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近年来,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病率约为5%~23.5%[1-2],且呈年轻化趋势[3]。痛风是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 HUA 直接相关,在我国患病率约为0.15%~0.67%[4]。临床中,除调整生活方式、抑制尿酸合成、促进尿酸排泄及抗炎药物治疗外,中药治疗痛风及 HUA 日益受到关注。笔者采用自拟祛风通络方联合刺络放血治疗痛风,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观察患者关节疼痛及肿胀程度,评价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正>高尿酸血症是由嘌呤代谢紊乱使尿酸生成过多和肾脏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显性临床表现可有痛风发作和关节损害,而隐形表现更多在于高尿酸可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和肾脏的慢性损害,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以及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发生的风险。据估计,我国普通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大约为10%,与糖尿病患率相当,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达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在20%以上,已经达到或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1]。高尿酸血  相似文献   

3.
<正>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是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生成增多和(或)排泄减少,血液中尿酸浓度高出正常范围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可表现为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也可因尿酸盐沉积引起相应组织的病变,如尿石症、痛风性关节炎、尿酸性肾病、痛风等[1]。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存在密切的相关性[2]。车树强教授致力于中医肾病临床研究,治疗高尿酸血症及长期高尿酸血症导致的痛  相似文献   

4.
正尿酸是黄嘌呤氧化酶催化黄嘌呤与次黄嘌呤发生氧化作用生成的,当血清尿酸水平高于420μmol/L时即可定义为高尿酸血症,此时尿酸可析出结晶,并可在组织内沉积,引起组织学改变,导致痛风、痛风性关节炎、痛风肾病[1]。高尿酸血症并不完全发展为痛风,当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尿酸盐结晶沉积、关节炎、肾病、肾结石等症状时,才能诊断为痛风。由此可见黄嘌呤氧化酶代谢异常是高尿酸血症出现痛风症状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临床以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结节沉积、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结石形成为特点。临床上多采用抗炎、排尿酸、抑制尿酸合成等药物治疗,但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降低疗效,且不良反应大。笔者采用何氏药物铺灸疗法治疗痛风,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6.
周宝宽 《陕西中医》2011,32(12):1680-1682
<正>痛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导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间质性肾炎、尿酸性尿路结石等。国外报道,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2.0%~13.2%,痛风的患病率为1.3%~3.7%,近年来随经济发展及生活方式改变,  相似文献   

7.
正文:痛风是以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疾病,临床以高尿酸血症为特点[1]。因血尿酸升高,血液中尿酸盐浓度呈现过度饱和状态,沉积在肾脏,引起尿酸结晶、小分子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夜尿频及肾小管功能异常等损害,称为痛风性肾病(Gouty nephropathy,GN)[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GN发病率逐年升高,有调查显示,我国成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达8.4%~13.3%,约半数患者伴有显著肾损害,中老年男性和绝经后女性为高发人群,并且有年轻化趋势[3]。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不仅是慢性肾脏病新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促进慢性肾脏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4]。现代医学对其尚无完善的治疗方法,急性发作期以非甾体消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为主,慢性进展期以促进尿酸排泄、抑制尿酸生成为主,不良反应大,且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因此,寻求一种不良反应小、临床疗效佳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痛风的基本概念痛风 ,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 ,导致血清尿酸含量增高 ,伴结缔组织内尿酸钠结晶沉着的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和痛风石形成为特点 ,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活动障碍、急性梗阻性肾病、尿酸性肾结石或痛风性肾病。原发性者病因除少数由于酶缺陷引起外 ,大多未阐明 ,属遗传性疾病。继发性者可由肾脏病、血液病及药物等多种原因引起。AlexanderB Gutman ,M D [1 ] 把痛风的病理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无症状原发高尿酸血症(asymptomaticidiopathichype…  相似文献   

9.
正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间质性肾炎和痛风石形成,严重者伴关节畸形或尿酸性尿路结石[1]。痛风临床以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常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临床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痛风疗效显著,报道颇多,现概述如下。1中医对痛风的认识依据痛风的症状及体征可将其归纳到祖国医学  相似文献   

10.
痛风性关节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并可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1]。痛风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多  相似文献   

