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总结张之文教授辨治慢性肾脏疾病注重标证的辨治思路和用药特色。提出慢性肾病的标常表现为瘀血、痰浊、水气和外邪,是导致疾病迁延,不断加重的根本。治疗以治标为先。传统的四诊必须借助于现代检查结果,注重微观辨证,病证结合。总结了相关治疗的用药经验。并举典型医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3.
介绍张之文教授运用"开上运中奠下法"治疗COPD的经验,张教授认为此咳喘之机在于"上焦肺气失开,中焦脾气失运,下焦肾气失奠",治法上提出以"上开肺气,中运脾气,下奠肾气"为要。 相似文献
5.
从麦门冬汤的源流探析、加味麦门冬汤的创制、验案从3个方面介绍张之文教授运用加味麦门冬汤治疗咳嗽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总结张之文教授辨治表证发热、寒热往来、壮热、湿热发热等高热的思路和临床运用要领,以及低热辨治概要,并举典型医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8.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临床常见的老年呼吸道疾病,属中医“咳喘”范畴,临床以病情复杂、经久不愈、容易复发为特点,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9.
总结张之文教授辨治慢性肾脏疾病注重标证的辨治思路和用药特色。提出慢性肾病的标常表现为瘀血、痰浊、水气和外邪,是导致疾病迁延,不断加重的根本。治疗以治标为先。传统的四诊必须借助于现代检查结果,注重微观辨证,病证结合。总结了相关治疗的用药经验。并举典型医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11.
广州市名医杨群玉教授,为第4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业医40余载,学验俱丰,在喘证治疗中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对于顽固性喘证尤有见树。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受益匪浅,现将杨老师治疗喘证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辨治咳喘21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论述咳喘的辨治,除了痰饮及外感等引起的咳嗽、哮喘,又包括了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急促困难等疾患。咳喘辨治法则为:解表散寒,宣肺平喘法;解表化饮,止咳平喘法;泄热化饮,降气平喘法;泻肺逐痰,止咳平喘法;清宣肺热,止咳平喘法;逐水散饮,降逆定喘法;温下寒痰,降气定喘法;泻热逐水,降逆定喘法;清热化痰,散结止咳法;清热攻下,降气定喘法;育阴清热,利水止咳法;滋阴润肺,降气止咳法;温中暖肺,化痰止咳法;温阳化饮,止咳平喘法;散饮通阳,降逆定喘法;温散寒饮,化痰止咳法;疏肝理肺,化饮止咳法;豁痰宣痹,下气平喘法;解表扶正,固脱定喘法;宣壅逐痰,利窍止喘法;祛痰排脓,解毒止咳法。 相似文献
13.
南京中医药大学张前德教授从事风湿免疫病研究多年 ,在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颇有心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 ,现将张师治疗骨质疏松症经验总结如下。1 补肾为先 ,注重填精补髓 肾为先天之本 ,主骨生髓 ,肾中精气由盛而衰 ,天癸由至而竭不仅决定了的机体生长、发育、衰老 ,也 相似文献
14.
张国骏从脉证、主症及痰的成因上分析得出咳嗽的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可以治从少阳。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证的主方,其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散中有收,升降协调,有枢利三焦,通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的作用。张国骏教授以小柴胡汤为主方,从气机上找出创新点,疗效显著,体现了张仲景《伤寒论》的辨证思维。 相似文献
15.
张素清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律失常是心脏病中比较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高,在猝死病人中,大多数由于心律失常所致。中国心脑血管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名老中医、陕西省中医学院教授、西安市国医馆内科主任、研究生导师张素清教授,学验俱丰,擅治各种疑难杂症,尤对心律失常的治疗独具特色,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张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总结介绍如下。1首辨标本,标本兼治张教授认为,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心悸”、“怔忡”等范畴。其病机是本虚标实, 相似文献
16.
根据顽固性咳嗽内外合邪,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的复杂病理机制,制定出辛散、苦降、酸收、甘缓并用的多向综合调节的治疗方法,并介绍虚喘用麻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总结张骠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经验,张师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与小儿咳嗽病因病机的变化,提出疏风宣肺,降气化痰,利咽止咳三法,以及运用整体观念,注重小儿体质的调整与兼证的治疗,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18.
张毅教授调和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苹麻疹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且治疗棘手.导师张毅教授从"六个调和"入手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张继泽教授治疗脾胃病之经验有三:其一,注重临床,认病识证,谨守病机,分型证治;其二,融会新知,开创先河,擅用组药,对症施遣;其三,自拟验方,临证执简,注重调护,详嘱配合. 相似文献
20.
通过回忆名老中医张海峰教授的一些生平往事,介绍先生的治学以及部分医疗经验,从而引导中医师如何治学、如何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如何教学相长。主张勤能补拙、中西结合、重视临床实践,为青年中医师的成长指出一条有益的道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