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研究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沥液浓缩液表层滴管技术的效果,采用现场试验的方法,对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生化+MBR+反渗透膜处理工艺产生的渗沥液的回灌量情况的变化、回灌后对库区内渗沥液水质COD、BOD、氨氮等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渗沥液浓缩液回灌实施期间,各月间回灌量差异明显;不同月份回灌液因降雨量不同而差异较大。但从试验来看,无论回灌液水质如何,库区产生的渗沥液水质COD、BOD和氨氮并未出现较大波动。试验证明,实施渗沥液浓缩液回灌是中小型垃圾卫生填埋场消纳渗沥液浓缩液的有效手段,填埋场可结合场区自身现状实施表层滴管技术处理渗沥液浓缩液。  相似文献   

2.
垃圾渗沥液含有高浓度的氨氮、有机氮,在典型垃圾渗沥液处理工艺中,各阶段氮的转化过程有较大区别。混凝沉淀处理可以去除部分有机氮,厌氧处理中氮的转化主要是氨化反应,有机氮经过氨化反应后转化为小分子的有机氮和氨氮,好氧处理系统中主要是硝化反硝化反应,氨化微生物在好氧条件下将有机氮转化氨态氮。一些颗粒有机氮会随剩余污泥排出,膜深度处理过程中,有机氮、氨氮、硝酸盐氮绝大部分会进入到浓缩液里,高级氧化可以将大分子有机氮降解为小分子有机氮和氨氮,焚烧处理可以将有机氮转化为氮氧化物。  相似文献   

3.
水解酸化-好氧生物工艺处理制浆造纸综合废水;生物助剂在制浆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化学沉淀法去除垃圾渗滤液中氨氮的试验研究;曝气生物滤池去除水中氨氮的试验研究;特高浓度有机膦氨氮废水预处理工艺研究  相似文献   

4.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沥液硝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工艺,以垃圾渗沥液为处理对象,用苯酚及氨氮预驯化的活性污泥启动,在连续进水操作条件下,系统考察该工艺在处理垃圾渗沥液中进水pH和C/N对其硝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pH对硝化菌活性的影响很明显,当pH为8.0时,氨氮去除率最高,平均在88%左右;进水C/N在4∶1~6∶1时,氨氮去除率与总氮去除率可分别保持在75%~80%和10%~20%,其中75%以上的氨氮转化为硝氮,亚硝氮积累量很小.  相似文献   

5.
针对城市垃圾渗沥液浓缩液难生化、总氮高的特点,在某工程案例中采用紫外催化湿式氧化+EM菌生化脱氮的工艺处理膜浓缩液。运行结果表明:紫外湿式催化氧化技术在反应体系中引入紫外光、氧化剂和催化剂,利用其极强的协同催化氧化作用能有效降解垃圾渗沥液膜浓缩液中各种有机污染物;采用EM菌高效脱氮菌进行后续的硝化反硝化,EM菌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好。经过2种组合工艺处理后COD、BOD5、NH3-N、SS等各项指标均能达到GB 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表3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垃圾填埋渗滤液氨氮的吹脱处理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吹脱法去除垃圾渗滤液中高浓度氨氮的可行性,对吹脱过程的各个影响因素:pH值、温度、气液比、吹脱时间等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吹脱法去除垃圾渗滤液中高浓度氨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石灰混凝-纳滤法深度处理垃圾渗沥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灰混凝法处理垃圾渗沥液生化出水,考察了石灰投加量、混凝剂种类对产水COD、氨氮、pH、色度、硬度的影响,并对石灰混凝前后产水的纳滤通量和出水水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石灰混凝可以有效降低90%以上的硬度,COD、氨氮、色度去除率为30%~60%.垃圾渗沥液生化出水经混凝后进行纳滤处理可有效提高通量出水中COD、氧氧...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查整理美国国家环保署渗沥液水质数据库中有关渗沥液氨氮的数据,并结合前期研究成果,探讨了填埋垃圾组分、填埋时间及填埋工艺对渗沥液中氨氮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垃圾中易降解有机物含量越高,渗沥液氨氮浓度越高;传统卫生填埋场渗沥液中的氨氮浓度呈前期迅速升高、后期缓慢降低的特点。此外,填埋层空气状况对渗沥液氨氮浓度有较大影响,传统卫生填埋及厌氧生物反应器填埋方式下渗沥液氨氮浓度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而在好氧/准好氧填埋方式下渗沥液氨氮衰减迅速。  相似文献   

