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初中生情绪管理能力与人际归因倾向的状况,讨论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皖北地区抽取926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初中生情绪管理得分表现为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和较好的高于较差的(P < 0.01和P < 0.05),经常和监护人聊天的得分高于从不和偶尔的(P < 0.01),学习和生活令父母满意的高于不满意的(P < 0.01),与老师、同学关系较好高于较差和一般(P < 0.01);初中生人际归因倾向状况表现为男生能力得分高于女生(P < 0.05)。八和九年级能力得分均高于七年级(P < 0.05),九年级努力和情境得分均高于七、八年级(P < 0.05和P < 0.01)。独生子女情境和运气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P < 0.05)。父亲学历越低外控性因子运气得分越高(P < 0.05)。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能力和努力得分均高于一般的(P < 0.05),运气得分高于一般和较好(P < 0.01和P < 0.05)。从不、偶尔和监护人聊天的学生运气得分高于经常聊天的(P < 0.01);情绪管理能力得分与内控性因子努力成正相关(P < 0.01),与外控性因子情境成负相关(P < 0.01)。结论在家庭条件、父母学历等因素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家长选择正确的教养方式、加强和孩子的沟通交流、改善孩子的归因方式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自杀意念与人际关系的归因。方法:选取某一综合性大学2009届大一新生789名,收回有效问卷645份。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1%;大学新生在人际关系总体方面及成功和失败方面均倾向于作内归因;2有自杀意念大学新生较无自杀意念者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倾向于作外归因;在成功方面归因于运气,而在失败方面归因于背景和运气;3自杀意念与人际关系归因总分、外归因有显著正相关。在成功方面,与总分及背景、运气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与努力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而在失败方面,与总分及背景、运气、能力得分呈正相关;4人际失败时归因于外控背景、人际成功归因总分、人际成功时归因于内控能力三个变量对自杀意念均有正面影响。结论:不同的人际关系归因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影响,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形成与人际关系的归因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初三年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追踪调查初中一年级学生升入初中三年级后的心理状况变化。方法 随机抽取新乡市重点与非重点中学各一所 ,以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对该群体初中一年级时及升入初中三年级时分别进行评分 ,对两年级男女各因子及受试初三群体与初三年级常模进行比较。结果 初三年级与初三年级常模比较 ,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它各因子与总分均低于常模 (P<0 .0 1) ;初三年级的学生在躯体化、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及总分方面高于初一年级 (P<0 .0 5) ;女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及总分方面高于男生 (P<0 .0 5)。结论 该群体在初一年级及初三年级的健康水平令人满意 ,但初三年级较初一年级及女生较男生的心理问题多 ,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4.
刘亮  刘翠莲  赵旭东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5):3125-3131
背景 个体高愤怒倾向和愤怒压抑与其焦虑症状存在关联,家庭人际关系与个体焦虑亦相关,但家庭人际关系在愤怒影响焦虑的路径中发挥何种作用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大学生家庭人际关系在愤怒倾向和愤怒表达对焦虑影响中的调节作用,为大学生焦虑障碍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8年2-4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上海市某大学一、二年级学生2 451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量表修订版、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施测,评估被试的焦虑水平、愤怒倾向和愤怒表达,以及家庭亲密度、适应性、矛盾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大学生家庭亲密度、适应性、矛盾性在愤怒倾向和愤怒表达对焦虑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 986份(81.03%)。男女生焦虑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生焦虑得分与愤怒气质、愤怒反应、愤怒内部表达、愤怒外部表达、家庭矛盾性得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7~0.46,P<0.05),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得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4~-0.16,P<0.05)。男生家庭矛盾性在其愤怒气质对焦虑的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b'=-0.07,P<0.05);女生家庭适应性在其愤怒反应对焦虑的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b'=-0.26,P<0.05)。结论 大学生越易怒,越易出现焦虑症状。男生家庭冲突和情绪公开表达越多,越不容易因高愤怒倾向而出现焦虑症状。灵活和有弹性的家庭沟通模式是高愤怒倾向女生免受焦虑困扰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以新乡市第二中学和新乡市第九中学为整群分层抽样对象,在每所学校的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2~3个班,共抽取16个班682名被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测量初中生心理弹性水平,并分析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初中生心理弹性总分为98.57±15.92。男生的情绪控制、个人力因子得分高于女生(P<0.05),人际协助、支持力因子得分低于女生(P<0.05);男生的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因子得分与女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独生子女初中生的积极认知和个人力因子的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班干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人际协助、个人力、支持力因子的得分及心理弹性总分均高于非班干部(P<0.05);不同年龄初中生的目标专注、家庭支持、个人力因子得分及心理弹性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不同年级初中生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个人力、支持力因子得分及心理弹性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习成绩初中生...  相似文献   

6.
