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正常阴道分娩和选择性剖宫产对初产妇下尿路解剖位置的影响,以及选择性剖宫产是否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有预防作用.方法 正常阴道分娩组孕妇(16例)和选择性剖宫产组孕妇(15例)于孕38 ~ 40周、产后6 ~ 8周、产后2年分别进行会阴超声及尿动力检查,分析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度(UVJ-M)的变化,及其在两种分娩方式间的差异.无分娩史的非妊娠女性20名为对照组,于排卵期行会阴超声及尿动力检查.结果 妊娠晚期的UVJ-M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并持续到产后2年.两种方式分娩后6 ~ 8周的UVJ-M均较妊娠晚期轻度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选择性剖宫产组的UVJ-M在产后2年较妊娠晚期下降明显(P<0.05).两种分娩方式相比,UVJ-M在产后6 ~ 8周和产后2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产妇在妊娠晚期膀胱颈活动度明显增加,并持续到产后2年,选择性剖宫产对其并无明显的保护作用;妊娠本身可能是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经阴道超声评价二次妊娠期女性盆底结构的变化,寻找二次妊娠期压力性尿失禁(SUI)的诊断界值.方法 选取我院产检孕妇(120例),分为首次妊娠组(60例)与二次妊娠组(60例),依据有无SUI将二次妊娠组分为SUI组(33例)与非SUI组(27例),均行经阴道超声检查,比较2组间超声参数的差异;构建各超声指标诊断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将108例产妇分成2组,剖宫产组及阴道顺产组,每组54例.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患者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结果 阴道顺产组产后6~8周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患病率为18.51%(10/54),盆底脏器脱垂(POP)的患病率为75.93%(41/54),剖宫产组产后6~8周SUI的患病率为3.70%(2/54),POP的患病率为40.74%(22/54),阴道顺产组产后6~8周的SUI的患病率、POP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顺产组产后16~20周SUI的患病率为7.41%(4/54),POP的患病率为64.81%(35/54),剖宫产组产后16~20周SUI的患病率为1.85%(1/54),POP的患病率为53.70%(29/54),阴道顺产组产后16~20周SUI的患病率及POP患病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POP及SUI的发生率,但对于远期影响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分娩方式与孕周、新生儿体重、新生儿窒息的关系.方法:将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82例双胎妊娠的产妇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组孕产妇的孕周及新生儿体重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P<0.01);2组第1胎分娩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第2胎分娩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组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结论:正确选择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将有利于降低新生儿的窒息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产科相关因素及不同分娩方式对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博爱县人民医院114例初产妇,按照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分娩组,各57例。对比两组产后2个月SUI发生情况,测定膀胱颈活动度(UVJ-M)及尿道旋转角度。结果阴道分娩组产后SUI发生率高于剖宫产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8周阴道分娩组UVJ-M与尿道旋转角度大于剖宫产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产钳助产、产前SUI、会阴撕裂、子宫脱垂、雌激素治疗均为产后SUI危险因素。结论阴道分娩会提高产后SUI发生风险,阴道分娩、产钳助产等均为产后SUI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阴道顺产与剖宫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顺产组和剖宫产组,对所有产妇进行产后随访,依据相关妇科和手法检查进行盆底功能检测,并配合盆底功能诊断仪及国际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进行调查,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早期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率、盆底肌力受损率及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结果:阴道顺产组阴道前壁脱垂率为93.33%,阴道后壁脱垂率为78.67%,子宫脱垂率为38.67%,明显高于剖宫产组的65.33%、26.67%和1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盆底深层肌力受损率为33.33%,盆底浅层肌力受损率为52.00%,与剖宫产组的32.00%和50.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SUI发生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可以降低阴道和子宫脱垂的发生率,但并不能减少产后SUI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的分娩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871例分娩产妇,采用电话或信访形式调查,共回收问卷2 784份,将其分为阴道分娩组(1 931例)和剖宫产组(853例),对两组产妇的年龄、孕期、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产后SUI的发生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阴道分娩组产后SUI的发生率(39.41%)明显高于剖宫产组(31.42%)。此外,孕期尿失禁、新生儿出生体重过大、第二产程过长、产钳分娩、会阴裂伤也是产后SUI的诱因。结论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可以降低产后SU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孕周双胎妊娠病例的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分娩的孕周分别为28~33+6周,34~36+6周及37~39周(分为A、B、C3组)的270例双胎妊娠孕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在不同孕周,分娩方式与产妇分娩并发症、胎位、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窒息率的关系,同时记录了绒毛膜性与分娩孕周的关系.结果 3组孕周中,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阴道分娩组第2胎新生儿窒息2例,剖宫产组第2胎新生儿窒息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剖宫产组新生儿体质量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50%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及51%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于34~36+6周剖宫产终止妊娠.结论 暂无确切证据证明在某一孕周剖宫产对于妊娠结局优于阴道分娩,但随孕周及胎儿体质量的增加,应放宽剖宫产指征,以避免阴道试产过程可能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剖宫产与经阴道分娩对再生育者产后近期盆底功能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将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妇产科进行分娩的130例经产妇分为阴道分娩组(65例)和剖宫产组(65例),比较两组盆底功能[Oxford盆底肌力强度、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性生活质量、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底器官脱垂(POP)发生情况。结果 产后6周剖宫产组Oxford骨盆底肌力强度评分比阴道分娩组高,PFIQ-7问卷评分比阴道分娩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周剖宫产组Oxford骨盆底肌力强度评分比阴道分娩组高,PFIQ-7问卷评分比阴道分娩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SUI、POP发生率均比阴道分娩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后6周女性性生活质量问卷各维度评分均比阴道分娩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后24周女性性生活质量问卷各维度评分均比阴道分娩组高,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对再生育者产后近期盆底功能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小,但随着时间推移,差异逐渐减小,临床应慎重选择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0.
