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徐陆周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0):84-84
刘沈林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江苏吴门学派学术继承人及带头人之一、江苏省"135医学重点学科"中医消化临床医学中心学术带头人,师从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吴门医派传人徐景藩教授学习多年,尽得薪传。刘师擅治脾胃病及消化道肿瘤,其论治之学术思想立意中焦,重后天之本;临证强调“识证之能力、辨证之准确”,紧扣疾病本质;其治疗慢性脾胃病,重视顾护脾胃阳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6.
张琪治疗痛风经验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张琪教授治疗痛风验案,并分析其治疗痛风经验,其中概括病机为:湿热痰瘀,交阻为患;专方专治,重在泻热化浊;顽痹方略治以搜邪通络;衷中参西,强调病证相合。 相似文献
7.
温法乃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之一.<内经>言"寒者温之",往往临证之时,"寒者"之证非详辨不能识别,其非单包括恶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紧之明显表寒、罩寒之证,尚须辨别是风寒束表、郁而化热,抑或是风热犯表;是伤寒六经之热抑或感受乖戾温热邪气之温病;寒热真假须细察慎思莫之能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陕西省名老中医王素芝主任医师治疗痛风的临床经验。方法:依据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收集整理王素芝教授的医案、临床心得,归纳总结。结论:痛风宜分期分证论治,急性期清热祛湿为主,兼以活血通络,随着病情的进展,活血药与化痰药比例逐渐增大,其中活血化瘀应贯穿治疗始终,多用血肉有情之品及虫类药。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颜乾麟教授运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根据心为“阳中之太阳”的生理特点以及心血管疾病“阳微阴弦”的基本病机,提出“心病宜温”的治疗原则,重视温补与温通相结合,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介绍赵泉霖教授运用补肾健脾法治疗痛风的经验。赵教授认为本病的致病根本为脾肾亏虚,急性发作期治标为主,多运用清热凉血、解毒利湿、消肿止痛之品,缓解期治本为主,多运用补肾健脾之品,日久注重活血化瘀化痰。临床随证加减,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19.
痛风是有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血尿酸增高的异质性及代谢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及慢性关节炎的形成等,甚或出现关节畸形和(或)肾衰竭.常见症状则包括反复发作的单个跖趾关节猝然红肿热痛,逐渐痛如虎嗜,昼轻夜重,继则足踝和手指等其他小关节出现上述症状,多次反复后形成快瘰.传统上中医将其列入痹症、脚气或历节风的范畴.《素问·痹论》中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为痹也”,朱丹溪则列痛风专篇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吾师宋平主任医师对此类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有独到之经验,故特录之. 相似文献
20.
马中夫治疗痛风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中夫主任医师,早年学医,深得名师教导,悉心揣度,精其奥旨,临床得心应手,对治疗痛风颇有研究,现介绍如下.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马师认为: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但与中医之痛风有严格的区别,病变虽在筋骨关节,而其本在脾肾,多发于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年迈脏气日衰,又善食辛甘肥腻的形体丰腴之人;其标为痰浊毒瘀,滞留关节,瘀而化火,痹阻不通;其症见关节红肿热痛,僵硬畸形,甚至剧烈疼痛不止,夜间加重.据此病因病机提出:"调补脾肾,化痰散结,利湿祛毒,通络止痛"的治疗大法,自拟"痛风灵汤".经临床185例验证,取得较好疗效,近期总有效率97.6%,远期总有效率91.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