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病人螺旋CT常规胸部扫描 ,病灶区薄层扫描并三维重建 .结果螺旋CT薄层扫描可较好地显示肿瘤内部形态特征,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显示肿瘤周边形态优于常规扫描.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对周围型小肺癌诊断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天跃 《中国临床研究》2011,24(4):323-324,260
目的观察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分析多层螺旋CT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12例术前均行胸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增强扫描的图像进行薄层和三维重建处理。结果 CT平扫示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肿块,位于右肺7例,左肺5例;边缘光整8例,有浅分叶4例;肿块密度均匀9例,病灶内见点状钙化3例。增强扫描均明显增强。结论 CT薄层和三维重建处理能清晰显示肿瘤良性表现,增强扫描显示肿瘤明显增强,与邻近血管关系密切是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多层螺旋CT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对诊断隐形骨折及肋软骨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平片及普通CT扫描未显示骨折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薄层重建后利用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的三维重建.结果:VR、MPR可以较细致地显示隐形骨折及肋软骨骨折.本组三维重建CT图像清晰,立体、直观地显示58例患者骨折的部位和范围,有利于临床治疗及以后医疗纠纷的发生.结论:恰当地应用MSCT图像重建功能,可清晰显示隐形骨折及肋软骨骨折,较好全面直观准确地显示骨折情况,时治疗和以后的预后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隐匿性骨折检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PHILIPS公司16层螺旋CT对1 000例胸部外伤患者进行扫描检查,对原始数据做薄层图像重建并传输至工作站,然后进行图像三维重建。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等图像重建方法,将不全或无错位骨折定为隐匿性骨折。观察分析肋骨和肋软骨骨折情况,及其周围解剖结构的病变。结果 1 000例中,170例诊断为单发或多发肋骨隐匿性骨折。肋骨骨折总数为195根。CT轴位扫描显示肋骨骨折184根,检出率为94.4%。三维容积重建图像后显示肋骨骨折193根,检出率为99.0%。其中2根肋骨骨折CT轴位扫描显示而三维重建未能显示,11根肋骨(肋软骨)骨折三维重建显示而CT轴位扫描未显示。结论利用多排螺旋CT图像重建技术,对诊断肋骨隐匿骨折的准确性要优于常规CT轴位扫描,为临床诊治肋骨骨折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技术在胰腺癌诊断与术前评估中的应用。方法收集经胰腺多期增强扫描并病理证实的胰腺癌38例,分析其CT征象并运用VR、MIP、MPR、CPR技术行胰腺及胰周血管三维重建,判断胰腺癌周围浸润及血管侵犯情况,评估其手术可行性。结果多期扫描中动脉期肿瘤一胰腺密度差最大,为73±18HU,肿瘤检出率达100%。38例胰腺癌中,10例显示胰周一支或多支血管受肿瘤侵犯包绕。利用VR、MIP、MPR、CPR技术对病变及其周围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并结合薄层横断图像,对肿瘤手术可切除判断准确率可达82.1%。结论多排螺旋CT多期、薄层扫描,能获得高质量的CTA、MPR、CPR图像,清晰显示病灶各种征象、与胰腺及胰周解剖结构的关系;有利于病灶定位、定性及局部侵犯的评价,对肿瘤可切除判断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对早期周围小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MPR重建对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征象显示率及诊断价值。方法:20例早期小肺癌均进行了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后对病变区域再次进行薄层扫描,16例进行了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薄层CT扫描对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征象显示率明显高于常规CT扫描,空泡征(6/3)、小结节堆积征(7/4)、支气管充气征(4/1)、分叶征(8/4)、毛刺征(15/8)、胸膜凹陷征(7/3)。结论: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MPR重建对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征象显示及诊断、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33例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多平面投影(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33例均能显示肺栓塞的部位、范围、局部管腔狭窄程度,25例急性肺栓塞的直接征象为"截断征","双轨征";8例慢性肺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肺动脉管腔内偏心性的和附壁性的充盈缺损。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及其溶栓疗效评价和随访最有效的无创性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对血管集束征显示及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血管集束征的显示及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周围型肺癌和18例其他孤立肺结节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然后按层厚1.25mm重组,并按血管走行方向作多平面重组,重点观察肿块外周血管集束征的CT表现。