11.
近10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已成为当今世界尤其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1].高尿酸血症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使尿酸生成过多和肾脏排泄减少所引起,与痛风、代谢综合征等密切相关[2-3].患者体内过饱和状态的尿酸盐结晶沉积在组织中可引起痛风,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现代医学治疗本病以抑制尿酸合成、促进尿酸排泄为主,如别嘌呤醇、丙磺舒等,还有消炎镇痛等药物,长期应用有损害肝、肾功能,抑制骨髓等毒副作用,且停药后血尿酸极易反跳[4].中医多将本病归属于"痹证"、"痛风"、"白虎历节"等范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紊乱,是由关节和软组织中尿酸单钠(MSU)晶体的沉积引起,高尿酸血症是其发生发展的先决条件[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已成为现阶段我国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截至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高尿酸血症人数已达1.2亿,其中痛风患者超过1 700万人,且正以每年9.7%的年增长率迅速增长[2]。由此防治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发生、发展成为社会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赵影  袁林 《中医杂志》2011,52(22):1961-1962
近年来,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逐年升高,约有5%~12%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会发展为痛风性关节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与肥胖、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已成为识别代谢综合征的早期标志。目前中医治疗形成了以本病为靶点的多危因素综合防治策略,即临床治疗不仅侧重于降尿酸,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减缓  相似文献   

14.
痛风为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种特异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于关节及关节周围和皮下组织,关节炎反复发作。本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可见关节红、肿、热、痛,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形成,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约5%~  相似文献   

15.
<正>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因尿酸盐沉积引起的炎性关节病[1],其本质是高尿酸血症的并发症,约15%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会发展成痛风性关节炎[2],痛风的发病可能受血尿酸浓度改变、关节剧烈活动、温度骤降等因素影响。临床中,关节局部的红、肿、热、痛是痛风性关节炎的典型表现,其中以远端足趾关节最易受累。病久易在关节处累积形成痛风石,导致关节畸形[3],破坏关节功能。经过临床实践发现,中医药能有效地介入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4-6]。  相似文献   

16.
痛风为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形成[1]。老年人痛风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17.
痛风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等为特点,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急性梗阻性肾病或痛风性肾病.据统计,痛风的平均患病率已上升至9.4‰,而我国台湾地区的患病率则高达11.7%[1],痛风已成为当今疾病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我国民族医药在治疗痛风方面均取得较好疗效,现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8.
痛风是由嘌呤代谢紊乱造成的血尿酸过高、排泄减少导致的尿酸盐沉积性疾病。临床研究表明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发作、痛风石沉积和肾脏损害等。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其实发达地区饮食结构发生变化,高蛋白食物及各种饮料和酒类摄入量增加,导致高尿酸血症痛风及痛风性关节炎患病率逐年增加。此病症毒副作用大,患者常常难以忍受,其表现为刀割、噬咬样症状,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热、痛。本病还常常伴发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代谢综合征。痛风患病率逐年增高,出现年轻化趋势。因此抗痛风药物治疗和新药研发也引起人们重视。降低尿酸药物分为两类:一类是抑生;另一类促排。长期应用这类药物治疗会导致毒副作用增加,安全性下降,因此需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中药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而在降低血尿酸、抑制尿酸合成、减轻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症状、保护肾脏功能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9.
痛风属于蒙医陶列病的范畴[1],而痛风的生化标志是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患者可发展成痛风,侵犯骨和关节,并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威胁人们的健康.了解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可为开发治疗痛风的药物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火针疗法治疗痛风临症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痛风是一组由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慢性代谢紊乱性疾病 ,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主要临床特点是体内尿酸增多过高或尿酸排泄障碍而产生高尿酸血症 ,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 ,尿酸盐沉积于关节滑囊软骨及皮下组织等部位而引起痛风石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等 ,甚则累及肾脏而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性肾结石。痛风根据高尿酸血症的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痛风和继发性痛风两大类。痛风早期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 ,主要为老年男性 (85~ 90 %)和绝经后妇女(5 %)。少数为先天酶缺陷和异常者。痛风性关节炎其病高峰在 30~ 5 0岁。不少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