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植山教授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厥阴病欲解时,丑至卯上",临证中但见在下半夜丑时至卯时出现相关症状或症状加重者,即放手选择乌梅丸,若有口干、四肢厥冷等阴阳失调,寒热错杂之症,用之更能奏效。兹举笔者跟师学用乌梅丸验案4则与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2.
陈修园是清代著名医家,对《伤寒杂病论》研究颇有成就,尤其是对其中厥阴病篇乌梅丸理解深刻独到。本文以陈修园著述合集为蓝本,分别从厥阴病提纲证、乌梅丸方证、厥阴病欲解时等理论出发,联系古今医家,采众家之长,深入剖析其使用乌梅丸的心识体会。陈修园认为厥阴代表了两阴之尽、一阳之生,其病机寒热错杂,包括风气上扰、少阳相火内发、肝肾阴寒之证。乌梅丸主治脏寒,为统领厥阴各证之总方且擅治久利,其组方以柔养肝木、敛戢风气、苦寒下逆、温补肝肾、调补中焦为主旨,并针对肝体阴用阳等生理特点补气和血,与张仲景提出的治肝之大法完全契合。此外,各疑难杂症于下半夜出现症状或症状加重者都可以考虑选用乌梅丸。  相似文献   

3.
五运六气是古人探讨人体与自然变化规律的中医学理论,扩展了中医理论体系。正确认识五运六气,不迷信,不生搬硬套,灵活恒动,可预测疾病发展演变规律。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证、蛔厥、久利,被奉为经典。五运六气与乌梅丸有机结合,认准寒热错杂病机,异病同治,下半夜(厥阴病欲解丑至卯时)加重症状,诸如心慌、胸痛、胁痛、呕吐、失眠、痛经等证属阴阳失调、寒热错杂者,皆可用乌梅丸治疗,正是中医治病的特色与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乌梅丸是《伤寒论》治疗厥阴病的主要方剂。该文浅述厥阴病病机及主要症状,分析厥阴病"欲解时"的时间特点,并附乌梅丸治疗厥阴病验案2则。  相似文献   

5.
方证辨证主张"有是证,用是方"。乌梅丸为治厥阴病的主方,适用于"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的治疗,故临床上凡是符合寒热错杂的病机,符合症状在下半夜出现或加重的时间特点,兼四肢厥冷等阴阳失调的表现,都可用乌梅丸治疗。清代以来的诸多医家认为乌梅丸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杂病,而不仅仅作为驱虫剂的代表方。  相似文献   

6.
乌梅丸是张仲景所创之经典名方,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其在现代临床应用较广,可涵盖内外妇儿多科疾病,亦被多数医家奉为治疗疑难杂症的验方。史锁芳教授对乌梅丸的领悟颇深,临床应用屡获良效,多从厥阴病辨证、厥阴欲解时及开阖枢理论三个角度去运用,在临床实践中紧扣“寒热错杂、虚实并存”的病机,“厥阴欲解时”的时机,“开阖枢”逆乱之气机三方面的特征,并强调乌梅丸原方药物不可或缺,剂量灵活变化,同时注重服药时间,方能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理论历来颇受医家争议,医家更多关注"缓解时",而忽略其含有"出现时""加重时"及根据时间规律治病的内涵。本文根据"六经病欲解时"理论,分别结合从少阳、太阴、阳明病欲解时论治咳嗽、口干口苦、面红的案例,分析了"六经病欲解时"理论的临床辨证思路及特点。  相似文献   

8.
<正>1理论依据1.1《伤寒论》三阴三阳及三阴三阳病欲解时1.1.1《伤寒论》三阴三阳《伤寒论》三阴三阳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三阴三阳感受寒邪后,人体发生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荣卫、气血变化,产生疾病,仲景制定理、法、方、药,而成为《伤寒论》。1.1.2《伤寒论》三阴三阳病欲解时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子上;少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余尚贞主任医师运用乌梅丸的经验,认为厥阴病病机是厥阴枢机不利、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余尚贞主任医师基于“厥阴病病机”和“厥阴欲解时”在临床上应用乌梅丸十分广泛,浅谈对厥阴的理解,并举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衰竭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寒热错杂,正虚邪实,其病机与厥阴病阴阳寒热虚实错杂、主血主风的病机特点相应,提出从六经之厥阴辨治慢性肾衰竭,临证辨治时注重分析血分证和风证的特点,采用"和血法"、"和风法"之和厥阴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为慢性肾衰竭的辨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自清代医家舒驰远以下,厥阴病之病机属寒热错杂已是主流学派的观点,如刘渡舟认为"厥阴病的特点和少阴病不一样,如果把厥阴说成或寒或热的一个侧面,那就和少阴病的寒化证、热化证相同,也就无法反映厥阴病的特点,则有失六经分证的基本意义"[1]。寒热错杂是贯穿厥阴病始终的内在病机,如何从厥阴病发展过程把握寒热进退,在论治厥阴病时犹为重要。伤寒病三阴证俱有下利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亦有32条涉及,纵观诸条文,亦很难将厥  相似文献   

