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银川市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银川市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通过问卷、体格测量的方法,调查分析银川市两个社区一个自然村1275名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银川市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为48.6%;男性患病率50.3%,女性患病率40.8%。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P<0.01)。各血脂指标男、女间比较,TC血症、高TG血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高TC血症、女性的高TG血症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TC、TG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增加,HDLC水平女性高于男性。高血压、WHR和BM I可能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银川市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全国水平,中老年人群是重点防治人群。控制体重、血压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可预防血脂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银川市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通过问卷、体格测量的方法,调查分析银川市两个社区一个自然村1275名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银川市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为48.6%;男性患病率50.3%,女性患病率40.8%。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P〈0.01)。各血脂指标男、女间比较,TC血症、高TG血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高TC血症、女性的高TG血症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TC、TG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增加,HDLC水平女性高于男性。高血压、WHR和BMI可能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银川市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全国水平,中老年人群是重点防治人群。控制体重、血压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可预防血脂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城市社区30~70岁居民血脂异常的状况和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的干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年龄在30岁以上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男性高TC血症、高TG血症、低HDL血症、高LDL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26.32%、39.69%、15.13%、20.41%;女性高TC血症、高TG血症、低HDL血症、高LDL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20.07%、31.55%、17.53%、14.1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重肥胖(OR=5.557)、油腻饮食(OR=5.307)、高血压(OR=3.059)、腹部肥胖(OR=2.396)、糖尿病(OR=1.984)、年龄(OR=1.680)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而素食(OR=0.534)和运动(OR=0.660)是血脂异常的保护因素。结论:城市社区居民血脂异常状况严重,应采取科学饮食、合理营养、加强锻炼、控制体重、提高健康知识水平、控制血压等关键性措施,以降低血脂异常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健康体检者空腹血脂水平来了解周口地区人群血脂水甲现状及其血脂异常患病率.方法:应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周口地区2655例成人空腹血脂,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值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血脂水平差别及血脂异常患病率的差异.结果:总体血脂异常患病率65.9%,男性76.3%,女性47.2%.男性和女性4种血质成分异常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P<0.01).TC、LDL-C、TG水平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P<0.01),HDL-C水平随年龄的增加有降低趋势(P<0.01).TC在25~44岁间男性高于女性(P<0.01),在55岁以上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5).LDL-C在18~44岁间男性高于女性(P<0.01),在45~74岁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HDLC水平各年龄组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1).TG在18~54岁组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1),在55~64岁组两性间无差异,64岁以上女性高于男性(P<0.01).结论:周口地区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并且随年龄增大而增高,男女性别间血脂异常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新疆南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女性人群中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维吾尔族31岁及以上女性常住居民2503例进行调查问卷、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脂,采用非参数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维吾尔族女性居民血脂异常分布特征。结果:维吾尔族女性人群调查对象TG、TC、HDL和LDL水平分别为(4.00±0.99)、(1.42±1.06)、(1.01±0.36)和(2.36±0.79)mmol/L;新疆伽师县维吾尔族女性居民高甘油三酯或高胆固醇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5.62%,其中高甘油三酯(TG)血症、高总胆固醇(TC)血症、双高(高TG同时高TC)患病率分别为14.66%、2.24%、1.28%;血脂异常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5.16,P0.01);任何年龄段双高患病率均明显低于单纯高TC与单纯高TG患病率,维吾尔族女性人群主要以单一型别血脂异常为主。结论:新疆维吾尔族女性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高TG血症为主,尤其维吾尔族5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较高,提示女性更年期后,血脂异常患病率上升明显,应该作为维吾尔族女性重点防治对象。  相似文献   

6.
