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痹之病包含了西医“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张伯礼教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认为胸痹心痛主要病机为阳微阴弦,以气血阴阳虚衰为本,以气滞、寒凝、痰浊、血瘀为标,注重对该病本虚标实之辨识,除化痰逐瘀之法治疗标实之证外,尤注重补益气血以治本的重要性。当前诸多医者认为胸痹主要矛盾是血瘀,故多选活血化瘀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对胸痹的病机及虚实变化认识不足,不识护本,不辨气血,长期使用攻伐活血之品,犯虚虚之戒。文章通过整理验案,体现张伯礼教授以气血论治胸痹的辨证思维。  相似文献   

2.
胸痹在现代医学中主要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张艳教授从事心脑血管临床工作30余年,认为胸痹是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在于气虚、阴虚,标实主要为血瘀,用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胸痹,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该文主要总结张艳教授治疗胸痹临床经验,以期为中医治疗胸痹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总结国医大师阮士怡辨治胸痹经验。认为胸痹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肾虚损为本,因其虚所产生的气滞、血瘀、痰凝为标;基于此,结合"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理论,创胸痹治疗大法"益肾健脾,软坚散结",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证实该法对胸痹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4.
名老中医刘志明认为胸痹心痛为本虚标实之证,其发生首先责之正气虚弱,如五脏衰弱、气血阴阳亏虚等,其中肾阴匮乏为病之根,其次邪气对疾病发展转归亦有一定影响。刘老认为五脏之阳非此不能温,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其从肾论治胸痹使肾阴得以上济心火,肾阳得以温煦血脉,为辨证治疗胸痹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胸痹(冠心病)病机演变探微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从整体角度,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胸痹病机演变的一般规律.认为胸痹病机多见本虚标实,心阳虚与心阴虚是胸痹的始发病机,为疾病之本;痰浊、血瘀是机体阴阳气血津液代谢失调的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又作为致病因素导致病机发生转变,为病机演变的必然过程,并常可相兼互化,为疾病之标;以上病机形成之后常缠绵难愈,不易祛除.胸痹病程日久,病机日渐复杂,常易引起寒凝、气滞和郁热,导致胸痹的急性发作或进一步加重,经有效治疗后容易逆转,为标中之标.以上构成了胸痹病机动态演变的基本规律,在治疗上应分清标本主次,辨证施治,急性期或芳香温通、或行气解郁、或清解郁热以治其标,缓解期益气养阴,活血化痰以治其本.  相似文献   

6.
基于"络病理论"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类经》对足太阴罗络之血脉阐义,可知胸痹心痛的病位在于"络",因此提出从"脾之大络"方面治疗胸痹心痛的"以络治络"新思想,即:通过针刺脾之大络,激活络脉血循系统,从而来治疗络病之胸痹心痛。从脾之大络方面来治疗胸痹心痛,既符合叶天士"通补入络"思想,符合中医学"治病求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总结张教授运用丹参饮治疗胸痹的经验.张念志教授认为胸痹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关键在于"血瘀",治疗大法为行气活血,临证运用丹参饮加减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所致之胸痹,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胸痹是以发作性性或持续性心胸闷痛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疾病,段富津教授认为该病虚证以气虚为多,实证以血瘀为最,然临床实践中多见虚实夹杂之证。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畅,气虚鼓动无力,常见血瘀,临床上气虚血瘀型胸痹心痛亦不在少数。通过对段富津教授运用"三参丹饮"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的验案进行剖析,以示其的临证思路和用药特点,为临床上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提供参考及思路。  相似文献   

