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肝理脾法为中医治疗大法之一,属"和法"的范畴。调肝理脾主要是协调肝脾功能,包含了各种调肝、理脾治法及相互配伍应用。张声生教授认为疑难脾胃病与肝脾失调关系更为密切,临床常表现为各种肝脾相关证候。张声生教授通过辨析疑难脾胃病的病机特点,采用相应调肝理脾治法,如疏肝健脾法、泄肝扶脾法、补脾泄肝法、补脾养肝法、泄肝和中法、柔肝滋脾法、暖肝温脾法、理气化瘀法、清利湿热法等,往往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调肝理脾法属于中医治疗“和法”范畴,主要是协调肝脾功能,包含各种调肝、理脾以及二者的相互配伍应用。张声生教授认为肝脾失调与脾胃病关系密切,临床常常表现为各种肝脾相关证候。张教授针对脾胃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在运用调肝理脾法治疗脾胃病时,善用对药,用药精简轻灵,屡有卓效。  相似文献   

3.
小儿厌食症是以食欲不振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儿科常见疾病。隆红艳教授提出治疗该病须从肝、脾出发,以运脾为主,疏肝为辅,药物口服与针刺疗法内外同治,疗效明显。该文介绍隆红艳教授以调肝理脾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4.
肝脾失调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之一,调肝理脾法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治法。文章从肝脾失调角度论述了调肝理脾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以期为本病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彭玉  陈竹  邢凤玲  吴筱枫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3141-3142
小儿多脾病,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黄建业教授主张"理脾为先",临证从脾入手,灵活应用"理脾七法"、"运脾散"辨治脾系疾病,屡屡显效。  相似文献   

6.
小儿厌食症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临床以1~6岁儿童多见。尹丹主任医师根据多年临床观察发现,厌食症的病位虽然主要在脾胃,但与肝有密切的联系,脾虚肝旺型厌食症患儿比率逐年攀升,因此提出调肝理脾合剂这一有效方剂。临床观察证实调肝理脾合剂治疗小儿脾虚肝旺型厌食症疗效颇佳,在改善患儿食欲、食量的同时,还能够缓解患儿烦急、腹胀、便秘等症状,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小儿肺炎恢复期咳嗽为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宫淑琴主任医师临证多从肝脾着手,重在调理肝脾,调气理肺,化痰止咳。临床多采用自拟止咳汤加减治疗小儿恢复期咳嗽,临床疗效显著,且不易复发,应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调肝理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97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调肝理脾中药组和匹维溴铵西药组,分别给予调肝理脾方及匹维溴铵治疗。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观察症状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随访时,2组总症状积分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病例IBS症状积分减少值,调肝理脾组优于匹维溴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调肝理脾组总有效率为92.2%,匹维溴铵组为69.6%,调肝理脾组优于匹维溴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等主要症状方面调肝理脾组要优于匹维溴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调肝理脾方随证加减治疗IBS-D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设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组50例和聚乙二醇4000对照组50例,对治疗前后的结肠症状问卷表积分疗效评定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在症状疗效方面有良好的作用,显著优于西药对照组(P<0.01)。结论: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有疏肝健脾、理气通腑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随机设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组(50例)和聚乙二醇4000对照组(50例),对治疗前后的结肠症状问卷表积分疗效评定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在症状疗效方面有良好的作用,显著优于西药对照组(P<0.01)。结论: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有疏肝健脾、理气通腑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症状的疗效。方法:随机设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组(50例)和聚乙二醇4000对照组(50例),对治疗前后的结肠症状问卷表积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结肠症状问卷表积分在临床疗效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过食肥甘和情志不遂为基本病因,其病位在肝脾,以肝郁脾虚为本,痰/浊、湿、瘀为标,治疗以调肝理脾为治疗大法。文章以20多位名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经验为基础,简述了各位名医从调肝理脾论治本病的临床策略和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3.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与肝脾密切相关,调肝理脾理论在指导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调肝理脾理论的理论渊源,在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临床治疗、基础研究等方面的运用进行论述,指出存在的问题,促进调肝理脾理论在临床的应用,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调肝理脾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肝旺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厌食症(脾虚肝旺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自拟方调肝理脾颗粒治疗,对照组采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 0%,对照组为86. 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主要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调肝理脾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肝旺型)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难治性胃病,发病率高,病情缠绵反复,且具有一定癌变倾向。迄今尚缺乏公认有效的干预措施,中医治疗本病的优势和特色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调肝理脾法是中医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协调肝脾功能,运用调肝、理脾方法及相互配伍作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16.
理脾护肝调脂丸对脂肪肝大鼠肝脏MDA,SOD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理脾护肝调脂丸防治脂肪肝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高脂饲料造模法复制雄性60只SD大鼠脂肪肝模型,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东宝肝泰阳性药组、理脾护肝调脂丸低、中、高剂量(1.8,3.6,7.2 g·kg-1)组,每组10只。造模同时开始给药,连续ig 8周后处死大鼠,取肝组织,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理脾护肝调脂丸各剂量组能明显降低肝组织MDA含量(P<0.01),东宝组和理脾护肝调脂丸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MDA含量有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理脾护肝调脂丸各剂量组能明显提高肝组织SOD活性(P<0.01),且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东宝肝泰组(P<0.05)。结论:理脾护肝调脂丸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模型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提示可能是清除自由基、增强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肝病进展缓慢,常常得不到患者足够的重视而造成复杂的病情甚至发展为肝衰竭。而肝、脾二脏在中医的生理、病理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现代医学研究当中亦被证明二者息息相关。毛德文教授在长期诊治肝病的过程当中,强调了慢性肝病作为肝病的早期发展阶段更应尽早干预。他认为肝脾不和与慢性肝病关系密切,慢性肝病的核心病机是肝脾功能失调,其基本治疗原则为调和肝脾。而调肝理脾法属于中医治疗八大法之“和法”的范畴,其指导下的“培土涵木法”与“抑木扶土法”用于治疗慢性肝病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试从调肝理脾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两大方面介绍毛德文教授治疗慢性肝病的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8.
小儿脏腑娇嫩,易乳食积滞,化热化火,且小儿体禀纯阳,不耐火热薰灼,致病难愈。张新建教授临床运用下法治疗小儿肺系、肝系、脾系疾病,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闫慧敏教授治疗小儿脾系疾病颇有建树,其辨证用药注重平补脾胃、醒脾助运,运脾以健脾;肝脾同调,动态调畅脏腑气机;活用消导,补泻兼施,健脾开胃;重视幽门螺杆菌的清除,清热化湿,攻伐有度;调和气血、行气散瘀、行补兼施等,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依据《黄帝内经》中"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认为肝病传脾再传肾是疾病的正常传变规律.在肝病阶段,当实其脾;肝脾同病,兼以治肾,阻断疾病的传变路径,此谓截断扭转法.实脾主以调气运脾,根据肝郁脾虚、痰湿互阻、湿热内蕴、痰淤互结四种不同证型,分别施以疏肝气散郁结、理中气导痰湿、畅三焦利湿热、行气血化痰瘀四法.治肾主以调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