12.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常常由于接触到刺激性气体、冷空气或者变应原时诱发。众多中医医家根据此病的发生与演变的过程将其归属于"风咳"范畴,并从CVA的病因病机、发病季节、症候特点、兼夹症表现及临床疗效等角度提出了从风论治CVA的辨证思路,在临床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本文就部分医家从风论治CVA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作用机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正>"六经病欲解时"是指各经在其所属时间里,经气正旺,功能活动相对强盛,故祛邪却病正当其时。如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正由于六经病皆有"欲解"的时间窗,当值之际,经气正盛,正能胜邪,易于愈病,若能捕捉良机,"得时而调之",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于三阳三阴病中各有一提纲条文,其意义在于使人读之就能在总体上把握三阳三阴病各自的发病特点。注家对三阳三阴病提纲之认识虽各有不同,但其差异未有如厥阴病提纲之大者,后之学者完全无可适从,甚至有"伤寒《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之说。故若欲明《厥阴病篇》,则须先明其提纲。本文通过对"厥阴"之义及厥阴病提纲证之象的分析,明确厥阴之为病,既可为寒,亦可为热,更有寒热错杂之变。故《厥阴病篇》中,尽显阴阳进退、寒热错杂、或寒、或热诸证。而厥阴受邪,则肝之疏泄不利,则木邪犯土而脾胃气机为之失和,故厥阴病中,多呕吐、哕、下利之变。能由厥阴病提纲证而明《厥阴病篇》之大略,则能明厥阴病非六经病最后阶段,亦能明乌梅丸非只为蛔厥而设,乃治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之主方。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厥阴病》篇,是个长期被人们争议的问题,争议的焦点是,本篇的意义是否同于前五篇。这实际上关系到厥阴病篇的学术价值,甚至存废问题。引起争议的说法主要有:认为提纲与篇中其它内容间的关系不明确;认为篇中所出方药与主证的关系不明确;认为厥阴病的临床证候不明确。笔者认为。争议的核心问题,是厥阴病有何生理病理特点和有无临床证候可稽。兹不揣冒昧,聊呈愚见。一、厥阴病的生理病理 (一)从“两阴交尽,一阳初生”看“两阴交尽,一阳初生”是说厥阴阴气少并正在向阳转化。但此种转化正常过程如何,异常时又有何表现,需要结合六经的“欲解时”。太阳病的欲解时是从巳至未上(约等于  相似文献   

16.
从伤寒六经欲解时看中医与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每读伤寒论时,六经病各有一条欲解时条文"某某病欲解时,从某至某上"的句子,共6条,且欲解时每条文以3个时辰为标准.三阳病中太阳病从巳至未,阳明病从申至戌,少阳病从寅至辰;三阴病中太阴病从亥至丑,少阴病从子至寅,厥阴病从丑至卯.这些条文到底蕴含着什么涵义?为什么欲解时都是3个时辰.  相似文献   

17.
乌梅丸加减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梅丸是仲景治厥阴病厥热胜复、寒热错杂证的主方。盖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气来复则热,阴气内盛则厥,故厥热更迭是厥阴病的特点之一。乌梅丸证的病机为肝阳虚,阳气不能升发敷布,阴寒内盛;又肝中内寄相火,相火不得敷布,相火内郁。笔者从事耳鼻喉科临床多年,在临证中体会到某些变态反应性鼻炎发作也是寒热更迭错杂的一种表现,用乌梅丸加减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正乌梅丸是《伤寒论》的经典名方,主要用于治疗蛔虫引起的寒热错杂证,结合《伤寒论》326条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可以得之乌梅丸治蛔不只是安蛔作用,而是针对厥阴病中的上热下虚寒的整体体质环境进行干预,达到蛔虫不扰动的目的。鉴于此,笔者在治疗寒热错杂之咳嗽的临床观  相似文献   

19.
咳属常见症状及病种,病情有重有轻,伴发症状普遍见于大多数疾病中。《内经》为咳单独立论,亦称《论咳》,以内外合邪为病机,肺胃为病之源头。《伤寒杂病论》六经太少阳阴、阳明、厥阴为纲,分表里寒热虚实;咳亦以六经而分为六经病证,每证又可依寒热虚实再分四证。《彭子益论》临床所见以咳为主之病多为久咳,久咳者伤气伤津。寸口脉左为心肝肾,右为肺脾肾,左主血,右主气。脉沉,左右脉偏一侧细者,此为肺金枯燥不能生水,甲木失养,少阳相火上冲攻肺之咳。  相似文献   

20.
《山东中医杂志》2017,(12):1072-1074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之厥阴病篇,全方酸苦辛甘并用,清上温下。认为厥阴为阴阳相互转化的关键;久咳、顽咳与气机不畅、阴阳不相顺接有关,故与厥阴密切相关。临床上用乌梅丸加减治疗久咳、顽咳,尤其表现为寒热错杂、夜间咳嗽的类型,疗效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