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齐晨晖  孙志国  赵庆  侯艳军 《医学信息》2010,23(16):2565-256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本院行64排SCT冠状动脉成像,临床确诊为冠心病患者78例,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两组,对检出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管重构及AC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78例患者共检测到斑块256个,其中软斑块65个,中间斑块81个,钙化斑块110个;有软斑的冠状动脉正向重构率明显高于钙化斑块的冠状动脉正向重构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ACS以软斑和中间斑块为主,SAP组以钙化为主,ACS组冠状动脉正向重构率明显高于SAP组,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血管重构及ACS有明显相关性,64排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评价冠心病危险度的一种无创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静息心电图、胸痛症状与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筛查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入院后接受静息心电图、256层螺旋CTA检查共计68例非急症胸痛疑似冠心病患者的相关资料,所有患者30 d内均进行CAG检查。以CAG诊断为标准,采用ROC曲线分析静息心电图、胸痛症状与冠脉CTA筛查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256层螺旋CTA诊断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P<0.05),其诊断敏感性为96.55%,特异性为50.00%,诊断价值大于静息心电图(AUC=0.50,P>0.05)和胸痛症状(AUC=0.51,P>0.05)。结论 256层螺旋CTA筛查冠心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静息心电图、胸痛症状对冠心病的筛查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评估心肌桥及伴发血管粥样硬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256层螺旋CT检查并于30 d内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01例患者相关资料。统计多层螺旋CT和CAG对心肌桥的检出率及检出心肌桥的位置分布;并测量心肌桥的长度,CT血管成像评估载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冠脉分支粥样硬化的狭窄程度。结果 256层螺旋CT检出16例患者共18段心肌桥,检出率为15.84%,其中最常见的心肌桥部位是前降支中段心肌桥为16段,出现率为88.89%(16/18)。CAG仅检出4例患者共4段心肌桥,检出率为3.96%。256层螺旋CT测量心肌桥的平均长度为(27.20±16.30)mm,CAG证实的CTA评价的载MB-MCA血管节段狭窄程度≥50%有5段(27.78%),CAG证实的CTA评价的载MB-MCA血管节段近段狭窄程度≥50%有6段(33.33%)。结论 256层螺旋CT对心肌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AG;更清晰显示心肌桥形态结构,并可观察伴发血管的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2例脑梗死患者和46例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检出率、管腔狭窄率,并观察斑块性质。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及颈动脉内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70.7%)明显高于对照组(32.6%);脑梗死组颈总动脉(CCA)内膜厚度(1.38±0.14)明显高于对照组(0.89±0.16),脑梗死组颈内动脉(ICA)内膜厚度(1.16±0.27)明显高于对照组(0.78±0.17)。斑块多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44.4%),以软斑块、溃疡斑块(59.2%)居多。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密切,彩超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256层螺旋CT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SAP)及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病变差异性。方法 10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ACS组58例,SAP组50例,采用256层螺旋CT检查两组病变斑块组织类型及组织特征。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基础性疾病、日常生活习惯、病变部位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ACS组致病病变中主要为软斑块,其比例明显高于非致病病变及SAP组稳定病变(P0.05),SAP组中主要为硬斑块,其比例明显高于ACS组致病病变(P0.05),ACS组致病病变中脂质斑块比例明显高于非致病病变及SAP组稳定病变(P0.05);ACS组患者斑块组织形态及血管重构主要为偏心斑块和正性重构(P0.05),而SAP组患者斑块组织形态及血管重构主要为同心斑块及负性重构(P0.05);ACS组患者致病病变的血管截面积、斑块面积均明显高于非致病病变及SAP组稳定病变(P0.05);ACS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D-二聚体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SAP组(P0.05),而两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甘油三脂表达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256层螺旋CT可作为早期识别易损斑块组织的无创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判断斑块组织诱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几率,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最终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病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尿酸(UA)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80例,根据TIA最终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分为A组(TIA未进展为脑梗死者)和B组(TIA在24~48 h经头颅CT或MRA检查证实有脑梗死发生者),每组40例。另选取同期我院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均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清尿酸水平并进行分析,其中A、B两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进行比较。结果 B组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水平均高于A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检出硬斑块15例,软斑块10例;B组检出硬斑块10例,软斑块25例;B组颈动脉软斑块检出率为62.50%,高于A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水平升高及颈动脉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可能是TIA患者的危险因素,也是TIA患者早期展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早期发现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水平升高及颈动脉斑块可作为TIA患者的病情评估依据,并对TIA患者是否进一步进展为脑梗死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故可进行早期干预,进而预防TIA患者进一步进展为脑梗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在本院行64排SCT冠状动脉成像,临床确诊为冠心病患者78例,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两组,对检出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管重构及AC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78例患者共检测到斑块256个,其中软斑块65个,中间斑块81个,钙化斑块110个;有软斑的冠状动脉正向重构率明显高于钙化斑块的冠状动脉正向重构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ACS以软斑和中间斑块为主,SAP组以钙化为主,ACS组冠状动脉正向重构率明显高于SAP组,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血管重构及ACS有明显相关性,64排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评价冠心病危险度的一种无创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钙化与冠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经256层螺旋CT检查并于30 d内行选择性冠脉造影(CAG)检查的疑似冠心病患者51例的相关资料。