王维  阮曌  唐岩  黄芹  张勇辉  王珊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5):1879-1880,1882
目的:评价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水平及心理健康状况,探讨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小学生自我认识能力测量量表和小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量表作为评价工具,对云南安宁连然小学二、四年级每个年级各抽取两个班共192名学生进行整群问卷调查。结果:二年级学生除了在自我意识评价一般状况方面得分与四年级学生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三项得分均高于四年级学生(P<0.05),小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评分量表发现二年级和四年级比较,除性格缺陷和行为障碍二年级得分低于四年级,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余各项均无统计学差异。男生和女生比较除性格缺陷、不良习惯和特殊障碍无差异外,其余各项均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且男生分数高于女生。自我意识能力测量量表各分量表与小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评分量表各分量表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多项结果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四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评价低于二年级学生,且心理健康水平较二年级有所下降,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男生高,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学校教育中,应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健全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青岛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进一步做好医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运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系统"对青岛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评。结果医学院新生的总体状况良好,部分学生在性心理障碍、依赖、社交退缩、自卑等方面存在问题;医学院新生社交攻击、偏执、强迫、冲动、精神病倾向的因子得分较其他新生低(t=-4.747~-2.790,P<0.01);医学院新男生的冲动因子得分较其他新生男生低(t=-3.053,P<0.01);医学院新生女生社交攻击、偏执、强迫、冲动、精神病倾向因子得分较其他新生女生低(t=-3.686~-2.274,P<0.05);医学院新男生强迫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996,P<0.05)。结论医学院2010级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好于青岛大学总体平均水平,但部分同学存在性心理障碍、依赖、社交退缩、自卑、强迫等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医学类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及特点。方法:采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量表对护理学、临床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医学检验技术和预防医学专业全日制本科大学生2210人展开调查。结果:人际交往能力得分一年级>四/五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其中“自我表露能力”一年级得分最高(P<0.05);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情感支持能力和自我表露能力”得分较高(P<0.05);女生人际交往能力高于男生(P<0.05);担任职务大学生得分较高(P<0.05)。结论:医学大学生人际关系水平整体良好,医学专业知识技能与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机结合可助力未来医疗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年服刑人员的攻击行为与依恋的特征及其两者关系。方法采用攻击行为量表(AQ)和成人依恋量表(AAS)对413名成年服刑人员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方差分析发现,成人依恋中的焦虑,攻击行为中的愤怒、敌意、躯体攻击和攻击总分在犯罪类型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5.80,5.15,16.82,10.69,P〈0.001或P〈0.05)。愤怒、敌意、躯体攻击、言语攻击及攻击总分在依恋类型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14,34,17,7,83,22,75,P〈0.01)。罪犯的愤怒、敌意、躯体攻击和攻击总分与成人依恋中的亲近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r=-0.15--0.20,P〈0.01),而愤怒、敌意、躯体攻击、言语攻击及攻击总分与焦虑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r=0.30—0.52,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成人依恋中的焦虑和亲近两因子对罪犯的攻击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罪犯的攻击行为与成人依恋存在紧密关系。成人依恋中的焦虑和亲近两因子对罪犯的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攻击行为与人生意义之间的关系。方法:调查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150名护士人生意义与工作环境下产生的攻击行为状况。结果:精神科护士攻击行为发生率为28%,有攻击行为组在Buss和Perry攻击问卷各维度、意义体验得分均高于无攻击行为组;高工龄组护士在言语攻击性及愤怒得分高于低工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精神科护士身体攻击行为及敌意与人生意义体验及意义追寻,愤怒与人生意义体验之间均有显著正相关。结论:精神科护士的身心健康应得到必要措施的干预,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ndocfin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of adolescents. Methods The levels of cortisol (CORT), testosterone (T), prolactin (PRL), and growth hormone (GH) in saliva from 20 aggressive students and 20 non-aggressive control students were measured by radioimmunoassay (RIA). The students were matched for their gender, age, grade, stage of pubert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status of their families. Results The salivary T levels were 22.20±14.50 pg/mL and 19.54±12.52 pg/mL in aggressive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13.20±6.85 pg/mL and 5.24±3.03 pg/mL in non-aggressive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P〈0.05). The male aggressive students had a lower level of CORT in saliva than non-aggressive male students (P〈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alivary levels of PRL or GH between the aggressive and non-aggressive groups. Correlation analysis revealed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in male students between the salivary CORT levels and the aggression factor scores of the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 In addition, the data also showe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alivary T levels and the aggression factor scores of CBCL in female students.