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具有淋巴细胞浸润和特异性自身抗体(抗SSA/SSB)为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1]。该病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口干、眼干症状,还可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而出现复杂的临床表现。其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西医主要采用替代和对症治疗,疗效局限,副作用大,而采用中医中药治疗优势突出。王新昌教授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科主  相似文献   

2.
介绍王新昌教授临床运用益气养阴祛瘀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相关经验。中医将干燥综合征归结为"痹证""燥痹"范围,临床多以滋阴类药物为主体治疗该病症。王新昌教授认为,气虚、阴亏、血瘀是干燥综合征基本的病因病机,而燥热是造成该病症的主要诱发因素,主张治疗上以"益气滋阴,活血祛瘀"法为治疗总则,经临床多次运用,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3.
总结王新昌教授运用银翘散合增液汤化裁治疗早中期干燥综合征的经验,干燥综合征早中期的基本病因病机离不开气虚、阴亏,而燥热之邪是诱发造成该病症的主要因素,益气养阴为本病早中期的根本治疗原则。临证时当以整体观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宗旨,根据具体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症状灵活化裁银翘散合增液汤进行治疗,可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刘沈林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江苏吴门学派学术继承人及带头人之一、江苏省"135医学重点学科"中医消化临床医学中心学术带头人,师从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吴门医派传人徐景藩教授学习多年,尽得薪传。刘师擅治脾胃病及消化道肿瘤,其论治之学术思想立意中焦,重后天之本;临证强调“识证之能力、辨证之准确”,紧扣疾病本质;其治疗慢性脾胃病,重视顾护脾胃阳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杨成祥  顾勤 《中医药通报》2014,(6):19-20, 27
顾勤教授治疗慢性胃炎温建为法,理中为要,方用理中、建中类化裁;温清并举,苦辛同用,方拟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左金丸等加减;温法为基,合以化瘀,方用桂枝汤合丹参饮、失笑散等化裁。  相似文献   

6.
张琪治疗痛风经验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张琪教授治疗痛风验案,并分析其治疗痛风经验,其中概括病机为:湿热痰瘀,交阻为患;专方专治,重在泻热化浊;顽痹方略治以搜邪通络;衷中参西,强调病证相合。  相似文献   

7.
奚小土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288-1288,1300
温法乃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之一.<内经>言"寒者温之",往往临证之时,"寒者"之证非详辨不能识别,其非单包括恶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紧之明显表寒、罩寒之证,尚须辨别是风寒束表、郁而化热,抑或是风热犯表;是伤寒六经之热抑或感受乖戾温热邪气之温病;寒热真假须细察慎思莫之能辨.  相似文献   

8.
刘焕  徐鹏刚 《陕西中医》2014,(10):1394-1396
目的:探讨陕西省名老中医王素芝主任医师治疗痛风的临床经验。方法:依据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收集整理王素芝教授的医案、临床心得,归纳总结。结论:痛风宜分期分证论治,急性期清热祛湿为主,兼以活血通络,随着病情的进展,活血药与化痰药比例逐渐增大,其中活血化瘀应贯穿治疗始终,多用血肉有情之品及虫类药。  相似文献   

9.
正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米子良教授,系首批全国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同时,为内蒙古自治区名老中医,内蒙古中蒙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及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米子良教授从医50余载,临床经验颇丰,擅长治疗内科、妇科等疾病,对多种疑难杂症亦有独特见解。笔者有幸随师侍诊,亲聆教诲,受益良多,在随师临床诊疗中,观其对痛风  相似文献   

10.
孙卓昕  刘潇  王晓鹏  王新昌 《新中医》2020,52(10):196-198
<正>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口干、眼干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有多种自身抗体的产生和高丙种球蛋白血症,以侵犯外分泌腺体尤其是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肾小管酸中毒(RTA)是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肾脏酸化功能障碍,即HCO3-重吸收、净排酸减少而产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2]。中国人群干燥综合征临床表现的一大特点是易合并肾  相似文献   

