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金匮要略》虚劳病治法探讨河南457001中原油田中心医院薛瑞军王书灿①主题词《金匮要略》虚劳/中医药疗法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中对虚劳病的证治阐述甚精,其证型可概括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及虚中夹实等类型。治疗上,立足培补脾肾,...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发展至中晚期时多表现以虚为主,虚中夹实,在症状与病机上同《金匮要略》虚劳病有诸多相似之处,根据"异病同治"理论,可按虚劳病进行辨治.针对其五脏阴阳气血俱损,脾肾尤甚的核心病机,治疗上重在补虚,补脾肾,益精血,中晚期肿瘤虽以虚损为主,但癌毒实邪等贯穿肿瘤发生发展的始终,故补虚不忘祛邪,宜扶正祛...  相似文献   

3.
薯蓣丸出自《金匮要略》,是沿用至今的金匮名方之一。是方主治虚劳病,虚劳病病程较长、缓慢、渐进,终至气血阴阳俱虚,且虚实夹杂,病机复杂,缠绵难愈。仲景以薯蓣丸治疗虚劳病,以薯蓣(即山药)为名又重用薯蓣,提示了虚劳病的用药思路,及山药在虚劳病用药中的重要地位。山药是肺脾肾同补,阴阳同调,气血并补的补虚要药。其在培补中焦,补肾强阴,平补气血阴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山药又以味甘性平无毒的优势,成为补益药中的上乘之选,缓补要药。研究经方不仅要研究它的功效主证,其配伍及用药特点更应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期为后人拓宽临床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4.
《金匮》辨治虚劳病探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读文 《河南中医》1997,17(5):267-267,269
本文从察病因,劳由七伤;抓主证,治调阴阳;重正气,而补脾肾;瘀当攻,宜“缓中补虚”四个方面探析了《金匮》辨治虚劳病的方法、特点。明确指出七伤是病因,五脏阴阳虚损是病机,调补阴阳为治法,补脾肾是特点,虚劳有瘀血不峻攻,宜“缓中补虚”。  相似文献   

5.
高张敏  高建  王娟  刘宏奇 《河南中医》2020,40(7):977-979
绝经综合征病机为阴阳失衡。心肺阴虚者,属《金匮要略》"百合病""脏躁"范畴,采用百合地黄汤清心润肺滋阴,甘麦大枣汤养心补脾滋阴。阳虚者,属《金匮要略》"奔豚气"范畴,治宜泻肾水,补心阳,方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通阳降逆利水。阴血亏虚者,属《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范畴,方用酸枣仁汤养血虚敛阴气。气虚卫表不固者,属《金匮要略》"湿病"范畴,方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实卫除湿。阴阳两虚者,属《金匮要略》"虚劳"范畴,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阴阳和荣卫。  相似文献   

6.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病机为脾肾两虚,《金匮要略》虚劳病机为气血阴阳俱虚,虚实寒热错杂,二者病机相似,故RSA可从虚劳论治。虚劳以虚为本,故补益脾肾为其基本治则,但虚劳又有夹瘀、夹痰、虚寒、虚热的不同,治疗时张仲景遵循"补不足,损有余"的原则,采用薯蓣丸补益气血,大黄■虫丸活血祛瘀,瘀祛生新,则胞宫得养;酸枣仁汤清热养血,热清血和胎自安;辅以祛风邪之品治疗虚劳风气百疾。正虚为主者扶正为主,佐以祛邪,正复邪自祛;以邪实为主者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邪祛则正自复。  相似文献   

7.
戴梦  刘杰  盛昭园 《环球中医药》2021,14(4):627-630
虚劳涉及的内容广泛,历代医籍对其论述甚多,本文基于中国历代医家各家学说,对虚劳病的概念及诊治方法进行溯源分析。虚劳的产生可追溯至《内经》,病名源自《金匮要略》。对于虚劳病的论治,从脏腑及阴阳虚损的主要病机出发,归纳历代各家尊于经典从肾、心与肾、脾与肾、脾与胃等五脏虚损的角度,以及从阴虚、阳虚、阴阳并重等阴阳虚损的经验推陈出新,为虚劳病的辨证施治提供有力的佐证。近现代医家在继承前人治疗虚劳病的经验上,进一步扩大虚劳的范围,认为凡是慢性虚衰性病证,以脏腑元气亏损、阴阳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皆可归属为虚劳。对于骨结核、恶性肿瘤以及重症肌无力等现代疾病,皆可以虚劳辨治,为虚劳病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何锋  刘莉 《西部中医药》2007,20(11):1-2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所论虚劳病是虚损的代表性疾病,仲景治病求本,治虚损以甘温扶阳为主,补五脏以脾肾虚弱为先,其治疗虚劳一法实乃补虚培元之宗.  相似文献   

9.
《金匮》虚劳病篇对虚劳病的脉因证治及用药特点的论述,明之以理,示之以法,析之以方,施之以药,为后世开创治虚之先河。五脏俱虚,脾肾为本,故仲景提出调补脾肾、甘温扶阳是虚劳病的根本治法,创制了行之有效的方剂,为后世医家奠定了治疗虚证的理论基础。1五脏俱虚,首补脾胃补益法则渊源于《内经》、《难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以甘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难经·十四难》也云:“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1.1…  相似文献   

