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兵  李卫国 《中国保健》2006,14(12):101-102
目的通过对4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的回顾分析,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手术时机及手术原则.方法在积极抗感染药物治疗的同时,分别采取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择期、限期或急诊手术,彻底清除感染灶,同期行心内畸形矫治,瓣膜修复或瓣膜置换术,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结果42例术后体温、血常规恢复正常,心功能明显改善;16例术前血培养阳性者转为阴性.死亡3例,2例死于多系统脏器功能衰竭,1例急诊手术,感染未控制出现瓣周漏而死于心衰.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积极有效的方法;手术时机的选择是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而术前、术中、术后的合理用药是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感染性心内膜炎至今仍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虽然近年来对其诊断与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其死亡率仍维持在16%(11%~26%)左右。本文就其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化、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作了综合介绍,尤其是对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例特点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1年12月外科治疗的39例先心病继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其中单一畸形28例,多发畸形ll例,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接受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7.7%;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切口感染及脑出血各l例。术后随访5个月至5年,平均3.6年,复发l例,无晚期死亡病例。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外科治疗的绝对指征;早期治疗先心病有助于降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选择和围术期处理。方法回顾分析26例心脏瓣膜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和临床预后。结果术前死于恶性心力衰竭1例,术后随访25例,随访时间3个月~6年,无术后死亡,无再发感染。结论心脏瓣膜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风险大,死亡率高,正确掌握手术指征、术中彻底清除感染灶和围术期正确处理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诊治及预防。方法:对21例儿童IE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E21例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9例,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肺动脉瓣狭窄(PS)1例,主动脉瓣狞(AS)伴二尖瓣关闭不全(MI)1例,主动脉缩窄伴二尖瓣狭窄(MS)1例,法乐四联症(TOF)1例,VSD术后2例,完全性大血管转位(TGA)术后VSD残余瘘1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其中13例血培养阳性,12例心脏B超发现瓣膜赘生物。死亡1例,自动出院4例。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IE的主要基因疾病;对IE患儿首先应内科治疗,应积极预防IE高危儿。  相似文献   

6.
洪萍  张红  李儒正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7):3619-3620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特点,外科手术前后心律失常和肺动脉高压的变化,探讨本地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及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0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感染性心膜炎病人30例,手术28例,23例术前诊断为IE,18例术前彩超发现有赘生物(其中1例为右位心),5例术前诊断风湿性心脏病术中发现有赘生物经病理检查而确诊。急诊手术4例,择期手术24例,术前肺动脉高压13例,心律失常7例。[结果]28例手术,术后随诊1~36个月,术后心律失常减少到3例,1例轻度肺动脉高压。仅1例在术后出现瓣周漏,1例感染复发。[结论]感染性内膜炎在本地区多发生在风湿性心脏病基础上,以二尖瓣病变为主;手术治疗对肺动脉高压有显著性下降,急性心功能衰竭感染控制不好时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抗生素治疗的临床疗效与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5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抗生素治疗的临床疗效与特点.结果 5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27例(48.21%)血培养阳性,29例(51.79%)血培养阴性,主要病原菌为链球菌与葡萄球菌.选择的抗生素主要有头孢噻肟、青霉素钠、万古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呋辛、氨苄西林、哌拉西林、舒巴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等.经抗生素治疗,血培养阳性患者痊愈7例(25.93%),显效9例(33.33%),有效5例(18.53%),无效6例(22.22%),总有效率为77.78%;血培养阴性患者痊愈3例(10.34%),显效5例(17.24%),有效4倒(13.79%),无效117例(58.62%),总有效率为41.38%.血培养阳性患者抗生素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血培养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正确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心内膜炎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心脏病继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继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65例,手术原则是清除感染灶,矫治心脏畸形和恢复瓣膜功能,行室间隔缺损修补52例,动脉导管直视缝合8例,主动脉窦瘤修补2例,法洛四联症根治3例,同期行二尖瓣成形2例,三尖瓣成形12例,肺动脉瓣成形5例,二尖瓣置换2例,主动脉瓣置换3例,三尖瓣置换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2例,主动脉根部置换1例。结果1例急诊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死亡;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60例,随访6个月~10年,无1例死亡及心内膜炎复发。结论先天性心脏病继发感染性心内膜炎者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及有效的抗生素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感染性心内膜炎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一种较常见的心脏疾病。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广泛应用,IE的临床表现和病原体发生了显著变化,给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本文对我院近17年来收治63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讨论。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本组选择1980年至1997年在我院住院确诊的IE患者63例,男40例,女23例,平均年龄287±123岁(3~65岁)。1·2 IE诊断标准 ⑴不明原因发热1周以上;⑵病程中有心脏杂音改变或体循环栓塞或微血管炎表现;⑶血培养阳性;⑷M型或二维超声心动图发现心瓣膜…  相似文献   

10.
