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三种鼻内镜手术径路暴露翼腭窝的解剖方法。方法:通过解剖成人尸体头部标本15例(30侧),采用手术显微镜及鼻内镜观察暴露翼腭窝的三种径路。结果:①中鼻道经腭术式可以暴露翼腭窝内侧的蝶腭动脉、腭神经、翼管神经,沿腭神经可确认翼腭神经节;②中鼻道经上颌窦术式能很好地暴露翼腭窝内、外侧壁,眶下神经是手术的重要标志;③下鼻甲切除经上颌窦术式比鼻内镜下中鼻道经上颌窦术式更广泛地暴露翼腭窝的内、外侧,提供宽阔的视野和较大的手术操作空间。结论:三种手术径路均能暴露翼腭窝的结构,具体术式需根据病变范围及手术要求而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翼腭窝神经阻滞相关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33个干性颅骨标本上对翼腭窝相关孔道和穿刺路径进行解剖观测.应用SPSS17.0分析并比较相关解剖数据.结果:不同穿刺测量法测量翼腭窝的长度,分别为:颧弓下法之侧入法,左侧为(54.87±3.44)mm、右侧为(54.79±2.81)mm;颧弓下法之侧前入法,左侧为(52.90±3.39)mm、右侧为(52.98±2.76)mm;颧骨上法,左侧为(47.59±2.93)mm、右侧为(47.34±3.05)mm.穿刺针与颅骨正中矢状面的角度上述3种方法依次为:左侧(75.5±6.4)°、右侧为(73.4±4.7)°,左侧(83.0±7.1)°、右侧(82.7±5.2)°,左侧(101.4±7.4)°、右侧(101.9±6.6 )°.结论:翼腭窝神经阻滞术以颧骨上法、颧骨下法应用较多.以颧骨上法风险较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鼻内镜手术相关的骨性翼腭窝临床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鼻内镜颅底外科提供翼腭窝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30侧成人干颅骨标本,观察翼腭窝的形态、组成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测量翼上颌裂缘翼突根部至颧弓下缘中点的距离;翼上颌裂宽度与长度,蝶腭孔形态、其前缘到前鼻棘的距离,在鼻内镜下观察蝶腭孔与翼管前口形态。结果:翼腭窝通过7个孔道与周围相通。翼上颌裂翼突根部至颧弓下缘中点的距离为(33.6±6.0)mm。蝶腭孔70.0%(21侧)位于中鼻甲后端的上方,30.0%(9侧)被中鼻甲分为上下两部分,未见蝶腭孔在中鼻甲水平以下者。经鼻内镜下咬除上颌窦骨性开口后份腭骨垂直部以及上颌窦后壁内侧骨质,可窥见翼腭窝全貌。结论:翼腭窝解剖结构复杂,鼻内镜下可以显露完整翼腭窝,有助于对翼腭窝立体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翼腭窝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志愿者40名,在螺旋CT机上以眦耳线(CML)为基线对翼腭窝结构进行层厚1mm连续扫描.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20例,以CML为基线制成厚5 mm的连续断层标本.在经蝶骨体层面和翼突层面的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观察翼腭窝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关系,测量其长径、宽径和面积.结果:在经蝶骨体的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的翼腭窝形态较固定.在CT影像和断层标本上,经蝶骨体层面和翼突层面的翼腭窝面积分别为(113.40±3.33)mm2和(115.86±2.58)mm2、(92.24±2.73)mm2和(93.60±3.17)mm2.CT影像及断层标本可清晰显示翼腭窝前、后、内侧壁上的结构和翼上颌裂、眶下裂、翼管、蝶腭孔等相关通道.结论:翼腭窝的CT影像与解剖对照研究对翼腭窝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指导手术入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翼腭窝及其毗邻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为临床开展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成人干性颅骨标本20个(40侧),在手术显微镜及鼻内镜下观测蝶腭孔、筛骨嵴、圆孔、翼腭管、翼管的形态、大小及相关解剖学参数。结果 翼上颌裂高度为(15.30±0.43)mm,蝶腭孔的前后径和上下径分别为(5.10±1.84)mm和(5.09±1.53)mm,蝶腭孔到中线的距离为(12.49±1.51)mm,前鼻棘至蝶腭孔前缘的距离为(51.32±3.28)mm,圆孔的直径为(3.14±1.26)mm,圆孔至中线的距离为(19.95±2.79) mm,前鼻棘至圆孔的距离为(61.86±3.67)mm,翼管至中线的距离为(10.82±2.98)mm,前鼻棘至翼管的距离为(59.47±3.42)mm。结论 熟悉翼腭窝、蝶腭孔、圆孔和翼管等解剖关系,有助于有效安全地开展鼻内镜下翼腭窝手术。  相似文献   

6.