统计多层螺旋CT扫描的患者冠脉钙化总积分。应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进行冠脉钙化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51例患者钙化积分为0~2645.6分,平均钙化积分为(285.66±420.87)分,其中钙化积分为0分的患者有6例(11.80%)。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钙化积分与反映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变量冠脉狭窄病变≥50%的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病变≥50%的血管节段数、冠脉狭窄病变≥75%的血管节段数呈相关程度较弱的正相关(r=0.291~0.319,P<0.05);钙化积分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r=0.264,P>0.05)。钙化积分与年龄无相关性(r=0.253,P>0.05)。结论 冠脉钙化总积分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呈相关较弱的非线性正相关,冠脉钙化程度较难预测冠脉病变的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颈动脉斑块患者冠脉病变程度评估中的应用及对脑梗死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 2021 年 4 月至 2023年 4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 106 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颈动脉超声及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根据CAG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n=38)、双支病变组(n=36)及三支病变组(n=32).比较三组及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Gensini 评分、患者颈动脉硬化等级评分、颈动脉斑块个数、易损斑块、非易损斑块,对比易损斑块患者与非易损斑块患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随病变支数增加、Gensini评分分值升高,CHD患者颈动脉硬化等级评分、颈动脉斑块个数、易损斑块人数占比呈上升趋势,非易损斑块人数占比呈下降趋势(P<0.05);易损斑块患者脑梗死发生率高于非易损斑块患者(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斑块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具有一定评估价值,并对其短期脑梗死发生风险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可作为临床判断病情、评估预后的有效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Ne-羧甲基赖氨酸(CM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84例,进行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根据所评估血管是否发生钙化将其分为钙化组和无钙化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检测血清CML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影响因素和血清CM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患者53例,无钙化患者31例。钙化组年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CML水平均高于无钙化组(P <0. 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无钙化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冠心病病程、血清CML水平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病程、冠心病病程、血清CML水平,其中血清CML水平异常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基础,对照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结果,评价64排螺旋CT(64-MSCT)检查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能力及准确性。方法选择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50例怀疑或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5岁。行64-MSCT成像,2周内行冠状动脉IVUS,对186个冠状动脉斑块的64-MSCT及IVUS图像行对照研究。IVUS根据斑块回声特点将斑块分为钙化斑块、纤维斑块、软斑块(包括纤维脂质和坏死核心),64-MSCT则测量斑块密度,以CT值表示。结果对照IVUS结果,MSCT对出现任何粥样硬化斑块节段的诊断灵敏度为93.2%,特异度为91.6%。非钙化斑块组斑块含有较多的纤维和纤维脂质成分,与钙化斑块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非钙化斑块组相比,混合斑块组和钙化斑块组含有较多的坏死核心成分。结论 64-MSCT具有良好的检查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能力,64-MSCT与IVUS结果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真实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双向流固耦合计算方法,用于分析不同类型颈动脉斑块在病变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斑块自身的变形和应力变化。方法 对颈动脉中度狭窄病人CT血管造影数据进行3D建模,分离出颈动脉血管壁模型和斑块模型,并进行瞬态流固耦合计算。模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到形成斑块,将斑块类型分为增厚斑块、脂质斑块、混合斑块和钙化斑块,其中增厚斑块视为无斑块的情况,代表血管内膜-中膜的增厚,并对不同斑块类型的狭窄颈动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不同类型斑块对整体血流流动影响不大,但是脂质斑块病变处的壁面剪切应力低于其余斑块;以增厚斑块作为对照,斑块出现会抑制动脉的扩张,其中脂质斑块最为明显;钙化斑块有最高的平均结构应力,相反脂质斑块平均结构应力则是最低。结论 本文所提出的计算方法能够同时对流体和固体区域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理解不同斑块类型对于颈动脉病变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彩超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研究及临床价值.方法:将157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分别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CT脑梗组)和彩超检查(彩超脑梗组);另纳入157例健康受试者为非脑梗死组,也分别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CT对照组)和彩超检查(彩超对照组).比较四组颈动脉斑块诊断的准确性及影像资料图质量.