某高校教职工血脂水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某高校教职工的血脂情况 ,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方法 :收集某高校教职工的体检资料进行血脂 (TC、TG、LDLC、HDLC)检测分析 ,对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4 96名教职工中TC、TG、LDLC、HDLC异常检出率分别为 4 4 .96 % ,35 .89% ,4 1.94 %与 2 .4 2 % ;血脂异常检出率男性均高于女性 (P <0 .0 5 ) ;男性HDLC、TC异常检出率最高分别为 5 0~岁和 6 0~岁年龄组 ;女性 4 0~岁年龄组明显高于 30~岁年龄组。结论 :高脂血症已成为该校教职工的多发病 ,血脂异常与性别、年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邵永强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22-25,58
目的研究温州市居民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温州市5个社区7 194名35周岁以上居民进行血脂流行病学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验。结果温州市35岁及以上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的水平(TC)值分别为(1.68±0.79)mmol/L、(2.74±0.80)mmol/L、(1.82±1.21)mmol/L和(5.21±1.14)mmol/L;HDLC、LDLC、TG及TC异常率分别为10.1%、21.3%、41.5%及48.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HDLC异常与性别、年龄、饮酒、体质量指数及地区有关;LDLC异常与高血压、糖尿病密切相关;TG异常与年龄、吸烟、体力活动、糖尿病、高血压、体质量指数及地区有关;TC异常与性别、年龄、饮酒、糖尿病及体质量指数有关。讨论血脂异常已成为威胁温州市人民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35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以高TG、TC为主;应作好早期综合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掌握新疆汉族人群的血脂异常现状,为血脂异常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调查阜康市有色社区职工20岁及以上的汉族3406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检测其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调查人群TG、TC、LDL—C和HDL—C水平分别为(1.65±1.32)mmol/L、(4.62±1.08)mmol/L、(2.22±0.94)mmol/L和(1.63±0.70)mmol/L;血脂异常标化总患病率为36.2%,男性43.6%,女性33.4%,其中高TG血症、高TC血症、高LDL-C血症、低HDL—C血症患病率依次为30.6%、11.4%、4.3%、4.2%。结论:新疆汉族居民是血脂异常的高发人群,尤其表现在高TG血症和高TC血症。TG、LDL—C水平男性高于女性,HDL—C水平女性高于男性,提示男性比女性发生血脂异常的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成都市40~79岁人群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的流行情况,以对血脂异常的有效干预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于2008年6~10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成都市40~79岁5205例居民进行基线问卷调查、体检,并对其空腹血浆血脂进行检测。结果该人群的三酰甘油(TG)、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G、TC、LDL-C水平在50岁以后明显升高,女性较男性明显(P<0.05)。血脂异常总的患病率为20.24%,其中高三酰甘油血症(HTG)、高胆固醇血症(HTC)、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HLDL-C)、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LHDL-C)分别为12.59%、4.89%、2.25%、9.95%,以HTG为主要类型。血脂异常与BMI、腹型肥胖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成都市50岁以上人群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女性尤为突出。血脂异常以HTG为主要类型,BMI、腹型肥胖是血脂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对5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女性血脂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王德序  杨妍   《中国医学工程》2013,(3):152-153
目的了解郑州市机关干部血脂水平及分布特征。方法 2012年5-10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取郑州市机关干部10324例作为调查对象,将其分为≤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51-60岁组和>60岁组,分析血脂异常情况及分布特征。结果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在不同年龄人群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0岁以上人群各项血脂指标均显著高于≤30岁组(P均<0.01)。除HDL-C外,男性TC、TG、LDL-C水平均高于女性(P均<0.01)。高TC血症、高TG血症和高LDL-C血症的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趋势性检验显示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郑州市机关干部血脂异常的患病率较高,男性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女性,30岁以上干部的各项血脂指标均高于30岁以下干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广东省深圳市18~69岁居民血脂水平分布特征及血脂异常状况,为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5年随机抽取深圳市100个社区,共11 213名18~69岁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入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脂测定。结果 共调查深圳居民11 213人,其中男性4 580人,女性6 633人。深圳市18~69岁居民TC、TG、HDL-C水平分别为(4.53±1.16) mmol/L、(1.50±1.46) mmol/L和(1.29±0.43) mmol/L,总人群不同年龄组间各项指标水平均存在差异(P<0.05);男性TG水平高于女性(P<0.05),各年龄组女性HDL-C平均水平均高于男性(P<0.05)。血脂异常4 109例,标化异常率32.27%,男性2 139例,标化率为44.19%,女性1 970例,标化率为23.81%,18~54岁年龄段男性血脂异常率高于女性,55岁后女性高于男性(P<0.05);其中高TC、高TG 和低HDL-C标化异常率分别为7.97%、23.62%和12.72%,深圳市居民血脂异常类型主要为高TG 型;男性高TG及低HDL-C异常率均高于女性(P<0.05),总人群高TC、高TG、低HDL-C及血脂异常率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社会因素人群血脂异常率存在差异。结论 深圳市居民血脂异常率高,建议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控制人群血脂水平,进一步改善居民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脑血管病患者血脂变化规律和比较其调脂治疗疗效,探讨血脂对脑血管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脑梗死组108例、脑出血组84例及对照组92例(未发生脑卒中患者),用比色法测其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随机分组将脑出血及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调脂治疗组及非调脂治疗组,并进行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AM)(近期疗效)及3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评定(远期疗效)。结果脑血管病患者(脑出血、脑梗塞)的TG、TC、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DLC低于对照组;脑出血组TC、LDLC低于脑梗塞组;调脂治疗组1个月后FAM评分低于非调脂治疗组,而3个月后ADL分级评定好于非调脂治疗组。结论高TG、TC、LDLC及低HDLC水平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低TC、LDLC更易发生脑出血;调脂治疗能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福建省泉州市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清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大血管并发症患病率的关系。方法对泉州市600例60岁以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和体重指数等指标进行综合研究。结果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提示: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等因素与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多因素逐步回归法提示影响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的主要因素有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尿病病程及体重指数(P〈0.05)。