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张玉莲教授运用"调理髓海"针法治疗中风后共济失调的临床经验与施术特色。张教授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头部功能区投影及血管分布,提出了"调理髓海"针法。该法取穴选用"调衡三针""调运三针""调颤三针"以及风池、风府、完骨、天柱、颈3~颈6夹脊穴为主,将守医者之神与守患者之神相结合,手法上控制感传,直达病所,强调医患配合,身心并调,从而达到使患者全面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遗传性共济失调系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一大类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症状复杂,以肢体共济失调、走路不稳为其典型表现,分类困难,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中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s)是主要类型。目前,对于SCAs临床上西医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大多采用对症治疗。历代中医医家多从"肝肾"论治SCAs,而苏志伟教授除从肝肾论治外,还重视从脾、三焦、痰、瘀、风等方面论治,总以滋补肝肾、健脾化湿、通利三焦、祛风化痰、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自拟方药加减化裁,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3.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是遗传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西医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可从肝肾亏损、湿热浸淫的病机入手进行治疗。采用清热利湿,补益肝肾的治法,合理处方用药,如能坚持服药将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为了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拓宽同道思路,兹介绍王松龄教授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经验。  相似文献   

4.
调理髓海针刺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调理髓海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头部取穴:顶三针、晕听区、调衡三针,颈部取穴:完骨、风池、天柱、颈夹脊。对照组取颈夹脊穴、完骨、风池、天柱。结果:治疗组治愈12例,有效8例,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0%。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与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晕听区、调衡三针,根据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皮的刺激区,直接刺激,调节阴阳,通行血气,从而达到益充脑髓而止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边新娜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0):740-741
目的 观察调理髓海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调理髓海针法(治疗组)与常规针刺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患者以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问卷进行调查,并做彩色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进行效果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ESCV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的血管内径、最大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阻力指数、血流量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运用调理髓海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治疗,在改善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优于常规针刺治疗,能显著改善椎动脉血液流变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6.
谢××,女,21岁,武汉钢管厂工人,1981年10月14日初诊。主诉腿足无力、行走不稳三年余;不能行走八个月。先后经武汉、湖北、上海等地医院神经科诊查,诊断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医治未效。患者自幼体弱,每夏患痢。并于上唇处患海绵状血管瘤1枚。1964~1967年曾“放疗”四次,无效。1976年被人拳击头部,后遗摇头昏晕症,上唇血管瘤亦渐增大约10倍。1977年起,出现腿足无力,行走不稳,至1981年3月发展为不能站立;伴头痛多汗。食欲、二便、月经均正常。检查:面色无华,精神萎顿;语言尚流利,记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小脑共济失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维渝 《中国针灸》2000,20(1):46-46
笔者近3年来采用针刺治疗小脑共济失调(肿瘤所致除外)3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78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2年。2 治疗方法21 取穴 以肾俞、悬钟、三阴交、曲池、大椎、足三里为主穴,以太溪、曲泉、阳陵泉、百会、...  相似文献   

8.
小脑性共济失调辨证施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们对小脑性共济失调运用中医辨证施治30余例。发现其症状包括肢体共济运动障碍、构音障碍、眼震、锥体束征、锥体外系症状、智能减退、视力下降、复视、眼球扫视运动障碍,以及周围神经和植物神经病变的症状,如下肢软弱无力,头昏头晕、直立性低血压、阳萎、...  相似文献   

