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项七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大兔模型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含量的影响.方法:将27只正常新西兰白兔局部注射异体血液制成椎动脉型颈椎病大兔模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项七针组、颈夹脊穴组.对照组不予针刺治疗,项七针组、颈夹脊穴组分别针刺项七针和颈夹脊穴,并测定NO、ET、TXB2的含量.结果:项七针组、颈夹脊穴组针刺治疗后NO、ET、TXB2的改变优于对照组(P<0.05);项七针组优于颈夹脊穴组(P<0.05).结论:针刺可引起血液内ET、NO、TXB2含量的变化,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面项七针优于颈夹脊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微创埋线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微创埋线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长效针灸新方法。方法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埋线组,每组30例。针刺组采用普通针刺,埋线组给予微创埋线治疗,分别在治疗1 d、3星期后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分,同时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双侧椎动脉血流变化。结果治疗1 d,埋线组眩晕症状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3星期,两组患者眩晕、颈肩痛症状、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及总分均有改善(P0.05),且埋线组在改善患者眩晕和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方面较针刺组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两侧椎动脉Vm均明显提高(P0.05),且埋线组在治疗1 d及治疗3星期后均比针刺组改善明显(P0.05);两组在治疗3星期后右侧椎动脉PI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总有效率83.3%,优于针刺组的60.0%(P0.05)。结论微创埋线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症状,改善椎动脉血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热敏灸与温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温针组,每组60例。两组均在针刺双侧风池、完骨、天柱、及大椎、百会穴的基础上,热敏灸组在颈项部、肩胛部探寻出热敏点后加施回旋、雀啄、往返的温和灸,温针组加施普通艾灸。结果平均治疗20次后,两组治疗均有效果,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热敏灸组在总分项、眩晕项、颈肩痛项和愈显率方面明显优于温针组(P0.05)。结论热敏灸较温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更能明显减轻患者眩晕和疼痛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ET、NO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为验证研究椎动脉型颈椎病(CSA)与血浆ET(内皮素)、NO(一氧化氮)的相关性,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选典型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46例称CSA组,其中20例合并神经根型称CSAN组,同时设立神经根型组20例称N组,正常对照组46例,分别检测各组样本血浆ET、NO水平,同时对4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8例发作期作血浆ET、NO检测.结果显示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发作期血浆ET、NO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各组(P<0.05);椎动脉型颈椎病组稳定期ET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NO则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神经根型组血浆ET高于纯神经根型组(P<0.05),NO水平低于纯神经根组;纯神经根型组血浆ET、NO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椎动脉型颈椎病与血浆ET、NO明显相关性,推测血浆ET与NO可能参与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斜圆刃针结合颈椎2号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骨伤科门诊2012年2月~2015年9月所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分为观察组(单数号,n=42)与对照组(双数号,n=41)。对照组采取斜圆刃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颈椎2号方,比较两组眩晕症状评分、治疗总有效率、颈椎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均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圆刃针结合颈椎2号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可化痰除湿、升清降浊,改善患者基底动脉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利于眩晕症状的缓解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6.
斜圆刃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斜圆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斜圆刃针治疗,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10d的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评分、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斜圆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刃针结合Mulligan手法及微波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Mulligan手法及微波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刃针治疗。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84.9%,对照组为60.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ESCV)评分、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刃针结合Mulligan手法、微波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颈针八宫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2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2例给予针刺颈针八宫穴治疗,对照组62例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量表(ESCV)、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椎动脉平均流速(Vm)、中医症候总积分进行效果评价,统计其临床有效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ESCV评分、CASCS评分、椎动脉Vm情况、中医症候总积分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54%,7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针八宫穴可以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椎动脉平均流速及中医症候,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止晕三针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浆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内皮素(endothelin,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将18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A组(针刺人迎穴、风池穴、额中线),B组(针刺颈夹脊穴、风池、百会),C组(静滴川芎嗪加口服西比灵)各60例。A、B组治疗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C组治疗15天。检测颈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NPY、ET、CGRP的含量。结果:3组治疗后血浆中NPY含量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均P0.01),3组之间下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血浆中ET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P0.01),A组血浆中ET含量下降程度明显大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而B、C两组之间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血浆中CGRP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P0.01),A组血浆中CGRP含量升高程度明显大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B、C两组间升高程度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晕三针、针刺和药物均能有效改善颈性眩晕患者血浆NPY、ET、CGRP的含量,而止晕三针在降低血浆ET含量和升高CGRP含量的作用上明显优于针刺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何健  张丽霞 《新中医》2020,52(12):133-135
目的:观察项六针电针联合三步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颈动脉血流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与推拿治疗,观察组给予项六针电针联合三步推拿法治疗,1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后,2组眩晕、颈肩痛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眩晕、颈肩痛积分均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2组收缩期峰值血流(PSV)、血管搏动指数(PI)、平均血流速度(TMFV)、血管阻力指数(RI)均有所改善,观察组上述4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50.00%,高于对照组的23.68%(P<0.05)。结论:项六针电针联合三步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局部血流状况,预后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1.
