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至慰 《河南中医》2012,32(1):18-19
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是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方剂,临证用于调和阴阳、气血、营卫、脾胃,其类方不仅可用于外感表虚证,还可以用于多种内伤杂病,临床运用中只要辨证准确,对属外感风寒表虚、管卫失调或阴阳失调、肝脾不和、脾胃不和者,均可运用桂枝汤加减治疗获效.  相似文献   

2.
陈无择的辨运论治思想根源于《内经》的运气7篇,是中医学辨证论治方法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天地运气格局,考察患者时气体质,辨别脏腑气血虚实,参考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根据药物性味浮沉而审察病机,遣方用药。立足陈无择的辨运论治思想,以苁蓉牛膝汤为切入点,针对不孕症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有效临床案例,重新审视不孕症的中医病机,可扩大陈无择运气方的应用范围,拓展治疗不孕症的临证思路。苁蓉牛膝汤依六丁年岁木不及的运气格局所设,针对病机是水火失调,阴阳两虚,肝肾不足。基于辨运论治的临床思想,抓住虚、瘀之病机要素,参考岁木不及的运气格局特点,用于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型不孕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张悦  吴波 《新中医》2024,56(10):57-62
天干方是陈无择所创,首载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以运气理论为指导,以五行亢害承制规律 为依照,运用药物四气、五味来治疗和预防岁运太过或不及而导致的人体已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病证的10首方 剂。其制方参照气味相和、阴阳动态平衡、五脏苦欲补泻、五行制化原则,针对岁运太过或不及,各有制方法 度。治疗目的在于以偏纠偏,恢复人体气化的动态平衡。在应用时要注意识运气、观体质、辨病证,应用范畴 涵盖岁运太过或不及致病和治未病。  相似文献   

4.
大建中汤是温中补虚、降逆止痛的良方,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通过整理及分析大建中汤临床运用与理论实验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其为治疗多系统脾胃虚寒证型疾病的常用方,但全方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特别是饴糖在方中的配伍作用机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总结大建中汤的临床应用与现代研究概况,以期为该方剂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陈无择依据五运六气理论所设立的三因司天方是中医“运气方剂”的代表。本文以五味合化规律为切入点,结合运气格局和相关本草文献,探索六壬年苓术汤与巳亥之岁敷和汤的异同。两方均适用于木胜土虚的运气格局,可奏健脾除湿兼复气机升降之功。但其针对的病机偏重有所不同:苓术汤主要为木旺风动、土虚湿胜而设,治法为平肝祛风兼以补脾祛湿;敷和汤主要为风火相煽、土湿水亏而设,治法为敛降风火兼祛湿补肾。临证时应根据不同病机侧重而辨证选方。  相似文献   

