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恒利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9):1475-1476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接受常规的内科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上肢功能障碍,疗程为2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后FMA、M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可明显改善患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常规的内科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疗程均为2周.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MB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陕西中医》2016,(1):105-106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纳入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康复训练方案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进行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对照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MBI、IEMG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侧肱二、三头肌最大等长收缩时IEMG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显著提高偏瘫患者上肢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上肢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量表(MBI)评定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及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臭氧穴位注射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方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位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臭氧穴位(肩髃、肩髎、阿是穴)注射疗法,均治疗4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简化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量表)中的上肢运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BI,改良Barthel指数)作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分、FMA量表、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FMA量表、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量表、MBI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加,VA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穴位注射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疼痛,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运用Rood技术刺激手三阳经对脑卒中后软瘫期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36例脑卒中后软瘫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予以电针、上肢关节被动活动、滚筒作业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中药烫熨治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ood技术刺激手三阳经。2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观察脑卒中后软瘫期患者的上肢肌张力(改良的Ashworth)、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改良的Ashworth、FMA评分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升高(P 0. 05),观察组上肢改良的Ashworth、FMA评分、MBI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 0. 05)。结论运用Rood技术刺激卒中后软瘫期上肢手三阳经,可以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采用相同的基础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1次/天,5次/周,1周1个疗程,共治疗6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用Fugl-Meyer(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Brunnstrom偏瘫手功能分级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Brunnstrom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 0. 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和对照组FMA评分、MBI评分、Brunnstrom分级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0. 05);治疗后试验组FMA评分和MBI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 0. 05),试验组ADL临床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间Brunnstrom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电针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其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感觉刺激对脑卒中软瘫期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我院康复中心收治的脑卒中软瘫期上肢运动功能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被动活动和主动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利用经络刷加强患者上肢的感觉刺激。两组治疗周期均为3周,观察上肢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的改善情况。结果 (1)FMA:两组治疗后FMA评分、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差值的比较,经检验差异均显著(P0.01),提示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上,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MBI:两组治疗后MBI评分的比较,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MBI评分差值的比较,经检验差异均显著(P0.01),提示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适当的感觉刺激可以加速软瘫期病人尽快进入痉挛期,感觉刺激对脑卒中软瘫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电仿生电刺激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脑电仿生电刺激和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UE)、Brunnstrom分期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FMA-UE、Brunnstrom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各项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采用Brunnstorm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Brunnstorm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王涛  崔莎莎 《光明中医》2024,(5):846-849
目的 穴位埋线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穴位埋线组、rTMS组、联合治疗组各30例。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对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4周后,4组患者的FMA-UE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MEP潜伏期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FMA-UE评分、MBI评分高于穴位埋线组及rTMS组,MEP潜伏期小于穴位埋线组及rTM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埋线联合rTMS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Bobath技术结合镜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新Bobath技术及镜像训练技术,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对患者偏瘫上肢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MA、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Bobath技术结合镜像训练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能够更加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偏瘫上肢的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陕西中医》2017,(8):997-998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理疗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8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理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注射(于肩髃、肩贞、肩井、天宗、曲池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疗程为1月。比较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并比较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肢体麻木、感觉障碍、脉络瘀血、舌质紫暗这4项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理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上肢运动功能,促进肢体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针刺结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西医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镜像疗法,对照组采用镜像疗法。每星期5次,4星期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上肢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FMA、MBI、STEF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STEF评分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FMA评分、STEF评分及MBI评分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68.9%,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医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针刺结合镜像疗法和镜像疗法均有助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针刺结合镜像疗法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风针刀康复术对脑卒中后上肢及手部精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中风针刀康复术治疗。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手指功能评分,对两组患者的康复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MBI及手指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周后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MBI及手指功能评分均提高(P0.05)。治疗6周后,治疗组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31.57±1.793)分],MBI评分[(39.18±0.46)分]及手指功能评分[(27.82±1.74)分]较对照组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23.49±0.73)分],MBI[27.95±1.98)分]及手指功能评分[(20.09±1.012)分]均明显提高(P0.01)。结论采用中风针刀康复术合并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部的精细协调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补阳还五汤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入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前提下加入补阳还五汤。对比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与修订Barthel指数(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FMA评分与MBI指数评分分别为(57.5±6.2)、(89.6±4.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恢复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升患者康复速度,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治疗,研究组则给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TEF)等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FMA、MBI、STEF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FMA、MBI、STEF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且研究组FMA、MBI、STEF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选择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对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其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康复疗法,对患者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治疗组(n=25),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床上训练、针灸及物理因子治疗、躯干控制训练、上肢功能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ADL训练),治疗组则配合肌内效贴治疗,隔天1次,单次贴扎维持24h,共2周: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FMA)、改良巴氏指数量表(MBI)评分评价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可有效提高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健侧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电针治疗,其中治疗组上午电针健侧穴位,下午电针患侧穴位;对照组上午、下午均电针患侧穴位。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M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积分肌电值(i EMG)及中位频率(MF)综合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MBI评分、i EMG及MF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MBI评分及i EM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健侧与患侧交替针刺能显著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针剌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24例首次发病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MBI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FMA和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