9.
仲英 《吉林中医药》2002,22(2):53-53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范畴。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气短》篇指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及虚也。反映了胸痹的典型病机本虚标实。而其实多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致痰浊内生,痰瘀血滞,痹阻胸阳,血脉凝滞而成胸痹之证。 八珍汤是(局方)中一方剂,为益气养血基本方,常适用于虚劳病人,亦为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常用方。八珍汤其性偏温,不仅可补益气血,也有一定的温通功能。而冠心病患者多有气血不足痰瘀血滞之证,在治疗中,笔者用八珍汤加减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祛痰利湿,取得良好疗效。其中有2例典型病案如下。 病案1:王…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现代医学一致认为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证多为心气亏虚、胸阳不振,实证多认为血瘀、痰湿、气滞、寒凝等。毛德西教授在本虚标实理论基础上,结合当代时代特色及临床经验,对本虚标实理论进行进一步阐发,认为气阴亏虚是胸痹心痛的根本病机。毛德西教授临床以生脉散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该病,对气阴亏虚明显者,予自拟益气养阴汤方治疗。毛德西教授认为,血瘀是胸痹心痛始终存在的病理状态,活血化瘀是临床治疗胸痹心痛需要贯穿始终的治法,临床以冠心二号方加减治疗。痰浊是胸痹心痛另外一个重要的标实证候,且在当代呈增多趋势,是当代胸痹心痛的特色之一,临床中以大补心汤加减治疗。此外,寒凝心脉也是常见证型之一,毛德西教授喜用芳香温通药物治疗,临床常以宽胸丸加减。水饮内停是毛德西教授对胸痹心痛“阴弦”病机的进一步发挥,认为“阴弦”主要是水饮内停为患,临床中以苓桂术甘汤加减治之,病情严重者合真武汤加减治疗。临床中证型单一者少见,往往为复合证型,辨证论治时需把握本虚标实的偏重。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胸痹的中医证候分布出现了新的时代特征。脾肾两虚、痰瘀互结是胸痹的"病重之源",治疗胸痹血、脉、心之病,必关联脾肾。脾肾功能低下,易促使机体气血津液输布失常,代谢产物蓄积体内而致血、脉、心功能异常渐至痰瘀互结之胸痹。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理论,遵循"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治疗当选"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张军平教授以此临证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12.
附子在汉代的应用极为普通 ,经方用附子者达 3 3首。张仲景治疗痹证擅用附子 ,主取其回阳救逆 ,温中散寒、温阳利水、通痹止痛之功 ,颇具特色。现分析如下 :1 治疗胸痹证仲景使用附子治疗胸痹证的方剂有 2首。其一首是乌头赤石脂丸 ,用于“胸痛彻背 ,背痛彻心”之证。此证系阴寒痼结 ,阳气不致。乌头赤石脂丸用附子配合干姜、蜀椒、乌头一派大辛大热之药 ,逐寒止痛。为防止过辛散 ,又佐以赤石脂 ,温里固涩。本方药专力宏 ,对阴寒痼结之胸痹证 ,效如桴鼓。其二是薏苡附子散 ,它适用于“胸痹缓急者”。此胸痹系寒湿阻络而致。一般应兼见经脉…  相似文献   

13.
胸痹是多因素引起的表现为胸部闷痛的一种疾病,病因主要责之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徐慧主任医师灵活运用滋阴、益气、豁痰、活血等方法,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等方面取得良好疗效。介绍徐慧主任医师中医辨证治疗胸痹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西医学中冠心病之心绞痛、心肌梗塞疾患多见胸痹、心痛之证,现仅就冠心病中出现的“胸痹、心痛”谈谈治疗的体会。1胸痹心痛的鉴别胸痹是以胸膺部满闷不舒、痞...  相似文献   

15.
总结郭振球教授论治冠心病的经验。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郭老认为胸痹、心痛属本虚标实之证,气虚、血瘀、痰浊、肝风是其重要的发病因素,证候特点多为气虚、血瘀、痰浊、肝风相交为患,临床应从肝论治以降压熄风,同时祛痰降脂、活血化瘀、补虚复脉并用治疗。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介绍李庆海教授治疗胸痹(气虚痰瘀互结型)的经验。胸痹属中医本虚标实之证,且多虚实夹杂,证型以气虚痰瘀互结多见,应辨证施治,贯彻痰瘀同治的治则,重用黄芪以益气固本、祛痰化瘀。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擅用栝蒌伍于不同方剂中 ,随其所宜 ,治疗诸多疾病。据笔者统计 ,仲景共用栝蒌组方 1 7首(以桂林白云阁藏本木刻版十二稿《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为准 ) ,其中以栝蒌实组方 7首 ,栝蒌根组方 1 0首。兹就其运用栝蒌组方之经验 ,试作归纳于后。1 胸痹作痛 ,主栝蒌开胸散结仲师认为 ,胸痹之因 ,乃“阳微阴弦”之故。“阳微”者 ,胸阳不足也 ;“阴弦”者 ,阴邪 (痰饮或水饮 )内盛也。阴实之邪上乘阳虚之胸 ,则胸痹作矣。痹者 ,为邪入之 ,而邪入之人 ,正先虚。此邪入是标 ,正虚为本。仲师急则治其标 ,恒以栝蒌而治胸痹之急。如卷十五《辨胸痹…  相似文献   

18.
胸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其病位在心,但心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发病多由脾胃亏虚而来.辨证论治亦当注重调补脾胃.从脾胃与心的关系、脾胃与致胸痹之实邪的关系两方面论述了脾胃乃胸痹病因病机的关键,从先哲们注重脾胃治疗胸痹的经验,结合现代临床研究及运用论述了调补脾胃亦为胸痹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胸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其病位在心,但心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发病多由脾胃亏虚而来。辨证论治亦当注重调补脾胃。从脾胃与心的关系、脾胃与致胸痹之实邪的关系两方面论述了脾胃乃胸痹病因病机的关键,从先哲们注重脾胃治疗胸痹的经验,结合现代临床研究及运用论述了调补脾胃亦为胸痹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刍议胸痹的命名、病位、病性、病机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痹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古今医者对其论述颇多。笔者温习经典,查阅今文,验于临床,再谈胸痹的命名、病位、病性、病机及治疗,以就正于方家。 1 命名 “胸痹”一词始见于《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然对其内涵并无明确启示。迨至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始指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并指出其病机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然据其所述脉证与病机,与现代医学所称“冠心病”却不尽吻合。若冠心病患者,不合并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