刃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倪刚  毛世洲  陈庆亮  李传健 《新中医》2018,50(5):169-173
目的:观察刃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刃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推拿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体征、DR检查变化、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共脱落2例,2组均纳入统计34例。愈显率治疗组79.4%,明显高于对照组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均能得到明显改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头部旋颈试验改善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生理曲度异常方面改善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在椎间隙狭窄、椎体失稳方面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体治疗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刃针、针刺推拿不良反应情况。结论:与临床常用的针刺结合推拿方法治疗CSA相比,刃针结合推拿治疗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颈夹脊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并探索血管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CSA发病中的变化情况及意义.方法 随机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成颈夹脊穴位注射组(治疗组)30例和电针组(对照组)30例,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60例CSA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CGRP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浆ET含量高于正常参考范围,CGRP含量低于正常参考范围,治疗后血浆ET含量有所下降,CGRP含量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T、CGRP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可能起重要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颈夹脊穴位注射能更有效地降低血浆ET含量,升高血浆CGRP的含量,扩张椎动脉内径,改善椎动脉的血流状况.  相似文献   

13.
俞壮武 《新中医》2015,47(3):222-22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针刺治疗,评估2组患者功能改善状况,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为7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眩晕、日常生活和工作、心理适应能力、颈肩痛、头痛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不仅能够改善眩晕、疼痛症状,还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针刺"项七针"与常规针刺、西药甲磺酸培他司汀口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探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疗法。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西药组和项七针组,每组30例。针刺组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中有关"眩晕"治疗腧穴处方,针刺风池、百会等穴;项七针组针刺风府、风池、天柱、完骨,两组均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 d,治疗2个疗程。西药组给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每天3次,每次1片,治疗2周。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患者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并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项七针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针刺组的76.7%(23/30)和西药组的70.0%(21/30,均P0.05)。3组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且提高程度项七针组优于针刺组和西药组(均P0.05)。项七针组、针刺组治疗后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而西药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项七针组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较西药组和针刺组提高更显著(均P0.05),针刺组优于西药组(均P0.05)。3组治疗后PI、RI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项七针组较西药组和针刺组下降更显著(均P0.05),针刺组优于西药组(均P0.05)。结论:针刺"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与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可明显改善眩晕症状,同时能够改善患者脑部供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活血定眩胶囊对CSA大鼠血液ET、NO、6-Keto-PGF_(1α)、TXB_2及椎动脉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SPF级大鼠7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颈复康组、活血定眩胶囊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等6组,采用植骨压迫+组织离断联合造模。造模成功后连续灌胃8周,检测血液ET、NO、6-Keto-PGF_(1α)、TXB_2及椎动脉NF-κB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血液中ET、TXB_2浓度增加,而NO、6-Keto-PGF_(1α)浓度降低,椎动脉中NF-κB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活血定眩胶囊高剂量组ET、TXB_2浓度降低,而NO、6-Keto-PGF_(1α)浓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动脉中NF-κB表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定眩胶囊中剂量组及颈复康组ET、TXB_2浓度降低,而NO、6-Keto-PGF_(1α)浓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中NF-κB表达减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定眩胶囊低剂量组各指标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颈复康组相比,活血定眩胶囊高剂量组各指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定眩胶囊中、低剂量组各指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定眩胶囊能有效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大鼠血液ET、NO、6-Keto-PGF_(1α)、TXB_2的表达,明显抑制NF-κB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斜圆刃针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疗效。方法:将60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斜圆刃针,治疗隔d1次,5次为1疗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10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3.3%,总有效率达100%;对照组治愈率53.3%,总有效率80%。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斜圆刃针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动留针术"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动留针术"组、普通针刺组,每组32例,"动留针术"组用采用王毅刚老师的"动留针术"治疗,普通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7 d。7 d治疗结束后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眩晕症状、发作频次、持续时间的改变,计算总有效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两组在眩晕症状总积分、眩晕发作程度、眩晕发作频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眩晕持续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在临床疗效方面,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动留针术"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3)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说明操作安全性可靠。结论 "动留针术"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治疗,可明显改善眩晕症状,减少发作频率,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雷火灸联合斜圆刃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肌电图及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3(MMP-3)、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影响。方法患者126例随机分为雷火灸组和斜圆刃针组各63例,雷火灸组行雷火灸治疗,斜圆刃针组行雷火灸+斜圆刃针治疗。治疗2周后,采用中医证候积分评价腰痛、下肢麻痛症状,运用VAS评价患者疼痛改善程度,应用JOA评定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观察治疗前后肌电图中胫、腓总神经F波的传导速度变化,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MMP-3、PGE2水平的含量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斜圆刃针组的总有效率为90.48%,明显高于雷火灸组的76.19%(P 0.05)。斜圆刃针组治疗后3、14 d的腰痛评分及治疗后14 d的下肢麻痛评分均显著低于雷火灸组(P 0.05);斜圆刃针组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低于雷火灸组(P 0.05);斜圆刃针组治疗后JOA评分高于雷火灸组(P 0.05);斜圆刃针组治疗后MMP-3、PGE2含量均低于雷火灸组(P 0.05)。斜圆刃针组治疗后腓总神经、胫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雷火灸组(P 0.05)。结论雷火灸联合斜圆刃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减轻患者腰痛等症状,恢复腰椎活动功能,降低血清MMP-3、PGE2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后溪配合夹脊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供异常的影响。方法对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刺治疗,取风池、后溪穴配合颈夹脊穴,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前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治疗1周后再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患者眩晕症状的缓解情况,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治疗后基底动脉(BA)血流及双侧椎动脉(VA)的收缩期峰流(Vs)、平均峰流(Vm)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血管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经过治疗后,眩晕、头痛、颈肩痛等症状明显得到缓解,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风池、后溪配合颈夹脊穴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有效缓解患者颈部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对照组采用注射消炎镇痛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旋颈试验阳性率、眩晕评分及头项部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旋颈试验阳性率及眩晕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旋颈试验阳性率及眩晕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为76.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能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及头项部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