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PLD)联合椎间盘内电热疗法(IDET)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患者,其中单纯PLD组39例,联合IDET组48例,术后观察、分析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1~3年,平均25个月,两组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有改善,联合组较单纯组明显(P<0.01).治疗有效率(按Macnab标准):PLD+IDET组为87.5%,PLD组为76.9%,两组无明显差别(P>0.01).结论 PLD联合IDET与单纯PLD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较好疗效,联合组术后腰腿痛缓解较单纯组明显,两组术后长期功能恢复差异不显著.IDET有助于短期内减轻术后腰腿痛.  相似文献   

2.
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的体会(附6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采用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PCD)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材料与方法:总结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PLD)的经验基础上,结合颈部解剖特点,成功地将PLD技术用于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PCD),并自1993年7月-1997年6月采用PCD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共67例。结果:术后综合疗效评定结果为:优49例,良7例,无变化8例。优良率为87.5%。结论:PCD与常规经颈前路椎间盘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手术方法新颖,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患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笔者将PLD(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割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68例与胶原酶溶解术治疗椎闻盘突出症142例的疗效做一比较、评价。操作方法相同,结果表明:两组对照表明:胶原酶溶解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PLD,该方法操作简单、易行。穿刺针较PLD针细,患者易于接受,可在门诊治疗,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术(PLDD)加臭氧(O3)髓核氧化术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应用医用半导体激光和医用臭氧发生器,在DSA引导下采用18G穿刺针经皮穿刺至髓核区,然后由穿刺针插入600μm光导纤维,用自动脉冲式激光汽化髓核,以每个椎间盘600~1200J汽化,再向椎间盘注入O3约10ml,共治疗30例35节椎间盘。结果30例患者术后随访3~24月,结果是治愈24例(80%),显效4例(13.3%),有效2例(6.7%),优良率93.3%,无1例并发症出现。结论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术(PLDD)加臭氧(O3)髓核氧化术治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佳。  相似文献   

5.
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Hult[1]就提出,通过降低椎间盘压力而不是直接切除突出的椎间盘来治疗椎间盘突出症。7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接受这个观点并运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PLD)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2]。90年代初,周义成、李健等人开始将经皮穿刺腰椎间盘的髓核切割器改良,进行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下简称PCD),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和由颈椎间盘突出而引起的早期颈椎病。PCD的作用原理和手术方法PCD的作用原理是经过颈部皮肤软组织间隙空刺进入椎间盘,进行切割抽吸部分髓核组织,使髓核组织内压降…  相似文献   

6.
椎间盘内联合神经根周围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年  李春华  李德秀  夏进东   《放射学实践》2009,24(6):668-670
目的:评价椎间盘内联合神经根周围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1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单纯注射组57例,在血管机(DSA)引导下用21G穿刺针穿刺至病变椎间盘内,缓慢注射浓度60ug/ml的臭氧气体20ml;联合注射组69例,同法椎间盘内注射60ug/ml的臭氧20ml后,退针至椎间孔神经根周围,缓慢注入浓度为60ug/ml的臭氧10ml。根据MacNab方法,分别判定两组患者治疗后1、3、6、12个月的治疗效果。结果:单纯注射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49.12%、61.40%、64.91%、59.65%。联合注射组为82.61%、81.16%、84.06%、75.36%。两组间疗效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椎间盘内联合神经根周围注射臭氧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CT引导下胶原酶注射颈椎间盘溶解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CT引导下胶原酶注射颈椎间盘溶解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方法:对15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CT引导下行胶原酶注射颈椎间盘溶解术。结果:15例均成功,随访1~16个月,优良率93.3%,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CT引导下行胶原酶注射颈椎间盘溶解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苏颖 《西南军医》2007,9(5):44-45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汽化减压加臭氧溶解术联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术前术后的护理要点。方法应用半导体激光、医用臭氧发生器。