翼腭窝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翼腭窝是位于颞下窝内侧、眶尖后下方的狭小骨性间隙,窝内有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通过,并与颅内外多个腔和窝相通。由于其位置特殊,解剖结构复杂,许多起源于鼻腔、眶、鼻旁窦及鼻咽顶部的病变可累及此窝,并可沿其通道向与之联系的腔和窝蔓延。随着以鼻内窥镜为代表的微侵袭颅底外科手术的开展,临床医生对翼腭窝的解剖学研究产生了新的兴趣。因此,掌握有关翼腭窝的解剖结构、毗邻关系及影像学特点成为迫切需要。本文就近年来翼腭窝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的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翼腭神经节及毗邻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为临床手术治疗相关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采用手术显微镜及鼻内镜观察翼腭神经节及毗邻结构。 结果 翼腭神经节为翼腭窝内副交感神经节,为翼管神经、上颌神经、腭神经三者交汇处,位于内上方为翼管神经,位于外下方为上颌神经,位于下方为腭神经,腭神经起始于腭骨垂直板与上颌骨后壁的夹角处,腭神经起始处外径为(1.23±0.32)mm,向前内走行,并于腭降动脉的后内侧逐渐紧贴腭骨垂直板下降进入翼腭管。 结论 翼腭神经节与腭神经及翼管神经相邻,先通过腭神经寻找到翼腭神经节,再通过翼腭神经节可定位翼管神经,因此可作为翼管神经切除术中的重要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8.
经鼻内镜翼腭窝区手术相关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为经鼻内镜翼腭窝区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30例(6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对翼腭窝区进行显微解剖观测,并模拟鼻内镜手术入路,观测翼腭窝区穿行结构及毗邻关系。结果:①翼腭窝内有上颌动脉、上颌神经及其分支,以及翼腭神经节等重要结构;②由蝶腭孔至前鼻棘的距离为(52.99±4.95)mm;③上颌神经出圆孔处至前鼻棘的距离为(62.90±3.81)mm;④翼管神经至前鼻棘的距离为(58.83±3.91)mm。结论:熟悉翼腭窝区穿行结构位置及毗邻关系,对经鼻内镜翼腭窝区手术的开展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测翼腭窝内神经血管的走行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为该区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15个(30侧)固定及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头颅标本,正中矢状切开,从中线侧暴露翼腭窝,在手术显微镜(×10)下解剖并观测。结果:(1)上颌神经出圆孔后立即分为两支,一支在上颌窦上壁与后壁交界的中点处进入眶下管,另一支在上颌窦后壁与内侧壁交界处下行,两者走行方向垂直;(2)上颌动脉在翼腭窝内盘曲走行,其分支位于与上颌窦后壁平行的平面内;在翼腭窝外侧部,动脉位于上颌神经主干的下方,在翼腭窝上部,动脉位于翼腭神经节的前方,在翼腭窝内侧部,动脉恒定地位于腭降神经的外侧。