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比较血栓抽吸导管及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过程中的不同应用,探讨减轻血栓负荷,改善心肌灌注的最佳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因STEMI于我院就诊,且急诊行PPCI的患者17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PPCI手术过程中对血栓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单纯介入对照组(n=74)、血栓抽吸组或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n=59)、血栓抽吸+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n=46)。比较各组术后慢血流或无复流、术后1hST段70%回落、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n)I从发病到达峰值时间、术后1周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术后大出血情况、住院期间死亡率等指标。结果血栓抽吸+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与对照组相比,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发生率显著降低(6.5%比20.3%,P0.05),最高导联ST段70%回落发生率显著升高(54.3%比23.0%,P0.05);血栓抽吸或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与对照组相比,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发生率有降低趋势(10.2%比20.3%),最高导联ST段70%回落发生率有升高趋势(37.3%比23.0%),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CK-MB/TnI从发病到达峰值时间、术后1周超声提示LVEF/LVDd以及住院期间死亡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大出血发生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患者在PPCI术中联用血栓抽吸与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有效减轻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预防无复流现象,改善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糖蛋白 b/ 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中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冠心病的 PCI治疗可以引起强烈的血小板活化 ,而血小板糖蛋白 b/ a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滞血小板活化的“最后共同途径”,因而可以减少PCI术后血栓引起的并发症。迄今 ,已有多个大规模的试验研究血小板糖蛋白 b/ 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心肌梗死 PCI治疗中的应用 ,其结果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途径,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明显改善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成功率。拟对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阻断血小板凝集的最后共同通路,能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功能,可减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的发生.本文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抑制了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通路,有较强的抗血小板作用。现通过大量临床研究证据,对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血栓形成在急性冠状动脉血管闭塞中起关键作用。而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作用的靶点即是各种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最终共同途径。现就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首先在血管壁损伤部位黏附、激活,随后通过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使相邻的血小板连在一起,这是血小板聚集的共同最后通路。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纤维蛋白原与GPⅡb/Ⅲa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被认为是目前最强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形成在急性冠状动脉血管闭塞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新一代的强力抗血小板制剂———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就此类药物在临床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冠心病的PCI治疗可以引起强烈的血小板活化,而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滞血小板活化的“最后共同途径”,因而可以减少PCI术后血栓引起的并发症,迄今,已有多个大规模的试验研究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中的应用,其结果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富含脂质动脉粥样斑块破裂使内皮下斑块成分暴露于血液循环中 ,血小板在此部位粘附和聚集 ,导致血栓形成引起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MI)。血管镜检查表明冠脉内血栓主要由血小板构成 (称为白血栓 ) ,对破裂的斑块进行病理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1] 。血小板聚集在血栓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 145个临床试验对 730 0 0患者进行的随机研究表明 ,抗血小板治疗可使MI、中风和血管性死亡下降 2 5 % ,上述结果大多来自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较弱的血小板拮抗剂 ,主要作用于环氧化酶途径 ,对胶原途径作用较弱 ,不能抑制凝血酶途径的血小板激活 ,阿司…  相似文献   

11.
正血小板的黏附、活化和聚集与血栓事件形成直接相关,而血栓事件形成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及时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键。目前,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拮抗血小板膜受体如二磷酸腺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剂量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75岁)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入选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因STEMI行急诊PCI的老年患者172例,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低剂量组及对照组。标准剂量组术前给予替罗非班10μg/kg在3 min内静脉推注,然后以0.10~0.15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48 h。低剂量组术前给予负荷量(5μg/kg)在3 min内静脉推注后以0.05~0.075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24 h。对照组术前仅应用基础用药: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雷300 mg顿服。比较3组患者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后心肌梗死溶栓(TIMI)及心肌再灌注(MBG)2~3级血流率,术后90min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的变化;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死亡、再梗死、靶血管重建和脑卒中)及出血、消化道不良症状的发生率。结果标准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TIMI及MBG 2~3级血流率较对照组高(P0.05),标准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准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术后90 min sumSTR50%比例较对照组高,标准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3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低剂量组的出血发生率低于标准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8%比21.05%,P0.05),低剂量组和对照组的出血发生率无差异。结论在老年STEMI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中,低剂量替罗非班在预防缺血方面的疗效与标准剂量替罗非班相当,但在出血风险方面的安全性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评价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方法2005年9月~2006年5月间57例NSTE-ACS患者早期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随机分为3组:3组患者术前均给予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术中给予推注普通肝素50~70U/kg,术后均口服维持量阿司匹林100mg终身,氯吡格雷75mg12个月。A组患者术中另给予替罗非班10μg/kg不少于3min弹丸式注射,随后0·15μg·kg-1·min-1维持18h;B组患者术中另给予替罗非班25μg/kg不少于3min弹丸式注射,随后0·5μg·kg-1·min-1维持18h。观察3组患者治疗期间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期间3组均无卒中、消化道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3组患者牙龈出血发生率、皮下出血及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是安全的;与低冲击剂量(10μg/kg静注)相比,高冲击剂量(25μg/kg静注)应用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但仍需大规模样本研究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是 80年代提出的新的诊断概念 ,具有发病突然、病情危重、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等特点 ,是当今国内外医疗和科研的难点和热点。ACS的发病机制中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最为重要 ,而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因此抗血小板治疗非常关键。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只能分别阻止活化血小板的一条途径来抑制血小板聚集 ,而血小板活化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进行 ,故其作用有局限性。而血小板糖蛋白 (glycoprotein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不管引起活化的刺激如何…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一类新型抗血小板药。文章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与溶栓药联合应用、在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以及单独使用等方面探讨了其在缺血性卒中中的应用与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国产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欣维宁)在急性心肌梗死支架置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成两组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加用国产替罗非班组34例,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加用普通肝素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对冠状动脉再灌注的影响,并随访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结果用国产替罗非班组达到TIMI2~3级血流的患者为97.1%(33/34),达到3级血流的患者为91.2%(31/34);用普通肝素组达到2~3级血流的患者为76.7%(23/30),达到3级血流的患者为70.0%(21/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国产替罗非班组的患者住院期间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特异性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国产替罗非班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流再灌注及临床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引起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所致急性心肌缺血的一组严重的进展性疾病谱,包括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冠状动脉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ACS的主要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形成血栓,不论血栓形成的启动因素为何,血小板的活化、粘附和聚集是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因此,对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风险极高,其高负荷血栓常导致无复流或慢复流现象发生,如何处理冠状动脉内血栓,有效改善心肌灌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目前针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术中冠状动脉内血栓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心血管疾病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念了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生物学研究的现状,及其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各种介入治疗措施都以损伤血管内膜为代价,激活血小板,参与介入治疗后急性、亚急性血栓闭塞或血管再狭窄的过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伴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形成以血小板为主的非闭塞性血栓,因此抗血小板治疗非常重要。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阻断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共同通路,多个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能明显减少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的急、慢性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