结果:血管集束征在周围型肺癌的出现率为94.8((55/58)比其他孤立肺结节50%(9/18)高。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后薄层重组结合多平面重组能良好地显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血管集束征对周围型肺癌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BAC)在多层螺旋CT的表现,人多层螺旋CT对(BAC)的诊断价值。方法:11例BAC患行多层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通过图像后处理后分别获得多方位重建(MPR),最小密度投影(minP)等重建图像,将病变的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病理进行对照。结果:11例(BAC)患中CT表现为,孤立结节型4例,实变型5例,弥漫结节型2例。多层螺旋CT扫描可获得病灶内部及与周围结构更多信息,重建后MPR图像均清晰显示叶间胸膜,并对叶间胸膜的牵拉做出准确。7例minP可显示5-6级支气管,使病灶与周围支气管关系更为直观。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其图像后处理功能对(BAC)诊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4):2300-2302
目的探讨螺旋CT容积再现三维重建在孤立性肺小结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收治的60例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研究对象,均行胸部螺旋CT常规扫描检查,并行容积再现三维重建,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孤立性肺小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螺旋CT容积再现三维重建对孤立性肺小结节形态特征(毛刺征、分叶征、胸膜牵拉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以及支气管气相)的显示率明显高于螺旋CT常规扫描(P<0.05),;螺旋CT容积再现三维重建对孤立性肺小结节的诊断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螺旋CT常规扫描(P<0.05)。结论螺旋CT容积再现三维重建能对孤立性肺小结节形态特征进行多层面、多方位的显示,更有利于恶性结节的早期临床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 (3DCT)对髋臼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3 3例髋臼骨折行单层螺旋CT(2 3例 )及多层螺旋CT(10例 )薄层容积扫描 ,并进行表面遮蔽显示法 (SSD)及容积再现法 (VR)三维重建 ,并对 2DCT和3DCT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DCT能立体、直观、准确地评估髋臼骨折的形态、类型、移位及是否合并脱位等空间信息 ,但 3DCT对微小骨折的显示率低于 2DCT ,且存在着“假骨折”和“假孔”现象。结论  3DCT在显示髋臼骨折的空间关系上具有优势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骨关节创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78例骨关节创伤患者,全部行多层螺旋CT薄层横断面扫描,部分行三维重建(包括VR法和SSD法)及多平面重建(MPR),分析各方法对骨折或脱位的显示情况。结果 肩、肘、膝、踝关节及骨盆创伤78例,CT横断面扫描均获明确诊断;所有病例均行SSD重建,明确诊断75例;71例行VR重建,明确诊断70例;37例使用了MPR重建,均获明确诊断。图像显示多层螺旋CT横断面扫描可发现细小骨折但缺乏立体信息,3D重建立体感强,可多角度多方向观察,清楚直观;MPR法显示骨折线走行和移位更有优势且能兼顾软组织改变。结论 多层螺旋CT多种重建方法各具特色,结合使用可提高骨关节创伤的诊断准确性,简化思维,为临床诊治提供直观的立体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小肠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小肠疾病患者行MSCT检查,重建方法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观察小肠病变的MSCT表现。结果:小肠肿瘤20例,其中腺癌10例,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或分叶状肿块,近端肠道梗阻;间质瘤8例,表现为富血供的大肿块而无肠道梗阻;淋巴瘤2例,表现为小肠壁不均匀增厚,而肠腔反而扩张。小肠黏连性梗阻28例,表现为近端肠管扩张明显,远端肠管正常,梗阻远端移行处逐渐变细,部分呈鸟嘴状狭窄。Crohn病6例,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肠壁全层或分层样强化和梳状系膜血管。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6例,其中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2例,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迂曲、纤细不规则并有钙化斑块,分支明显减少;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4例,表现为血管腔内充盈缺损,肠壁增厚、靶样强化,肠系膜水肿。结论:MSCT能全景式、多方位展示小肠肠道、肠系膜和系膜血管,可对小肠病变进行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16排螺旋CT泌尿系的三维重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泌尿系的三维重建技术。