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脑外伤患者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并验证预测脑外伤患者30 d内死亡率及6个月预后不良率的预测模型。方法收集1 016例中重度脑外伤患者临床资料用作预测模型建立数据。系统分析入院相关危险因素与预后关系,Logistic回归建立不同的预测模型,通过拟合优度检验和计算C统计值(ROC曲线下面积)观察模型性能。内、外部验证模型并最终确定预测模型,开发脑外伤患者预后预测工具。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运动GCS评分下降、异常CT特征和异常常规实验室检查是脑外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入院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性能良好(拟合优度检验P>0.05,C统计值0.709~0.882)。内部验证表明模型无过度乐观,外部验证证实预测模型外部适用性强(拟合优度检验P>0.05,C统计值0.844~0.992)。结论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早期、简单且准确地预测脑外伤患者的预后,脑外伤患者预后预测工具可用于临床辅助临床决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中出血的危险因素,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方法选择接受胃ESD术治疗患者96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单因素、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早期胃癌、病变直径>5 cm、病变部位贲门-胃底、术中粘连是胃ESD术中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良好,预测胃ESD术中出血的AUC为0.892,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00%、77.27%。 结论病理类型为早期胃癌、病变直径>5 cm、病变部位贲门-胃底、术中粘连是胃ESD术中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良好,对危险因素加以防控可以降低术中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胡海娟  邹圣强 《重庆医学》2016,(16):2220-2222
目的:筛选耐药结核病(DR‐TB)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确诊的126例DR‐TB患者为病例组和126例非耐药性结核病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收集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用 H‐L χ2检验来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用ROC曲线下面积来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复治结核、第1次治疗时间大于8个月、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肺结核病灶数大于3个、合并糖尿病是DR‐TB的独立危险因素。 H‐L χ2检验(χ2=8.760,P=0.363),ROC 曲线下面积为0.826,95% CI(0.766,0.886)。结论研究中拟合的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准确率较高,对DR‐TB发生风险的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郭小花  陈茜  赵晴  王会  潘永英  王怀贞  宋兴荣 《广西医学》2021,43(23):2774-2778
目的 探讨小儿全身麻醉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建立小儿苏醒延迟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4例在全身麻醉下行非日间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小儿苏醒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小儿苏醒延迟的预测模型.另选取412例在全身麻醉下手术的患儿作为验证人群,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评价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 年龄≤6.5个月、术中未使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术后低血糖、恢复室体温≤35.5℃为小儿全身麻醉苏醒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预测小儿苏醒延迟的模型为:(P=1/1+e-1.143+0.302×X1+1.484×X2+1.118×X3+1.261×X4),其中X1为年龄≤6.5个月,X2为术中未使用BIS监测,X3为术后低血糖,X4为恢复室体温≤35.5℃.该预测模型的区分度较好(ROC曲线下面积=0.891,敏感度为84.1%,特异度为89.3%)、校准度较好(H-L拟合优度检验显示P>0.05).结论 年龄≤6.5个月、术中未使用BIS监测、术后低血糖、恢复室体温≤35.5℃的小儿全身麻醉后苏醒延迟的发生风险增高.所建立的模型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小儿全身麻醉苏醒延迟的发生,有助于麻醉医生提前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减少小儿全身麻醉苏醒延迟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预测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y,PI)愈合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评价,探索其在PI愈合预测中的适用性。方法:多中心回顾性收集3家三级甲等医院2017年1—12月PI上报登记表及PI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PI患者出院时创面愈合情况将其分为愈合组与未愈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PI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绘制可视化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对模型进行校准度评价并绘制校正曲线。采用ROC曲线以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ROC)对模型进行区分度评价。用灵敏度和特异度确定预测PI愈合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截断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白蛋白水平、Braden评分、PI分期、PI面积和住院时间是影响PI愈合的独立因素。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4.199,P=0....  相似文献   

6.