9.
小脑性共济失调为神经内科疑难杂病之一,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程为平教授通过现代解剖、传统经络以及临床经验总结,自创"王"字丛刺法,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改善病患生活质量。本研究将列举两则典型案例来讨论"王"字丛刺法的方法及机理,以便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历介绍患者,女,45岁,因步态不稳、口齿不清8 a,加重1个月入院。始于8 a前,逐渐出现步态不稳,走路左右摇晃,行走过程中常突然向后跌倒,无意识障碍。伴有口齿不清,动作笨拙,精细动作不能。间断视物不清,耳鸣、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非喷射状。未行诊治,近1个月上症加重,双下肢软弱无力,如踩海绵感,行走胆怯,院外对症治疗后,症状无好转,来我院进一步治疗。既往否认其他系统疾病史,家族中第1代其父于40岁时患类似疾病,53岁去世。第2代患者兄妹4人,一胞弟及二胞妹,均分别于32岁、35岁、37岁时患类似疾病,其中一胞妹目前已不能生活自理。脑MRI检查示:小脑、脑桥萎缩。第三代均在20岁以下,尚未发病。入院查体:T 36.3℃,P 92次/min,R 20次/min,BP 95/70 mmHg(1mmHg=0.133 kPa),慢性病容,呈痉挛步态,语言不流利,构音障碍。皮肤淋巴结无异常,头颅正常,双侧瞳孔正圆等大,双眼球有水平振颤。额纹及鼻唇沟对称,口角无偏斜,伸舌居中。颈软,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神经系统:口齿不清,言语不流利,步态不稳,指鼻、指指、跟膝胫实验阳性,睁眼难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项针配合调理髓海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刺风池、供血、风府、百会、上印堂,同时在风池和供血、百会和上印堂行电针,配合TDP照射,每日治疗一次,十次为一疗程。结果:46例病人,痊愈37例(80.4%),好转11例(19.6%),总有效率为100%。结论:电项针配合调理髓海治疗颈性眩晕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刺调理髓海治疗顽固性失眠20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失眠 ,是现代医学当中属于神经衰弱 ,是以经常不得安睡为特征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 ,其病情有轻重的不同 ,轻者入睡困难 ,或睡不深熟 ,时寐时醒 ,或醒后不能再睡 ;重者可彻底不眠。失眠长久不愈 ,往往出现头晕、健忘、心悸、困倦等症。根据中医脑髓学说 ,采用调理髓海法 ,发现该法具有显著的镇静、安神作用 ,可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失眠 ,不论病程长短均收效满意 ,现小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0例病人均系门诊病例 ,其中男性 6例 ,女性 1 4例 ;平均年龄 45岁 ;病程最长者 2 0年 ,最短者 30天 ;所有患者均经中西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2 治疗…  相似文献   

13.
正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炎性皮肤病,可发于全身多个部位。皮损为多形性,呈弥漫性分布,常对称发作,自觉瘙痒,反复发病,易演变成慢性病是本病的主要特征~([1])。目前认为与湿疹发病相关的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因素、饮食因素、药物因素、神经精神因素、气候因素以及物理因素等~([2])。韩碧英教授,主任医师,全国知名老中医,运用针灸治疗疑难病屡获奇效。笔者有幸跟随韩碧英教授出诊学习,受益匪浅,现撷取韩碧英教授治疗湿疹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韩碧英教授认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后遗运动障碍属痿证,证属中焦气机失常,脾胃失运,湿热内滞,耗伤津液,阳明虚,经筋失润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强调调理中焦气机,养血生肌,以四君子汤为主方加减;针灸治疗遵循脏腑病求门海俞募,各补其荥而通其俞;清热化湿,养血润筋的治则治法;根据经筋循行分布及功能特点,触诊反复寻找肌肉萎缩凹陷及筋结挛缩的分布方向,以及经筋"结""聚""散"的方向,分别布针,针药并用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以急性小脑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临床发病率低,且预后一般良好。但本案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张仁教授以"枕五针"为基础,配合其余对症穴,共奏调神通络、行气化瘀祛风、通利头目之功,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观察“调理髓海”针法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应用“调理髓海”针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患者1例,取得显著疗效。“调理髓海”针法可以使病人尽快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临床上一种较少见且难治的疾病。迄今为止,现代医学对此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采用平衡针法治疗脑中风后共济失调共45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针灸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军  方针 《中国针灸》2009,29(11):901
通过近5年的临床实践,笔者逐渐归纳整理出一套具有特色的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方案,即采用枕后区排刺、额顶颞散刺、巧用开窍穴、配用颈夹脊及酌情用体针等方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头皮针结合腹针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10例用头皮针针刺枕下旁线为主、配以双侧顶颞前斜线下2/5,联合腹针针刺引气归元、腹四关及双侧上风湿外点和双侧下风湿下点。结果:痊愈1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0%。结论:头皮针结合腹针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康法对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协调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58例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采取康复治疗,治疗组采取针康法,两组患者参照ICARS及FIM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组共济失调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康法能改善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协调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