结论:(1)翼腭窝内神经的定位及神经血管之间的关系,为该部位的手术操作提供了相关的解剖学基础;(2)在三叉神经切断术中应分别切断结扎上颌神经的眶下分支及腭降神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CT影像和断层标本上对翼腭窝及其通道的解剖学特点,为翼腭窝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1月翼腭窝及其通道区域未见异常的40名成人检查者的CT影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进行重建图像。选用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30例,分别制成连续横、矢、冠状断层(各10例)。分别在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观察并测量翼腭窝及其通道的长度和宽度等径线。结果CT影像和断层标本横断层面可清晰显示翼腭窝前、后壁和翼管、蝶腭孔、翼上颌裂等通道,矢状层面能较好显示圆孔和翼腭管及腭大、小管的连续性,冠状层面利于观察翼腭窝内侧、上壁和眶下裂、翼管及其与蝶窦的关系;在经蝶骨体横断层面上的翼腭窝形态较固定,前后径分别为(6.16±0.65)mm和(6.22±0.44)mm,内外侧径分别为(23.10±1.16)mm和(23.34±0.67)mm。翼腭窝及其通道呈对称性,CT影像和断层标本的径线除眶下裂前后径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不同方位的CT影像和断层标本能清楚显示翼腭窝及其通道的解剖学关系,对翼腭窝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上颌动脉翼腭段的走行及分支规律,为翼腭窝内动脉结扎、肿瘤切除和颅面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3种手术入路解剖21具成人尸头,观测上颌动脉翼腭段及分支的行程、管径、长度和毗邻关系。结果 上颌动脉翼腭段行于上颌骨颞下面后上区内,分为5型:Y型26.19%、中间型33.33%、T型21.43%、M型11.90%和其他型7.14%。上颌动脉翼腭段外径为(2.61±0.39)mm,总长为(19.44±3.62)mm;其分支有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圆孔动脉、翼管动脉、腭降动脉、蝶腭动脉、腭鞘动脉,分支走行变异常见;颞深前动脉可作为确定上颌动脉翼腭段的参考标志。结论 熟悉上颌动脉的分支、分型及走行对指导翼腭窝区手术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经鼻内窥镜翼腭窝手术的应用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目的通过对翼腭窝骨性标志的测量和尸体解剖为经鼻内窥镜翼腭窝手术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对40例干性颅骨进行了骨性标志的观察,同时对10例20侧成人尸头标本按中线锯开后进行解剖,观察翼腭窝周围组织结构及毗邻关系,并测量了有关的数据。结果蝶腭孔、圆孔、翼腭裂距离前鼻嵴的距离分别为(62.3±2.7)、(64.2±4.8)、(51.5±0.6)mm,翼腭窝内的结构可以分为在后内的神经层和在前外的血管层,颈内动脉与蝶腭孔之间的距离为(16.4±3.3)mm。结论经鼻内窥镜翼腭窝手术可以获得相对安全的范围,圆孔可以作为手术中重要的标志结构。  相似文献   

13.
