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介入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586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经皮介入治疗方法及其近期疗效。方法CHD患儿586例。其中单一病变535例,复合病变51例,CHD缺损在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TTE)及X线影像指导下,经皮沿导丝经传送鞘管将合适的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肺动脉瓣狭窄采用Inoue球囊或聚乙烯球囊行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结果TTE测量房间隔缺损(ASD)为(14.8±7.1)mm,所用封堵器为(19.1±8.4)mm;左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VSD)直径为(6.3±2.9)mm,使用封堵器(8.1±3.4)mm;造影测量动脉导管未闭(PDA)最窄处直径为(6.1±2.8)mm,所选用封堵器肺动脉侧为(10.0±3.2)mm,主动脉侧为(12.0±3.2)mm;介入成功561例,25例未封堵成功,成功率95.8%,成功者术后即刻未见明显分流;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后患者跨瓣压差均降至20 mm Hg以下。结论儿童CHD经皮介入治疗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安全可靠,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估。方法总结我院11例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中室间隔缺损(VSD)和房间隔缺损(ASD)各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结果成功率为88%,术后随访0.5~1年,无不良并发症。结论应用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   总被引:230,自引:2,他引:230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发病率为0.7%~0.8%,据此估计我国每年新出生的先心病患儿达15万左右,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心脏病。20余年来,我国先心病的诊治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一方面是在婴幼儿及重症复杂型先心病的诊治,明显减少了死亡率;另一方面,先心病介入治疗在材料、实验、方法学、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锟 《临床儿科杂志》2008,26(5):365-370
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经导管介入治疗近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介入治疗的方法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文章简要回顾小儿先心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方法如球囊扩张成彤术治疗主动脉、肺动脉及其分支狭窄以及主动脉瓣和主动脉弓缩窄,血管内支架在肺动脉分支狭窄、体静脉狭窄、主动脉缩窄及在未闭动脉导管中的植入以及房、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等,同时介绍最新的一些研究进展,如经皮二尖瓣修复术、主动脉和肺动脉带瓣支架植入及外科手术中的介入治疗(内外科镶嵌治疗)等.  相似文献   

5.
6.
<正>随着心外科手术技术和体外循环技术的发展,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治疗成功率显著提高,但外科手术的巨大创伤一定程度限制了开胸体外循环手术的推广,微创、安全的介入治疗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1953年Rubio应用改良自输尿管的钢丝导管治疗1例10月龄肺动脉瓣狭窄婴儿,被誉为儿童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开端。1966年Rashkind等报道采用球囊导管房间隔造口  相似文献   

7.
从1966年Rashkind等进行球囊房间隔造口术至今,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已经经过了50余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导管检查、姑息手术到现在的根治性封堵、支架的植入及瓣膜的替换等,介入性心导管技术已经成为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现就间隔缺损性疾病、主肺分流性疾病、瓣膜性疾病及内外科镶嵌治疗等介入治疗进展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对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积极推进介入性心导管术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6年Rashkind研制出扩张性球囊导管并成功地进行了房间隔造口术(BAS),从此开创了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新时期。但直至1982年Kan报道了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以后,应用介入性心导管术治疗某些先心病方取得较快的...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发病率约1%,估计我国每年新增先心病患儿达15万左右,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对这些患儿,外科手术是传统的治疗方法,已有较丰富的经验和良好治疗效果,但外科手术需开胸和体外循环,对机体损伤较大,有一定手术并发症且留有疤痕。此外,有些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等外科手术后有一定残余分流,其中部分需再次手术治疗,这些都引起人们试图以微创介入治疗来代替外科手术治疗的尝试。先心病的介入治疗日新月异,治疗方法层出不穷,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现将其简单介绍如下。一、扩张术类1.房间…  相似文献   