11.
刘敏  刘喜德  王安琪  杨梦霞 《新中医》2016,48(10):170-171
正痛风属中医学白虎历节、痹证范畴,其名最早见于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独活,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刘喜德教授是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关节病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中医内科疑难杂症。刘教授遵循古方古法,善于引经据典,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匪浅,现将刘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痛风经验进行总结,以飧同道。  相似文献   

12.
颜乾麟教授运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根据心为“阳中之太阳”的生理特点以及心血管疾病“阳微阴弦”的基本病机,提出“心病宜温”的治疗原则,重视温补与温通相结合,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正>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一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间质性肾炎和痛风石形成;严重者伴关节畸形或尿酸性尿路结石[1]。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西医对痛风的治疗包括限制蛋白摄入量,戒烟酒,避免劳累、感染、创伤等诱发因素,碱化尿液,口服药物抑制尿酸生成和(或)促进尿酸排泄。急性发作期可使用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消炎药及激素。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药物的副作用如剥脱性皮炎、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等仍有发生,  相似文献   

14.
石瑞舫  路志正 《新中医》2014,46(11):28-31
路志正教授临床擅长治疗脾胃病,重视中气,提出"脾胃之症,始则热中,终传寒中"的学术观点,以及"脾胃贵运,运脾贵温"的治疗法则,立足温运,且不拘泥,灵活运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癌前病变等多种疑难病症之中。  相似文献   

15.
胡荫奇治疗痛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燊仡  胡悦 《辽宁中医杂志》2011,(10):1961-1962
痛风属祖国医学"痹证"、"痛风"、"白虎历节"等范畴。胡荫奇主任医师认为本病的病机多在痰、热、瘀;治疗宜从化痰、清热、活血着手,提倡分期辨证,谨守病机。在治疗中主张以辨证论治为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前提下,临床用药常选用一些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的对风湿病具有针对治疗效果的药物,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17.
介绍赵泉霖教授运用补肾健脾法治疗痛风的经验。赵教授认为本病的致病根本为脾肾亏虚,急性发作期治标为主,多运用清热凉血、解毒利湿、消肿止痛之品,缓解期治本为主,多运用补肾健脾之品,日久注重活血化瘀化痰。临床随证加减,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申康 《中医杂志》2007,48(8):691-692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以及由此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慢性间质性肾炎、尿酸肾结石。吕兰凯老师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对痛风治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兹介  相似文献   

19.
痛风是有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血尿酸增高的异质性及代谢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及慢性关节炎的形成等,甚或出现关节畸形和(或)肾衰竭.常见症状则包括反复发作的单个跖趾关节猝然红肿热痛,逐渐痛如虎嗜,昼轻夜重,继则足踝和手指等其他小关节出现上述症状,多次反复后形成快瘰.传统上中医将其列入痹症、脚气或历节风的范畴.《素问·痹论》中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为痹也”,朱丹溪则列痛风专篇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吾师宋平主任医师对此类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有独到之经验,故特录之.  相似文献   

20.
马中夫治疗痛风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中夫主任医师,早年学医,深得名师教导,悉心揣度,精其奥旨,临床得心应手,对治疗痛风颇有研究,现介绍如下.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马师认为: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但与中医之痛风有严格的区别,病变虽在筋骨关节,而其本在脾肾,多发于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年迈脏气日衰,又善食辛甘肥腻的形体丰腴之人;其标为痰浊毒瘀,滞留关节,瘀而化火,痹阻不通;其症见关节红肿热痛,僵硬畸形,甚至剧烈疼痛不止,夜间加重.据此病因病机提出:"调补脾肾,化痰散结,利湿祛毒,通络止痛"的治疗大法,自拟"痛风灵汤".经临床185例验证,取得较好疗效,近期总有效率97.6%,远期总有效率9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