朱玉平  陆冬玲  王大寿 《西部医学》2024,36(3):382-386+392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椎体压缩性骨折(PWVCF)的危险因素以建立该人群的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2021年11月在我院就诊并符合本研究入组标准的绝经后女性(PW)患者123例,根据患者椎体是否骨折分为骨折组(n=75)和非骨折组(n=48),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的差异性,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WVCF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采用R4.2.1软件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并校正曲线,ROC曲线确定Nomogram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首诊年龄、绝经年龄、外伤史、体重、腰椎骨密度(LSBMD)等可能是PWVCF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诊年龄(OR=1.107;95%CI:1.043~1.174)、外伤史(OR=0.185;95%CI:0.05~0.681)、LSBMD(OR=0.515;95%CI:0.342~0.774)是影响PWVC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Nomogram预测模型校正曲线斜率≈1,Hosmer-Lemeshow检验提示该模型拟合优度好(χ2=9.682,P=0.2881)(P>0.05),C-指和ROC曲线AUC值为0.847,ROC曲线AUC值的95%置信区间为0.7734~0.9203,暗示该模型预测效果良好。结论 首诊年龄、外伤史、LSBMD是PWVCF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建立的Nomogram预测模型提高判断高危人群的效率,为该人群VCF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提供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晏佳  王亚旭 《重庆医学》2016,(6):775-778
目的 比较生理学和手术严重程度评分系统(POSSUM)、p-POSSUM、o-POSSUM、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4种评分系统在对接受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并发症率和病死率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通过使用POSSUM、p-POSSUM、o-POSSUM及APACHEⅡ4种评分系统对306例术前或术中病理诊断已明确并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进行评估.对评分系统的预测能力将使用受试者特征面积(ROCs)、Hosmer-Lemeshowx2拟合优度检验,t检验和x 2检验进行评估.结果 并发症率总体为33.99%,POSSUM系统的预测并发症率平均值为36.61%[总体实际值/预测值(O/E)=0.93,P>0.05,AUCs=0.79,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05].病死率总体为2.94%,p-POSSUM的预测病死率平均值为3.22%(总体O/E=0.91,P>0.05,AUCs=0.76,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05)和o-POSSUM的预测病死率平均值2.32%(总体O/E=1.26,P>0.05,AUCs=0.88,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05)相当,与POSSUM的平均病死率预测值8.51%(总体O/E=0.34,P<0.05,AUCs=0.63,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05)和APACHEⅡ的平均预测值10.31%(总体O/E=0.28,P<0.05,AUCs=0.63,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05)相比,在预测病死率中有较高的价值.结论 预测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率时POSSUM评分系统的预测价值较高;预测病死率时p-POSSUM和o-POSSUM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进展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非手术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03例,根据颅内出血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n=46)和非进展组(n=57).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HCT1)、受伤至第二次CT检查时间(HCT2)、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首次及复查CT血肿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GCS、HCT1、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计数及复查CT血肿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可能性较大(OR<1,P<0.05).结论 对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对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应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9.
杨默  赵胤杰  田铸  王伟  向强  李科 《西部医学》2022,34(6):834-838+842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进展性出血预测系统的初步建立与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20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部收治的282例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分为进展组(n=62)和非进展组(n=220),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部位、受伤机制、损伤类型(单一/多发颅脑损伤)、对光反射、GCS评分、多项生理指标和CT分级等资料,采用ROC 曲线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根据回归系数β赋值后建立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进展性出血预测系统。 结果年龄(≥56.5岁)、合并多种颅脑损伤、对光反射(迟钝)、GCS评分(9~12分)、白细胞(WBC,≥14.76×109/L)、凝血酶原时间(PT,≥11.25 s) 、D-2聚体(D-dimer,≥10.51 mg/L)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7.4 s)等8个指标为进展性出血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赋分后形成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进展性出血预测系统,并划分了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四个危险分层,四个危险分层患者进展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4%、17.5%、46.4%、91.4%。结论建立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进展性出血的预测系统可以早期、方便、准确地进行伤情评估。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7,(9):1190-119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116例,根据是否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损伤分为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组(n=51)和非进展性出血损伤组(n=65),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GCS评分、第一次CT时间、第二次CT血肿量、PT、INR、D-D、FPD及PLT水平是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GCS评分、第一次CT时间、D-D、PLT、FDP及INR水平确定为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进展性出血损伤组恢复良好率,低于非进展性出血损伤组(P<0.05);进展性出血损伤组残疾率、植物生存率及病死率,高于非进展性出血损伤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相对较多,应该根据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预防,改善患者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11.
