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Meng FQ  Jiang HC  Sun XY  Wang LM  Dai WJ  Zhao XQ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8):1991-1994
目的研究苦参素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I)中肝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阻断和恢复大鼠肝动脉和门静脉血供,制作全肝缺血30min再灌注90min模型。雄性Wistar大鼠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苦参素组(oxymatrine组)和对照组(IRI组),每组10只。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检测肝功状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肝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FCM)测定肝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Western印迹法检测肝Fas基因表达情况。结果Oxymatrine组AST和ALT水平(513U/L±96U/L,352U/L±72U/L)明显低于IRI组(1326U/L±211U/L,768U/L±175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1、4·13,P均<0·01);IRI组AST和ALT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112U/L±53U/L、55U/L±17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2、4·36,P均<0·01)。HE染色显示Oxymatrine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较IRI组轻,TUNEL检测显示oxymatrine组大鼠肝组织凋亡细胞数量较IRI组少。FCM检测显示oxymatrine组肝细胞凋亡明显少于IRI组(t=4·53,P<0·01);oxymatrine组较IRI组处于G0/G1期的肝细胞少,而S期肝细胞明显增多(t=4·52,P<0·01)。结论苦参素通过保护肝细胞和促进肝细胞更新,可明显减轻大鼠肝细胞在肝缺血再灌注中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大鼠肝脏原位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规律和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肝脏原位冷缺血再灌注模型 ,分为保护组和对照组 ,分别于术前 30min给予HGF(1.5mg 10 0g体重 )和生理盐水 ,于术后不同时段处死大鼠并测定血清中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透明质酸(HA)的浓度 ,检测肝脏匀浆中的丙二醛 (MDA)的含量。肝脏组织做光镜及透射电镜检查。并检测凋亡细胞数。结果 HGF保护组在各采样时间点上血清AST、ALT、HA和肝组织匀浆中MDA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 ;HGF保护组中肝组织中凋亡细胞数低于对照组。结论 保护组的生化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复灌12 0min升高显著。HGF可减轻大鼠肝脏的冷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panaxnonginsengsaponins,PNS)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研究其对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 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体质量250~30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肝缺血再灌注组(HIR组)和三七总皂苷治疗组(PNS组),各10只。HIR组和PNS组构建肝缺血再灌注模型,PNS组术前1h予50mg/kg PNS生理盐水溶液(5mg/mL)腹腔注射,Sham组及HIR组于术前1h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预处理3h后处死大鼠,检测并比较三组肝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 PNS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组织中MDA水平、MPO活性、ICAM-1含量及血清TNF-α、IL-1β低于HIR组(P〈0.05),SOD活性则高于HIR组(P〈0.05)。结论三七总皂苷可通过减少氧化应激水平和炎症因子表达,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达到肝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5.
孙萍萍  陈杰  袁芳  黎曙霞 《热带医学杂志》2013,13(4):390-392,F0003
目的建立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该模型的制备及评价方法。方法大鼠麻醉、开腹后用血管夹钳夹支配肝左叶、中叶的肝蒂,造成70%肝脏缺血,1h后放开血管夹恢复血供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根据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2h组、4h组和24h组,假手术组不进行钳夹肝蒂操作,观察各组肝脏生化指标及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整个手术过程大鼠均能耐受。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2、4、24h组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酸(ALT)、谷草转氨酶(AST)、肝组织匀浆MDA水平以及肝脏病理组织学Suzuki’s评分均明显升高,且在4h组达到最高(P〈0.05)。结论缺血1h后再灌注4h可制备最佳的肝缺血再灌注模型。该模型操作简单,为临床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善宁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模型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勇  周峻  窦科峰 《医学争鸣》2001,22(6):486-488
目的 评估善宁是否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模型有保护作用.方法 我们选用3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第1组给予假手术,第2组首先将肝右叶给予90min的热缺血,然后在恢复血流的同时进行肝中叶和肝左叶的肝切除(大约切除80%肝组织),第3组与第2组的手术操作完全相同,但在剖腹术到术后24h这段时间内用善宁(0.5μg/次/6h)皮下注射.而第1组、第2组都是用生理盐水处理大鼠.结果 经善宁处理的大鼠的生存率由0(第2组)提高至60%(第3组)(P<0.05),而且血胆红素降低[(7.1±1.7)mg  相似文献   

7.
陆军 《铁道医学》2000,28(4):279-280
粘附分子是细胞表面的一类糖尿白,在白细胞渗出,游走及浸润中起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和白细胞上有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的低表达,在肝脏缺血再灌注(I/R后),两者CAM表达上调,引起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渗出增多,通过释放氧自由基、蛋白水解酶损伤肝组织。阻断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肝细胞的粘附对保护I/R后的肝组织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C)对缺血再灌注的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模型,选取肝脏损伤时的典型指标: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酶脱氢酶(LDH),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过氧化物歧化酶(SOD)、组织中中性粒细胞(MNs)浸润量等,比较缺血  相似文献   