结果: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所致血流动力学变化对斑块稳定性影响;分析脑梗死分型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斑块稳定性关系,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对1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行64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CDFI)检查,部分经CTA证实为中、重度狭窄及闭塞者于脑梗死恢复期行DSA检查,根据其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将168例患者分成颈动脉正常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及闭塞组,结合CDFI及CTA评价斑块性质及流场改变,对梗死灶进行急性脑梗塞的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再根据CTA所示脑梗死部位,将患者分为皮质、基底节区、放射冠和后循环梗死4种亚型。观察流场改变对斑块稳定性影响并对比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后脑梗死临床分型特点。结果 168条责任血管,正常17.9%,轻度狭窄22.6%,中度狭窄30.9%,重度狭窄14.8%,闭塞14.3%,中度狭窄比例最高。狭窄程度大于50%即可导致流场改变,血流速度增快,湍流形成,斑块不稳定性增加,以脂质斑及混合斑比例最高。临床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多见,重度狭窄及闭塞组颈动脉斑块以混合斑多见,临床以分水岭梗死多见。轻度狭窄组,多为纤维斑块,临床以腔隙性梗死(LI)多见。结论颈动脉中度狭窄因特殊的血流流场变化导致斑块不稳定性增高,易发生动脉-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病理诊断为标准评价双源CT增强扫描定性和定量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准确性。 方法 采用双源CT对离体冠状动脉进行0.6 mm层厚横断面增强扫描,将CT值>130 HU的斑块定性为钙化斑块,依据钙化斑块在管壁横断面上的弧度将其分为3型:轻度钙化、中度钙化和重度钙化。计算钙化斑块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并与病理分型和所测冠状动脉狭窄进行对比。 结果 病理切片发现钙化斑块69个,DSCT发现57个,双源CT检测轻度、中度和重度钙化斑块的敏感性分别为88.3%、100%和100%。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双源CT高估了轻度、中度和重度钙化斑块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别相差(3.2±2.0)%、(4.9±4.7)%和(14.7±8.2)%,P<0.05。 结论 双源CT增强扫描能够检测定性不同类型的冠状动脉钙化;与病理对比,双源CT高估了钙化斑块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严重。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examine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arterial plaque occurrence in the carotid and brachial arteries in 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CAPD) patients. The study compared 25 CAPD patients with 25 normotensive age- and sex-matched controls.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presence of plaque in carotid and brachial artery were measured three times using high-resolution B-mode echocardiography. Left ventricular mass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 Penn Convection equation. Blood samples were obtained to assess levels of phosphorus, total calcium, serum albumin, C-reactive protein, and lipid profile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CAPD patients had greater mean carotid and brachial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a higher proportion of subjects with calcified plaques. The 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was higher in CAPD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calcified plaques compared to CAPD patients without carotid artery calcified plaques. CAPD patients with such plaque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 mellitus, higher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and a lower 2-yr survival rate. The present study showed an high prevalence of carotid calcification in CAPD patients and those with such calcification had a greater incidence of diabetes mellitus, higher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and 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and a lower survival rate.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03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MIF浓度,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状况,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软斑组)血清MI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硬化斑块组)和内膜粗糙组(P〈0.01)。血清MIF和hs—CRP浓度分别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和hs-CRP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是临床了解脑梗死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CAR)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及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的影响。方法76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易损斑块(VP)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分别给予CAR及美托洛尔(MET)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脂、血糖、血清PAPP-A、hsCRP、oxLDL,并通过彩色超声观察患者颈动脉斑块声学密度定量(AD)值及斑块数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斑块AD值较治疗前均有增加(P〈0.01),但以CAR组更显著(P〈0.01);治疗后CAR组与MET组VP数量分别减少3与2个(P〉0.05);两组血清hsCRP、oxLDL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以CAR组更显著(P〈0.01),CAR能明显降低血清PAPP-A水平(10.24±1.21)mlu/LVS(8.83±0.81)mlu/L,(P〈0.01);治疗前后血糖、心率、血压变化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APP-A与斑块AD值呈负相关(r=-0.6107,P〈0.01),而与hsCRP呈正相关(r=0.7638,P〈0.01)。结论CAR较MET有更强的稳定斑块作用,其机制可能在于CAR除β受体阻断作用外还具有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