郑颖  杨帆 《重庆医学》2018,(14):1885-1888,1895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雌激素、孕激素、松弛素(RLX)及阴道壁各激素受体表达水平与妊娠期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关系.方法 将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健康孕产妇93例(包括SUI组47例,非SUI组46例),于孕37~40周时抽血,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雌三醇(E3)和孕酮(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RLX水平;SUI组中42例和非SUI组中44例于其分娩时取阴道后壁全层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测定盆底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RLX受体(LGR7)的表达.结果 SUI组与非SUI组孕妇血清E2、E3、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UI组孕妇血清RLX水平明显高于非SUI组(P<0.05).SUI组盆底组织ER的阳性表达强度低于非SUI组,SUI组盆底组织PR、LGR7的阳性表达强度高于非SU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血清RLX水平和盆底组织中LGR7的表达与E2、E3、P均无相关性(P>0.05);盆底组织中LGR7与ER无相关性,与PR呈正相关.结论 妊娠晚期雌激素、孕激素、RLX对盆底支持组织的生物活性由其受体表达的水平介导发挥;PR可能对LGR7有正性调节作用,其与妊娠期SUI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周林容 《医学综述》2013,19(7):1330-1331
目的比较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产科处理方式,探讨阴道分娩可行性及注意事项。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的220例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符合阴道试产指征进行分组,其中60例符合阴道试产指征者为阴道试产组,160例不符合阴道试产指征或不同意试产者行再次剖宫产为剖宫产组。选取同期行阴道分娩或剖宫产的初产妇进行对照,其中初产阴道试产60例,初产剖宫产160例,分别与剖宫产术后行阴道分娩或再次剖宫产产妇的母婴结局进行比较。结果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实施阴道分娩,其产时出血量、产程、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率与初产妇行阴道分娩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的产时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感染率、住院时间均高于初产妇剖宫产(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在排除阴道分娩禁忌证后,可选择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12.
罗玥 《基层医学论坛》2005,9(3):201-202
目的探讨双胎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将本院98例双胎妊娠产妇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的孕周、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体重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P<0.01),两组第1胎分娩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第2胎分娩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组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结论正确选择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将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将2000年1月-2007年12月106 例双胎妊娠产妇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组的孕周、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体重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P〈001),2 组第 1 胎儿分娩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 2 胎儿分娩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组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选择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将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14.
邢玲玲 《医学综述》2012,(19):3328-3329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头位脐带绕颈的处理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单胎头位脐带绕颈足月妊娠产妇共280例,上述病例均无产科合并症、相关并发症。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阴道分娩组均在局麻下行左侧会阴侧切分娩。剖宫产组均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剖宫产术。其中阴道分娩组160例;剖宫产组120例。观察脐带绕颈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窒息及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的影响。结果阴道分娩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脐带绕颈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脐带绕颈1周妊娠病例可建议实施自然分娩,脐带绕颈>2周的可建议实施剖宫产进行分娩。  相似文献   

15.
黄丽莉 《河北医学》2006,12(2):153-155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将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106例双胎妊娠产妇按分娩方式分阴道产及剖宫产两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的孕周、产后出血率无显著差异(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体重显著高于阴道产组(P<0.01),两组第1胎新生儿窒息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第2胎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组显著低于阴道产组(P<0.05)。结论:双胎妊娠分娩方式的正确选择,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16.