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alivary CORT level w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ive factor for aggressive behaviors in adolescent boys. The higher the CORT level, the less aggressive the boys were. Conclusion CORT and T levels may play a certain role in adolescent aggressive behavior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农村地区小学高年级儿童社交焦虑与养育状况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安徽省蚌埠和宿州农村地区5所小学的4~6年级学生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问卷调查1 026名,有效问卷852份,其中四年级265人,五年级291人,六年级296人;男生455人,女生397人;非留守儿童347名,留守儿童505名.问卷内容包括养育状况与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结果:农村地区小学高年级儿童社交焦虑总分在三个年级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它的两个维度,害怕否定评价评分五、六年级均比四年级高(P<0.05和P<0.01),社交回避及苦恼方面四年级比六年级高(P<0.05);社交焦虑总分及其两个维度在不同的性别和留守类型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农村地区儿童养育状况和社交焦虑的关系分析显示,父亲打工时间、父亲探望频率、犯错误时父亲的态度、母亲最关心的问题对社交焦虑水平均有一定影响(P<0.05).结论:改善农村地区儿童的养育状况如增加父亲探望频率、改善孩子犯错误时父亲的态度以及改变母亲关心孩子的方向和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社交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攻击行为测试参数作为怒情绪大鼠行为学评价方法的复测信度。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应用居住入侵配合社会隔离慢性应激造成大鼠出现典型"怒"情绪改变。通过组内相关系数(ICC)和一致性系数(Kappa)对实验进行复测信度检验,参数如下:潜伏期(latent time)、攻击次数(number of attacks)、攻击持续时间(attack durations)、撕咬次数(numberof bites)、攀压持续时间(on-top durations)、混和攻击行为得分(composite aggression)。结果①Kappa结果表明,仅混和攻击行为得分(Kappa=0.662,P<0.001)具有高度的可信度,攻击持续时间(Kappa=0.533,P<0.001)具有中等的可信度,其余参数可信度较弱;②ICC结果表明,攻击次数(ICC=0.834,P<0.001),攻击持续时间(ICC=0.898,P<0.001)、混和攻击行为得分(ICC=0.910,P<0.001)具有极高的可信度,潜伏期(ICC=0.671,P<0.001)具有高度的可信度,其余参数可信度一般。结论混和攻击行为得分可以作为怒情绪大鼠攻击行为评价的稳定参数,具有较好的复测信度;怒情绪大鼠攻击行为结果亦受环境因素和怒情绪本身亚型分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延边大学护理学院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延边大学护理学院不同年级、不同学历在校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延边大学护理学院1033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进行测评,对不同年级(一、二、三、四年级)、不同学历(高职、专科、本科)大学生各因子得分进行比较,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并分析不同年级大学生SCL-90心理问题者所占比例。结果:各因子平均总分二、四年级明显高于一年级(P〈0.05~0.01),二年级明显高于其他3个年级(P〈0.05~0.01);本科生各因子得分最高,其中人际敏感、精神病性得分明显高于高职(P〈0.05);我校本、专科生各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北京市大学生和全国大学生,中专生各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中学生综合样本(P〈0.05~0.01);二年级学生I〉2分的阳性项目数比例较高。结论:一年级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较好,二年级心理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三、四年级心理卫生状况趋于稳定;高职生和专科生心理卫生状况较好;与全国大学生相比,我校护理学院本、专科及中专生的心理卫生状况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延边地区朝鲜族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状况.[方法]整群抽取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朝鲜族中小学校30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自编一般情况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延边地区朝鲜族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总体水平得分明显低于我国城市常模(P<0.01),但在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分量表得分上,朝鲜族中小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我国城市常模(P<0.05);朝鲜族男生与女生自我意识总体水平及自我意识各方面发展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朝鲜族学生在自我意识总分、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幸福与满足分量表得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小学5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得分最高.[结论]延边地区朝鲜族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总体水平较低;不同年级朝鲜族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水平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某高校医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安徽省某医学院各年级726名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调查医学生健康素养情况.