邵华 《浙江预防医学》2003,15(1):70-70,F003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或早期应用 ,感染性心内膜炎 (IE)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特别是无基础心脏病者发生IE人数有逐年增加趋势 ,给及时诊断及有效的治疗增加了难度 ,本文对 75例IE患者进行分析。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 75例患者为 1991~ 2 0 0 0年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符合 1997年美国心脏协会制定IE诊断标准[1 ] 的住院者 ,男 6 2例 ,女 13例 ;平均年龄 35 7岁 (16~ 6 3岁 )。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2 9例 ,先天性心脏病 13例 ,心肌病 3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例 ,无基础心脏病 2 8例。除 1例为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心内科12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住院患者,采用统一的调查表详细记录其病史及相关信息,根据其是否并发血管栓塞分为栓塞组与未栓塞组,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2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有20例合并血管栓塞,发生率为16.7%,其中14例患者存在赘生物;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患者患高血压15例占75.0%、糖尿病14例占70.0%、血培养阳性14例占70.0%、赘生物培养阳性14例占70.0%,赘生物≥10 mm 10例占50.0%;未并发血管栓塞组患者高血压50例占50.0%,糖尿病50例占50.0%、血培养阳性45例占45.0%、赘生物培养阳性40例占40.0%,赘生物≥10 mm 25例占25.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赘生物培养阳性及赘生物直径≥10 mm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亦并发血管栓塞的发生,赘生物培养阳性及赘生物直径≥10 mm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感染活动期应积极控制感染,能更好地预防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脏内畸形合并感染性心瓣膜炎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特点。方法回顾1997年2月-2003年2月10例心脏内畸形合并感染性心瓣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室间隔缺损4例,主动脉窦瘤破裂2例,右室流出道狭窄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2例。感染的心脏瓣膜分别为主动脉瓣4例。三尖瓣4例,肺动脉瓣1例,二尖瓣1例。合并瓣膜赘生物9例次,合并瓣膜穿孔4例次,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清除赘生物及修复穿孔,同时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右室流出道加宽补片术1例。结果患者术后7-14d体温及白细胞计数降至正常,应用抗生素28d后痊愈出院,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心脏内畸形患者并发感染性心瓣膜炎,如发现瓣膜赘生物形成或瓣膜穿孔,应视病情立刻手术或抗感染治疗后手术,术后根据血细菌培养或瓣膜赘生物培养情况应用抗生索28d,预防人工瓣膜及补片再度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主动脉畸形患者感染心内膜炎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对临床治疗进行指导.方法 选取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感染心内膜炎患者15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行病原菌分离和耐药性分析.结果 153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6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23株,占76.40%,革兰阴性菌30株,占18.63%,真菌8株,占4.97%,排名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酿脓链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37.27%、24.22%、13.04%、9.32%、3.73%;酿脓链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均为0,酿脓链球菌对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以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相对较低<7.00%,而对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性相对较高>50.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仅对利福平较为敏感,耐药率<6.00%,而对青霉素类药物、头孢类药物和红霉素均表现出了很高的耐药性,耐药率>80.00%;金黄色葡萄球菌除对青霉素耐药性特别高以外,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均<30.00%,其中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庆大霉素以及利福平的耐药性<10.00%.结论 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感染心内膜炎患者病原菌存在多样性,在治疗的早期可根据经验给予联合用药治疗,并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随时对药物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巨大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09年3月手术治疗的13例巨大食管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经食管钡餐造影及食管镜检查确诊12例,误诊1例.13例手术顺利,术后无食管瘘、食管狭窄等并发症,随访6个月至3年,12例巨大食管平滑肌瘤患者均无复发,1例食管平滑肌肉瘤患者术后10个月死于肿瘤复发.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巨大食管平滑肌瘤惟一有效的方法,多数病例可行黏膜外肿瘤摘除术;合并食管恶性病变者应行食管部分切除、胃-食管吻合术;内镜及胸腔镜手术治疗巨大食管平滑肌瘤有一定的局限性,应严格适应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冯丹 《现代保健》2010,(36):104-105
目的 探讨左半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行结肠一期切除吻合术的可行性,以促进手术疗效的提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20例左半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讨论手术时机及其手术方式在左半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中的应用.结果 20例患者均行结肠一期切除吻合术,出现吻合口瘘1例.结论 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是提高左半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真菌性心内膜炎的治疗策略。方法对2例心脏人工瓣膜术后并发严重真菌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者术后并发真菌性心内膜炎,均影响瓣膜功能,术后均反复住院,病例一,心脏术后45 d出现发热,返院复诊,予以急诊在体外循环下行再次二尖瓣置换术,术后赘生物培养为黄曲霉菌;病例二,心脏术后5个月在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壁赘生物清除,术后赘生物病理提示毛霉菌。2例患者均及时手术清除感染灶并进行规范抗真菌治疗,曲霉菌感染患者抢救无效,毛霉菌感染患者治愈,后者抗真菌治疗强度更大。结论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真菌性心内膜炎,预防是关键,治疗要及时、有效,抗真菌药物必须足量、足疗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36例心脏黏液瘤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心脏黏液瘤病例手术资料,左房黏液瘤25例,右房黏液瘤11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黏液瘤摘除。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随访1~3年心功能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术中应注意麻醉诱导与插管方法,选择恰当的手术径路,防止瘤体破碎、脱落造成栓塞,切除黏液瘤要彻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