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护理人员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熟悉程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院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国务院第五十五次常务会在2002年2月20日通过了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并于同年9月1日起施行。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已经实施一年多,为了解护理人员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熟悉程度,我们对深圳市龙岗区综合医院、  相似文献   

2.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在规范医疗行为的同时,也使护理职业面临更大的法律挑战。为适应新的法规防范医疗事故的处理,护理人员必须加强法律观念、职业道德和护理质量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医药》2002,23(9):399-4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351号《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已经2002年2月20日国务院第五十五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总理:朱镕基2002年4月4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第三条处理医疗事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的医院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已经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条例》明确了医疗事故的过错原则,并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将医疗事故分为四级,对医疗事故的等级界定更严,并取消了责任事故,技术事故,一级医疗事故中还包括重度残疾;患者有权复印病历,复印过程还应有患者在场;医疗事故鉴定改由医学会主持,并设置专家回避制度,法医将参加医疗事故鉴定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乡村医药》2007,14(2):74-74
第三十一条专家鉴定组应当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作出鉴定结论,并制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鉴定结论以专家鉴定组成员的过半数通过,鉴定过程应当如实记载。  相似文献   

6.
为认真执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必须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主要有加强规章制度和法律知识的教育学习,健全各种医疗管理组织机构,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加强质量管理、规范医疗秩序,分摊医疗风险责任等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8.
去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国家的法制建设更加完善。《条例》是行政法规。我们必须认真地学习掌握《条例》的主要精神和具体内容,并结合医院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9.
10.
自2002年9月1日起,我国于1987年颁布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处理开始遵循新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新《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医疗卫生立法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医疗纠纷处理的重大转折。从与之相关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于2001年12月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于第1201会议通过开始至今,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反响,尤其是《条例》中举证责任倒置更是让医学界生出众多反对之声,大加鞭鞑。人们纷纷指出该《条例》中诸多令人困惑不解之处,甚至还有一些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法》、法释(2001)33号文件]之间相矛盾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浅谈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产业发展和监管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动物源性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法律法规建设和标准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方法 介绍了动物源性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概述了相关法规要求和现行标准体系;重点阐述了相关法规和标准中对风险控制的通用技术要求;同时分析了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特殊的免疫毒性风险和免疫毒性评价中技术的瓶颈问题.结果与结论 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产品种类、应用范围呈现不断增加趋势,为相关生产企业、研究人员、检测与监管人员提供综合信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祚培 《中国药事》2013,(12):1250-1252,1280
目的探讨对药械组合包装中医疗器械的有效监管措施。方法以一起药械组合包装中未经注册的第二类医疗器械案件为例,对办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监管难点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药械组合包装中医疗器械的监管。结论应采取细心收集证据、与生产厂家充分沟通、与供应商积极协调、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等措施,切实加强对药械组合包装中医疗器械的监管,以维护医疗器械市场的正常秩序,保证公众使用医疗器械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现代医学模式下女性助理护士心理焦虑状况,以及心理调适对其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125名临床女性助理护士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心理调适前以及心理调适后第10天进行焦虑自评量表问卷调查,对焦虑因子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女性助理护士组焦虑因子总分较国内常模组明显增高(47.3±5.96) vs(41.14±9.04),(P<0.01);轻度焦虑评分女性助理护士组明显高于国内常模组(49.1±2)vs(43.19±2.19),(P<0.05);而两组间无焦虑症状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而经过心理调适后,女性助理护士的焦虑因子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2.24±7.14)vs(48.2±4.72),(P<0.01);心理调适组轻度焦虑评分也较对照组显著降低(40.02±1.22)vs(49.86±3.12),(P<0.01);两组间无焦虑症状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女性助理护士轻度焦虑情况严重;适当的心理调适对减轻助理护士在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心理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先元 《中国药事》2010,24(12):1236-1239
目的探讨《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修订的必要性。方法对国家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的一系列中药品种保护相关法规政策进行探讨分析。结果与结论中药品种保护制度仍是我国中药品种行之有效的行政保护措施,其相关法规在保障和促进该项制度的贯彻实施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的修订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何剑萍 《上海医药》2013,(14):35-37
目的:调查华亭社区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为制订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文献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华亭社区护士2010年1月-2012年12月3年内针刺伤的发生情况,由专人负责问卷发放和收集,并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过去3年内护士针刺伤发生14人(41人次),占73.7%,原因主要为:套针帽和套安瓿、处理用毕的针头和被不适当放置的针头刺伤。护士职业防护教育接受率为84.2%,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为62.6%。结论:华亭社区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较高,对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和知识不足,下一步应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和管理,减少护理人员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王聚  范青 《中国药房》2004,15(7):392-394
目的 :探讨制订《医疗机构药物使用事件管理规程》。方法 :介绍药物使用事件的概念、分类及药物使用事件管理所涉及的人员范围 ,提出药物使用事件管理的程序。结果与结论 :制订、实施《医疗机构药物使用事件管理规程》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药物使用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我国医疗器械标准化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总结分析我国医疗器械标准管理法规的基本架构,重点解读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出台后部分相继修订的法规内容,并对其中的差异性变化及标准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保持了较好的衔接,后续工作建议进一步完善医疗器械标准法规体系架构,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医疗器械标准组织管理体系,研究落实医疗器械标准实施评价机制,逐步实现标准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相似文献   

18.
黄立成  闵照华 《中国药事》1994,8(6):356-358
本文通过对12个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生产厂家共30批产品的质量考察,对GB法和WS法作了简单评述和改进。  相似文献   

19.
对医疗器械严重不良事件的调查是评价医疗器械与不良事件关联性的重要过程,是向监管部门提供医疗器械严重不良事件评价报告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评价现状的回顾,建议在完善立法基础上,明确技术监测机构、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在医疗器械严重不良事件中的调查责任,并探讨医疗器械严重不良事件调查机制。  相似文献   

20.
骆伟娟  覃益康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4):3726-3727
目的:了解二、三级医院手术室护士对医疗器械管理法规知识的掌握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209名手术室护士进行医疗器械法规知识调查.结果:二、三级医院手术室护士掌握医疗器械法规知识存在差异在13个问题中,有10个问题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的手术室护士回答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应针对不同等级医院的不同情况分别对手术室护士进行相关的医疗器械法规知识培训,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手术室护士的医疗器械法规知识水平和管理水平,使手术室护士及时、正确、安全、有效地使用和管理相关医疗器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