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中医典籍溯源相火与阴火出发,阐释蒋开平教授对相火与阴火概念、病位、病理、生理及致病特点的认识要点,进一步总结其辨析相火阴火的学术观点:对于相火与阴火致病,应基于定病位、问寒热、重脉象、辨虚实,整合相火阴火理法方药统一界面,在此基础上将相火与阴火致病凝练为阴虚火旺、阳虚火浮、相火妄动、脾胃气虚阴火上冲4种证型,结合多年临床经验,针对上述证型提出相应治法方药,并以临床实际应用举例说明,认真领悟实践,可提高临床疗效,实用价值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李东垣“阳升阴降”说与朱丹溪“阴升阳降”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期为后世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究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通过对二者著述中描述阴阳升降部分的分析,分别对阳升阴降论和阴升阳降论的理论源流、侧重脏腑、病理产物、临床证治四个方面进行横向比较,探索两家理论之异同。结果:东垣之理多源自《内经》,侧重于脾胃,若升降失常,可见阴火易生,治当甘温升阳,辅以泻火;而丹溪之理颇受易、理思想影响,侧重于心肾,倡妄动之相火应降、不足之阴精宜升,主张滋阴降火。结论:李东垣和朱丹溪都认可了脾胃在阴阳升降中的重要作用,但却侧重不同,对临床的发挥亦有所差异,两说互为补充,共同丰富了脏腑阴阳气血升降理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李杲阴火理论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整理与分析,发现近五年来,医家对“阴火”本质的研究,主要有妄动的相火,内生之火以及气虚发热三种观点。病因方面,医家大多认为阴火产生的始动因素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与七情内伤,产生的根源为脾胃亏虚和元气不足。病机方面,主要有气火失衡伴升降失常以及脏腑功能失调两种观点。症状方面,医家大多认为阴火为病,元气不足与火热亢盛之象并存。治法方面,医家大多从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三个方面入手,以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及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化裁使用。临床方面,阴火理论多运用于糖尿病、发热及消化类疾病的诊治,肺、心、肾、五官、皮肤等相关疾病亦有涉及。通过探讨李杲阴火理论的研究进展,以期达到丰富李杲学术内涵、拓展临床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自李东垣提出"阴火"概念以来,后世对于"阴火学说"的本质一直存在争论。认为阴火是以脾胃气虚为基础的邪火,其病位广泛涉及五脏六腑,与血虚发热、阴虚火旺、食积发热等均有本质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阴火"是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中的关键,金元时期"阴火"是病理"心火",即君火失制、相火妄为之"心火",病因为脾胃气衰,湿气下流。笔者认为"阴火"致病,主要表现为非独发热,首犯冲、督二脉,致病广泛、证候多端,阴火法时、升降浮沉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金元四大家均把"火"看作消渴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因素,密切影响消渴病传变。基于玄府气液学说,刘完素从"火热怫郁"论消渴,并重视五运六气影响;张从正遵从"三消当从火断"之说,同时指出心火的传变规律;李东垣依据"内伤脾胃-元气亏虚-血虚津亏-血中伏火"层次理论,把阴火致消作为主要病机;朱丹溪从"阳有余、阴不足"出发,认为"相火妄动"是引发消渴的关键。四大学派所论消渴火热病机,各具特点,又相互联系,丰富了消渴理论框架体系,启发现代中医对于消渴病机的重新认识、学术理论的不断完善,为中医药发展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7.
李东垣创用“阴火”一词,以解释内伤病“火与元气不两立”之病机。因原著对“阴火”释义欠明,导致古今医家争论不休,其关键在于对“阴火”概念的判断各有不同。“阴火”的概念应由它的特有属性所决定。试从原著对“阴火”的病机、症状以及治疗的论述,看它的特有属性。《脾胃论》说:“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这里阐明  相似文献   

8.
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安生。认为诸病皆从脾胃而生。当脾胃受伤,元气不足时,心火可能独盛,但这种独盛的心火,不是真正阳火,而是阴火,这种相火是下焦包络之火,为元气之贼,这种火与元气不两立。在健脾药中加一些补血养阴、泻火、滋补心肾药物效果好。由此产生的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的一个贡献。  相似文献   

9.
“阴火”到底是不是火?自李东垣始,历代医家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阴火者,非火也。古今医家释阴火李东垣创脾胃内伤学说,德泽后世。其将脾虚气陷发热之证,称为阴火。而何谓阴火,却不但语焉不详,含糊其词,且概念混乱,理无一贯。如说“心火者,阴火也”,接着却又说阴火是“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君相不分,已属不稽。还说阴火是肝火、肾火、胃火、  相似文献   