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结果:女生健康素养总分及知识素养、行为素养得分均高于男生(P<0.01),家庭月收入≥3 000元者态度素养得分高于<3 000元者(P<0.05),不同健康状况的医学生知识素养得分、态度素养得分、行为素养、健康素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健康素养得分和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健康素养3个维度得分均低于女生(P<0.01).不同年级医学生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得分、基本保健得分、安全与急救得分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健康状况好的医学生和健康状况一般的医学生3个健康素养维度得分均高于健康状况不好的医学生(P<0.05~P<0.01).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农村和城镇、听过讲座与未听过讲座、父母亲不同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及月生活费不同水平医学生的3个健康素养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健康素养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年级、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等.结论:高校医学生的健康素养处于中等水平,其3个维度的健康素养水平不均衡.可以从医学生的专业、年级、性别、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是否参加健康讲座等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叶艳晖  彭淑娜  薛妙莹 《重庆医学》2015,(23):3239-3241
目的:探讨感戴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影响,以期为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提供积极正面的能量。方法采用感戴问卷、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广东省5所高校共53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总检出率为46.4%。(2)感戴存在性别和年级交互作用(P <0.05),大一、大二、大四男生及大三女生感戴水平显著高于大三男生(P <0.01);男大学生在与人交谈、待人接物、异性交往及人际关系困扰总分上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P <0.01);大三学生交际交友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和大四学生(P <0.05)。(3)大学生感戴与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及与人交谈、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异性交往4个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P <0.01),不同感戴水平的被试在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及各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感戴对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及各因子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 <0.01)。结论大学生感戴与其人际关系困扰关系密切,感戴能有效地预测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儿童攻击性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行为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家庭环境量表、Pier-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181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其中男生79名、女生102名)进行测评。结果儿童行为量表中男生的攻击性因子与家庭环境量表的道德宗教观因子、自我意识量表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222,r=-0.224,P〈0.05),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M1)、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F5)呈显著正相关(r=0.228,r=0.219,P〈0.05);女生的攻击性因子与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因子、父母养育方式量表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286,r=-0.212,r=-0.216,P〈0.01或P〈0.05),与父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23,P〈0.05);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自我意识量表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对男生的攻击性具有预测作用,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因子、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对女生的攻击性具有预测作用。结论良好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及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9.
宋佩佩  王立金  李勇辉  焦东亮  凌强 《安徽医学》2023,44(11):1368-1373
目的 调查甲基苯丙胺成瘾者攻击行为特征,探讨其与冲动性、心理健康的关系,为甲基苯丙胺成瘾者攻击行为的科学管理与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抽取蚌埠强制隔离戒毒所2020年7~12月的男性甲基苯丙胺成瘾者154名和社区的健康对照组65名,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毒品使用情况调查表、Buss-Perry攻击问卷、Barratt冲动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测量其攻击行为、冲动性及心理健康情况;以攻击行为总分的中位数分为高攻击性组与低攻击性组,比较高攻击性组和低攻击性组的冲动性和心理健康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多元线性回归、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分析甲基苯丙胺成瘾者攻击行为与冲动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 甲基苯丙胺成瘾组攻击行为、冲动性、心理健康水平的得分高于健康对照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基苯丙胺成瘾者高攻击性组在冲动性、心理健康水平因子得分高于低攻击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甲基苯丙胺成瘾者的攻击行为与吸毒时间、冲动性、心理健康得分呈正相关(r=0.187、0.570、0.524,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吸毒时间、冲动性、心理健康水平对攻击行为有显著预测作用(B=0.054、0.484、0.118,P<0.05),运动冲动因子在吸毒时间和攻击性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效应量0.025(t=1.224,P>0.05)。结论 吸毒时间长、冲动性水平高、心理健康水平低的甲基苯丙胺成瘾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