10.
浅论通法在虚劳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劳 ,又称虚损 ,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虚损性、消耗性、进行性证候的总称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中晚期。虚劳作为中医病名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该篇提出补益脾肾的治疗大法 ,为后世医家治疗虚劳奠定了基础。然而后人只知补阴、补阳、补气、补血 ,一味滥补 ,不知补中应有通 ,有悖于仲景之原意。本文从虚劳的成因及治疗两方面 ,探讨通法在虚劳治疗中的应用。1 虚劳病的成因乃虚实夹杂历代医家对虚劳的成因众说纷纭 ,如《巢氏病源》认为 :“夫虚劳者 ,五劳、六…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对虚劳的论述颇为精辟,提出虚劳的病因及辨治方法。虚劳系多因致病,治疗以阴阳为纲分类辨治,扶养正气要重视脾胃,虚劳干血应缓中补虚。这些重要论述对后世治疗虚劳颇多启迪,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对于虚劳病的辨证论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其《血痹虚劳病脉证病治第六》专篇讨论虚劳经文 16条 ,证状 37个 ,脉象 11种 ,立方 7首。笔者就《金匮》对虚劳病治疗的基本特点加以探讨。本篇所论虚劳各种见证 ,涉及脾肾虚损证侯的各占 5条。在治疗上偏重补益脾肾。如 13条小建中汤 ,14条黄芪建中汤 ,16条薯蓣丸和 15条肾气丸均为此而设。在补虚的同时 ,《金匮》又特别注重甘温扶阳 ,如全篇 7方中占 5首。其治虚宜温的观点承袭了《内经》“虚者补之” ,“劳者温之”的治虚原则 ,并取阳生则阴长之意。下面就有关甘温扶阳法在本篇…  相似文献   

13.
在《金匮要略》虚劳病篇的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提出虚劳病作为一个病不能等同于虚证,虚证是一种病理变化,多数疾病发展到后期都可出现虚证,虚证是多因多证的,而虚劳病则是一种由于思欲过度,导致失精而引起的以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疾病,七情是病因,失精是关键,嫡变由心到肾,由肾及肝,由肝及脾,由脾及肺,在治疗上,应结合各脏腑的特性,阴阳并补,气血并调。  相似文献   

14.
补脾法,属中医八大治法之补法。医圣仲景十分崇尚补脾法,今不揣寡陋,略述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补脾法的具体应用。一、用于虚劳仲景在治虚劳病所用方剂有八首,其中有五首方以甘温调补脾气。试举例如下:证候所见:“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病机为阴阳两虚之虚劳。治法为健运中气,调和阴阳。方用小建中汤,药用炙甘草、大枣、胶饴之甘建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金匮·虚劳病》篇“大、极虚”脉象分析,揭示虚劳病的病机变化,阴阳气血不足与脾肾有关,从而探求仲景对虚劳病的诊断及治疗特点: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治疗虚劳病治思路独特,如调理阴阳、甘温扶阳、重视脾肾、扶正祛邪、缓中补虚、重视食疗等,所著《金匮要略》中龙骨牡蛎汤、天雄散、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八味肾气丸、薯蓣丸、酸枣仁汤、大黄鹰虫丸等八方治疗相关虚劳病症,蕴含着深刻的辨证论治、同病异治的思想,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之精髓。  相似文献   

17.
“精气夺则应”,《内经·素问》最早提出了虚证。仲景则在《金匮要略》中最先提出了“虚劳”,并列专篇论述。认为病机是“脉大虚”,即阴阳气血惧虚,病位及于脏腑气血阴阳。其具体治法,除《金匮·虚劳篇》中七万七法及附方外,还散在于消渴病、百合病、肺痿病、寒疝病、下血病、产后病、虚黄病、妇人杂病等篇中。本文将仲景有关应证治法的论述归纳为以下十法。1补明生气,助四化水法本法用于阴阳不足,膀胱气化不行所致的虚证。《虚劳篇》第15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消渴篇》第3条:“男子消渴,小…  相似文献   

18.
陈文君  陈滨海 《新中医》2022,54(7):172-175
通过对《金匮要略》虚劳篇相关条文的分析,探寻张仲景治虚劳思路在晚期口腔癌治疗中的应用,认为晚期口腔癌属于虚劳病,其发病与体质因素、饮食失宜、外邪侵袭等密切相关,病机为脾肾亏损,痰瘀毒互结。临床上可通过补益脾肾、化癌解毒治疗晚期口腔癌及其常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虚劳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衰弱性证候的总称,文章依据《金匮要略》所载内容,从补虚、祛风、活血3个方面论述了张仲景治疗虚劳病的经验,揭示了仲景对本病的辨证施治规律。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总论了血痹、虚劳的病因、病机、脉证、治疗.血痹的病因、病机是气血不足,感受风邪,血行不畅,阳气痹阻,症状以肢体局部麻痹,或轻微疼痛为主,治疗上轻者可用针刺,重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通阳行痹.虚劳的主要病机是五脏气血阴阳虚损,证型可有气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及虚中夹实等,治法强调甘温扶阳,重视调补脾肾.现将虚劳的具体证型及治法方药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