6.
韩海伟  柳成刚 《天津中医药》2020,37(11):1261-1264
宋代陈无择在其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记载运气方16首,为医家应用运气学说指导临床提供了范例。虽然今人应用该方并发表多种临床验案,但在理论上并无突破,文章对运气致病的机制,以及陈无择所传运气方最初的适用范围、组方的规律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恶性肿瘤骨转移临床症状复杂危重,中医药的疗效正逐步得到认可。《洞天奥旨》所载方剂消瘤丹具有益气健脾、化痰散结之效,临证加以补肾壮骨之品,而成加味消瘤丹。分别从中、西医角度分析方药组成及功效特点,论证了该基本方脾肾双补、化痰散结、消积抗癌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结合骨转移虚、痰、瘀、毒之病因病机特点,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血亏虚、气滞血瘀、痰湿蕴毒证,临证采用加味消瘤丹化裁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文献数据挖掘分析肝郁脾虚证异病同治临床用药规律,为"虚气留滞"创新病因病机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检索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治疗肝郁脾虚证临床研究文献,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构建中医药治疗肝郁脾虚证的方剂数据库,采用软件内置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及用药频次统计,并分析组方规律,演化获得新方。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651篇,涉及处方677首。方剂统计中,自拟方中以"疏肝健脾"或"健脾疏肝"命名的方剂出现频次最高(187),时方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方剂为逍遥散(62),经方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方剂为四逆散(15);药物统计中,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为柴胡、茯苓、白芍、白术、陈皮,药物四气五味以辛温、苦寒、甘平为主,归经以脾胃肝胆为主;通过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演化得到新处方15首。结论疏肝健脾法是临床肝郁脾虚证异病同治的基本治法,且用药规律为肝脾同治,更重实脾,治疗代表方剂为逍遥散、痛泻要方;该研究揭示了临床治疗肝郁脾虚证的用药规律,验证了"虚气留滞"病机理论下肝郁脾虚证"虚-郁-滞"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9.
不寐病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病症,往往呈现反复发作、逐渐加重的过程。陆曙教授治疗不寐重视调整脏腑功能失调,擅长调节气机升降失常,强调健脾疏肝、交通心肾的重要性。陆曙教授针对部分慢性失眠症患者应用常规的辨证论治方法难以奏效的临床治疗难点,结合五运六气理论及“开、阖、枢”思想,在中药处方时巧妙合用运气方,为临床治愈不寐病提供了思路与方法。陆曙教授认为“敷和汤”是疏肝健脾和胃的中药方剂,不但可以用于己亥年“岁土不及”的情况,而且只要符合辨证论治“土虚木亢”证型皆可应用。“敷和汤”通过疏肝健脾和胃,补虚泻实,使气机调达,营卫相和,阳入于阴,则夜寐正常。  相似文献   

10.
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古往医家对此方论述颇丰,辨证论治而取效于临床。每首方剂皆有其相应的证机,病机作为疏通中医古今异病同治的枢纽,贯穿于病脉证并治动态诊疗全过程。现通过梳理历代半夏泻心汤的理论文献,研究清代医家应用此方的医案,从理论到临床辨析半夏泻心汤证的病因与病机,并以Cytoscape、TBtools软件进行可视化,为研究经方古为今用提供参考思路。半夏泻心汤证理论文献与医案阐述的因机互有异同,清代医家临证应用多种辨证方法合而辨机,较为重视体质致病的影响,体现中医圆机活法的论治思维。  相似文献   

11.
总结戴永生教授运用中医五行辨证治疗肝木乘土之脾胃病的临床经验,认为治肝病传脾之病,在临床辨治中细分阴木、阳木,阴土、阳土,临床辨证论治中要加以注意区分,肝气乘脾之脘腹胀痛证,病机有脾土先虚,肝木不舒,横逆犯脾,脾土失运者,治法要采用培土泄木,方可用六君子汤加白芍、木香。肝气乘胃之呕酸证,病机为肝气乘胃,胃失和降,携肝胃病化之酸上升,五行治法多用泄木和土法(泻肝和胃法),方用左金丸加陈皮、半夏清肝泄火,降逆止呕和肝胃。后期有患者汤剂难下者,改用丸药内服缓图并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12.
五运六气是中医学研究气候、物候及病候三者之间变化关系及其周期性规律的一门学说,以天时气候、物候以及其作用于人体而表现出来的病候为主要内容。临床运用运气理论分析丁酉年(2017)初之气的运气特点以及运气对病候的影响,对病机以肝肾亏虚为主,病候以左关尺弱、左关尤甚为主的初之气临床病证,主方选岁木不及的运气方苁蓉牛膝汤益其岁气,滋肝补肾,应春阳升发,应天时,顺气机,治疗效果显著,举例验案四则说明之。  相似文献   

