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近年来临床上关于多种疾病所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认为各型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新型抗抑郁药疗效确切,尤其在改善患者主观症状方面。 相似文献
2.
老年抑郁症治疗中的哲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老年患者的发病率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将呈增长趋势。北京军区总医院针对军队离退休干部进行的调查得出了9.43%的发病率.老年患者多为多种疾病共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帕金森病、慢阻肺等均为老年多发性疾病。共患多种慢性疾病更易并发抑郁症。运用系统论方法,将患者作为一个整体,各种疾病及治疗疾病的各种药物作为要素,考虑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最终对机体这一整体的影响,综合性地对药物进行选择。从名目繁多的抗抑郁药物中选取适合患者个体的药物,避免简单地叠加,理性地选择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即达到系统论的最优化原则。除此之外,考虑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系统论的动态性原则,要从患者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上给予干预治疗,使患者的社会属性得以恢复,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变化在抑郁症中的应用及抗抑郁药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30例抑郁症患者,符合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24项评分〉35分,同时选取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受试者安静闭眼状态下的脑电信号,分析抑郁症患者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参数关联维数(correlation dimen-sion,D2)值的变化规律;分析抑郁症患者经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治疗3周前后D2值变化规律。结果安静闭眼状态下,抑郁组患者大脑皮质的大部分区域,如双侧前额、额部,右中央,左侧顶、枕、前颞、中颞,左、右后颞的D2值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抑郁症患者经药物治疗3周后大脑皮质的部分区域,如左右前额、左前颞、右后颞的D2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大部分脑区脑电信号D2值增高,治疗3周后部分脑区D2值降低,提示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可以客观地观测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皮质电活动,可能成为一种客观评价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新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4.
认知性心理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詹艳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3):359-360
目的初探老年抑郁症病人的特点及进行认知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方法对60例老年抑郁症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并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评。结果经过认知心理护理后认知障碍、体重减轻和睡眠障碍有显著改善,焦虑、阻滞、日夜变化有改善,抑郁和焦虑明显好转。结论老年抑郁症病人较好的与医护人员配合及积极的认知心理护理,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6,(22)
目的分析认知性心理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原则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日常护理,实验组患者则给予认知性心理护理;结果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HAMD评分、NOSIE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认知性心理护理能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有效改善,让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促进患者更快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CBT)对老年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及自杀意念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5例老年抑郁症有自杀意念的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CBT,每周2次,每次1 h,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分并比较.结果 (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民族、职业、有无配偶、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8周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观察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SIO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观察组降低更明显,主要体现在绝望因子及睡眠因子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8周后差异更明显,主要体现在绝望因子、睡眠因子及乐观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T治疗可以改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睡眠质量,降低绝望感,增加乐观积极性,从而减轻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降低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7.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6,(47)
目的探讨认知性心理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74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认知性护理组(37例)和一般护理组(37例),给予认知性护理组患者实施认知性心理护理干预,一般护理组患者则按照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水平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护理前认知性护理组患者抑郁评分为(17.33±4.63)分,一般护理组为(18.05±4.59)分,护理后认知性护理组患者抑郁评分为(4.69±1.12)分,一般护理组为(9.67±2.44)分,认知性护理组患者与一般护理组患者在护理后抑郁评分均出现了明显改善,且认知性护理组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一般护理组(P0.05)。结论认知性心理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护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有效减轻患者抑郁程度。 相似文献
8.
9.