在X线引导下,经前路穿刺进入椎间隙中心处以自动脉冲式激光烧灼髓核,然后注入O2-O3混合气体,解除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结果观察治疗后的7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精心的术前、术后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护理人员熟悉治疗方法和治疗原理很重要,护士根据病人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为医生的治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确保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ED)与经皮椎间盘切吸术(PL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探讨两种术式的临床应用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2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单节段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应用MED治疗23例,应用PLD治疗40例,分别比较两组手术适应证范围,病变节段,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MacNab评分。用配对t检验κ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ED组平均随访时间为(5.1±0.6)年,PLD组平均随访期为(6.6±0.7)年。MED组的远期ODI、MacNab评分要好于PLD组,而MED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则明显长于或多于后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MED组3.49%,PLD组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MED及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长期疗效好的特点,PLD临床普及率广,而MED相对学习曲线长,技术要求较高,手术风险较大,但MED的临床远期疗效高于PLD。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C臂引导下椎间盘旋切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远期疗效观察,对其安全性进行动态评估。方法 32例符合椎间盘旋切术适应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0.5%利多卡因局麻下,以C臂X线机透视引导穿刺针至正确位置,行椎间盘旋切术。做好围术期护理及术后随访观察效果,随访时间为12个月。结果参照改良Macnab标准,优17例(53.13%),良11例(34.37%),可2例(6.25%),差2例(6.25%)。术后一过性穿刺部位疼痛8例,皮下血肿2例,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病例。结论 C臂引导下椎间盘旋切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但应加强围术期护理以策安全,并加强医护患之间的沟通协调,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腰交感神经的局部解剖关系,为临床开展腹腔镜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VALLS)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观察总结128侧成尸的腰部交感神经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回顾性分析13例VALLS.结果 (1)腰交感神经节数目每侧1~6个不等,以3~4个最多见,位置、形态变异较大;(2) 128侧中有12例发现腰交感干节间支分裂,占9.38%;(3)腰动脉均位于神经干的深面,腰静脉多位于腰交感干浅面,占68.42%±4.35%;(4)生殖股神经穿出腰大肌平面,多数与L2~L4椎体或椎间盘对齐,穿出点距腰大肌内侧缘0.81±0.48cm;(5)输尿管髂血管交界处距腰大肌外缘距离:左侧为3.36±0.59cm,右侧为3.41±0.59cm.(6)13例VALLS手术时间2~3.5h,术中出血50~80ml,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腰交感神经变异较大,毗邻结构关系复杂;腹腔镜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成功的关键是掌握良好的腹腔镜操作技巧,熟悉腰交感神经的局部解剖关系,术中认真仔细的操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TLIF手术在腰椎退行性滑脱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12例。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所有椎间融合器未见移位、松动,内固定无断裂、滑脱等并发症。术后JOA评分22-29分,平均28.2分,满意率91.7%。结论TLIF手术入路在椎管外,椎管内干扰小,避免术后椎管内瘢痕形成,具有固定牢固、卧床时间短、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PLD)联合臭氧与联合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和术后不良事件.方法 以PLD联合胶原酶溶解术治疗为对照组(115例),以PLD联合臭氧消融术治疗组为观察组(108例),进行治疗前、后对照研究,纳入随访资料完整者共计223例,观察两组的近期疗效情况和术后不良事件情况.结果 观察108例优良率为85.18%(92/108),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56%;对照组115例优良率为80.00%(92/115),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04%;两组近期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 Chi-Square值为1.038,P = 0.308),两组术后不良事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 Chi-Square值为3.661,P = 0.056);PLD观察组未发生椎间盘感染.结论 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为保持椎间盘内长期的减压效果和减少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PLD联合臭氧消融术是具有互补性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腰椎滑脱的X线诊断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腰椎滑脱X线诊断的认识。方法:对134例146个腰椎滑脱X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资料累及腰L3~L5椎体,90例(62%)累及L5椎体,12例为多发(8.2%);1度滑脱96例(66%),2度滑脱42例(29%),3度滑脱8例(5%);崩裂性滑脱70例(48%),退行性滑脱76例(52%)。结论:X线平片即可对腰椎滑脱做出明确诊断,明确其性质,还可显示椎体、椎小关节的骨质改变以及椎间盘改变的间接征象。