结论空腹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是反映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的一个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脂水平与肾脏并发症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收集系统红斑狼疮患者121例,根据是否伴有肾脏并发症分为甲组(患有狼疮性肾炎)42例和乙组(未患有狼疮性肾炎)79例,另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分析与肾脏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结果:甲组 TC, TG,LDLC 含量高于对照组,HDLC 含量低于对照组;乙组与对照组 TC、TG、LDLC、HDLC 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组 TC,TG 含量高于乙组,HDLC 含量低于乙组,TG,TC,LDLC 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肾炎的危险因素。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脂水平与肾脏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TG、TC、LDLC 水平异常增高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肾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血清胆红素和血脂的综合指数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和血脂的综合指数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冠脉造影技术将120例患者分2组: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等指标,并计算出其综合指数:TC/(HDLC+TBIL)和LDLC/(HDLC+TBIL),探讨其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血清TBIL及H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TC/(HDLC+TBIL)和LDLC/(HDLC+TBIL)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1)。经多变量的losistic回归分析,LDLC/(HDLC+TBIL)比值作为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素优于其他传统的单一指标。ROC曲线显示,LDLC/(HDLC+TBIL)比值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胆红素和血脂的综合指数是冠心病一个较好的辅助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血脂和血清脂蛋白谱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血脂和血清脂蛋白谱的变化及其特点。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59例,脑梗死患者21例以及健康对照30例,测定血清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用改良双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了血清脂蛋白谱(SLPG)。结果:脑梗死组TC,LDLC高于对照组,脑出血组LDLC高于对照组,低于脑梗死组;SLPG结果显示脑梗死组α脂蛋白(αLP),β脂蛋白(βLP),中间β脂蛋白(intβLP)高于对照组,脑出血组βLP,intβLP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逐步判别分析优选出βLP,intβLP,HDLC为判别脑血管病(CVD)的指标,这三项指标对CVD的判对率为71.3%,结论:βLP,intBLP,HDLC可作为临床预测脑血管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肥胖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血脂代谢紊乱、患病率及发病因素。方法以睡眠鼾症门诊278例鼾症患者为观察对象,行多导睡眠监测(PSG),根据患者的肥胖程度及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水平分为肥胖非OSAHS组(肥胖单纯鼾症组)、非肥胖OSAHS组和肥胖OSAHS组,设非肥胖单纯鼾症组为对照组。并采集次日清晨外周血,测定血脂水平,包括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各组之间血脂水平的差异,对比OSAHS组和单纯鼾症组患病率,分析氧减程度和高脂血症患病率的关系。结果 278例患者(男性186例,占66.91%)中,212例为OSAHS患者,非肥胖OSAHS组、肥胖单纯鼾症组和肥胖OSAHS组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肥胖OSAHS组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SAHS组高脂血症的患病率高于单纯鼾症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82%vs.11.43%,P<0.05);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患病率男性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76%vs.41.43%,P<0.05);血氧饱和度减低指数(DI)是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增高的独立发病因素,DI和总胆固醇水平(r=0.276,P<0.05)以及三酰甘油水平(r=0.219,P<0.05)均呈正相关。结论高脂血症的患病率在OSAHS患者人群中增高,非肥胖OSAHS患者中部分血脂指标增高,慢性间歇性缺氧可能是非肥胖OSAHS患者高脂血症的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脂的变化及与病情活动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例活动期RA患者与20例正常对照组,同时对受试者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lglycerlde,TG)、高密度脂蛋白(His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栽脂蛋白A(apolipoprotein Al,ApoA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及活动性指标: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E)、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A活动组Tc、HDLC、ApoAl显著降低(P〈0.01),ApoB显著增高(P〈0.01),而TG、LDLC无统计学意义;HDLC、ApoAl与RF、CRP、ESR呈明显负相关(P〈0.05或P〈0.01);TC与CRP、ESR呈明显负相关(P〈0.05或P〈0.01),TG、LDLC、ApoB与疾病活动性无明显相关。结论活动期RA患者出现了TC、HDLC、ApoAl显著降低,表明活动期RA患者出现了的血脂变化,而这种变化与疾病的活动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Blood lipid profile and prevalence of dyslipidemia in Chinese adul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lasma lipid levels in a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subjects and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dyslipidemia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Methods Plasma lipid profile was analyzed using the data obtained dur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CNHS)in 2002 which involved 14 252 participants at the age of 18 years or older.Results The mean levels of total cholesterol(TC),triglyceride(TG)and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in the participants were 3.81 mmol/L,1.10 mmol/L,and 1.30 mmol/L,respectively.In the groups of participants at the age of 18-44 years,45-59 years,and over 60 years the mean TC level was 3.70 mmol/L,4.09 mmol/L and 4.21 mmol/L,respectively,and the mean TG level was 07 mmol/L,1.21 mmol/L,1.20 mmol/L,1.29 mmol/L,1.33 mmol/L,and 1.33 mmol/L,respectively.The prevalence of dyslipidemia in Chinese adults was 18.6% and 22.2% in males and 15.9% in females.Dyslipidemia prevalence was higher in urban districts than in rural areas(21.0% vs.17.7%).The prevalence of hypercholesterolemia,hypertriglyceridemia,and low HDL cholesterol was 2.9%,11.9%,and 7.4% respectively among the participants.Conclusion Dyslipidemia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health risk factor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There is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in the prevalence of dyslipidemia between the groups of participants at the age of 45-59 years and over 60 years.This study provides important lipid profile data for policy making and guideline development for the prevention of dyslipidemia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