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小儿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与CT表现。方法 对43例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病因:头轻微外伤21例,上呼吸道感染8例,水痘2例,线粒体脑肌病(MELAS),烟雾病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原因不明9例。(2)临床表现:偏瘫41例,失语5例,癫痫10例,突发性耳聋2例。(3)CT:43例患儿发现51处病灶,其中15例患儿发现一侧或双侧基底节区点状或片状钙化,其附近存在类圆形点或片状低密度灶。(4)预后:40例患儿在12周内症状消失。结论 小儿与成人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病因不同,预后好。基底节钙化与外伤后急性偏瘫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以下简称腔梗)发病原因及临床症状。方法:对128例腔梗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头颅CT进行分析对比。结果:高血压引起腔梗的发生率70.31%,高于其它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多种多样,梗死部位多见于基底节。结论:腔梗发病原因多为高血压,临床症状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探讨以小动脉病变为主要发病机制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CT比较并进行相关分析。方法:利用TCD技术检测120例经CT或MRI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经颞窗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及后动脉;经枕窗探测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记录血流速度,观察频谱形态及监听音频变化、脉动指数及阻力指数等。结果:120例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TCD检测结果血流动力学异常109例(90.8%),脑动脉硬化112例(93.3%),血流速度正常11例(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CT/MRI显示96例(80%)梗死部位发生在基底节区和基底节合并放射冠、侧脑室旁等多发梗死灶。结论:患者同时行TCD和CT检测,对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病因和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CT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7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均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和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结果、检查符合率和病灶检出率。结果:72例患者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显示均为腔隙性脑梗死,经CT检查显示65例腔隙性脑梗死,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的检查符合率为100.00%,高于CT检查的90.28%(P<0.05)。72例患者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显示病灶直径≤5mm有394个,病灶直径>5mm有131个;经CT检查显示病灶直径≤5mm有353个,病灶直径>5mm有116个,两种检查方式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实施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CT检查虽然病灶检出率相近,但是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检查符合率更高,为后期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提高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率和减少误诊。方法通过核磁共振成像、加权CT、MRI纵向驰豫时间、横向驰豫时间和自旋质子密度等检查方法,对腔隙性脑梗死作出诊断。结果在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前提下,于2005-2010年的784例疑似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共诊断不同型别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37例。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易于误诊,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与检查结果,认真作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划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予以C T诊断,观察组予以核磁共振诊断,观察两组诊断效果.结果:CT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是57.9%(11/19)、50.0%(7/14)、54...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治等内容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8.
王仲 《现代保健》2011,(32):50-51
目的研究分析非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在临床上的特征表现。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非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6例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2例进行分组临床研究,对其危险因素与临床上的表现进行对比,并且对非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做一个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结果非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8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伴有狭窄症状,有房颤史,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比,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糖尿病的几率要明显偏高(P〈0.01)。但两组的患者在临床上所表现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差异。在运用Logistic做回归分析时发现糖尿病和男性患有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会成为80岁以上患者独立危险因子。结论非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缓慢,在男性糖尿病患者中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5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CT及核磁共振诊断,并经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进行确诊,观察两种诊断方法检出率及确诊率.结果:两种诊断方式显示基底节区、脑干、丘脑是常见发病位置,核磁共振检出病灶48个,检出率为96%,CT检出率为36个,检出率为72%,两种诊断方法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核磁共振均能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核磁共振检出率明显高于CT,清晰显示病变特点,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51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51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中,高血压43例(84.31%),糖尿病17例(33.33%),高脂血症28例(54.9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6例(37.2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8例(35.29%),烟酒嗜好32例(62.75%)。结论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凡可致动脉粥样硬化、脑小动脉硬化、血流动力学障碍及血液黏稠度增高的疾病,均是本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腔隙性脑梗死(LAC)是脑梗死的常见亚型之一,由于临床表现较轻,近期预后较好,因此不太被关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远期复发率和死亡率与非LAC几乎相同.由于脑卒中各个亚型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各不相同[1-4],开展LAC的流行病学研究,无论对于脑卒中的预防及发病机制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LAC流行病学研究的关键就是其诊断和分型标准的确定,这不仅影响各个LAC的发病率及在各类卒中的比例,更直接影响各项研究资料的可比性.在临床研究中,国外研究偏好于TOAST分型,国内除采用TOAST分型外,也常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确定的脑血管疾病分型方法[5,6].而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中的LAC诊断和分类则较为繁多.本文将介绍国内外常用的LAC诊断和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 VWI)技术,探讨腔隙性脑梗人群中豆纹动脉(LSA)数量及深度.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3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将其纳入腔隙性脑梗死组;另选取25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HR-MRI VWI技术中T1加权成像的三维体积各向同性涡轮自旋回波采集(T1WI-3...  相似文献   

13.
175例腔隙性脑梗塞的CT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腔隙性脑梗塞的CT和临床特点,为该病诊断与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清华大学医院175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人的临床和CT诊断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男女之比为1.5∶1;以60~79岁病人较多,占73.2%;好发部位为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区。结论60~79岁的男性应成为放射科CT诊断腔隙性脑梗塞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无症状脑梗死(SBI)的临床特点及病因.方法:对2000.3~2004.12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324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老年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占住院老年脑梗死的26.54%,且SBI患者中有高血压68例,占79.06%;高血脂52例,占60.49%;糖尿病40例,占48.84%;心脏病33例,占38.37%.结论:老年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与老年常见病密切相关,应及早防治常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艾滋病患者并发肝脏损害的CT表现,以提高对艾滋病肝脏损害的CT影像学认识。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经临床确诊的125例艾滋病住院患者接受CT扫描,对其中83例并发肝脏损害的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艾滋病患者肝脏损害的CT影像学异常主要包括肝脏弥漫性改变和肝实质病灶,前者表现为单纯性肝肿大10例,单纯肝密度减低9例,肝肿大同时伴肝密度减低36例,弥漫性脂肪肝8例和肝硬化2例;后者表现为肝脏机会性感染10例,艾滋病相关性肝血管瘤6例,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2例。结论:艾滋病患者肝脏损害的CT表现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有助于临床对艾滋病病情的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0年4月经心脏外科手术证实的30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的MSCT图像特点,探讨MSCT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及并发畸形诊断中的价值,为术前诊断、手术方式选择及术后随访提供信息。结果:30例中心上型15例,心内型12例,心下型2例,混合型1例;术前经MSCT诊断为完全型28例(心上型15例,心内型10例,心下型2例,混合型1例),漏诊2例,诊断符合率为93.3%;TTE诊断心上型11例,心内型9例,心下型1例,漏诊9例,诊断符合率为70.0%。结论:多层螺旋CT是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准确、重要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在我国是5岁以下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常见病原包括细菌、病毒及非典型病原(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肺炎链球菌是引起儿童CAP的最主要细菌病原,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最常见病毒病原.儿童年龄越小病毒感染的可能性越大,住院时间越长细菌感染的比率随之增高,儿童CAP病原分布随国家、地区、时代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动态了解当地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和各年龄组患儿感染病原的主要种类,既可以协助临床诊断和治疗,还对当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排空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35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患者采用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抽吸、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术后3个月时对患者行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评定.结果 35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基底节血肿均在1周内基本消失.术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评定,Ⅰ级10例,Ⅱ级17例,Ⅲ级6例,Ⅳ级2例.结论 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操作简单、血肿清除彻底等优点,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