妊娠及分娩对盆底肌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妊娠及分娩后妇女和正常妇女的盆底肌力,了解妊娠及分娩对盆底肌力的短期影响。方法将183例在本院就诊的孕产妇分为顺产组和剖宫产组,使用盆底肌电生理仪分别检测其产前及产后盆底肌肌力,并与166例正常妇女进行评估及比较。结果妊娠组盆底肌力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和正常组中的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8周顺产组盆底肌力较剖宫产组肌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14周顺产组盆底肌力与剖宫产组盆底肌力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产及选择性剖宫产对盆底肌肌力的影响在产后3个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7):82-84+96
目的探讨宫颈扩张球囊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1月存在引产指征的足月妊娠孕妇9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缩宫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宫颈扩张球囊治疗。对两组孕妇的宫颈成熟度总有效率、Bishop宫颈成熟度评分、临产时间、第一产程、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转入NICU占比及新生儿体质量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87%)高于对照组(7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促宫颈成熟前Bisho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促宫颈成熟后Bishop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产时间、第一产程均低于对照组,而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转入NICU所占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扩张球囊应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及引产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在缩短临产时间的同时提高阴道分娩率,值得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raumatic damage to fascial and muscular support structures during childbirth may be a major factor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 and 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spectively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different childbirth strategies on POP and SUI.
Methods A total of 120 selected pregnant women were recrui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vaginal delivery group (n=72) and selective cesarean delivery group (n=48). The women were questioned with SUI sheet and estimated with POP quantification (POP-Q) within 6-8 weeks after delivery. The correlations of SUI and results of POP-Q with the strategies of delivery were analyzed, ttest, X2 test, and the Mann-Witney test were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Among the 120 women, SUI was developed during 29-30 gestational weeks in 20 patients (16.6%), of whom 14 (70%) had symptoms of SUI till 6 weeks postpartum. Totally 20 (16.6%) women had SUI symptoms after delivery. The prevalence of postpartum SUI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SUI during 29-30 gestational weeks (P〈0.001). In the vaginal delivery group, 100% of the women suffered form urinary prolapse 6 weeks postpartum, while 87.5% of those in the selective cesarean delivery group developed POP (P〈0.01). The percentage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degree urinary prolapse in the vaginal delivery group were 20.8% and 79.2%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selective cesarean delivery group (64.6% and 22.9%; both P=0.000).
Conclusions Pregnancy and delivery play an etiologic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I and POP. The onset of SUI during late pregnancy implies a significant risk of postpartum SUI symptoms. The prevalence of PO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after vaginal delivery than after cesarean delivery.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PPH)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及防治方法,为改进PPH的防治措施提供临床资料。方法:通过回顾性病例调查研究调阅2002年1~12月、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2012年1~12月3个时间段住院分娩产妇病历,等距随机抽样选300份、596份、598份(分别为A组、B组、C组),分析PPH及严重PPH(SPPH)发生率、分娩前后血红蛋白(Hb)水平、PPH的高危因素、药物及手术止血方法的应用。结果:以常规方法估算出血量,3组间阴道分娩PPH及SPPH发生率、剖宫产术分娩PPH及SPPH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剖宫产术分娩PPH发生率高于阴道分娩(PP>0.05);3组剖宫产术分娩出血量均高于阴道分娩(PPPPP结论:常规方法估算产后出血量明显偏低,有效及时估算出血量的方法有待改进。胎盘因素、巨大儿导致的剖宫产术中SPPH发生呈上升趋势,降低不合理的剖宫产率及加强孕期保健有助于防治PPH。  相似文献   

20.
张海波  余加林  艾青  徐艳珍 《重庆医学》2012,41(21):2157-2159
目的探讨剖宫产对新生儿出生后3d内肠道细菌定植的影响。方法以83例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均为配方奶喂养,分为剖宫产组(n=44),自然分娩组(n=39)。采集生出后3d内每天的粪便标本,通过real-time PCR技术对新生儿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日龄1、2、3d剖宫产组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数量的对数值(lg copies/g)分别为5.65±0.64、6.36±1.00、6.69±1.06,自然分娩组分别为5.69±0.75、7.19±1.15、7.49±1.29;日龄1、2、3d剖宫产组粪便标本中乳酸杆菌数量的对数值分别为4.66±0.73、4.71±0.84、5.16±0.55,自然分娩儿分别为5.88±0.41、6.30±0.99、5.79±0.33,两种细菌的对数值在相同日龄行组间独立样本的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改变了新生儿早期肠道菌群的正常定植,因此自然分娩是最佳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