创伤性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进展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非手术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03例,根据颅内出血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n=46)和非进展组(n=57).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HCT1)、受伤至第二次CT检查时间(HCT2)、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首次及复查CT血肿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GCS、HCT1、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计数及复查CT血肿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可能性较大(OR<1,P<0.05).结论 对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对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应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12.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指外力导致的大脑的损伤,是致死率和致残率居全身创伤首位的疾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是其严重合并症之一,也是颅脑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凝血功能紊乱是其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颅脑创伤患者中老年人的比例逐渐上升,同时年龄是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老年颅脑创伤患者更易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一旦发生,其病情往往较非老年患者更严重,预后更差。因此,研究老年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凝血指标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相关性及各凝血指标对PHI的预测价值,有利于临床参考以早期发现,及时诊治。本文主要结合相关文献综述老年患者创伤性脑损伤后凝血指标与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方法:按血肿发生的部位、发生的时间、与GCS及原发颅脑损伤的关系、对收集本院脑外科63例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3例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其中硬膜外血肿12例,硬膜下血肿15例,脑内血肿29例,多发性血肿7例。发生时间多在伤后24h内76%(48/63)。按入院时格拉斯哥昏分级(GCS)评分以9~12分为多57%(36/63);伤后低血压,缺氧,凝血障碍,术后颅压下降失去填塞效应、是进展性出血损伤发生的重要因素。结论:颅脑外伤首次CT有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骨折均有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的可能,GCS评分9~12分为多(57%)。大多发生在伤后24h内,细致观察及颅内压监测,每4~6h复查CT多能早期发现,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张施远  龙勇  曾春  石海平  蒋永明 《西部医学》2014,(12):1617-1619
目的 探讨创伤性进展性颅内血肿(PHI)的发病机制、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早期诊治措施.方法 对476例颅脑外伤患者发生PHI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血糖、凝血功能、血压、血肿部位、血肿类型、血肿体积、是否合并SAH)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资料中发生PHI 68例,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年龄(P=0.019)以及是否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P=0.008)为影响创伤后颅内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PHI的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P<0.01).预后按照GOS评分,恢复良好47例,轻残7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5例.结论 进展性颅内血肿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SAH密切相关;伤后严密观察意识状态、动态复查CT、使用无创颅内压监护有助于早期发现PHI,首次CT扫描后4小时内复查CT是早期发现PHI的关键时间.  相似文献   

15.
D-二聚体在创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创伤后血浆D-二聚体变化及其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颅脑创伤患者(PHI组48例,非PHI组6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D-二聚体浓度对PHI发生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PHI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PHI发生的关系。结果PHI组的D-二聚体浓度为(7.08&#177;3.87)mg/L,非PHI组为(4.34&#177;3.21)mg/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和D-二聚体浓度与PHI的发生有关(分别为OR=0.407,95%CI:0.132—0.825,P=0.018和OR=1.254.95%CI:0.980~1.374,P=0.021)。ROC曲线推算D-二聚体浓度的最佳临界值为4.05mg/L,此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和70%,大于此值PHI的发生率达74,1%。结论颅脑外伤后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可作为PHI发生的一个预判指标,结合影像学检查及其他相关临床因素分析可以更好地预判和及时诊断颅脑创伤后PHI的发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型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116例.根据是否出现颅内进展型出血分为进展性出血组和非进展性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受伤后首次CT的检查时间、昏迷评分、受伤到第二次CT检查的时间、凝血功能、首次CT和复查CT出血量等。采用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进展性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结果患者年龄大、入院时GCS分数高、受伤到第一次CT时间短、D—D水平高、FDP水平高、PLT水平高、INR大是创伤性脑损伤后颅内进展型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影响创伤性脑损伤后颅内进展型出血的危险因素较多,了解这些因素,做到积极预防和治疗,以降低对患者的危害,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小型猪脑外伤急性颅内高压并失血性休克模型,模拟多发伤失血性休克合并脑外伤急性硬膜外血肿,分析其形态学改变。方法对16只实验用小型猪,采用简易脑皮层气击装置致伤一侧脑额叶,硬膜外球囊法致急性颅内高压,改良Wigger氏休克模型法致失血性休克。观察模型制备前(T01)及放血完成后即刻(T0)、15min(T15)、30min(T30)、60min(T60)五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于T01和T60两个时间点测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随机选取2只动物,于模型制备前和制备后6h分别行头颅冠状位CT和MRI检查。模型制备后6h,随机选取2只动物分别行脑大体病理、HE染色观察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与T01时间点比较,T0时间点MAP和CPP明显下降,ICP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间点比较,T15、T30和T60时间点的MAP、ICP和CCP无明显变化(P〉0.05)。T60时间点SjvO2较T01时间点明显下降(P〈0.05)。影像学检查发现,创伤性硬膜下出血,中线偏移,对侧脑室扩张。HE染色观察发现,创伤灶及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周隙出血,白质区淤点性出血以及灰质挫裂伤。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创伤灶、周围和对侧脑组织表现为严重程度递减的改变,包括神经元坏死、变性,轴索脱髓鞘,线粒体肿胀,内皮细胞水肿等形态改变。结论采用控制性脑皮层冲击、硬膜外球囊及股动脉放血方法建立的小型猪脑外伤急性颅内高压并失血性休克组合模型,可模拟临床多发伤失血性休克并脑外伤急性硬膜外血肿,并能用于CPP和脑氧供需平衡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预后的预测在临床决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其重点是探讨特定患者或疾病相关特征对预后的影响.由于传统预测TBI患者预后的指标较为局限,探索新兴生物标记物及开发新模型渐成为近年来预测研究的热点.TBI预后预测因素的研究从不同的人群特征、患者差异、研究终点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