袁心崧 《复旦学报(医学版)》2019,46(3):414-419
在第2周未达到早期改善(early improvement)的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继续维持原治疗方案只有3%能达到临床治愈,但尽管早期改善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却不理想。本综述整理现有的研究中除了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的减分率外,还有哪些指标能判断早期改善,早期改善的预测效果受到什么因素影响,能否协同这些因素提高早期改善的预测效果。用以指导早期换药,降低患者接受无效治疗的时间,降低治疗费用,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9,(90)
目的探讨与分析认知性心理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4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各22例,常规组采用常规老年抑郁症护理方法,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认知性心理护理干预,护理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HAMD),并对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HAMD评分(9.48±3.24)较常规组明显下降,抑郁程度明显改善;研究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95.45%,常规组护理有效率为72.73%,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认知性心理护理可明显改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认知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状况,评价心理干预和抗抑郁药物辅助治疗FD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0例符合FD罗马Ⅲ诊断标准和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和抗抑郁药物辅助治疗,并进行比较。结果 90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治疗6周后试验组消化不良各症状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症状自评量表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 FD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心理干预和抗抑郁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以我院2010—2012年老年抑郁症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1例,分别采用舒适性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当日和治疗一个月后Zung抑郁量表(SDS)评分、平均住院时间。随访半年,比较两组出院后服药时间。结果:两组治疗后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研究组治疗后SDS评分和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患者平均服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舒适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增强患者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认知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方法将56例抑郁症患者分为两组,认知结合抗抑郁药组(n=28)及单纯抗抑郁药组(n=28),治疗12周内每周随访1次,以后每月随访1次,共随访6个月。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4、8、12周及6个月后进行测评。结果 12周治疗结束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6个月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末两组抑郁症状的改善程度相似,两组HAMD评分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8、12周及6个月后,认知结合抗抑郁药组患者的HAMD评分分值明显低于单纯抗抑郁药组(P<0.05)。4周内两组CGI评分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8、12周以及6个月后认知结合抗抑郁药组患者CGI评分分值明显低于单纯抗抑郁药组(P<0.05)。结论认知结合抗抑郁药对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一抗抑郁药治疗,从远期效果上看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学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7月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积极心理学护理。比较两组用药依从性、抑郁情绪、自尊水平、生活质量、社会功能、认知功能。结果:观察组总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护理后,观察组抑郁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自尊水平、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健康指数、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完成分类数、正确应答数评分高于对照组,持续性应答数、错误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积极心理学护理干预在老年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药依从性、自尊水平,缓解抑郁情绪,改善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合并认知治疗对社区老年抑郁症患者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且经过充足抗抑郁药物治疗20周以上。症状部分缓解而未达到痊愈的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临床管理组(CM组)52例和合并认知治疗组(CBT组)54例,连续治疗20周。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入组前与治疗后4、10、20周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缓解率以及48周复燃率;并对治疗前后进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评定。结果治疗第4周末,CBT组HAMD总分、焦虑因子分显著下降;治疗第20周末,两组HAMD总分、焦虑因子分、睡眠因子分、抑郁因子分均明显下降,与CM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CBT组有效率为68.5%(37/54),CM组为42.3%(22/52);CBT组完全缓解率(24.1%)较CM组(13.5%)高;随访48周,CBT组复燃率(2212%)较CM组(42.3%)低;TCSQ结果显示,CBT组患者表现出更多积极的应对方式。结论抗抑郁药配合认知治疗是改善社区老年抑郁症残留症状的有效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复燃率,可能与患者应对方式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认知行为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6月~10月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的精神治疗和临床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的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为80%,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发现,实验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老年抑郁症的护理中应用认知行为的护理具有非常好的护理效果,患者恢复的效果好,并且治疗的满意度高,可以进行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
新型抗抑郁药西酞普兰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五羟色胺在精神疾病中的作用的知识来源于对选择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Ls)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20 世纪90年代,SSRLs取代了三环类抗抑郁剂(TCAs)成为抑郁症治疗的一线用药,其原因在于它们不仅具有与TCAs相似的疗效,同时具有相对较好的耐受性以及过量时较高的安全性。 西酞普兰是10多年前第一个在丹麦获得批准使用的SSRLs,1998年在美国上市,同其它SSRLs药物一样,西酞普兰最常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但是对其他多种精神障碍的症状同样有效,对于大多数患者,西酞普兰的推荐起始剂量为20mg d,最大治疗量为60mg d. 1 药效学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