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替比夫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全文数据库,就替比夫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进行收集、统计和分析。结果 共收集替比夫定不良反应1 012例,其中严重不良反应42例,对涉及患者的一般情况、联合用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处置和转归等资料进行分析,男性41例,5例死亡,均为横纹肌溶解导致。结论 临床使用替比夫定应加强监测,避免出现高死亡率的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低钾周期性麻痹患者服用替比夫定出现横纹肌溶解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例男性25岁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因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给予替比夫定600mg,1次/d。治疗10个月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全身酸痛,尿量减少,尿色加深。停用替比夫定,改用拉米夫定,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下肢肌肉酸痛仍明显,遂入院。诊断为横纹肌溶解,代谢性酸中毒,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停用拉米夫定,并行对症、支持治疗。症状加重,入院第9天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相似文献   

3.
王豫 《医药论坛杂志》2011,(20):116-117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3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替比夫定组22例,拉米夫定组17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替比夫定组完全应答率明显优于拉米夫定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替比夫定组肌酸激酶升高发生率22.72%,拉米夫定组肌酸激酶升高发生率5.88%。结论替比夫定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抗乙肝病毒口服药物,可用于一线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1:1随机、对照设计。共纳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其中HBeAg阳性和阴性各60例,各组分为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各30例。分别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d,拉米夫定100mg,1次/d,共52周。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动态监测患者血清HBsAg、HBeAg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52周时,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中,替比夫定组血清HBVDNA自基线下降水平、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病毒反跳率和耐药率,均优于拉米夫定组(均P〈0.05)。HBeAg阳性患者中替比夫定组HBeAg阴转率和治疗应答反应率高于拉米夫定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优于拉米夫定,患者对替比夫定的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符合入选3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替比夫定组25例,拉米夫定组25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替比夫定组完全应答率明显比拉米夫定组更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替比夫定组肌酸激酶升高发生率24%,拉米夫定组肌酸激酶升高发生率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替比夫定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临床药物,可用于一线治疗。  相似文献   

6.
《抗感染药学》2017,(7):1369-1371
目的:比较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 0年1月—2016年12月间诊治的HBe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66例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每组33例;替比夫定组患者给予替比夫定治疗,拉米夫定组患者给予拉米夫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第8周、第12周、第24周和第48周时的HBV-DNA水平和HBeAg的血清学转换率的差异,以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8周、12周后的HBV-DNA水平,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和48周后,替比夫定组患者HBV-DNA水平低于拉米夫定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4周、8周和12周后HBeAg血清学转换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和48周后替比夫定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结论:采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的疗效优于拉米夫定,有效改善了各时间点HBV-DNA水平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  相似文献   

7.
欧洲药品管理局人用药品委员会日前对替比夫定与聚乙二醇干扰素联用致周围神经病变风险增加发出警告.替比夫定和聚乙二醇干扰素均可用于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因此,临床常将该二药联用.替比夫定的常见不良反应有上呼吸道感染、疲劳、腹痛等;偶见周围神经病变,其发生率为0.3%.聚乙二醇常见不良反应有疲劳、发热、恶心、呕吐等;其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为1%~5%.  相似文献   

8.
曝光     
《健康管理》2012,(12):11
他汀类药品11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第51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表示他汀类药品可引起患者血糖异常,表现为空腹血糖水平升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新发糖尿病、糖尿病血糖控制恶化等。他汀类药品与HIV蛋白酶抑制剂同时服用,可能会增加包括横纹肌溶解在内的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韩玉平 《河北医药》2014,(3):389-390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与替比夫定在孕期抗病毒乙肝母婴阻断的疗效。方法选取分娩的母婴资料均完备的慢性乙型肝炎孕妇90例,按照服用药物的差异分为拉米夫定组、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比较3组在抗病毒乙肝母婴阻断的疗效差异。结果拉米夫定组、替比夫定组与对照组临产前的HBV-D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拉米夫定组与替比夫定组临产前的HBV-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3组婴儿出生时HBsAg阳性率、出生时及生后1年HBsAb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05);拉米夫定组、替比夫定组婴儿生后1年HBsAg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拉米夫定组和替比夫定组婴儿在HBV感染率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在孕期抗病毒乙肝母婴阻断的疗效显著,且两种药物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家庭用药》2011,(1):55-55
日前,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第34期《药品不良反应通报》表示,近期国外药品管理部门发现辛伐他汀与胺碘酮联合使用或高剂量使用会增加横纹肌溶解发生风险。考虑到此风险在我国临床应用中也同样存在,且辛伐他汀的其他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广大医务人员、药品生产企业和公众警惕该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替比夫定致肌病和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处置方法及预后。方法筛选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收到的替比夫定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中致肌病和周围神经病的报告,对纳入报告所涉及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处置方法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报告27份,涉及患者27例,其中肌病25例(92.6%),周围神经病2例(7.4%)。替比夫定和所述不良反应的关联性评价均为"可能"。肌病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3±12)岁。均为口服替比夫定600 mg,1次/d。用药时间6~<10个月者6例(24.0%),10~15个月者13例(52.0%),>15个月者6例(24.0%)。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肌肉酸痛、肌肉压痛;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均升高(651~14 466 U/L)。停药及对症治疗后痊愈1例,好转21例(84.0%),死亡2例;1例发生横纹肌溶解症和难治性乳酸性酸中毒的男性患者放弃治疗。2例周围神经病患者临床表现为指端、脚趾和足部麻木、温度感觉异常,1例停药后予对症治疗好转,1例至报告时症状未改善。结论长期服用替比夫定可引起肌病及周围神经病等严重不良反应,停药及对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好转。  相似文献   