13.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即运用五味对五脏进行补泻调节治疗。宋代陈无择所撰之《三因司天方》是一篇根据《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而著的临床专著,它解决了《黄帝内经》只有运气理论而无方剂的问题。文章运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对《三因司天方》中运气方的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发现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在《三因司天方》中确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出《三因司天方》中运气方应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组方规律,将五运六气、五脏虚实、五脏苦欲补泻和五味等理论结合了起来,这为今后构架五运六气的运气方组方原则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异病同治”是中医临床实践普遍现象,“病证结合”诊疗模式是异病同治理论的具体体现。从异病同治的临床治疗着手,基于疗效,既横向比较不同疾病之间更纵向观察治疗前后的“方-证”效应异同与内在机制,是揭示基本证候科学内涵的重要途径。“正虚血瘀”是慢性肝、肺、肾疾病的病机特点,存在“异病同治”补虚化瘀的理论基础,且存在方-证效应的物质基础。病证结合、精准治疗、改善预后是器官纤维化疾病治疗研究的发展趋势。因此,基于肝、肺、肾纤维化疾病“正虚血瘀”中医基本病机,通过加载扶正化瘀中药开展病证结合、异病同治的前瞻性RCT临床试验,对“方-证-效”的关联进行验证;并采用临床信息与生物样本,发现效应目标人群特征,探讨方证相应的内在原理,有利于阐明正虚血瘀的证候内涵,促进中医药在治疗重大难治性疾病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伟 《江苏中医药》2019,51(2):20-22
逍遥散本为调和肝脾之方,将其用于慢性咳喘病的治疗源自中医整体观的辨治思想。从中医五行而言,肺与肝、脾密切相关。土虚则金弱,木叩则金鸣。武维屏教授认为逍遥散所治之咳喘多由肺肝脾三脏同病所致。临证中重视辨证论治,强调四诊合参,肝郁脾虚,肺失宣降为基本病机。肝脾调和,木和金清,培土生金,咳喘自平。临证中病轻者可单用逍遥散,病重者常需合理肺之品。肝脾不和,气血失调,变生他证,又常据病情,合方而治。  相似文献   

16.
牛膝木瓜汤为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针对六庚年、岁金运太过所设方剂。六庚年以金运太过、木虚郁逆、火气来复、金不生水为全年运气格局。在此运气格局下,六庚年人体的病机特点为气结肝郁、肝虚郁逆、心肺火盛、肾虚肝燥;牛膝木瓜汤的配伍原理可据此概括为:整体性味取向偏于温升以治凉降太过,酸敛苦降以补肝达用,温补辛润以滋水涵木。因复气的出现并非必然,故方中并无针对火复的药物,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择药组方。兹举庚子年典型验案两则以供验证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中医理论肝、胃的生理基础出发,分别从脏腑理论、解剖基础、五行理论、气机理论四个方面,探讨胃癌疼痛的病机,并针对肝气犯胃型、肝胃血瘀型、肝胃郁热型、肝胃不和型、痰湿内结型等临床常见证型,分别从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潜方用药等方面多角度探讨从肝论治胃癌疼痛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浅析万全的小儿"心肝有余,脾肾常虚"的生理病理特点及《灵枢·本神》"五神藏"的理论,运用该理论分析儿童多动症的病因病机、临证诊治及遣方用药特点,为益气养阴法治疗儿童多动症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乌梅丸是厥阴病主方,具有温脏补肝,调理阴阳的作用,治疗蛔厥证确有良效,吾师李士懋教授基于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乌梅丸的应用,只要抓住其实质,可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科。1 仲景遣方,意在立法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李士懋教授常说仲景遣方,意在立法,以方示法,临床审症求因,辨证测机,法随机出,依法施治,凡是符合乌梅丸适用病机———肝虚而寒热错杂的,无论何证都可广泛的应用乌梅丸。2 谨守病机、寒热错杂临证遣方用药、审因测机,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之特色。寒热错杂的病机,临床并非少见,可由多种原因所致,但凡厥阴肝虚而形成的寒热错…  相似文献   

20.
乌梅丸为古代著名方剂之一,出自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考其所主证候,联系脏腑病机来看,主要是肝脾两经病变。以肝为主,肝病传脾,或土虚木贼,表现为肝热脾寒之证。本人数十年来,在临床上遇到符合上述病机之疾患,以乌梅丸为基本方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现选择病案数则,略谈临床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