9.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药物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是指缺血组织或器官重获血流灌注或氧供后对组织和器官所产生的损伤作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HIRI)可使肝代谢解毒能力降低、微循环阻力升高,严重者可导致肝功能衰竭。因此,对HIRI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就HIRI的机制及药物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MDA值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动态变化及麦芽醇的保护作用。方法于Wistar大鼠前房灌注液体形成14.63kpa高眼压而建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IR)模型。在损伤前30分钟给予防护组大鼠球后注射700μmol/L麦芽醇生理盐水0.5ml,对照组大鼠球后注射生理盐水0.5ml,缺血60分钟后,分别在再灌注(RIR)30分钟、24小时、72小时进行视网膜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检测。结果再灌注30分钟、24小时、72小时后防护组视网膜中MDA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SOD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麦芽醇能清除氧自由基,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减轻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肝缺血再灌注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肝缺血再灌注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以探讨移植肝功能不良的可能原因。方法 :1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 (sham) ,缺血 1h再灌注 1h组 (IR1) ,缺血 1h再灌注 4h组 (IR2 )三组。利用肝原位部分缺血再灌注模型 ,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定量测定各期细胞数 ,观察随灌注时间的延长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IR1组肝组织的细胞周期S期比例降低 ,G2 /M期比例升高 ;IR4组G0 /G1期细胞比例增加 ,G2 /M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结论 :肝缺血再灌注能引起细胞周期的变化 ,使细胞的增殖和分裂处于抑制状态 ,从而影响细胞的再生和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验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研究氧自由基对缺血预处理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肝脏原位缺血再灌注模型 ,评价缺血预处理中释放的氧自由基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缺血预处理明显减少AIJ、AST及LDH漏出 ,减少ATP消耗。氧自由基清除剂MPG可以完全破坏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氧自由基可以模拟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 ,而蛋白激酶C抑制剂多粘菌素B可以阻断氧自由基的保护作用。结论 :缺血预处理中释放的氧自由基可以诱导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 ,蛋白激酶C参与了该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探讨卡托普利(Cap)对离体缺血再灌注鼠心心律失常的作用。结果表明,对照组缺血后再灌注初期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达91.67%(11/12),Cap组仅为30.77%(4/13),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5);对照组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明显长于Cap组(P<0.001),前者为27.91±6.94min,后者1.88±1.38min。上述结果提示,Cap具有显著的抗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预处理(PC)对大鼠肝脏I/R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原位灌流肝脏I/R模型,观察肝脏组织损伤、血管床功能、肝脏5′-核苷酸酶活性及分布的改变。结果:PC减少肝组织MDA产生及LDH漏出(均P<0.0l),并抑制I/R引起的5′-核苷酸酶活性下降。结论:PC对肝脏I/R损伤有保护作用,5′-核苷酸酶参与了该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雌激素在大鼠部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雌性组(F组)、雄性组(M组)、雌性卵巢切除组(O组)、雄性雌二醇组(E2组),每组15只,分别研究雌激素在大鼠部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水平作为评定肝损伤的指标.结果:F组的ALT、AST、AKP水平明显低于M组及O组(P<0.05);E2组的ALT、AST、AKP水平明显低于M组及O组(P<0.05).结论:雌激素对大鼠部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参麦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在大鼠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前10min静脉输注参麦注射液。大剂量(3.6ml/g)、小剂量组(0.9ML/G)和对照组(不用药物)的心电图变化、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0、谷草转氨酶(GO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梗塞范围比、心室肌重量比分别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大剂量组心电图ST段抬高值(∑N-ST)  相似文献   

17.
丹参对肝脏缺血再灌注后病理变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观察丹参对肝脏热缺血和冷缺血再灌注后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家兔 12只制成肝脏热缺血模型 ,电镜下观察热缺血再灌注后丹参对肝脏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 ;对 2 0头猪施行辅助性肝移植术 ,光镜下观察移植肝在冷缺血再灌注后丹参对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 :兔热缺血再灌注后 ,在肝细胞超微结构观察中 ,发现丹参可明显减轻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肿胀 ;猪冷缺血再灌注后 ,在肝脏光镜观察中 ,发现丹参可明显减轻肝细胞浊肿、脂变和汇管区炎症。结论 :丹参可明显减轻肝脏热缺血和冷缺血再灌注后肝脏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18.
胰岛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期细胞凋亡的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胰岛素对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用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造成缺血2h后分别再罐注1,3,5d,并于再罐注后开始使用胰岛素,采用TUNEL法原位标记DNA片段,检测凋亡细胞的变化。结果:实验组TUNEL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胰岛素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减少再灌注后细胞凋亡或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19.
在大鼠Langendorff灌流模型上观察灌流液含不同浓度Ca~(2+)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再灌液中Ca~(2+)浓度的增加(分别为0、1.5、3.0、5.0mmol/L),以心肌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下降、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Ca含量及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增加为指标的组织损伤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20.
门静脉淤血对硬化肝脏缺血再灌注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研究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HepaticIscheiaReperfusion,HIR)损伤的机制。方法用60%四氯化碳(CCl4)溶液皮下注射的方法制作肝硬化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四组A组假手术组(6只),B组单纯肠系膜上静脉阻断(16只),C组肝门阻断+门腔转流(16只),D组肝门完全阻断40min(16只)。观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透明质酸(HA)、肿瘤坏死因子(TNF)、7d存活率及肝、肺病理的变化。结果B、C、D组的7d存活率分别为5/10只、8/10只、4/10只;再灌注后4h血清TNF含量,B、C、D组分别为(0.631±0.198)u/ml、(0.596±0.223)u/ml、(0.789±0.371)u/ml,明显高于术前的(0.177±0.139)u/ml和A组的(0.315±0.182)u/ml(P<0.01);D组再灌注4h的AST明显高于C组(P<0.01);C组的AST、ALT显著高于B组(P<0.05);同时的HA水平,D组明显高于B组,C组显著高于A组(P<0.01);肝、肺组织学检查可见肝、肺的病理损害,程度以D组最重、B组次之。结论门脉淤血是导致肝硬化大鼠HIR损伤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