12.
替比夫定治疗2年以上,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优于拉米夫定。GLOBE研究比较了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治疗2年以上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将HBeAg阳性(n=921)以及HBeAg阴性(n=446)的患者随机分配接受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每天治疗,共104周。主要观察结局是按意向治疗分析治疗的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4年3月至2005年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3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纳入研究。3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入双盲治疗:替比夫定组(22例),男18例,女4例,平均年龄(30.9±7.8)岁,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d,治疗104周;拉米夫定组(17例),男13例,女4例,平均年龄(30.4±8.5)岁,口服拉米夫定100mg,1次/d,治疗104周。104周后2组患者均进入替比夫定开放治疗,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d,继续治疗104周。每8周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完全应答率和ALT水平,观察2组患者治疗104周后HBeAg血清转换情况、治疗期间病毒学反弹率及替比夫定的不良反应。结果:双盲治疗阶段,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患者治疗52周和104周时HBV DNA的完全应答率分别为72.2%(16/22)、77.3%(17/22)和47.1%(8/17)、47.1%(8/17);ALT的复常率分别为100%(22/22)、86.4%(19/22)和82.3%(14/17)、76.5%(13/17)。替比夫定组治疗60周、104周和第3年HBV DNA反弹率分别为4.5%(1/22)、18.2%(4/22)和28.6%(6/21),第4年未增加反弹的病例;拉米夫定组治疗52周、104周HBV DNA的反弹率分别为23.5%(4/17)和41.2%(7/17)。2组共有4例耐药者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8~24周后HBV DNA下降至可检测值下限。双盲治疗阶段替比夫定组有5例患者发生9例次肌酸激酶(CK)升高(1065~4915U/L),但无肌肉症状;开放治疗阶段有6例患者发生9例次CK升高(1036~45984U/L),均出现肌肉症状。结论:替比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优于拉米夫定;患者对替比夫定的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刘琼 《中国当代医药》2013,(16):101-102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2月于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传染科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4例的临床资料。将采用替比夫定治疗的52例患者作为替比夫定组,将采用拉米夫定治疗的52例患者作为拉米夫定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12、24、52周ALT复常、HBV DNA转阴、HBeAg血清学转换情况。结果治疗12周,两组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时,替比夫定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13.5%)高于拉米夫定组(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2周时,替比夫定组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拉米夫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按照《中国医疗机构药品评价与遴选快速指南》中的量化评分细则,为当前医院决策层药物遴选、规范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依照药品量化评分体系,参考最新版临床应用指南、国内外文献和现行药品说明书,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药学特性及其他属性5个方面分别对河北省人民医院口服核苷(酸)类似物进行医院卫生技术评估。结果: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夫酯片、恩替卡韦分散片、恩替卡韦片、阿德福韦酯片及替比夫定片最终分值分别为80.5、86.1、90.5、82、59.8、72.7分。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恩替卡韦为强效低耐药核苷类似物,为诊疗规范及指南首选推荐,阿德福韦不推荐应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替比夫定阻断母婴传播有优势,均为国家医保乙类药物;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恩替卡韦片、替比夫定片为原研品种;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夫酯片、恩替卡韦分散片、阿德福韦酯片均通过一致性评价;恩替卡韦分散片经济性最优。结论:卫生技术评估可指导医院合理遴选及使用核苷(酸)类似物,并提供循证依据。临床医师可根据专科特点、患者的病情及自身需求合理选择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替比夫定600mg/d口服,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100mg/d口服,二者使用剂量均为临床常规用量;测量治疗4周、12周、24周时患者血清中HBV-DNA的拷贝量下降值,PCR检测不到的比例(检测不到指的是拷贝量<300copies/mL),还有包括ALT复常率和HBeAg转阴情况。