10.
随着介入材料和器械、导管影像设备的迅速发展,经导管介入治疗已成为先天性心脏病(CHD)的重要治疗方法。据估计约45%的CHD可经导管介入治疗获得根治,而外科手术和介入联合的镶嵌(hybrid)治疗将使复杂CHD的治疗更趋完善合理。我院自1989年开始小儿CHD的介入治疗,16年来共有1100例小儿CHD得以根治,成为我省CHD介入治疗中心。其中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功不可没,并形成了一整套完善、合理的常规体系,现予总结报道。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介入治疗最初作为一种姑息疗法以缓解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等重症发绀型先心病患儿低氧血症,即采用球囊房隔造口术替代外科开胸房间隔切开术,使患儿能够存活至进行根治术年龄。而后Porstmann应用泡沫塑料堵塞法进行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获得成功,使经导管治愈单一畸形先心病成为现实,也极大地促进先心病介入疗法的飞速发展。目前先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可分为两类:1.扩张术类:包括球囊房隔造口术、瓣膜成形术(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及血管成形术(主动脉缩窄血管成形术、肺动脉分支狭窄血管成形术)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小儿心脏外科技术的进步,能有效矫治的先天性心脏病适应证的扩大,手术年龄不断降低,大部分的先天性心脏病均能在婴幼儿期间得到有效的治疗。我院从1996年2月—2001年9月对160例36月以下的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近年来,随着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介入治疗发展迅速,介入器材不断更新,技术方法日臻成熟,应用范围渐扩大,已成为与外科手术同等重要的先心病治疗手段之一。与此同时,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与安全性亦越来越引起关注。其并发症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Zeevi等[1]报道急性并发症发  相似文献   

14.
随着介入器材及技术发展,约40%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可经导管介入治疗;心导管介入性治疗常规监测技术包括心电监护、心脏及大血管内血氧、血压监测、X线透视及心血管造影等。除此之外,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有效的应用超声心动图监测可指导手术操作、缩短X线曝光时间、及时判定治效、早期检出并发症等,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最终获得满意介入疗效。  相似文献   

15.
赵乃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12(23):1630-163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复合畸形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CHD复合畸形患儿10例施行联合介入治疗,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并肺动脉瓣狭窄(PS)2例,室间隔缺损(VSD)并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PDA并PS 2例,ASD并PDA 2例。结果7例1次治疗成功,余3例中2例分2次治疗,1例8个月患儿,因其在最初0.5年随访中发现VSD明显缩小,故先封堵了PDA,目前正在随访中。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经1个月-3年随访,患儿心脏缩小,心脏功能改善。结论在病例选择恰当情况下,对小儿CHD复合畸形进行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We present a report on children with 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 secondary to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who received 6 months of beraprost therapy. The children had an increase in intracardiac left-to-right shunt and a reduction of the pulmonary-to-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ratio, whereas the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was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先天性心脏疾病(CHD)患儿易发生感染,有作者认为CHD可能是DiGeorge综合征(DGS)的一部分,CHD患儿对感染的易感性与其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缺陷有关。本文探讨CHD患儿有无免疫功能缺陷,结合文献讨论CHD与DGS的关系。方法:通过胸部X片回顾性观察因患肺炎而住院的72例单纯性和34例复杂性CHD新生儿胸腺影的大小,50例同日龄肺炎新生儿作为对照。检测28例学龄前期CHD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白细胞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mRNA表达情况及培养上清中IL-4和IFN-γ水平,血浆IgG、IgA、IgM及C3水平。20例同年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所有新生儿胸片均可见到胸腺影,单纯性和复杂性CHD新生儿胸腺影大小与肺炎新生儿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学龄前期CHD患儿外周血CD3+,CD4+,CD8+,CD19+及CD16+CD56+T细胞和CD4+/CD8+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浆免疫球蛋白及C3水平与对照组比,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PBMC加植物血凝素(PHA)和脂多糖(LPS)刺激后的每分钟脉冲数、PBMC培养上清中IL-4,IFN-γ水平和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并非所有CHD患儿均伴有胸腺发育不全或免疫功能缺陷,CHD患儿易感染不一定是先天性免疫功能低下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19.
Early recognition and timely management of cyanotic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CHD) is necessary for good outcome. CCHD is an umbrella term encompassing many diseases with variable pathophysiology, which determines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CCHD. Conditions like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 (TAPVC) and 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ies (TGA) usually present in neonatal period. Tetralogy of Fallot (TOF) and related conditions present with squatting, cyanotic spells and silent chest with no evidence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whereas transposition physiology pres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with cyan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