翼腭窝手术入路的断层与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用改进火棉胶包埋技术,为翼腭窝新型手术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固定成人尸头标本30例,取其前颅底.标本经脱钙、脱水等系列处理,分别行三维连续薄切片,厚度0.25 mm.同时对80侧干燥骨进行测量.结果:翼腭窝形态多样,除有三角形外,还有弧形、横置"S"形、楔形、"L"形、哑铃形、短棒状或斜向外上的窄长条形.翼腭窝在中鼻道处内侧壁厚度为(1.95±0.66)mmm(左),(1.97±0.74)mm(右).在中鼻道处上颌窦口后缘至翼腭窝距离(11.25±1.95)mm(左),(11.22±1.96)mm(右).结论:新型手术入路不经过上颌窦,运用器械从中鼻道深入至翼腭窝的内侧壁深度,打开薄骨板,直接进入翼腭窝,由此处入路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the ability of the transmaxillary route to expose the elements of the infratemporal fossa (ITF). Five adult cadaver heads were dissected on both sides, after making a paralateronasal incision. The maxillary branch of the trigeminal nerve served as a superior landmark to progress into the retroantral space and pterygopalatine fossa. The maxillary artery, lateral pterygoid muscle, pterygoid venous plexus, foramen rotundum and foramen ovale were identified. Distances between those elements and angle of approaches of the foramen ovale and foramen rotundum were measured in the horizontal plane. In all cases, the anterior loop of the maxillary artery and the sphenopalatine artery were located in the proximal retroantral fatty space and could be ligated without optic magnification. The maxillary nerve could be followed up to the foramen rotundum at a 44 mm mean distance from the opening. The mean angle of vision to the foramen rotundum was 31°. Under the greater sphenoid wing and lateral to the pterygoid process, desinsertion and partial resection of the lateral pterygoid muscle were required to identify the pterygoid venous plexus and foramen ovale. The pterygoid venous plexus was organized as a compact network of channels between and superior to the muscle fibers it was in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foramen ovale. Access to the foramen ovale was deep (mean 56 mm) and narrow (20°).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ransmaxillary approach is a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 that gives an appropriate window to the structures of the retroantral space and to the pterygomaxillary fissure and pterygopalatine fossa. Monitoring of the retropterygoid portion of the infratemporal fossa by this route is inadequate.  相似文献   

15.
翼腭窝CT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翼腭窝CT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4层MSCT机对5个成人头颅标本进行螺旋扫描,由工作站(SG102),进行容积显示及多平面重建(MPR)。MPR图像上测量的数值与头颅标本解剖测量的数值进行配对检验。结果:翼腭窝各部分结构均能在不同三维重建图像中直观、清楚地显示。配对t检验得出MPR图像上测量值与头颅标本解剖所得的测量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三维CT能立体而直观地显示翼腭窝及其毗邻骨性结构,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而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眶入路法行翼腭窝穿刺提供新的进针路径。 方法 对77个(154侧)成人颅的眶和翼腭窝进行相关的观察和测量。 结果 眶外缘点至眶外下缘点、圆孔外口下缘、眶上裂后端、眶下裂前端的距离分别为:左(4.93±1.80)mm,右(4.02±2.05)mm;左(43.74±2.75)mm,右(43.80±2.89)mm;左(47.83±2.47)mm,右(47.74±2.53)mm;左(17.74±2.18)mm,右(17.43±1.97)mm。穿刺针(直针)由眶外缘点进入翼腭窝的成功率为:左侧96.10%;右侧93.51%。对穿刺针(直针)进入翼腭窝失败者改用弯针穿刺,直针和弯针由眶外缘点进入翼腭窝的总成功率为:左、右均达98.70%。 结论 经眶外缘点行眶入路翼腭窝穿刺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如何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切除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诊断、影像学检查及各种手术入路。 结果 85例良性肿瘤患者随访0.5~5年,无一例复发;23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均行放化疗,随访0.5~5年,生存期不足1年6例,0.5~4年8例,5年及以上11例。 结论 ⑴鼻侧切开术行上颌骨部分切除术适合于原发于筛上颌窦侵及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病变;⑵扩大上颌骨切除术适合于原发上颌窦恶性肿瘤累及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⑶面正中揭翻术或鼻内镜辅助下面正中揭翻术适合于鼻腔、鼻窦、鼻咽、翼腭窝的良性肿瘤及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⑷颞-颧-颌联合入路适合于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累及颞下窝及蝶鞍旁;⑸颈颌入路适合于咽旁间隙良、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⑹正中下颌骨裂开入路适合于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肿瘤累及颞下窝、椎前间隙及颅底;⑺经口腔腭部入路适合于鼻咽、翼腭窝的良性肿瘤及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⑻鼻内镜下入路适合于鼻咽、翼腭窝的良性肿瘤及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侵犯翼腭窝及其毗邻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