结果替比夫定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本次临床对照试验发现,治疗组替比夫定降低HBV-DNA拷贝量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拉米夫定降低HBV-DNA拷贝量的效果,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替比夫定治疗使得HBV-DNA转阴病例数与对照组拉米夫定治疗转阴病例数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替比夫定治疗使得ALT复常的病例数与对照组拉米夫定治疗复常病例数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尚不能认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对于ALT复常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对于HBeAg转阴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清除掉HBV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的进展恶化,替比夫定在病毒学、组织学改善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拉米夫定联合治疗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2005年3月-2009年5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替比夫定600mg口服,每天1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100mg口服,每天1次。2组疗程均为1年,随访并定期监测患者血清CD4+T淋巴细胞数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CD4+细胞数均有明显增加,且观察组增加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在服药初期均无严重的胃肠道不适的症状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替比夫定联合拉米夫定治疗艾滋病有一定疗效,能重建部分免疫功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到临床治疗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妊娠期耐药的原因及管理策略。方法收集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北京地坛医院足月分娩、妊娠期服用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出现耐药的2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指标为妊娠前后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妊娠期出现耐药的时间及应对措施、HBVDNA载量、肝功能以及母婴结局等。结果拉米夫定组患者12例,年龄26~38岁,平均(31±3)岁,妊娠前应用拉米夫定100mg/d,治疗时间1.5—8.0年;其中3例在应用恩替卡韦2年后改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组患者8例,年龄27—34岁,平均(31±2)岁,妊娠前应用替比夫定600mg/d,治疗时间2.0~4.5年;其中1例在应用恩替卡韦2年后改用替比夫定。耐药发生在妊娠0~12、13—27、28—40周者拉米夫定组分别为1、2、9例,替比夫定组分别为1、1、6例,发生在妊娠28~40周者共15例(75%)。拉米夫定组12例中4例改用替诺福韦300ml/d单药治疗,3例在妊娠28周后加用阿德福韦酯10mg/d联合治疗;4例继续用拉米夫定,产后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1例改用替比夫定无效,产后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替比夫定组8例中2例改用替诺福韦300mg,/d单药治疗,其余6例继续服用替比夫定,产后加用阿德福韦酯10mg/d联合治疗。20例孕妇均单胎足月顺产。拉米夫定组1例新生儿出生时静脉血HBVDNA为1.56×10^6拷贝/ml,诊断为宫内感染,考虑与母亲耐药有关。替比夫定组2例新生儿中1例出生时右耳附耳,另1例出现颅内出血及贫血,均与药物及耐药无关。对加名新生儿随访2—57个月,均生长发育正常。结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孕妇,尤其是妊娠前抗病毒治疗时间较长者,在妊娠期应加强病毒耐药监测。耐药可能导致孕妇肝病加重,并增加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风险。出现耐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肝功能,且在充分告知风险、权衡利弊、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改变治疗方案。替诺福韦是妊娠期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耐药患者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北京协和医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药品、发生机制、高危因素、防治措施,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根据《常见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技术规范及评价标准》确定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并对怀疑药品、ADR类型、发生时间、住院费用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共330例,按照ADR报告评价标准确定35例为严重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脊髓休克、横纹肌溶解、心绞痛、上消化道出血、室上性心动过速、急性胰腺炎、QT间期延长、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引起严重ADR前3位的药品分别是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和对比剂。涉及男性14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38岁,住院时间平均35 d。5例既往有食物或药物过敏史,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34例患者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结论:预防和减少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对患者的伤害是药师服务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20.
周围性神经病是指周围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损害.近年不时有关于替比夫定和干扰素联用致周围神经病的报道,其发生率为16.7%,发生时间为4.5个月.替比夫定与干扰素联用所致周围神经病表现为单神经损害或多神经损害,以感觉神经受损害为主.其诊断是依据临床表现、肌电图检查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的结果.由于替比夫定尚可引起肌病,故应注意肌病与周围神经病的鉴别.临床上应尽可能避免替比夫定与干扰素联用.一旦确定周围神经病为替比夫定与干扰素联用所致,两药应立即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