9.
肖晶  黄德智  胡帆 《环境卫生工程》2013,21(1):37-38,41
对垃圾堆体在正常含水率及浓缩液回灌后饱和含水率状态下的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垃圾土在饱和状态下密度增大,黏聚力减小,垃圾细粒之间相互摩擦力、咬合力迅速瓦解,导致垃圾堆体自然软化、蠕动、渐进破坏,最终引致滑坡。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北京市海淀区六里屯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渗沥液处理的工艺及其处理效果,对UASB、A/O、MBR、纳滤等工段的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当进水COD浓度为2 400~35 150 mg/L和氨氮浓度为1 365~2 586 mg/L时,此组合工艺可稳定高效地去除垃圾渗沥液中的COD与氨氮,且能满足经济、高效地处理垃圾渗沥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不同电极电化学氧化垃圾渗沥液处理的对比研究,选择以Ti/Ru-Ir作为电极阳极材料,研究了电流密度、氯离子浓度、初始pH对电化学氧化垃圾渗沥液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流密度为30 mA/cm2,氯离子浓度5 000mg/L,pH在8.09的情况下,电解6 h垃圾渗沥液,氨氮去除率达到100%,COD去除率为50%,UV254去除率为61.09%,垃圾渗沥液BOD/COD从0.14提高到0.22,垃圾渗沥液生化性得到极大提高。经济性分析表明垃圾渗沥液电化学处理6 h后,氨氮去除率达到100%时,单位能耗为0.08 kW.h/g。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不透水衬垫的土壤-植被层,在我国华南气候与土质条件下,验证土壤-植被灌溉工艺处理稳定渗沥液的效果,同时与同区域填埋场的膜处理工艺进行比较。在海南海口市某填埋场现场,进行了覆盖全年气候期的渗沥液生物处理出水灌溉试验及同场纳滤工序的取样测试。结果表明:比较高羊茅草、高羊茅+夹竹桃和空白3种植被,高羊茅+夹竹桃植被土壤层灌溉的水分减量率最高,以总水分(灌溉量+降雨量)和灌溉量计的减量率分别为53.2%和38.7%,而且同样具有最佳的灌溉污染物去除效率;计入灌溉水分减量贡献的COD、总氮和氨氮去除率分别为85.3%、83.0%和93.9%。该场纳滤工艺处理同一水源的稳定渗沥液,其COD、总氮和氨氮去除率分别为90.9%、87.8%和84.0%。虽然表观去除率略优于灌溉,但从污染物总量削减的角度考虑,灌溉处理更具有实质性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3.
分别以4 a的老龄垃圾和焚烧厂产生的灰渣为堆体,采用水平和垂直2种回灌方式,研究工程中最适合的回灌参数。结果表明:老龄垃圾堆体中的微生物降解进水中部分COD,使得出水COD有所下降。而炉渣堆体中对进水只有一定的物理截留作用。炉渣堆体对于NH4+有着吸附和离子交换的作用,导致初期出水的NH3-N较低。同时,炉渣堆体的回灌出水中电导率较高,影响后续产生的渗沥液的处理。在回灌方式方面,水平回灌虽然进水的停留时间较长,但是出水的COD和电导率没有太大的变化,NH3-N反而升高。  相似文献   

14.
对北京市密闭式清洁站垃圾渗沥液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表明:渗沥液为高浓度有机污水,COD为20000~60000mg/L,BOD5为6000-20000mg/L,氨氮为300-500mg/L。渗沥液所含颗粒物介于胶体和超胶体范围。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红外光谱(FFIR)显示渗沥液污染物多为蛋白质、多糖等物质。  相似文献   

15.
A/O-BAF工艺处理垃圾渗沥液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门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公司垃圾填埋场的渗沥液为对象,中试处理工艺采用二级A/O法,与原有的SBR工艺相比,提高了生化处理的效率,将污水停留时间由20d缩短至7d。该工艺将好氧区和厌氧区分开,形成序列式硝化-反硝化工艺,具有较好的脱氮效果,后续采用曝气生物滤池(BAF)可使渗沥液中残余的有机成分和氨氮进一步去除。一级A/O池、二级A/O池对COD的去除率分别为76%、47%,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7%、91%。上向流BAF比下向流BAF对COD的去除效果更好,两者对COD的去除率分别为70%和55%。  相似文献   

16.
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循环回灌处理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经循环回灌处理后,污染物浓度大大降低,填埋场填埋垃圾的湿度增加,稳定速度加快。适量的表面回灌可有效减少渗滤液水量,降低处理规范。与传统渗滤液处理方法相比,此技术投资省,效果好,操作、管理简单,很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北京安定卫生填埋场采用A^2/O—MBR+NF+RO组合渗沥液处理工艺对COD。氨氮和电导率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55%、99.15%、93.97%,出水水质达到GB16889--2008的排放要求,运行费用仅为22.88元/t,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较好;并指出实际运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常州市厨余垃圾为研究对象,采用UASB反应器,就一次性进料餐厨垃圾厌氧处理条件下运行及工艺参数(如pH、碱度、氨氮等)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厨余垃圾厌氧消化过程中氨氮是不断增加累计的,pH维持在7.6左右;COD从开始的20 000~140 000 mg/L到最终UBF出水10 000~12 000 mg/L;VFA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总氮先升高后降低;产气量随着时间较稳定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