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根据康复医学理论选穴的针刺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电刺激组,各30例。针刺组针刺患肢对侧头部运动区,患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及伸肌侧肩髃、天井、阳池等穴;电刺激组采用痉挛肌电刺激。2组患者均同时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和抗痉挛康复运动训练,疗程为3周。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疗效的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改善(P〈0.01),其中针刺组MBI改善优于电刺激组(P〈0.001)。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3%,电刺激组为86.7%,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适宜的针刺是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有效方法,对上肢轻、中度痉挛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接受现代康复治疗,治疗前和治疗一个月后两组均做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定.结果:两组患者上肢痉挛状态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肌肉痉挛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128例患者分为康复组(66例)和对照组(62例),对康复组、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肌痉挛程度(Ashworth)和肢体运动功能(FMA)分别进行评价。结果康复组肌肉痉挛发生率为34.9%明显低于对照组(74.2%,P〈0.05),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肌肉痉挛程度评分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降低肌肉痉挛的发生率,提高肢体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肌肉痉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推拿手法结合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药熏洗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和生命体征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生命体征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中药熏洗对于脑卒中后上肢肌肉痉挛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脉软膏按摩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9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同时都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其中治疗组45例,同时配合白脉软膏按摩治疗,每日两次,每次用药5g,每次按摩时间20~30min,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6周均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简化Fugl-Meyer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上肢的痉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估。结果常规治疗合并白脉软膏按摩组治疗6周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可明显减轻上肢痉挛程度,M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2.20±0.11 vs.2.44±0.16,P0.05;37.20±2.36 vs.20.49±3.08,P0.05;79.56±2.04 vs.59.78±3.26,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运用白脉软膏按摩,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并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在上肢痉挛即刻缓解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肌张力评分(改良Ashworth)、上肢的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FCA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FC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FC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在抗痉挛体位下热敷患侧上肢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伴发上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用康复训练)30例和观察组(抗痉挛中药热敷结合康复训练)30例。两组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分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并用改良Ashworth评定肌张力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及Ashworth评级均有所改善,其中以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两组间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治疗有效,结合抗痉挛中药热敷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丹香冠心注射液佐治儿童再发性腹痛(RAP)的疗效。方法:88例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丹香冠心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腹部疼痛缓解及压痛消失的时间。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香冠心注射液佐治儿童RAP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远期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确实有效的方法。方法:随机将60例有上肢痉挛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常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主动肌群和拮抗肌群为基础,先后针对优势肌群和非优势肌群进行针刺刺激,结合醒脑开窍针法与头皮针针刺疗法,在此基础上配合通窍活血汤加减煎服治疗,4个疗程后对两组进行疗效统计。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3%,显效达到22例;对照组有效率70%,显效只有12例。结论:针刺配合通窍活血汤加减可明显减轻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有利于肢体功能的进一步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运动针法治疗中风后上肢肌肉痉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运动针法治疗中风后上肢肌肉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针法组和运动针法组,治疗前后测定患肢痉挛程度.结果:治疗前传统针刺组和运动针法针刺组无差异(31%,28%,P>0.05),治疗后传统针刺组和运动针法针刺组显著差异(41%,62%,P<0.05).结论:运动针法可明显减轻中风后上肢肌肉痉挛,有利于肢体运动功能进一步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针分区治疗法对于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改善及上肢功能恢复疗效。方法:根据Bm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选择病例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取细化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明显责任肌肉对肩、肘、腕区电针分区治疗配合康复训练疗法,对照组(30例)采取传统电针治疗配合康复训练疗法,采用改良Ashword痉挛评级、Barthel上肢功能评定指数、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对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治疗后改良Ashword痉挛评级、Barthel上肢功能评定指数、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Barthel上肢功能评定指数、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中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分区治疗在改善上肢痉挛功能障碍优于传统电针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6例采用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对照组55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对2组患者分别应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43%,对照组为78.18%。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有显著临床疗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在必要的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评价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和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MAS)、运动功能(FMA)及日常生活能力(AD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组更为明显。结论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4.
<正>痉挛性瘫痪是脑卒中后恢复过程的一个病理变化,若治疗不当,常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因此,如何缓解肌痉挛、控制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成为患者能否康复的关键问题。2007年2月-2009年5月,笔者以五腧穴为主采用表里两经并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56例,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87例60岁以上的冠心病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并符合1979年WHO冠心病(HI)诊断标准。87例中男51例,女36例;年龄61~81岁,平均年龄(71.54±4.95)岁;病程5~21年,平均病程(11.78±4.27)年;心功能Ⅰ级19例,Ⅱ级38例,Ⅲ级21例,Ⅳ级9例;合并高血压5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筋推拿手法与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经筋推拿手法,对照组30例予以针刺疗法;治疗前及治疗1月后分别评定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两组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月后治疗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筋推拿手法及针刺疗法均能缓解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但经筋推拿手法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7.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给予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在上肢痉挛即刻缓解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给予康复训练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1个月后采用肌张力评分法(改良Ashworth)、上肢的Fugl-Meyer评定法评定。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上肢肌张力水平及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对于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有即刻解痉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提高了康复训练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正>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给予针灸及康复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上肢肌张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对于临床采取的护理措施满意度也有了提升,有助于提升护患关系,降低医疗纠纷。我院脑卒中后的康复患者在神经康复中占比较高,脑卒中发病人群主要是以老年群体为主,脑卒中患者大多会出现偏瘫的症状,导致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肢痉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4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组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患者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王纯 《中国民间疗法》2010,18(11):40-41
缓慢型心律失常是器质性心脏病的一种严重临床表现,治疗颇为棘手。我院试用炙甘草汤加减合丹香冠心注射液治疗,获得较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