来负面影响,并大大降低了推拿学科的严肃性,提出如何正确对待、界定保健按摩在推拿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推拿学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认真加以正视和思考,否则将不利于推拿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研究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方法:从发生学角度,结合《内经》、道家学说探讨中医五脏神识系统建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结果:五脏神识系统是在胚胎时期的脑髓中,元神与脑髓共同作用、发生分化而形成的。元神分化出心神,再由心神分化出五神等各种神识元素;脑髓分化出心肾等五脏,五神、五脏分化完成后,五神入藏于五脏,从而形成了五脏神识系统。结论:脑为元神化生神识元素、脏腑之处所,心神为五脏神识系统的主宰。  相似文献   

15.
16.
邵丽 《内蒙古中医药》2014,(19):147-147
目的:预防与治疗因分娩女性婴儿导致情绪受到刺激,因而引起平衡、调节系统的崩溃,同时促发心理疾病、精神病及躯体病.方法:通过护士的语言、行为、表情、姿势等改变产妇的不良心理状态.结果:预防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机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宋代太平惠民局的成立对宋代医药学发展的影响做了相关论述。认为太平惠民局的成立促进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成书。制定了药物炮制规范,对当时医生诊疗疾病处方用药带来很大便利。但生产的成药也存在弊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的医学流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失眠症为临床常见病症,且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在治疗上也常采取健脾、和胃、疏肝等法。本文就脾胃失调引起失眠的病因病机,调和脾胃的治法方药运用等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9.
海南青牛胆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南青牛胆 (TinosporahainanensisH .S .LoetZ .X .Li)系防己科青牛胆属植物 ,为一新种。民间用以治疗关节疼痛和筋骨损伤。主要含有甾酮类、生物碱等化合物。为探讨海南青牛胆中挥发油成分 ,对其藤茎进行了挥发油的研究 ,通过GC MS Computer进行测定分析 ,从中共鉴定出 2 0个化合物。1 材料及样品的制备原材料采集于海南省文昌市龙楼乡 ,经海南师范学院钟义教授鉴定为海南青牛胆 (TinosporahainanensisH .S .LoetZ .X .Li)。取该植物藤茎经切片、干燥 ,粉碎成…  相似文献   

20.
方证相对论研究的关键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以间接致思的思维方式探求人体生理、病理及防病治病规律,开展方证研究也应遵循中医学的本原思维模式。方随证出,因证变化而药物组成变化是方证对应的一般规律,称之为“方证相对论”。方证对应理论体系是非线性的、多维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其研究内容应体现当代医学最新成就。从中药分子水平开展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阐明方剂作用机理以求得方证的最佳对应和变化规律,应是方证研究深化的客观要求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