10.
浅谈朱丹溪相火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丹溪在总结《内经》以及刘完素的"火热论"、李东垣的"阴火为元气之贼"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儒家理学太极"阳动而变,阴静而合"之理,提出了相火论,其中指出了君火与相火的区别,认为相火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根于肝肾之阴而起作用。心火动则相火动,五脏异常皆可引起相火妄动。胃气的强弱,气血津液的通畅与否和心神的中正平和与否,都对相火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其对后世的影响,独树一帜,无可非议。而李东垣先生之"阴火"却成为后世理解其思想的最大障碍,后世有非议者,有赞成者,可对阴火的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笔者通过对李东垣亲作之《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著作的仔细研读,认为李东垣所论阴火即相火也,阴火相火同一根源——肾间命门。阴火概念的提出是后世相火的前驱,不仅成就了其以重脾胃思想为主的补土派,而且对内伤虚损病的治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从元气不足,气火失调;脾胃受损,升降失常;肾失滋养,阴火由生;肝经受病,阴火上壅;内蕴湿热,蕴而成火;脾气郁结,郁而化火;阴血不足,阴火炽盛;阳气不足,致生阴火;脾胃内伤,外邪乘虚而入等9方面对李东垣"阴火"病机的实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本院蔡淦教授为全国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上海市首届名中医,在脾胃病诊治方面,理论经验丰富,临床疗效明显。现将蔡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介绍如下。1治脾胃宗"补脾胃,泻阴火"李东垣认为"元气阴火"是内伤疾病的主要病机,所谓"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蔡教授认为,所谓"元气",即正气、脾胃之气。"阴火"即邪火,一般认为包括情绪变动、五志过激所产生的心火,肝气有余所产生的肝火,元气亏虚所产生的肾火,阴虚  相似文献   

14.
李东垣、朱丹溪均属金元四大家。两人主要学术观点相去甚远,但他们所论有关“阴火”、“相火”的认识,却有相通之处。东垣的“阴火”,类似于丹溪所论“妄动的相火”。东垣“阴火”所涉及的病变,是阴火亢盛上炎的结果,而丹溪所谈的病变,是相火妄动下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对近年来阴火的几种主要认识进行辨析,结合研读原著相关条文,指出李东垣提出的"阴火"不能简单归类于心火、肾火或血中伏火。阴火起自脾胃不足、气机不升,由此病机引发的各种证候,无论"热中""寒中"均属阴火证范畴。  相似文献   

16.
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二阳结谓之消"原文为依据,李东垣以脾胃为着眼点对消渴进行深入剖析,认为消渴病机应从"气""火"立论,脾胃兼及他脏致消。基于"内伤脾胃-元气亏虚-阴火上冲-气机升降失常"层次理论,李东垣独创性地把内伤脾胃作为消渴病机理论的核心,元气亏虚作为内在根本,脾胃之阴火传变既是消渴产生的病理因素又是消渴变证的重要环节,气机失常贯穿消渴始终并以脾胃为中心与其他四脏相兼为病。故通过对消渴病机的梳理,探讨脾胃与气、火及他脏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李东垣的“阴火学说”理论历来有不同解释,尤其是对阴火病机的认识不够全面。通过深究东垣原著,认为东垣“阴火”病机可分为九种:元气不足,气火失调;脾胃受损,升降失常;肾失滋养,阴火由生;肝经受病,阴火上壅;内蕴湿热,蕴而化火;脾气郁结,郁而化火;阴血不足,阴火炽盛;阳气不足,致生阴火;脾胃内伤,外邪侵入。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吸收和重建失衡的退行性病变,是老年人易发生骨折的主要病理因素,对老年人造成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创伤。探求相火论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机之间的关系,进而在其理论指导下进行防治。通过阅读朱丹溪的相火论,基于相火失常的2种状态,分析“相火不足”“相火妄动”和骨质疏松症病机的内在联系。“相火不足”导致肾阳得不到温煦,气化不利,精不得化,骨失所养;“相火妄动”会煎熬真阴,致肝肾阴亏,髓空骨枯,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病机。相火不足多是由相火妄动日久,肝肾阴亏,无法涵养相火,致使相火失位,向外飘散,阴损及阳。从秋冬养阴、清淡饮食、怡情寡欲、滋阴降火4个方面来防治由“相火妄动”引发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9.
“阴火”是最能体现李东垣学术思想的重要理法概念之一,李东垣既然抛开《黄帝内经》众多“火”的概念,在火字前冠以“阴”字,则说明经典中已有“火”的概念不足以表达其本质内涵。通过探讨《黄帝内经》与“阴火”理论的立论关系,可以得出“阴火”概念的指向为“病起于阴者”。“阴火”理论重要的病理机制是:“少阳春生之气”升发不及,导致“脾胃之气下流,湿气闷塞其下”,其核心病机正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在中焦脾胃的具体体现。李东垣论治“阴火”的理法思维与“甘温除大热”不同,当加以区分,组方之法为“辛甘温为主,佐助用苦”,代表方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通过探讨《伤寒论》六经体系与“阴火”理论的关系,笔者认为,“阴火上冲”的病理状态符合厥阴病的病理机制,李东垣治疗“阴火”之方药与麻黄升麻汤和奔豚汤在理法思维上具有相同的方证规律。  相似文献   

20.
小议阴火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的阴火理论传诵广泛对后世医家影响颇深,但各位医家对其理解却有所不同,本文从阴火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治法方药诸方面对李东垣的阴火理论作了探讨.立足于李东垣的脾胃论及其有关阴火理论原文进行解析,力求渗透东垣阴火理论的真谛,笔者认为"阴火"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后世医家对二者有所混淆,李东垣的阴火理论即包括了广义阴火又包括了狭义阴火,是脾胃学说的基础理论,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