熟悉和了解腰椎滑脱的X线检查方法和表现,及早诊断,准确分类,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前瞻性观察对L_5椎体滑脱症患者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MIPPSO)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Axia LIF)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笔者筛选2011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Ⅱ度以内L_5椎体滑脱症患者36例,其中腰椎滑脱属创伤性者2例,峡部裂性者20例,老年退变性者14例。观察组(n=18例)行MIPPSO联合Axia LIF治疗,对照组(n=18例)行传统开放手术。观察两组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影像Taillard指数、椎间隙高度、滑脱角、植骨融合情况,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随访并发症情况。结果 36例L_5S患者随访10~26个月,平均(13.87±6.17)个月。观察组vs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143.86±39.34)min vs(213.46±29.1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73.54±21.03)m L vs(101.31±25.31)m L;腰痛VAS评分术前为(7.28±1.49)分vs(9.11±2.03)分,末次随访为(0.65±0.78)分vs(2.12±0.91)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P0.05,以上三项指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18例L_5S患者术后半年CT扫描后三维重建可见完全骨性融合。影像学观察观察组vs对照组Taillard指数术前(0.1719±0.03821)vs(0.1632±0.04031)、术后1周(0.0697±0.008)vs(0.0783±0.007)、最后一次随访(0.0715±0.007)vs(0.0932±0.005)。滑脱角术前(5.28±1.41)°vs(5.32±1.29)°,术后1周(2.09±0.58)°vs(3.41±0.69)°,末次随访为(2.17±0.52)°vs(3.72±0.61)°。椎间隙高度为术前(4.81±1.52)mm vs(4.33±1.87)mm,术后1周(9.68±1.73)mm vs(7.73±2.15)mm,末次随访为(9.55±1.26)mm vs(7.45±1.96)mm。以上三个影像学观察指标术前与术后1周时比较P0.05。术后1周指标和最后随访指标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对腰椎骨质损伤轻,愈合迅速且良好,治疗L_5椎体滑脱症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微创椎间融合联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03至2016-12医院手术治疗的6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传统组,每组32例,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 并比较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临床功能ODI评分。结果 微创组手术时间为(132.03±21.73)min,术中出血量为(186.39±51.32)ml,术后引流量为(64.17±31.71)ml,术后住院天数为(7.30±1.06)d,与传统组相比,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VAS、ODI评分比较,微创组均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联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出血少、软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和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临床资料患者,女,60岁.因“腰腿部疼痛、活动受限2d”入院.患者于2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腿部疼痛,以左侧腰背部及左大腿部为主,呈持续性隐痛,休息后疼痛无明显缓解,无低热、盗汗、乏力;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史,最高血压170/100mmHg,自服药物治疗,控制可.腰椎MRI示L4~5水平脊柱左侧占位性富血供病变.临床初步诊断为:①L4~5水平脊柱左侧占位性病变;②高血压2级高危组;③2型糖尿病.遂行“经前路左侧腰背部占位病变探查术”,术中探及左侧腰大肌局部肿胀明显,切开腰大肌筋膜,内可见大量血凝块及搏动性包块,遂结束手术.行CTA检查提示左侧第3腰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图1).于我科行腰动脉造影+介入栓塞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数字X线摄影术(DR)腰椎生理负重功能位在退行性腰椎不稳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arestream DRX‐Evolution系统,收集本院临床上诊断L4、L5(80例)和L5、S1(20例)有退行性腰椎不稳疾病的患者共100例,分别进行常规卧位腰椎功能位摄影(对照组)及生理负重腰椎功能位摄影(观察组)。测量2组病变腰椎节段矢状位上的位移或椎间成角情况,并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100例患者中,卧位及生理负重位显示病变腰椎节段矢状位上位移L4、L5分别为:过屈位卧位(4.50±0.25)mm,负重位(4.78±0.30)mm,过伸位卧位(4.87±0.22)mm,负重位(5.18±0.30)mm ;L5、S1分别为:过屈位卧位(4.64±0.24) mm ,负重位(4.91±0.24) mm ,过伸位卧位(4.95±0.30) mm ,负重位(5.3±0.29) mm ;椎间成角度数L4、L5分别为:过屈位卧位10.64°±0.29°,负重位12.12°±0.57°,过伸位卧位11.57°±0.24°,负重位12.61°±0.28°;L5、S1分别为:过屈位卧位11.63°±0.26°,负重位12.72°±0.27°,过伸位卧位13.55°±0.30°,负重位14.58°±0.33°。2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方法比较,DR腰椎生理负重功能位能更准确地了解腰椎不稳的程度及分级,腰椎阳性检出率提高,为临床诊治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蒋华平  杨宏美  徐荣泰 《武警医学》2011,22(9):758-759,763
 目的 分析腰椎退行性变和腰椎间盘突出致黄韧带增厚的原因.方法 通过对58例健康人与100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及10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MRI资料研究,测量黄韧带厚度.结果 58例健康人组中,黄韧带增厚2例,占3.4%;100例腰椎退行性变组巾,黄韧带增厚26例,占26.0%;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组(L3~4、L4~5及L5/S1)中,黄韬带不同程度增厚24例,占24%,显示腰椎退行性变和椎间盘突出与黄韧带增厚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结论 腰椎退行性变和腰椎间盘突出容易造成黄韧带增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