方法:在16排螺旋CT进行26例泌尿系的增强扫描时,增加一个延迟扫描系列,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尿路的三维重建成像。逐例回顾观察,并分析成像的质量。结果:三维重建的影像立体感强,能反映尿路的全貌和解剖的走行方向。重建成像的质量与延迟扫描的时间关系密切,30min的成像满意率为92%,达到了较高的比例。结论:泌尿系螺旋CT三维重建(CTU)的清晰影像,能反映人体内部器官的真实解剖图形和肾功能的代谢,可以取代传统的静脉尿路造影(IVP)。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肝脏64层CT动态强化规律及成像基础,分析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Budd-Chiari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 1例Budd-Chiari综合征病人进行三期增强检查,并对相关血管分别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VR)和多平面重建(MPR),分析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肝脏64层CT动态强化的规律,并观察肝静脉、下腔静脉病变类型及肝内外侧枝循环情况.结果:11例螺旋CT动态增强的BCS患者3例为急性期,8例为慢性期.7例为肝静脉梗阻,4例为下腔静脉梗阻.门脉期肝脏周边强化型4例,中心强化型2例,斑片强化型1例,均匀强化4例.肝内侧支静脉开放6例,其它征象如肝肿大、肝脏尾叶增大、脾大、腹水、肝内外侧枝血管形成等表现也可见到.结论:64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可无创性显示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CTA技术,能直观、准确地显示血管梗阻平面及肝内、外侧支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在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诊断中采用128层螺旋CT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25例疑似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73例进行了病理检查确诊,还有52例随访;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128层螺旋CT检查,观察多层螺旋CT在该疾病中的诊断正确率和诊断价值。结果:经128层螺旋CT诊断检出125人中共有102例确诊为早期周围型小肺癌,诊断准确率为81.60%;其中35例(34.31%)病灶位于右肺上叶,41例(40.20%)位于右肺中叶,26例(25.49%)位于右肺下叶;病灶呈毛玻璃样密度小泡征39例(38.24%),病灶内部密度不均匀且有小颗粒堆积28例(27.45%),病灶内部呈细支气管征35例(34.31%)。结论:在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诊断中,应用128层螺旋CT技术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脾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脾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多层螺旋CT腹部检查发现 5例脾动脉瘤 ,均经DSA证实。其中 4例为腹部常规扫描模式所发现 ,1例行血管成像检查 ,扫描参数与常规扫描模式参数相同。血管三维成像方法为SSD ,MIP及容积显示技术 (VRT)。结果 应用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模式进行血管结构三维重建即可明确显示脾动脉瘤 ,VRT成像较SSD、MIP能较好地显示脾动脉瘤的特征。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诊断脾动脉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VR技术成像优于SSD及MIP ,可取代常规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全身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目的 通过对 3 0例病人应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行血管造影检查的前瞻性研究 ,旨在提高MSCT(multi slicespiralCT)成像技术在血管造影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先对 3 0例病人应用MSCT行轴位螺旋扫描 ,应用MSCT成像技术(MIP、SSD、4 D及CTVE)将获得的轴位图像利用SGI工作站进行后处理。结果 所有病人中主动脉夹层 3例、主动脉瘤 2例 ,所有重建的大血管均能清晰的显示其主干及其 2 ,3甚至 4级分支。结论 MSCT成像技术在全身血管造影检查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肠系膜动脉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50例行全腹部MSCT动脉期追踪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速率分别为3.0ml/s(23例)及4.0ml/s(27例),扫描获得原始数据后,采用容积再现(VR)、三维最大密度投影(3D MIP)、薄层滑块最大密度投影(STS-MIP)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50例肠系膜动脉均显示;对比剂注射速率为4.0ml/s肠系膜细小分支、肠壁血管网及吻合支的显示优于注射速率为3.0ml/s;VR及3D MIP图像可显示肠系膜动脉4-级以下分支;STS-MIP图像可显示4级以上分支至肠壁血管网,并可显示腹腔干(CA)与肠系膜上动脉(SMA)间、SMA内部及部分SAM与肠系膜下动脉(IMA)间吻合支;对于4级以下分支的显示VR及3D MIP更为直观,对于4级以上分支显示STS-MIP优于VR及3D MIP。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获得良好的肠系膜动脉的图像,是一种无创、快捷、准确的检查方法,能为临床治疗肠系膜动脉病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